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18817300000028

第28章 七年困窘(6)

“你受到这样的惩罚,那只不过因为你的操行不够好。为什么?你肚子里没有多少学问,却总是卖弄自己的学问,照我看来,你根本就是无知之辈!胸无点墨,却在那儿一个劲儿卖弄!满嘴说的也都是淄川土话,一点儿潇洒谈吐都没有。这都是因为世人听信传言,不去亲眼看一看你是否真有学问!你就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很有学问、很会写文章了。甚至于替颇有身份的人写登大雅之堂的应酬文章!你的不自量力,恐怕连笔墨和纸张都会替你觉得难受。你坠入了茫茫孽海,自己却一点儿不知道忏悔!

“况且,你做的事,都是愚蠢的人才做的,明智的人哪屑于做这种事?如果是在深房大院之中,烧着旺旺的炉火,案上摆着美酒佳肴,漂亮的书童在那儿剥枣,你拈着胡须一边沉吟一边写作。生活富裕,环境优雅,文思如涌,也算文人雅兴,可以快乐得忘记疲倦。你呢?呆呆地坐在这儿苦思冥想,忍受着寒冷,趴在冰凉的桌案上,快要冻僵的手抓住毛笔,嘴里冻得直嘘冷气,油灯越来越暗,笔已经抓不住了,单薄的身子被冷风吹着,嘴像将要冻僵的寒蝉在吟唱,脑袋活像缩头的乌龟!把衣服典掉才买来笔砚纸张,却不足数日的耗费。太笨啦!太傻啦!太愚蠢啦!你并不是为了求功名而头悬梁锥刺股、映雪囊萤读书,前边没有出将入相的诱饵,后边没有师傅的鞭打和父兄的催促,既得不到多大的利,也得不到多大的名。你夜以继日地写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可笑了!太可悲了!太愚蠢了!”

进行了一番自我教育后,他投笔而起,心想:过去的事一去不复返了,重要的是抓住未来。从此之后,再也不写这些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应酬文章了。再也不无端替人歌哭,再也不替他人做嫁衣裳了!他安然睡去。次日醒来,回想昨晚的决心,立志:从今天开始,就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写自己乐意写的文章了。

突然,院外传来了敲打柴门的声响。一大早,是谁来访?

蒲松龄打开了柴门,惊奇地看到,门外笑眯眯地站着一位亲戚。一手提着一个装着点心的盒子,一手提着一小坛酒。

“你怎么来了?有何见教?这么破费做什么?”蒲松龄一边请来人进家,一边惊讶地问。

客人一边向他作揖,一边恳切地说:“我有件事,烦请您代写篇文章,这点儿不成敬意的小小礼品,算是给您写文章助兴吧!”

蒲松龄听了,脸上笑着,心里啼笑皆非。如果遵守自己昨天晚上发的誓言,决不再写应酬文章,这位亲戚必定会喋喋不休地劝说,直到答应为止。没办法,再写一次算了!以后再戒掉应酬文章吧……

这是蒲松龄《戒应酬文》所写的真实情况。《戒应酬文》写不得不为种种人代笔写文章的窘境,是篇自我嘲笑的杂文。此文显然是蒲松龄西铺坐馆前的作品。蒲松龄西铺坐馆后,他的主要代笔任务是替毕府东家,也不可能饿着肚子,连烤火条件都没有。按该文描写的苦况,应是康熙十一年至十七年间(1672—1678),也就是他人生的“七年困窘”时期。

三 穷汉词养猫词煎饼赋

正因为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蒲松龄的作品较之历代作家都更具有平民色彩。他青年时代写的俚曲《穷汉词》大概可以算得上古代作家中对于雇农生活最真切形象的描写。《穷汉词》写一个雇农整年累月、扭筋拔力地劳作,却总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粮也欠,米也欠,粮食粜得没一石,衣裳当得没一件”。官府催税,当铺盘剥,狗腿逼债,使得他清锅冷灶,少吃无烧。《穷汉词》用淄川民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贫苦农民身边琐事和日常烦难写得活灵活现,有时候采用奇妙的取笑话,写贫苦雇农捉襟见肘的生活:

只说窟窿天样大,还有大其天的窟窿!

墙又塌,屋又倒,大风刮了屋上草。又少裤,又少袄,孩子哭,老婆吵,都说不如死了好!

孩子热了穿上袄,腚冷了戴上帽,饥困了喝凉水,撑得吱吱叫。剩下个老婆儿,身上还没根线条儿!

《穷汉词》用穷汉自嘲口气,幽默诙谐地挖苦财神:

爷爷,爷爷,你是个甚么意思?我亟待扬誉扬誉你,怎么不肯和我见面?

掂量着你沉沉的,端相着你俊俊的,捞着你亲亲的,捞不着你窘窘的,望着你影儿殷殷的,盼杀我昏昏的,穷杀了我可是真真的!

蒲松龄康熙十年(1671)从宝应返回,到康熙十八年(1679),度过七年艰难困苦日子,虽然他想尽办法让家人温饱,却始终未能如愿。康熙十七年(1678),他将近四十岁,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他家里养了只懒猫,只会首尾相接,眠在床头,对于来往在主人衣物和粮瓮之间的老鼠不闻不问。老鼠们翻盆倒盏,唧唧啾啾,宛如聚族来食。主人拍枕大骂:“我当揪下你们的脑袋来!”老鼠寂然伏听,待会儿好像在耳语:“你能怎么奈何我们?”毫不惧怕地继续在粮瓮边叫。主人气愤地把猫从床上推下去,猫懒洋洋地爬回床上,酣睡如故。主人气呼呼地打它,它只是“喵呜”几声,跳窗跑到外边去了,仍然不管老鼠的事儿……这首诗,似乎是游戏之作,其实却与作者的贫困生活息息相关,堂堂大作家为什么要和一只猫生气?因为他家无长物,只有一只可以容纳五斗粮的瓮。孩子们哭着要求吃面食,他都舍不得往外拿,他得留着这些可贵的麦子,卖掉它,交纳官税!老鼠偏偏要来侵占这可贵的粮食,他怎么能不怨恨那只知睡觉不知捕鼠的猫呢?

【附阅】养猫词:

一瓮容五斗,积此满瓮麦。

儿女啼号未肯舂,留糶数百添官税。

鼠夜来,鸣啾啾,

翻盆倒盏,恍如聚族来谋。

出手于衾,拍枕呵骂:“我当刳尔头!”

鼠寂然伏听,似相耳语:“渠无奈我何!”

因复叫,争不休。

猫在床头,首尾交互。

鼠来驰骋,如驴齁齁。

推置床下,爬枨依然弗顾。

旋复跳登来,安眠如故。

怒而挞之仍不悟,戛然摇尾穿窗去。

赋是最利于歌功颂德、弘扬胸襟壮志的体裁,古代有多少作家写出精彩纷呈的赋,但有哪位作家能拿老百姓最普通的食物作赋?蒲松龄就能。康熙中期,齐鲁天旱,小麦收得少。他写了《煎饼赋》:

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溲含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淜,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

正因为蒲松龄一年四季吃煎饼,“不可一日无此君”,才能写出一目了然的“煎饼制作规程”!一九九〇年美国首席汉学家、哈佛大学韩南教授派博士生蔡九迪到中国访学。九迪正在撰写关于《聊斋志异》的博士论文。她说:世界上没有几个小说家能比蒲松龄!在济南与九迪交谈数日后,我带她参观蒲松龄纪念馆。鲁童馆长领我们去蒲松龄后裔家里观察如何摊煎饼,然后,在蒲松龄故居为我们准备午饭:刚摊好的玉米煎饼、小米稀饭、香椿芽炒鸡蛋、韭菜炒豆腐。鲁馆长诚恳地请哈佛客人“尝尝蒲松龄日常吃的饭”。地道的聊斋风味胜似美酒佳肴,醉了褐发碧眼犹太姑娘的心。九迪把煎饼拿在手里,像看什么出土文物,然后按照我的“指点”,乐滋滋地把香椿韭菜卷入煎饼,模仿蒲松龄形容的“卷大饼如梁”。她说真正明白了“圆如望月,大似铜钲”的含义,来中国吃了多少山珍海味,可聊斋午餐最难忘!“我得回去告诉韩南教授,我亲身体验了《煎饼赋》!”

第十节 秀才入闱飞鸿铩羽

还是在宝应时,蒲松龄有首《独坐怀人》:

倦鸟吟晴日,归鸿没远天。

途穷书未著,愁盛酒无权。

暮笛惊残梦,深窗坐小年。

游人离思发,长是在花前。

“途穷书未著”,总惦记著书,总放不下聊斋故事,是蒲松龄的心结。这一点,他的朋友孙蕙和刘孔集都了解。“新闻总入鬼狐史”,蒲松龄热衷写社会上看成是“小道”的东西,也为朋友们熟知。著书会不会影响科举鹏飞?鬼狐史会不会阻碍青云路?正是朋友们所担心的。

蒲松龄从宝应归家,就是为了参加乡试。他在高珩家住着,帮高珩做些文字工作,偶尔追随高珩外出旅游,这些都不妨碍他读书、准备科举考试。但他的著书爱好,根深蒂固的“志怪”爱好,却肯定影响他。

痴迷写小说与应付科举考试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蒲松龄始终没察觉。

一 飞鸿铩羽

康熙十一年(1672)秋闱,蒲松龄走上了赶考之路。蒲松龄对这次金榜题名十拿九稳,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才能很有信心,另一方面,他手里有孙蕙给山东“有关人士”的举荐信,还有高珩推荐。没想到,他再次遭受惨败。蒲松龄给已考中举人的王淑子写诗《贻王淑子孝廉》,羡慕王淑子已通过乡试大关,获得做官机会,却有归隐之志,自己多年不得志,也很想归隐:

三径荒芜岁计休,漫搔短发看吴钩。

年年灯火黄昏雨,处处风霜白雁秋。

利市君能抛白,长鳃我自暴寒流。

高人尚有山林意,同向沧浪买钓舟。

王淑子就像市场上畅销的商品“利市”,能丢掉读书人没当官时穿的白麻布衣服。蒲松龄却像没能跳过龙门的鲤鱼。《三秦记》描写:“江海鱼集龙门下,登者化龙,不登者点额暴鳃。”现在做了举人的王淑子想归隐,作为朋友,蒲松龄表示乐意与他一起“买钓舟”。其实,蒲松龄即使想归隐,也没有归隐的必要条件。不要说买不起哪怕一只小小的船儿,最现实的是:哪个来管他一家人的饭呢?

淄川官宦子弟王观正(字如水)可能是蒲松龄到济南参加乡试的同行者。二人共同遭受失败,同病相怜,蒲松龄写《大江东去·寄王如水》:

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腮,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见时相对,将从何处说起?每每顾影自怜,可怜肮脏骨,消磨如此。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尔。

这是一首对了解蒲松龄科举追求很重要的词。很多典故需要解释:

“天孙”,原指织女,善于编织,故古代妇女向织女“乞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过《乞巧文》,描写讲求实效、正直的人做不了官,钻营拍马的人获得富贵,故向天孙乞求做官诀窍。蒲松龄用“天孙老矣”暗喻考官老眼昏花,看不见杰出的人才。

“蕊榜”,旧时称进士榜为“蕊榜”,也借用乡试金榜。

“抱玉卞和”为人们熟知,卞和献玉,却不被肯定,指怀才不遇。

“病鲤暴腮,飞鸿铩羽”,跳不过龙门的鱼被点额暴腮,鸿雁羽毛伤残零落。蒲松龄说自己像鲤鱼跳不过龙门,王如水像鸟儿不能奋飞。

“可怜肮脏骨”,“肮脏”与通常含意不同,指个性刚直。

“糊眼冬烘”用唐传奇典故,据《因话录》,唐代郑薰为主考官,他误以为颜标是颜真卿(世称颜鲁公)的后代,将其定为状元。有考生写诗嘲笑:“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

“憎命文章”,借用杜甫诗句“文章憎命达”,写好文章往往反而会妨碍作者的好运。这个社会上不能依赖好文章,只能依赖好背景,依赖白花花的银子。

张笃庆也参加了这一年乡试,也没考中。九月蒲松龄写诗给张笃庆,既安慰朋友,也安慰自己:

临风惆怅一登台,台下黄花次第开。

名士由来能痛饮,世人原不解怜才。

蕉窗酒醒闻疎雨,石径云深长绿苔。

零落寒山秋树冷,啼乌犹带月明来。

(《九月望日有怀张历友》)

从“登台”和“台下黄花”、“蕉窗”、“石径”等情景看,乡试失败后的蒲松龄仍住在高珩的家里。奇怪的是,高珩对他这次失败没什么反应。是高珩见怪不怪,还是举人头衔在侍郎眼中太不值得当回事了?

李尧臣虽然家世较好,但也不能在功名上有所前进。两位知心朋友常聚在一起喝酒,愤世嫉俗,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想。想到当年郢中结社、青春作赋、不谙世事时表现出来的豪情壮志,现在建功立业豪情渐渐消退,世上又有什么人是真正怜惜人才的?哪儿能找到出路?

中秋节到了,濛濛秋雨把李尧臣的书斋笼罩在一片雾气中。蒲松龄踏着青苔满径的小路看望李尧臣。两人书斋对坐,把酒谈天。傍晚,天色稍霁,一轮淡黄的月亮刚刚从云彩中露出,又被滚动的浓云遮住,凉风阵阵,薄雾冥冥,又下起雨来,赏月不成,蒲松龄干脆连家都不回了,与李尧臣抵足而眠,絮谈以消长夜。郢中结社已十余年,王甡还在瓜州做幕,张笃庆在外做私塾先生。李尧臣家境好,继续研究金石学问。他们几个已不可能再聚到一起写诗。世态炎凉,喜欢以成败取人,几个好朋友间的感情却一点儿没有消减。

蒲松龄想到意气风发的当年,牢骚满腹。南来北往的鸿雁哪,飞得多么匆忙!能不能留住青春年华去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难啊难!借酒浇愁?谁又能喝上三万六千场永远不醒来?虽然说文章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现在那些功名富贵又有多少是靠真才实学?两个老朋友互相感叹着,想起当年郢中诗友那种取青紫如探囊取物的劲头儿,埋怨怎么就是遇不见伯乐?施愚山先生那样的考官一去不返,茫茫世界上,哪个是真正爱惜人才的?

李尧臣苦口婆心地劝说朋友对功名看开点儿:世上总是得志者少,不得志者多,想一想当年的阮步兵,他不是才华出众、满腹经纶?不是正气凛然、不阿权贵?不是高洁自律、不同流合污?最后是什么下场?还不是穷途而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