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她们把秀发送给了沙柳,短裙化成了雄鹰的翅膀;
熊熊的生命之火,用纯净的血浆燃烧。
从《木兰辞》里走出的这支飘着长发的队伍,以男人的气势和勇敢,在中国大地上行进了几十年。
最热的季节她们走在土地发烫的南国,最冷的日子她们踏进结冰的塞北。
走过布满地雷的小径,穿过火光烛天的树林,她们那不屈的身影,像一座铁塔屹立在燃烧着篝火的地方。
谁说战争让女人走开?
谁说军营只是男子汉的世界?
她们用朱唇品尝着行军路上各种意想不到的艰辛,她们用纤指扣动扳机,让子弹射向敌人。
女孩当兵毕竟有许多局外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困扰,正是这些横在面前的“壕沟”,锻炼了她们坚强的性格。
她们把花衬衣、长辫了,连同女孩的羞怯一起叠得整整齐齐压进箱底,戴上压住双眉的钢盔,大步走进了军旗下的方队。
这钢盔是铁与火铸成,它高昂地戴在头上,增加了沉量,更增添了女兵的雄伟。
男兵们一句粗鲁的话会使她们的脸红得像鸡冠花。
当困难压肿了双肩,敌人的子弹穿进胸膛,她们却不曾低下高昂的头。
穿过长长的战争罩程,她们迈进了和平的日子,这支方队的阵容变大了,也变得更加壮观。
向前进,永远向前进,女兵的方队所向披靡。
岁月漂白了她们的军装,艰苦练就了她们火暴暴的性恪。
令人尊敬的女兵呀,她们把秀发送给了沙柳,短裙化成了雄鹰的翅膀,婀娜的姿采赠给了田野。
啊,女兵,你也是中国的士兵,你的履历表上有过最惊心动魄的岁月,你为中国老百姓的解放完成了最艰难最危险的战斗。
你们可以站在喜马拉雅山上,自豪地宣告:
“长枪、大炮、导弹,还有飞机、军舰,不仅仅男子汉能够驾驭!”
啊,令人尊敬的中国女兵,军史上应该留下你们的姓名,共和国的大事记上应该把你们重重地写上一笔。
在这里,我们只能写写你们的首领:第一代女将军,第二代女将军……
1.从童养媳到第一个女将军,她走过了艰难、坎坷的里程
1990年3月11日,我军的第一位女将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投身革命事业和妇女解放运动的革命家李贞同志,走完了她83年的人生里程,在她那简朴、整洁的房问安详地闭上双眼。她,永远永远地走了!她还是穿着那双缀有蓝色和黑色补钉的栗色线袜。
霎时,她的房间显得那么空旷,寂寞。
她一生无儿无女,丈夫甘泗淇上将早在60年代初已经去世,她一个人孤身生活了几十年。
工作人员含泪为她清理遗物:
四把藤椅,是她15年前从湖南老家带来的,上面的藤条断了不少,她一直舍不得扔掉,去世前还在使用着;
一根尼龙绳牵连着的皮箱,是她赴朝作战时的行军箱,整整用了40年;
她的衣箱里唯一的一件新衣物,是80岁生日时,表孙女为她织的毛背心,她一直存放着,直到这次躺上病榻,才换在身上;
一台“雪花”牌单门电冰箱,用了14年,外壳已锈迹斑驳;
当然,她也有一笔存款:11000元人民币和2500元国库券。女将军生前有嘱咐:这笔钱要作为她最后的一次党费缴给组织;
衣箱里存放着四枚纪录她赫赫战功的勋章,豪光闪烁,耀眼夺目!
谁说女将军清贫?四枚勋章是一笔干车也载不完的财富,它属于女将军,也属于后来人。这是她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无私无畏一身正气悬山河,为党为民两袖清风照日月。”
这是女将军身边的工作人员送给她的一幅挽联,也是她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
你知道吗?这位闻名中外的中华女杰,原来是从童养媳到身经百战的巾帼将领……
她6岁那年,就送给人家当了童养媳。
不过,那时她不叫李贞,叫“旦娃子”。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不知道。妈妈这么喊她,村里的人都这么喊她。
从那时起,就要天天打柴、打草、洗衣,还要背上嫂嫂的男娃娃,那男娃还比她大一岁呢!“旦娃子”上山砍了柴不会拥,捆上又挑不动。洗衣服时那大得可怕的大木盆,她搬不动。所有这些都不合婆婆的意,这恶婆婆动不动就打“旦娃子”,她还要“旦娃子”的男人也打,那男人只比“旦娃子”大4岁。10岁的孩子也学会了打人!一个6岁的童养媳在精神上、体力上要承受多大的重荷、屈辱!
在山上打柴时,附近几个童养媳碰到了一起,你说说你的苦,她诉诉她的冤,几个人抱头痛哭一场。哭完了,还得回家准备挨打。日子久了,李贞和其他几个童养媳心里萌动了一个念头:世界上还有没有另外的路可走?
逃!李贞这么说,拳头握起在空中一砸,好大的决心。
可是,怎么个逃法?逃到哪里去?于是,几个童养媳在柴山上讨论起来了:
“离开这个鬼地方,跑到城里去当女工!”
“路费哪里来?再说咱们谁也不认路呀!”
“如果到了外面找不到工作,我们不抓瞎了吗?听人说现在到处都是骗子。”
“让人家把我们抓同来那可就惨了!非打死不可。”
“打死也要跑!”
这样的讨论往往是很激昂的,但是却不会有任何结果。
她们是笼中的鸟,她们年龄太小了,还挣不脱这个黑洞洞的社会给她们的沉重压迫。
李贞在屈辱中长大,10岁,14岁,16岁……
1926年,她19岁了。这是一个闪光的年月,“革命”走进了她的心里。
一位姐姐咬着“旦娃子”的耳朵告诉她,本地要成立妇女组织。
“妇女组织是干么子的?”
“革命呀!”
她还不懂得什么叫革命,但是,一直就渴望着挣脱苦海的她,已经强烈地预感到,风暴来了!天快亮了!
妇女会发给她一张表,她填上了“李贞”这个名字。那个“旦娃子”从此便消失了。
李贞成了妇女会的人,她把长发剪成了短毛盖,像个男子汉。就是这个短刷刷发型,伴了她60多年,直到她离开人世。
婆婆吓唬她:“旦娃子”,你再乱跑乱颠,小心我打断你的腿。
李贞头一昂:我不是“旦娃子”,那个“旦娃子”再也不会出现了。我叫李贞!
李贞再不是那个低三下四的童养媳了。她是妇女会的人了。她常常提着一个草篮子,里面装着文件,那忙碌的身影在家乡的山岗子上闪着,进东村,出西庄,发动群众,组织工会、农会、妇女协会、儿童团。
李贞是一粒种籽,她要把自己播进家乡的沃土里,让它发芽,让它长成大树,给千千万万个受苦人夏天遮荫凉,冬天挡风寒。
1927年3月,李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员更勇敢,共产党员肩头挑的担了更重。
李贞和一批共产党员打土豪劣绅,为贫苦乡亲报仇。对那些罪大恶极的家伙,他们干脆就把他杀掉。
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事变,对共产党人进行血腥屠杀。
革命陷入了低潮。
有的党员被残杀,暴尸街头,惨不忍睹。有的党员逃到了外地,下落不明;还有的党员叛离了党……
李贞也受到通缉。
但是,她的誓言是:永不叛党。
她先是在里躲藏了几天。没有房子遮风挡寒,没有粮食下肚,也没有同伴来畅谈。这样的日子太艰难,也太寂寞,会把李贞闻困死、熬死的。
她离了那阴森、潮湿的深山,几经周折,来到了城里,在一个税务局小职员家里做女工。
女工的日子也是熬人的。可是,她心里装着一个火红的日子,她怀里揣着一个理想的明天,她用最大的耐力等待着,盼望着……
革命的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共产党人的脚下永远会有一条路。秋收暴动的工农队伍解放了李贞的家乡湖南浏阳县,李贞听到自己队伍的枪声,心里感到那么亲切,她从那个税务局小职员家里跑出来,扑进长长的队伍里。
村头上,李贞双手将那杆红旗抚摸了又抚摸,热泪滴滴掉在旗面上。
红旗啊,不管哪个战士看到你,不管在哪个地方看到你,他们的心里都涌满了要对你诉说的话语。更何况李贞是一个日日夜夜盼着你的、掉了队的战上!
她又和党组织联系上了。她被委派为当地的党支部书记。
她是一个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了!她要向人们宣布:受压迫最深、受磨难最大的人是最有能耐有资格向旧世界挑战的。
我们必须要有枪!没有枪我们只能招架挨打。李贞这样对同志们讲,她的拳头攥得紧紧的,她相信只要有这拳头就能得到枪。
他们终于有了第一支枪。那是李贞和几个党员从一个团丁手里夺来的。没有兵工厂,只能打败敌人夺来武器,敌人就是我们的兵工厂。
他们又添了12支枪。那是彭德怀送的。彭老总正率领着一支队伍在湖南闹革命,不久便举行了有名的平江起义。
有了13支枪,这支队伍就神气得多了。
它就是“浏东游击队”的前身。
那是真正的“游击”队,没有固定的驻地,也没有明确的建制,白天,号声一响就集合,哪儿有零星的敌人,就冲上去吃掉它。大股敌人来了,就化整为零,没啦。没有敌人打了,还得挣饭吃,男的给人家打短工,女的给人家绩麻。自己养活自己,自我发展,自我壮大。革命就是这么难啊!
唯其难,战士才要走到底。
唯其难,更需要共产党员来带头。
游击队建立后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打仗,是攻打反动武装团防所在地张家坊。必须把这个黑窝子端掉,他们在当地作威作福,犯下的罪行太多了!
李贞给大家做战前动员:“我们九个人三支枪,再加上这个东西;”她把手里提的装着爆竹的煤油桶举起让大家看了看,笑了,“这是我们的连发机枪,我们就是要攻下张家坊。”
还真灵,战斗打响后,李贞冲在最前面,她的右手拿着枪,那是真枪实弹的真家伙,左手提着煤油桶,进了团防住的门,爆竹就在桶里炒爆豆了,好响,好脆!敌人第一次听见这种连发的“枪”声,懵了,扭头就跑。
张家坊给攻下了。
李贞感到遗憾的是:怎么没有抓几个活的呢?
李贞不但是一位勇将,还是一位很有智谋的战士。要不,她后来怎么会成为我军一位很出色的政工干部呢?她先后担任过县赤卫军政委、湘鄂川黔军区组织部长、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组织部组织科长、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等等。
我们还是再讲一件她在“浏东游击队”的事吧。当时她是这支游击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是大家选出来的。这个委员长的权力可大了,队里的许多重要事情都要她点头才能决定。
眼下,摆在李贞面前的这件事就使她有点作难。办吧,似乎有点不该拍这个板。不办吧,士兵委员会的纪律规定得明明白白……真使她一时不知怎么处理才好。
原来,裁缝出身的战士杨梅生在一次战斗中把枪丢了。丢枪的人要立即枪毙,这是士兵委员会的纪律。可是,李贞面对自己的同志,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怎么能自己杀自己的人呢?还有别的办法没有?这个裁缝自从参加革命以来,表现得是不错的。当然,这次丢枪他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李贞整整一夜没有睡着,裁缝的事搅得她心里犹如一团乱麻。
她想出了办法,但是必须和游击队队长李石雄商量。
“我有个考虑,能不能不杀杨裁缝?”
“什么?难道我们可以违犯士兵委员会的纪律吗?”
“当然不能违犯纪律了,我是说……”
李贞讲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杨裁缝在即将开始的战斗中去夺一支枪回来,将功补过。
“如果夺不回枪呢?”
“尽斩不饶!”
队长想了好一会,先点了点头,可随之又摇了摇头,他有疑惑:
“万一枪没夺回来,人又跑了,谁负这个责任?”
“自然由我负责了。”
李贞的想法在游击队公开后,一下子就炸了锅,有一部分人坚决反对:这是打仗,不是哄孩子,婆婆妈妈的行吗?
李贞不听这一套,她相信杨裁缝会立功赎罪的。对自己的同志为什么要一棍子打死呢?
还有一部分党员支持她的想法,帮助她做工作。
她把杨裁缝找来,摊牌,对话。
“同志,你知道吗?你犯了死罪了!”
“知道。”
“怎么办呢?”
“死吧!”
“有没有办法不死呢?”
他摇了摇头。
“你再想一想。”
他还是摇头,叹息。
李贞讲出的自己的想法,杨裁缝听了马上就说:
“不行,假如你们绑着我去打仗,我怎么去夺枪?假如不绑我,你们又怕我跑掉。”
李贞说:“党相信你,不绑你,你是我们的同志,你完全可以像一个普通战士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杀敌人!”
杨裁缝扑通一声跪倒在李贞面前,失声痛哭……
战斗打响后,李贞暗暗布置几个党员帮助杨裁缝。他,豁上了,一下子缴获了敌人三支大枪……
最难忘的是十八折战斗。
那次,他们真惨,和敌人对抗了整整一天,最终也没有抵挡住敌人的攻势,撤退了。李贞和一部分游击队员退到了山里,这里没有一户人家,大家只好采些野桃,还有映山红来填肚子。就这样,像野人一样在山里熬了一个星期,人人都浮肿得像吹胀了似的,身上连一点劲也没有。这时敌人又压了过来,他们不把游击队吃掉是不甘心的。李贞等五位同志被敌人围困在狮子崖上,进退无路。
敌人得意了,他们看到游击队无路可走,干脆枪也不打了,声嘶力竭地叫喊着要捉活的。
李贞和同志们在崖上听得真真切切,她说:“敌人尽想好事,我们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们捉住。”“那该怎么办呢?”有人问。李贞回答:“我们往下跳,死了也不落到敌人手里。”
就在有些人还犹豫的时候,李贞已经从那10多米深的绝壁跳了下去,血从两腿喷涌而出……当时她已结婚,并且有了四个多月的身孕。
跳下崖后她就昏迷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