书城传记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18817300000050

第50章 西铺坐馆(14)

再看看《三生》中复仇者的姓氏,更可以看出蒲松龄的良苦用心——“兴于唐”!姓“兴”,十分罕见的姓氏;名“于唐”,更加罕见的名字。蒲松龄偏偏用它。原来,那个影响了几代读书人命运的科举制度,恰好是起始于隋代,兴盛于唐代!蒲松龄这“异史氏”,真想充任“太史公”。一个阴司报应故事,负荷了千年知识分子血写的历史。

终身不遇的秀才,借鬼魂将科举弊端剥肤见骨、发出怒吼!

第二十节 终生磨一书

绰然堂后,振衣阁巍峨壮丽;振衣阁后,万卷楼古色古香。

遗憾的是,这座古代著名藏书楼的藏品未能像天一阁那样保存下来。

值得庆幸的是,它有特殊的、寄生蟹般的“保存形式”。

它融化进聊斋诗文、俚曲、杂著,特别是《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好看、好玩、有趣、耐读,与《聊斋志异》文化含量高有很大关系,与蒲松龄博览群书有密切联系。蒲松龄手不释卷,经史子集、杂史小说、历算天文、园林种植、医药民俗……无所不观。猎狐而取其白,从前人书中找有用的东西,活学活用,推陈出新,甚至变腐朽为神奇。

西铺坐馆期间,蒲松龄花大力气,让《聊斋志异》出新、出奇、出绝招。

一 将前人作品改写升华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几百字甚至几十字的奇闻轶事,一类是长达数千言、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的真正的短篇小说,两类作品大概各占一半。而聊斋小说能从前人作品找到“本事”(原型)的约百篇,也就是说,将近二分之一的聊斋小说不是蒲松龄原创,而是改写前人作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说,《聊斋志异》“亦颇有从唐传奇转化而出者”。其实,《聊斋志异》不仅能从唐传奇,还能从六朝小说及轶闻戏剧甚至于历史记载中化出。

重新构筑传统题材的聊斋故事有几十个成为脍炙人口名篇,如《画壁》《画皮》《崂山道士》《香玉》《促织》《向杲》《侠女》《续黄粱》《姊妹易嫁》《莲花公主》《阿绣》《种梨》《陆判》《胡四娘》等。

蒲松龄改写前人作品一曰出新,二曰求异。或者点铁成金,或者另辟蹊径。蒲松龄如何改写前人作品并加以升华?把部分聊斋名篇跟它的“本事”(原型)对照,一目了然。

一曰让传统题材绽放思想芬芳

改写前人作品刺贪刺虐,《促织》《向杲》《续黄粱》是突出代表。

《促织》见于《明朝小史》:

宣宗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都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一只小促织害一对夫妇丧命,是写小说绝好材料。《明朝小史》是简略记录,蒲松龄做脱胎换骨再创造。皇帝让地方供蛐蛐,不是传统产蛐蛐的地方而是不产蛐蛐的华阴县;不是偶尔要一次而是常供;官吏借此搜刮,百姓倾家荡产。最好促织的获得,《明朝小史》写骏马所易,虽然金贵,但毕竟有骏马可易。蒲松龄让读书人成名像儿童一样捉蛐蛐,蛐蛐死则是因为成名的儿子揭盆观看,比《明朝小史》妻子看更可信。好奇是儿童天性,小孩玩蛐蛐,一天死几个有什么了不起?现在却性命交关。孩子不小心把蛐蛐弄死了,怕得跳井。《明朝小史》促织被公鸡啄食造成悲剧;聊斋促织却能斗败大公鸡,还能伴随音乐跳舞。皇帝一高兴,一人得志,鸡犬升天。抚臣得到皇帝奖励,让县宰录取成名做秀才,“裘马过世家”。蒲松龄这样改写就是为了说明,天子偶用一物,就能造成百姓卖妇贴儿的惨剧,百姓性命不如小蛐蛐,批判矛头指向只知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皇帝和媚上邀宠、残民以逞的官吏。

《向杲》师承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张逢》。张逢偶尔投身一段绿草地,变成“文彩斓然”的猛虎,把福州录事郑纠吃了。其实张逢对郑纠并无必须食之而后快的仇恨。向杲之兄被恶霸庄公子所杀,官府受贿,向杲“理不得伸”。庄公子得知向杲“日怀利刃”要伏击,请射手焦桐做护卫。向杲不管官了还是私了,都无法报仇,只有化成老虎才能把恶霸的脑袋咬下来。又因人化虎太荒诞,虽然向杲承认“老虎就是我”,庄公子家却无奈他何。人化虎,是古代小说传统写法,向杲化虎成了对付黑暗势力的法宝。《向杲》是中国小说史上“人虎换位”最成功的作品。

《续黄粱》与唐传奇《枕中记》《南柯记》的传承关系很明显。蒲松龄自己认为《续黄粱》可算《枕中记》续篇,其实它们思想意蕴不同。《枕中记》是“人生如梦”的思想符号;《续黄粱》却“刺贪刺虐”,是黑暗吏治全景式素描。

二曰精雕细镂人情世态

《聊斋志异》有时将前人简短谈片改成精雕细镂人情世态,曲折生动、一唱三叹的动人故事,创造出过目难忘的丰满形象。《侠女》《姊妹易嫁》《胭脂》《胡四娘》是代表。

《侠女》受唐传奇《原化记·崔慎思》影响。进士崔慎思赁房居住,房主自愿做妾,生儿子后一天夜里,崔忽见妇人自屋而下,白练缠身,右手握匕首,左手携人头,自称其父为郡守所杀……说完,逾墙而去。崔惊叹工夫,女子返回给婴儿哺乳。女子离开,崔慎思听不到婴儿啼,才发现儿子已被杀。蒲松龄借鉴唐传奇,但在主要环节上脱胎换骨:唐传奇女主角报仇过程中借男子暂栖身,与男主角缺乏深层感情交流;侠女与顾生惺惺相惜,与顾母温情煦煦。唐传奇女主角杀死亲生子,不近人情;《侠女》变怪戾“杀子”为温馨“生子”。侠女生子不仅成为刻画人物重要一笔,还成为小说情节发展枢纽,成为将传统题材点铁成金的关键。

《姊妹易嫁》的原型系宋代钱易《南部新书》不到两百字记载:冀州长史吉某为儿子求崔敬长女为妻。花轿临门,长女认为吉家门户低,不肯嫁。崔家小女儿代姐姐上花轿。后来吉家儿子做了宰相。蒲松龄写《姊妹易嫁》时,把故事时间和清初拉近,把男女双方经济地位拉远。男主角是明末山东掖县毛相国毛纪,不得志时父亲穷得无立锥之地,给人放牛。张大户长女嫌贫爱富,“死不从牧牛儿”。花轿临门,“眼零雨而首飞蓬”,次女毅然代嫁。后来嫁富人的姐姐家产荡尽,嫁穷人的妹妹成了宰相夫人。

《胭脂》篇末注明是写蒲松龄恩师施闰章断案。但蒲松龄常让真实人物担任虚拟时空的证人,胭脂案到底是真实案件,还是蒲松龄虚构的,有待进一步考证。而青年男女偷期密约,不速之客插进来李代桃僵,发生命案,再曲折断案,是古代小说戏剧传统题材。至少有三四个小说、剧本跟《胭脂》情节类似,如五代小说《李崇龟》、南戏《王月英月夜留鞋记》。冯梦龙《情史·情累》更与《胭脂》如出一辙:张生对临街楼上少女钟情,少女赠红绣鞋,张生请卖花的陆老太帮忙与少女私会,鞋落入陆老太屠户儿子手中,冒名顶替,与少女来往半年后,被少女父母发现,屠户杀死了少女父母。事发后断案官吏让张生与少女对质,发现张生被冤枉,再从绣鞋线索找到陆屠。聊斋《胭脂》情节与《情累》相似,但断案过程更曲折生动。

《胡四娘》取材于明代小说《鹅容夫人传》,鹅容即宰相周延儒,《明史》有传。《鹅容夫人传》写鹅容夫人的父亲算卦算得鹅容将是贵人,将大女儿许给他,小女儿嫁给富人。大女儿在家中受歧视,默默纺织,不置一词。周延儒金榜题名,摆数十里仪仗前来迎娶。《鹅容夫人传》写出一个沉稳庄重、远见卓识的女性形象,但人物描写简略,情节缺乏大起大落。蒲松龄写《胡四娘》,抛弃了流水账似人物列传写法,写两个筵席场面,一个是胡家庆寿时挖苦胡四娘;一个是胡家筵席上传来胡四娘丈夫高中消息,胡家人立即趋炎附势。蒲松龄像天才雕刻师,删繁就简,对前人之作另起炉灶,创制出珠圆玉润的艺术精品。

三曰奇思奔驰、寓意劝世

将前人粗陈梗概改写成奇思奔驰、寓意劝世哲理名篇。《画皮》《陆判》《赵城虎》《种梨》是范例。

《画皮》明显原型有两个:一个是唐传奇《集异记·崔韬》,崔韬遇到只老虎脱去虎皮变成美女,他藏起虎皮把美女带回家做妻子。多年后,妻子披上虎皮变成老虎把崔家父子吃掉。另一个是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鬼张》,高邮指挥张某路遇美女,带回家同居生儿。他发现女子常把头取下来放到膝盖上修饰后再把头接上。张某入户斩之,发现美女竟是块破船板。蒲松龄借鉴这两个怪异短片写成聊斋最有名的鬼故事《画皮》。《画皮》是早于西欧“哥特式黑色性小说”三百年,却具有“黑色性”的名作。喜欢猎艳的王生将美女带回家,结果美女是披着画皮的恶鬼,把王生的心挖走了。王生之妻陈氏不得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求“真人不露相”的乞丐,受“食唾之羞”。最终乞丐的鼻涕黏痰变成王生的心,令其复活。法国作家克罗德·罗阿说:《聊斋志异》是全世界最美的寓言。寓言的最终目的,通常是一句道德训示,聊斋《画皮》却给了世人两句道德训示:一定要警惕披着美女外衣的恶鬼;花心男人都有颗鼻涕和黏痰样肮脏的心。

《陆判》原型有三个:其一是六朝小说《幽明录》,帅哥贾弼之夜梦一面貌可怕的人跟他换头,醒来他变成可怕的丑人;其二是唐传奇《原化记》,狂生刘某与朋友打赌,将一死妇背到家里说是自己妻子,结果死妇复活嫁为其妻;其三是清初《虞初新志》辑录的明代“换心记”故事:万历年间愚鲁之极的富翁之子,在梦中被金甲神用巨斧挖走心换上另一颗心,文思大进,不几年中进士。蒲松龄用这三个简短奇闻,改写成《陆判》,把换心、换头的怪异情节写得入情入理且富于人情味。

《赵城虎》故事原型是《古今谭概·杖虎》:登州知府于子仁得知郡内有人被老虎所吃,下令隶卒捕虎。隶卒进深山焚烧捕虎令,吃人之虎现身,弭耳帖尾跟隶卒回到府衙。于子仁厉声斥责并杖虎。老虎受杖后沿原路返回深山。蒲松龄把原本怪异简短谈片写成曲折生动富于人情味的新奇故事《赵城虎》。老虎吃掉老妇独子,县令派隶卒捉虎,老虎“好汉做事好汉当”,听任隶卒拴到县衙,承担给老妇养老,给她送吃的、送钱,还常到老妇檐下趴着,像儿子恋母亲。老妇死后,老虎在她生前送的物品足够送葬。老虎跑到灵前嗥叫,如儿子哭母亲。蒲松龄把食人的兽中王写成可爱的虎形义士,让纯粹的虎形负荷优美的人性,产生奇异美感。

《种梨》原型为干宝《搜神记·徐光种瓜》:

吴时有徐光者,尝行术于市里,从人乞瓜,其主勿与,便从索瓣,杖地种之,俄而瓜生,蔓延,生花,成实,乃取食之,因赐观者,鬻者及视所出卖,皆亡耗矣。

蒲松龄将干宝的简短记录改写《种梨》。乡人市上卖梨,道士向他讨个梨,他不肯给。好事者掏一文钱买个梨给道士。道士说:我并不想要梨,只想用这梨核。吃完梨,将核种到地上,接着像电视动漫,梨树瞬息间发芽、成树、开花,树叶扶疏,硕果满枝。从道士种梨到梨子满树,道士摘下送给大家吃,再到道士丁丁冬冬砍树,扛起树干走掉,卖梨人都好奇地做观众,当他发现道士的梨原来是自己车上的梨,再去追赶时,道士已无影无踪!

据朱一玄教授《〈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本事编”考证,近一百四十个聊斋故事能从前人作品中找到“本事”,如:

《画壁》——唐·戴孚《朱敖》;

《青凤》——唐·薛渔思《申屠澄》;

《阿英》——唐·牛僧儒《柳归舜》;

《天宫》——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织成》——唐·李朝威《柳毅》;

《阿绣》——南朝宋·刘义庆《买粉儿》;

《翩翩》——晋·干宝《搜神记·刘晨阮肇》;

《夜叉国》——宋·洪迈《夷坚志》;

……

有人曾问一位西方著名雕刻家:你怎么能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家回答:把不需要的统统砍去!蒲松龄就是鬼斧神工的雕刻师,对前人之作,大刀阔斧砍,另起炉灶炼,终于创造出全新的、珠圆玉润的艺术珍品。

研究蒲松龄如何将前人作品写成新名作,可探讨他小说构思的独特成就。而学习前人“模式”进行再创造,就不是一篇两篇作品推陈出新了。蒲松龄学六朝小说,学唐传奇,也学并非小说的书。北京大学梵语教授王邦维在《奇书〈大唐西域记〉》一文中提到,《聊斋志异》有可能向《大唐西域记》取过经。认为《大唐西域记》华氏城故事:

很有些像《聊斋志异》里某位书生在山林中遇见佳人的故事……只是我们不知道,蒲松龄是不是也读过《大唐西域记》?华氏城至今还在,是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的首府,名字稍有变化。

王邦维教授说的这个故事见于《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陁国上·波吒厘子城及传说》,“波吒厘子”是梵语,原意是一种树,后来是城的称呼,意译为“华氏城”,坐落在恒河边。此地鲜花盛开,原为香花故城。《波吒厘子城及传说》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