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忠魂正气:颜真卿传
18816200000036

第36章 进退频仍(2)

其实代宗李豫并不真心宠爱、信赖、敬畏李辅国。早在他被父皇肃宗立为太子之后,就对李辅国的专横无礼怀恨在心,只是因李辅国后来与心有异图的张皇后之间产生了龃龉,在父皇驾崩之后,李辅国暗自与自己的死党——宦官、内射生使三原人程元振合谋勒兵,诛杀了张皇后,平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萧墙之祸,力保自己登上了至尊之位;且李辅国手握宫禁兵权,为了稳住阵脚,自己不得不暂时采取权宜之计,任其飞扬跋扈。但“尚父”李辅国的专横欺天,挟天子以令诸侯,使代宗李豫越来越头疼,越来越憋气在胸,成为一块横亘腹中的恶疾,他不能不暗自琢磨何以挖除这块恶疾。就在颜真卿回到长安前夕,五月间,代宗对李辅国施以明升暗降之策,拜其为司空兼中书令,即百官之首——宰相,却于六月间免除了其行军司马和兵部尚书,使他至为敬畏的“尚父”丧失了手中的兵权。到了十月间,有“大盗”进入李辅国府邸,砍去其头颅和一只胳膊。专横于朝堂的阉宦李辅国,就这样一命呜呼,九泉之下参见阎王去了。这位“大盗”的行为十分蹊跷,对李府的奇珍异宝和堆积如山的钱财,似乎毫不眼馋,分文不盗,而只取李辅国的头颅和胳膊,其身份可想而知。显见的是,代宗李豫并不为“尚父”的暴死而过于悲痛,当月,李辅国尸骨未寒,即命太子、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德宗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诸道节度使讨伐盘踞在洛阳的叛贼“安史”余孽史朝义。史朝义于前一年杀其父史思明而继其位,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为显圣。未过一年,大燕朝廷已分崩离析。

李适挂帅出征,史朝义众叛亲离,连战连败,于次年——广德元年(763)正月三十日,逃奔奚、契丹之地,走投无路,马缰一条,自缢于林中,又被自己的臣下、范阳节度使李怀仙追来,割去头颅,献给大唐朝廷请功。绵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就这样终告结束。史朝义退出洛阳后,洛阳城里十多天黑烟滚滚,大火不熄,百姓经历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大掳掠、大抢劫,邑落为墟,比屋荡尽。但饥寒交迫中盼望安定生活的庶民百姓,无不欢欣雀跃、欣喜若狂。当时,居于梓州133的“诗圣”杜甫,曾为此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著名诗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真是惊喜难抑,其诗有如长江放流,骏马驰坡,一往奔腾,一气如注!

杜甫的惊喜,也是普天之下庶民百姓的惊喜。此时的颜真卿何尝不惊喜如此!回想起平原的力挽狂澜、誓师结盟,堂兄杲卿的智取土门,借兵予李萼而得棠邑、魏郡大捷,以及堂兄杲卿和侄儿季明的悲惨赴难,自己于平原迫不得已的弃城出逃……历历往事,怎能不思潮狂奔,悲喜交并,热泪泉涌?似乎天更高了,地更阔了,山河新浴,阳光更灿烂了,月亮更迷人了。再过一个月就是新年,万象更新,一元复始,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蓬蓬勃勃的春色春意,就要重回大地了。

颜真卿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地履职于户部。代宗李豫认为这位历经三朝、年已五十有五的老臣,“郁然词宗,雅有朝望。高标劲节,历霜霰而不渝;握镜悬衡,鉴人伦而式叙”134。他很欣赏颜真卿的文采赡富,娴于辞令,很明白他在朝堂之上的高卓名望。知道他风格高迈,坚贞刚烈,屡经历史风霜而不改其志;他像是手握着明镜和权衡,有着能够正确地判别人伦的轻重尊卑,并确定其次序、位置的非凡才能。颜真卿任户部侍郎仅四个月,到了宝应二年(763)三月间,正当日丽景和、春风骀荡、桃李争妍之时,便得到代宗诏命,改任以吏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正当他上呈谢表,表示自己虽“祗惧实深”,仍“怀粉骨之诚”135——非常担心能否胜任,却愿以不惧粉身碎骨的笃诚为整饬吏治,铨选人才,而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时候,又仅仅过了四五个月,在一个绿树蓊郁、嘉禾泛金、瓜熟枣香的日子——八月二十七日,被任命为江陵136尹兼御史大夫、加阶金紫光禄大夫,充荆南节度使。江陵又称荆州,自古为天下重镇,北依汉水、南临长江,“右控巴蜀,左联吴越,南通五岭,北走上都”137,此时已升为南都。颜真卿“祗承睿顾,伏深惭惕”138——得到了圣明天子的如此器重,在心头掠过惭愧、怯惧的微波的同时,不免惊喜难抑,如坐春风,如饮甘露,似乎仕途上平步青云的日月已经来临,立即上了谢表,并且聘任了一些僚属,开始为赴任做准备。

然而,宦海苍茫,风涛难料,尚未启程,即为代宗身边的“密近所诬”。皇帝身边的那些逢迎取悦、蜜言谄媚的亲信近臣,早就对颜真卿的正道直行侧目以视,对颜真卿的骤然“得宠”嫉妒不堪。他们为颜真卿的步步擢升而忧惧,感受到了一种悄然而至的威胁,预感到了由此可能导致的皇上给予自己的“亲幸”、“恩宠”的行将失落和大祸临头。他们岂能听之任之,不予理会?于是,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编织谎言,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对颜真卿予以诽谤和诬陷。对于代宗李豫来说,听信“密近”之语是其稳坐江山之术。听到他们对颜真卿的诽谤和诬陷,他便不惜于断然否决自己的“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只是一纸诏书,便于弹指之间收回了成命。诽谤、诬陷颜真卿的“密近”者,何许人也?不得而知,也无须追查到底。脚正不怕鞋歪,根深不怕风摆。“密近”的几句诽谤或诬陷,竟能使代宗李豫不查不问,收回成命,足见这个皇帝在历次“批答”中对颜真卿的夸赞之语——诸如“忠义在躬”139,“高标劲节”140,“明迈伟才,忠贞壮节”141云云,尽是虚伪的辞藻,是要你快快活活地替他卖命的一根糖葫芦,或者说是为着操纵臣下的心机之语。

不过,我们所关心的是,“密近”们迎面泼来的冷水、飞来的风刀霜剑,使颜真卿丧魂落魄了吗?失意彷徨了吗?心灰意冷了吗?他还是那样忠魂朗朗、正气磊落吗?

冒险请命

那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天下并不太平。在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而继其位、皇袍加身、头戴冕旒的时候,西边的吐蕃已伺机加大了对大唐西北的侵袭。广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军连连攻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数十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十月间,又进击泾州142,入邠州,掠奉天、武功;凤翔以西,已非大唐朝廷所有。

早在广德元年(763)四月间,郭子仪看到吐蕃军队蠢蠢欲动的迹象,就曾几次向朝廷进言:对于吐蕃不可忽视,应提早有所防备。此后不过三个月,夏秋之交,酷暑渐退,羊肥禾熟,瓜果飘香,吐蕃军队果然开始大举入侵,守边将领频频告急。此时,宦官程元振已青云直上,官拜骠骑大将军兼元帅行军司马。其独断朝政,恣意横行,较李辅国当日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代宗李豫听之任之,凡京外官员派人奏事,都命先与程元振商议。程元振也自以为曾经与李辅国为拥立代宗而立了大功,李辅国已死,他便是功勋盖世之宦,可以一手遮天,对守边将领的频频告急,不禀不奏,一概私自压下。吐蕃军过了凤翔,京师震骇,人人惊慌,代宗李豫才得知消息,匆忙下诏,任命自己的儿子——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兵镇守咸阳,准备抵抗。但郭子仪长期闲居,不任官职,部下都已离散,只召得二十名骑兵随自己赴任。而入侵的吐蕃军队足有二十余万之众,气焰熏天,从周至东南向着长安气势汹汹地推进而来。郭子仪派人入朝上奏,请求增派援兵,程元振居然肆无忌惮,仍刻意阻挠,拒绝见驾。吐蕃军很快攻陷周至,渡过了便桥,代宗李豫闻讯,仓皇不知所措,效仿其祖父玄宗李隆基,于十月初七日匆忙悄没声地离京“出幸”,不过不是西去蜀郡——敌军正在西边,而是东出潼关,逃往陕州。长安城内乱成一锅粥,官吏逃窜,六军四散。而护驾“出幸”的将军竟公然反叛,带领四百余名骑兵背离代宗,返回长安,胁迫代宗的儿子——丰王李珙等十王,西去迎接吐蕃军队。十月初九,吐蕃军队进入长安,早已投降了吐蕃的泾州刺史高晖,竟然与吐蕃大将一起,拥立已故邠王李守礼的孙子——广武王李承宏为皇帝,更改年号,设置百官。吐蕃军队手中掌握着傀儡皇帝李承宏,便肆无忌惮地在长安抢劫府库和百姓财物,放火焚烧民宅。四散的六军将士,也趁机劫掠,百姓无不扶老携幼,拖妻负子,仓皇潜逃于秦岭深山老林之中。长安城内,处处烟尘滚滚,灰烬飘飞,断壁颓垣,一派冷落、凄凉、萧杀之象。

代宗李豫“驻跸”陕州,四处逃散的官员零零散散地赶来了一些。陕州有黄河天险、函谷关之固屏障于西。代宗李豫惊魂稍定,却仍忧惧于吐蕃军引兵东向,于是下诏郭子仪来行在护驾。郭子仪却上表说,臣不收京城,无颜去见陛下。只要我出兵蓝田,敌寇军队必不敢向东进犯。代宗只好同意,改命威名远播的李光弼将军来陕州护驾。但李光弼等人因忌恨程元振的专权,也不愿前来,婉言辞谢。代宗李豫于是忧心忡忡,惶恐不胜。

当时,颜真卿是伴随代宗“出幸”、“扈跸行在”的寥寥可数的官员中的一个,被任命为尚书右丞,辅佐仆射掌钱谷之政。对安史之乱方休,而胡骑又践踏河山,百姓重陷兵燹之祸,颠沛流离,颜真卿忧心如焚,腹如汤煎。他想,当时手握重兵、距离陕州较近的将军,当数驻守汾州143的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颜真卿相信,当此国家蒙难之时,若以忠君大义召仆固怀恩入朝,他是不会拒绝的。于是,颜真卿向代宗献策:由自己带着诏书,前往汾州召回仆固怀恩“勤王”——保卫皇上的安全。

仆固怀恩为铁勒族人,郭子仪部属,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立战功,尤其在剪灭史朝义之役中功勋卓著。但朝中有人说他勾结回纥可汗谋反。代宗召见,仆固怀恩因而不肯遵旨入朝;御史大夫王翊途经汾州,也被他强留了下来。于是,一些官员——主要是与仆固怀恩有宿怨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曾遭受仆固怀恩母亲斥责的宦官使者骆奉仙,以及与辛、骆二人沆瀣一气的李抱玉、鱼朝恩四人坚称:仆固怀恩反迹已明。颜真卿却为着朝廷的安全,为着早日消除吐蕃之乱,也为着安抚仆固怀恩,平息一场引而未发作的叛乱,甘愿赴汤蹈火,冒着被拘留、甚至被杀害的危险,向代宗毛遂自荐,去召仆固怀恩来朝“勤王”护驾。代宗李豫竟没有同意。所幸的是,宿将郭子仪以其威望、谋略,收编六军,联络官吏,激励将士,引领四千兵马于长安之南的蓝田之地发起反击。吐蕃军闻风丧胆,惊骇惶恐,仓皇逃遁,退出了京城长安。

十二月间,太阳从层层交织的、黑色的或灰色的云团里,挤出了清冷的、神色惨淡的脸庞。道路两旁灰褐色的、干枯的树木,有的已在战火中烧成焦黑的木桩,在冰凉的、凌厉的西北风中,瑟瑟地抖动着。而覆盖大地的严霜,又使大地上尚且存活着的、苟延残喘的草木的绿色,变得黑蔫蔫的没有了一丝活气。代宗李豫的车辇西入潼关,碾轧着寒凝冰封的关中大地,凄凄凉凉地返回了京师长安。

颜真卿骑马随从于代宗李豫的车辇之后。阵阵迎面而来的西北风,吹得他手足麻木,浑身瑟瑟发抖,心中百感交集:既有终于回归京师的喜悦,也有世事艰难的感慨;既有云将退、日方出的欣慰,也有阴霾犹在的忧郁;既有强虏将灭的期望,也有百姓涂炭的切肤之痛……所幸,李辅国已死,无人不切齿痛恨的程元振也终于被罢官,放归故乡。然而,朝堂多艰险,无风三尺浪;荆棘刚被剪除,乌鹊刚被驱走,新的毒草又在潜滋暗长,暗暗躲藏的鸩鸟,窥伺时机,施毒于人。颜真卿暗自告诫自己: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不知代宗李豫出于何种考虑,驻跸陕州时不同意颜真卿去汾州召仆固怀恩前来护驾,却于次年正月,忽然诏命正在勤谨履职的颜真卿,以检校144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往见仆固怀恩,劝说其来朝。然而,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仆固怀恩接受劝告而归朝的可能,已成为明日黄花。颜真卿恳切答道:陛下因吐蕃入侵而到陕州之时,臣如果去用忠义的道理责备他,要求他来护驾,拯救朝廷的危难,臣以为他是有前来的可能的。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陛下已经回到长安宫中,他来这里不再是保驾、救难,又不能让他的部下将士放下心来,他怎么会奉召前来呢?况且,说仆固怀恩反叛的,只有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其余群臣都说他冤枉。臣以为,陛下不如用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可以不用武力便使他折服。代宗李豫采纳了颜真卿的意见,以郭子仪代为朔方节度使。果如所料,仆固怀恩闻风而逃。

三月间,颜真卿晋爵鲁郡开国公——这大约是代宗李豫对他的正确意见的回馈。无论此前此后,颜真卿正色立朝,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更不出于口。犹如家庭院子中的那棵老槐,虽然在吐蕃军队的劫掠中惨遭伤害,失去了几块树皮,露出了皮下湿漉漉的白色,几根粗壮的侧枝也已折断,像断了的胳膊垂了下来。但却忠魂一颗,正气一派,神色坚毅,向天挺立。

从此之后,朝野内外常敬称颜真卿为颜鲁公,或免去其姓而径称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