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秦岭论语
18809700000045

第45章 老炭窠(2)

有一天,工头从镇上又招来了三五个窑工,一口陕北口音,都是五大三粗的壮汉子。其中一个美男子眉清目秀,说话文绉绉的,像个有知识的文化人。事后曾祖父他们才知道这俊小伙子姓刘叫志丹,是从北山陕甘边境来的红匪。刘志丹不是一个好绞把的,头一天让木把刮了小腿上的皮,像刮萝卜皮一样。到第二天,他又险些翻了个大跟头,赢得了窑工们的喝采声。到第三天,他说自己不是绞把的料,硬是缠着工头下了井,当了一个拉煤车的脚家娃。谁知没过十天半个月,刘志丹竟串通了井上井下几十号外乡的窑工,向工头索要工钱,不然就罢工不干了。怒气冲冲的工头当即指使守矿的小兵,谁造反就抓谁,谁领头就打死谁。就在小兵用枪逼着要抓人时,刘志丹一伙人也掏出了家伙,工头的脑袋先开了花,鲜红的血液四溅开来,人像坑柱子一样倒了下去。持枪的小兵吓得一声尖叫,有的交械投降,有的干脆扔了枪顺沟飞快地跑掉了。刘志丹一伙人当即砸了炭窠掌柜的钱柜子,把大把大把的银元分到了窑工的手里。刘志丹问我曾祖父,你拿着钱回家去我送你,你要是能跟着我们一起去闹革命我欢迎,你说呢?曾祖父说,刘小伙,不要怪我在你来炭窠头两天给你难堪,各行道有各行道的规矩,我也不能乱了绞把的这一行的行规,谁知道你是打富济贫的英雄。我拿的是我应该拿的工钱,可我还得谢承你。我得回家种庄稼去,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只会种庄稼,绞把,还有吆牲口驮炭,没革过命,刘小伙你还要多担待。刘志丹说,革命是自愿的,你放心回家好了。曾祖父点了点头,和村上的几个窑工一起离开了矿场,回到了自个家里。

事后,曾祖父听说,刘志丹一伙人那天离开庙底沟老炭窠,顺着干河床边的脚夫道,走了十多里地,直奔小镇黑团长的老巢,去找黑窑主算账。小镇是一座千年的土堡子,修在高高的崖头上,一面是山,两面是万丈悬崖,下边是一个鹰勾鼻子底下的水潭,深不可测,黑水河就从土堡下环绕流过。只有一面是从新集街上通往土堡的门户,一到天黑,就是飞鸟也难以越过高高的土堡。刘志丹一伙是在当天夜里偷袭土堡的,他们不是从正门攻入的,也没有内外接应,是从高处的山上垂了绳索下到土堡里,顺城墙用刀子悄悄抹了哨兵的脖子,没费一枪一弹,直捣黑团长的卧房。等刘志丹用刀子轻轻拨开卧房的门闩,借着月光直扑炕头捉拿黑团长时,一个赤条条的雪白的小女人惊叫起来,发出杀猪一样的嚎叫声,顿时堡子里乱成一团。黑团长也是个孬种,睡梦里听到动静,衣服也来不及穿,枪也来不及摸,也丢下了如花似玉的小老婆,翻身下炕,推开了暗道机关,没影没踪地消失了。刘志丹察看了屋里的情景,用枪敲了敲炕沿下的砖墙,果然轻轻推开了暗道的入口。他当即爬了进去,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走了不到一二百米,即看见了洞口透进来的迷离的月光。等他走出洞口,看见空旷的崖头上有一个人影子,忽地一下不见了。走投无路的黑团长,已经悄然一跃,一只大鸟似地飞翔在夜空中,落入了崖下的潭水。刘志丹一伙在黑团长的堡子里收获了不少的银钱,天不亮即离开小镇,带了几十号人马朝北去了。只是刘志丹小看了黑团长,满以为这家伙已经坠崖而死,谁知道黑团长只是玩了一回秋夜里的高台跳水的浪漫演习,落入水潭后又浮出水面,只是蹭破了膝盖上的一片肉皮,一拐一拐地走出河滩,钻入了对岸的树林子。刘志丹一伙走后,黑团长又回到了他的土堡子里,使受了惊吓的小老婆又吃了一惊,转而破涕为笑。黑窑主是不再当了,为了保住捡来的一条命,他也开始加强防务,把枪口指向了北边的红匪。庙底沟老炭窠,并没有因此而停歇,还是西原上梁家的后人又从黑窑主手里低价买回了矿产,与我们凹里几户人合成股份,炭窠又开了张,当然,曾祖父占了其中一些股份,主要是强龙难斗地头蛇,井口开在我们地盘上,永远的赢家能是谁呢?

曾祖父在庙底沟所占的股份为家族所有,他只是一个监工,具体的活计是索客,也就是在井口负责上下绳索的安全,一旦发现绳索有破损,便亲自操持腰刀和麻头收拾妥当。麻制的绳索有胳膊粗,长度是井深的两倍多,长蛇一样盘旋在八条大汉搬动的大辘辘上,上下于幽黑的井筒中。在换班上下人的紧要关口,当索客的曾祖父肯定在场,看着窑工把双腿伸进连环中,亲自给窑工系好胸带,大喝一声走,大辘辘便轻轻回一下车,让窑工双脚离开地面,俯在井沿上,再摇动辘辘把人放下去。在辘辘启动时,索客要伏在井口喊话,一字一顿,仔细捕捉对方的回应,才大喝一声走的。因为出过一回事,井底下的窑工还没来得及把双腿伸进连环中,辘辘便启动了,结果是把人倒着提了上来,差点儿送了那小子的命。要么是一头空着,湿溜溜的绳索打了滑,也会出人命的。后来在井口按了个铜铃,井底下一摇,就有个准头了。索客的绝活是接索,一把腰刀,一把锥子,一团乱麻头,在几十股麻头中缠来绕去,使断损的绳索完好如新。接索时,绞把的窑工是不准在场的,它是一个秘密,是单传手艺,是一门绝技。曾祖父凭着这门手艺,在老炭窠里吆五喝六,没有人敢对他不敬。也许,这手艺传自早年在坳里沟开炭窠的六世祖,在之后一百年里,一直是家族里的一个传家宝,直到钢丝绳取代了麻绳,电动绞车取代了大辘辘。也就是钢丝绳的接修技术,也是从麻绳那儿沿袭而来的,也不是人人都能摆弄的活计。在乡村小煤窑,能盛二三百斤煤的大荆条笼,演变成汽油桶改装大铁桶,大辘辘被电动绞车所取代,还是后来的七十年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