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18817300000030

第30章 七年困窘(8)

《王子安》正文是个幽默故事:一直考不上举人的东昌名士王子安,参加乡试后,十分希望金榜题名,天天盼望,到了发榜那天,因心情紧张,吃得大醉躺在家中,忽然,有人来报:报马来了!他忙说:赏钱十千!家人知道他想中举想迷了,就骗他说:你继续睡吧!已经赏过了。又过一会儿,王子安又听到人来报告:您考中进士了!他想,我没去京城考试,哪儿会中进士?报喜的人说:您忘了?您确实把进士的三场考试都考过了!于是他得意地宣布:赏钱十千!家人再次骗他睡下。又过一会儿,有人急忙报告:您通过皇帝金殿面试成了翰林了!王子安想,我这会儿不可不出去向乡里夸耀一番,大呼“长班”。他的妻子说:家里只有我这一个老太太,白天给你烧饭,晚上替你暖足,哪儿有什么“长班”?原来,王子安不过南柯一梦!

《王子安》虽在《聊斋志异》八卷本排在卷六,但从其思想意蕴和作者情绪看,很像作者青年时代作品。是蒲松龄早期秀才“攻关”的真实表现,也是蒲松龄对自己早期举人情结的讽刺性描写。

四 早期举人情结

蒲松龄“早期举人情结”,笔者定义是:有执着的“举人情结”、未对科举制度彻底失望。有这类思想倾向的作品,除《王子安》外,还可找出《镜听》《僧术》《冷生》《郭秀才》《凤仙》《胡四娘》等。这类作品,对科举制度有着“淡淡的哀愁”,尚未深恶痛绝。对社会状况和士子心态做幻想性、调侃性描绘。

《镜听》写益都郑氏兄弟致力功名,大郑成绩好,父母偏爱。二郑妻催促丈夫:“等男子耳,何遂不能为妻子争气?”二郑因此用功,仍然不如大郑。当时流行以镜听占卜:除夕夜持镜向灶神祷告,然后怀镜出门,听市人无意中的言语,以判断吉凶。这一年恰好乡试之年,二郑妻偷偷以镜听卜,怀镜出门后,看到有两个人相推为戏,说:“汝也凉凉去!”二郑妻回来,想不出什么意思。初秋郑家兄弟入闱时,暑气仍盛,妯娌俩厨下做饭,又热又苦。忽然报骑登门,说大郑中举。婆母进厨房对大郑妻说:“大男中式矣!汝可凉凉去。”二郑妻边哭边继续做炊饼,一会儿,二郑中举消息传来,二郑妻不等婆母通知,用力把饼杖一摔,说:“侬也凉凉去!”除夕镜听占卜应验了。一桩芝麻绿豆般小事,却折射出科举制度之下的社会风气。丈夫考中了,妻子可以从厨房里出来凉快凉快,丈夫没考中,妻子只能在厨房里继续吃苦受热。以功名取人,连至亲之间也未能免俗。蒲松龄认为,对这样的势利世态有什么办法?只有一个办法:考上举人。

《僧术》写颇有才气的故家子黄生与一僧人关系很好。僧人说:可以通过向阴司行贿,帮他取得阳世功名,需要十千钱。僧人资助一半。约定让黄生将钱推到自己家的井里。同时僧人到庙中施法术。黄生贪心,想:把十千钱丢到井里,还不知道能不能起作用?不如只推十分之一下去。结果井里出现了他意想不到的状况:

少间巨泡突起,铿然而破,即有一钱浮出,大如车轮。黄大惊,既拜,又取四千投焉。落下,击触有声,为大钱所隔,不得沉。

到了晚上,僧人来了,问:你为什么没把钱都投进去?黄生诡辩说都投了。僧人说:“冥中使者止将一千去,何乃妄言?”黄生只好实话实说。僧感叹:“鄙吝者必非大器。”黄生果然没能做上官。冥中捐钱得官,是阳世卖官鬻爵的写照,官位高低完全按交钱多少决定,如同市场交易,官场黑暗,通过冥中买官含蓄而又辛辣地揭露出来。

《冷生》写大同一位平素愚钝的书生因为与狐仙交上朋友,得了狂病,写文章时,只要哗然大笑,就写出好文章。由此“笑生”之名大噪。《郭生》写淄川一个连笔画都写不好的郭生得到狐仙指点,学业稍有进步就飞扬浮躁起来,不仅不再尊重狐师,还追求华而不实、“风雅艳丽”的文风,结果在科举考试中碰得头破血流。《冷生》《郭生》都调侃迷恋科举的考生,却并未对科举考试本身提出疑义。

《胡四娘》与《凤仙》是对科举制度下的人心向背妙趣横生的描绘。

《胡四娘》写丈夫的功名是妻子的一切,是“亲情”,是“价值”。没有任何一部(篇)作品像《胡四娘》把科举制度下亲属间的世态炎凉写得如此深刻,如此生动,如此触目惊心。胡四娘是胡银台的妾生女儿。胡银台发现程生有才能,将胡四娘嫁给他,让程生入赘读书。胡家兄弟姐妹都瞧不起贫穷的程生,经常羞辱程生和胡四娘。胡银台死后,胡四娘鼓励丈夫求功名。程生隐姓埋名,做了高官,在胡家破落后,买下胡家别墅。唯功名之马首是瞻,是《胡四娘》所有人物的共同特点,胡银台打破门第观念将女儿许给贫生,是估计到程生可能金榜题名,其远见卓识出于功名之想;胡银台之妾李氏善待四娘,是看到程生日夜攻苦,不会久居人下,是为了将来做感情“投资”;胡家兄弟姐妹因程生当前的贫贱,百般羞辱,是因为眼光如豆;程生忍辱负重、刻苦读书、百般营谋也只为功名。最精彩的人物是胡四娘。丈夫贫贱时她自尊自爱,激励丈夫;丈夫得势后,她洒脱大度,善待亲属。《胡四娘》画出势利世界的经典画面,写出莺歌燕舞之中的腥风血雨,程郎得中前后两个互相映衬的场面好看之至:

初,四娘之未字也,有神巫知人贵贱,遍观之,都无谀词;惟四娘至,乃曰:“此真贵人也!”及赘程,诸姊妹皆呼之“贵人”以嘲笑之,而四娘端重寡言,若罔闻知;渐至婢媪,亦率相呼。四娘有婢名桂儿,意颇不平,大言曰:“何知吾家郎君,便不作贵官耶?”二姊闻而嗤之曰:“程郎如作贵官,当抉我眸子去!”桂儿怒而言曰:“到尔时,恐不舍得眸子也!”二姊有婢春香曰:“二娘食言,我以两睛代之。”桂儿益恚,击掌为誓曰:“管教两丁盲也!”二姊忿其语侵,立批之。桂儿号哗。夫人闻知,即亦无所可否,但微哂焉。桂儿噪诉四娘,四娘方绩,不怒亦不言,绩自若。会公初度,诸婿皆至,寿仪充庭。大妇嘲四娘曰:“汝家祝仪何物?”二妇曰:“两肩荷一口!”

先是,程擢第后,有邮报者,举宅皆恶闻之;又审其名字不符,叱去之。适三郎完婚,戚眷登堂为餪,姊妹诸姑咸在,惟四娘不见招于兄嫂。忽一人驰入,呈程寄四娘函信;兄弟发视,相顾失色。筵中诸眷客,始请见四娘。姊妹惴惴,惟恐四娘衔恨不至。无何,翩然竟来。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也。而四娘凝重如故。众见其靡所短长,稍就安帖,于是争把盏酌四娘。方宴笑间,门外啼号甚急,群致怪问。俄见春香奔入,面血沾染,共诘之,哭不对。二娘呵之,始泣曰:“桂儿逼索眼睛,非解脱,几抉去矣!”二娘大惭,汗粉交下。四娘漠然,合坐寂无一语,客始告别。四娘盛妆,独拜李夫人及三姊,出门登车而去。众始知买墅者即程也。

前一段是程生未得志时,胡家兄弟姐妹如何蔑视程生和胡四娘,他们挖苦四娘是“贵人”,宣布如果程生能得志,就把眼睛挖出来,说四娘夫妇只是两肩荷一口的吃货。后一段是程生突然得志时,胡家兄弟姐妹前倨而后恭,一切围着四娘转。两个尖锐对立的场面,以极简短的文字,写出人世沧桑。

胡四娘没有丝毫怪异,凤仙却是狐狸精。一条裤子换来一个绝代佳人,床头美妻变成镜中师保,《凤仙》是聊斋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狐狸精凤仙姐妹三人嫁了三个贫富不同的女婿。三个女儿带女婿一起回娘家时,凤仙之父以贫富决定对女婿的冷热态度,对富女婿特别巴结,惹得凤仙不高兴,斥责丈夫刘赤水不能让床头人扬眉吐气。于是出现镜中妻做丈夫“督读”的有趣情节:

出一镜付之曰:“欲见妾,当于书卷中觅之;不然,相见无期矣。”言已,不见。怊怅自归。视镜,则凤仙背立其中,如望去人于百步之外者。因念所嘱,谢客下帷。一日,见镜中人忽现正面,盈盈欲笑,益爱重之。无人时,辄以共对。月余锐志渐衰,游恒忘返。归见镜影,惨然若涕;隔日再视,则背立如初矣:始悟为己之废学也。乃闭户研读,昼夜不辍;月余,则影复向外。自此验之:每有事荒废,则其容戚;数日攻苦,则其容笑。于是朝夕悬之,如对师保。如此二年,一举而捷,喜曰:“今可以对我凤仙矣!”揽镜视之,见画黛弯长,瓠犀微露,喜容可掬,宛然在目前。爱极,停睇不已。忽镜中人笑曰:“‘影里情郎,画中爱宠’,今之谓矣。”惊喜四顾,则凤仙已在座后。握手问翁媪起居,曰:“妾别后,不曾归家,伏处岩穴,聊与君分苦耳。”

刘赤水好好读书,镜中妻就有好脸色给他看;刘赤水贪玩,镜中妻连正面都不给他看。刘赤水知道镜中妻就是来监视自己读书上进。他把镜中妻当成严格的导师。凤仙用一面镜子鼓励丈夫刻苦读书,一举成名,夫妇团聚。从消极方面说,科举制度将功名利禄之想腐蚀到闺阁,从积极方面说,则是妻子巧妙激励丈夫成材。此文成为西方人读聊斋特别注意的一篇,可能缘于后一原因。蒲松龄自己如何看待《凤仙》这个故事?“异史氏曰”说得清楚:

嗟乎!冷暖之态,仙凡固无殊哉!“少不努力,老大徒伤”。惜无好胜佳人,作镜影悲笑耳。吾愿恒河沙数仙人,并遣娇女婚嫁人间,则贫穷海中,少苦众生矣。

蒲松龄认为,以功名取人的态度,不管凡间还是仙界都一样。读书人最遗憾的是不能少年取得功名。如果能像《凤仙》这样,有个镜中仙女催促取得功名最好。希望天上仙人把娇女嫁到人间帮助民间书生金榜题名。不管救助狐仙还是救助巫术,蒲松龄都肯定读书人要走科举道路。

康熙十七年(1678),《明水阻雨》写蒲松龄从济南乡试失败返回家乡遇雨的感慨,“四十年来人似旧,可怜险阻已全经”。不管如何受挫,蒲松龄还是得在求仕之路上继续走下去。

机会似乎来了,康熙皇帝下达命令,凡文章写得好的,可以跳过乡试,通过“博学鸿词”途径取得功名。据《清圣祖实录》卷七十一:

康熙十七年戊午春正月……谕吏部:“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可以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其余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督抚,代为题荐,务令虚公延访,期得真才,以副朕求贤右文之意。尔部即通行传谕。”于是大学士李霨等荐原任副使道曹溶等七十七人。上命俟各员赴都齐集之日请旨,其在外见任者不必开缺。

康熙皇帝特开“博学鸿词科”,对读书人来说,是一次“破格录用”大好机会。不管是否已取得功名,只要在京三品以上官员或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推荐,就可以到京城,由户部赏给月俸,听候考试。如果此时已有官职者,还可以“留职留薪”、暂停政务,去京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康熙十八年(1679)博学鸿词科考试,著名诗人朱彝尊靠一首排律诗被录取为一等第十七名。这真应了那句俗话:是金子总会发光。朱彝尊考试诗题是《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题目出于《孟子》“春耕而补不足”,意思是天子巡狩而补助农民的不足,朱彝尊的诗写得雍容典雅,歌颂皇帝像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带来万物回春,拍皇帝马屁拍得恰到好处:

长乐虬钟启,端门羽仗排。

良辰元已近,暄景暮春佳。

帝念勤民切,群情望幸皆。

……

仓庚飞习习,布谷语喈喈。

乐事纡乾顾,丰年协睿怀。

歌时成夏谚,行处叩尧阶。

……

曲渚宜浮洛,芳尊迴胜淮。

宸游多悦豫,振振入天街。

经过康熙皇帝亲自阅卷,录取朱彝尊等五十人,授翰林院官职。

朱彝尊是浙西词派的开创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掌清初词坛牛耳。他认为词的功能特别适宜于宴嬉逸乐、歌咏太平。他这个主张推及于诗,帮了自己大忙。康熙皇帝大概做梦也想不到,因为一首颂圣诗,他把任何一本《中国文学史》都得写一段的清代词学大家请进了仕途。不知康熙皇帝如果看到朱彝尊因感叹江山更改、物是人非而浪得大名的《卖花声·雨花台》会如何感慨?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皇帝开博学鸿词科,使蒲松龄受到极大鼓舞。他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进入这个幸运的行列。康熙十七年(1678),蒲松龄写了拟表《拟上征天下博学鸿词,亲考拣用,以备顾问,群臣谢表》。乡试除了八股文之外,还要考策、论、表、判。蒲松龄为此做准备。《聊斋文集》中,此类作品留下不少。

遗憾的是,没有哪位三品以上官员推荐蒲松龄。这次“脱颖而出”的机会,对蒲松龄又成了画饼。看来,还是那句老话:诗是文学正宗,像朱彝尊这样的大诗人会受到朝廷高官的关注。写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仍然得继续靠边站。

第十一节 泰山行和艳情诗——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二年(1673)蒲松龄到马家庄王家坐馆。

淄川共八个乡,蒲家庄和马家庄都属仙人乡,相距两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