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年沉浮
18798800000040

第40章 “忧患教练”与他的“梦之队”(1)

●谵语或其它

●1973年的记忆

●来自“跳水王国”的惊叹

●大鼻子们搞不懂

●撑起奥运“半边天”

●加冕在巴塞罗娜

●跳水皇后与她的金牌

●徐益明的酸甜苦辣

●谁毁了梦之队?

过年了,我忽然感到年在我心里不像儿时那样充满着热爱。那时候,我恨不得用一根绳子将年这个家伙牢牢捆住……而今,我越来越感到中国的年是那样的漫长。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没完没了的炮声,让我时时感到年的存在……炮声渐渐地熄了,年也渐渐地走远。年这怪物真的被我们的炮声吓走了吗?这是中国老百姓的期盼!老百姓希望恶魔年走以后,他们能五谷丰登,他们会吉祥如意……盖因希望所至,在年的炮声中,百姓们慷慨地拿出所有的祝福,留给自己的同时也赠给他人。我也一样。我多想在新年伊始将我最美好的祝愿赠与中国体育。我甚至还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国家体育总局的门口放没放鞭炮?他们应该放一放,祛掉那个长期笼罩在中国体育身上的“年”——那个恶魔的“年”。

可细细一想,上述的想法真的奇怪吗?

一点儿也不!因为我们对中国体育有太多的不明白,就像上古时期的老百姓不明白是什么东西在左右他们的命运一样,他们唯一的招儿,就是点燃鞭炮驱走恶魔……其实,年是一种传说,它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可是,当我们走进中国体育时,如同“年”一样的恶魔,让我们无时不感到它无形的存在,并给中国体育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厄运……中国足球身上有它,中国乒乓球身上有它,中国羽毛球和中国体操身上有它,刚刚崛起的马家军身上也有它……它是什么呢?我们看不清也道不明!它犹如一只狡猾的狐狸,深入中国体育的各个角落,扮演着各个不同的角色……如果说这狐狸让马俊仁迷上了“官”和“钱”而导致马家军全面溃败的话,那么它在有“梦之队”之称的中国跳水队中又扮演了什么角儿呢?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跳水队,看一看,这恶魔又使了什么魔法,让这支辉煌了二十多年的队伍,近乎一夜之间坠入了低谷?

说来真令人难以置信。我第一次观看体育比赛竟然是跳水,那是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朦懵孩提的时候。我当然不是在现场看的,我是在我们生产队稻床上看的。我们生产队稻床上当然没有也不可能有跳水池,而是公社电影队带来了一部中央新闻纪录片让我在偏僻的中国农村了解到了偏僻以外的繁华都市里还有一帮吃饱了挣的人,没事儿站在老高老高的跳台上或一块颤动不停的板上玩花样似的往下“倒栽葱”。多少年以后,当我离开我的村庄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城市的时候,我才知道二十多年前电影里的那些在水上玩花样的人叫跳水。于是,我就记住了它。

那一年,是公元1973年。

然而,我作梦也没有想到,若干年以后,我会以文学的样式对深藏在我心髓里的那一年进行挖掘。虽然人是活在回忆里,但当一个人陷入回忆的泥淖之中而难自拔的时候,回忆则变得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可是,面对揪心的中国体育,我除了回忆还能做什么呢?当我决计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对本世纪中国体育进行全面反思的时候,我似乎早就做好了痛苦的准备。但是,对于历史,仅靠回忆是不够的。虽然我们是它的见证者,但书写它我们必须借助那个时代的史料。令人尴尬的是,强大的中国跳水队留给昨天的文字,如同它的参与者与庞大的中国人口一样竟是那样的微乎其微!今天,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书店里找到一本和几本书写中国足球队的书,但我们找不到一本专门写中国跳水队的书。同样,它的微乎其微与若干年以后中国跳水队的没落,有没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呢?

话题似乎应从这里拉开,但我不想从这里切入,我们还是把它放在以后的文字里叙述。现在,另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并且迫不及待地跃然纸上:那就是中国跳水队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成为众人瞩目的强队?

【背景资料之三十五】

跳水运动作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开展,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在旧中国,只有上海、南京、广州、北京、天津等少数城市开展这项运动,参加者为数甚少。1933年全国运动会第一次设了男子跳水表演。1935年增设了女子跳板跳水时,只有两名运动员参加,且技术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在全国游泳比赛大会上第一次举行了全国性跳水比赛,从而揭开了新中国跳水运动的序幕。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地兴建了不少跳水设施,参加跳水训练和比赛的人数逐年增加,技术水平和动作难度也逐年提高。1952年全国跳水比赛时,包括4名女运动员在内的19名运动员中,没有一人能在跳板跳水中跳难度系数为2.0(注:难度系数是判明跳水动作复杂程度的标志,由国际跳水联合会制定,当时的系数范围在1.2——3之间)翻腾一周半兼转体半周的动作。6年以后的1958年,人数发展到98人,其中有的已掌握了难度系数2.7向前翻腾三周半抱膝等难度系数较大的动作。然而,真正让中国跳水队有了质的飞越,是1958年8月苏联跳水教练应邀来我国讲学和1959年7月匈牙利跳水队来我国访问以后的事情,它让中国跳水队大开了眼界。从此,中国跳水运动员在亚洲崭露头角,并在1966年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有4人获得男女跳板、跳台跳水的4项冠军和4项亚军。他们出色的高难度动作,引起了亚洲跳水界的注视。

有趣的是,中国跳水队走过的历程与中国乒乓球队和中国足球队的发展轨迹竟然是那样地相似。所不同的是,中国跳水队和中国乒乓球队从此雄居世界,而中国足球却仍在球迷们爱恨交加中艰难徘徊。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乒乓球和中国跳水都是依靠自身的努力林立世界强列,而中国足球几度留洋还是昨天那个足球。这不能不让我们重新自问:中国人的体格究竟适合不适合踢足球?

不管中国人的体格适合不适合踢足球,但毫无疑问中国人的体格是适合打乒乓球和跳水的,并且一看就会,一学就超过别人。据世界跳水运动难度发展史统计表明:从1920年的“向前翻腾两周半”发展到1952年的“向前翻腾三周半”,世界共用了32年时间。我国跳水运动员从1954年开始练习“向前翻腾二周半”这个动作,4年以后,中国运动员就熟练地掌握了“向前翻腾三周半”这一世界高难动作。此后的20年间,世界跳水又往前发展了,以美国为首的跳水强国发明了“向前翻腾四周半”这一新的高难动作时,中国跳水队和中国命运一起,经历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1971年,乒坛巨将庄则栋与美国运动员科恩的邂逅相遇,给中国体育特别是给中国跳水队走向世界带来契机。1973年随着“乒乓外交”的成功和尼克松总统与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机场握手以后,前奥林匹克跳水冠军美国的著名跳水运动员米基·金等应邀来华访问,与我国跳水运动员一起共同练习和表演。使我国跳水运动员有机会看到了当时世界上难度系数为3.0的最新高度动作,也使我在那个年代里看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幕。我至今记得那天晚上电影放映之前,影幕上写着两行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标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可是,等电影落幕后,生产队长却突然举起了拳头高喊“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第二天村支书来了,村支书召开了社员大会,说今后不要喊打倒美帝主义啦,美帝国主义现在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听支书这么一说,我忽然对美帝国主义的跳水亲切起来。好长一段时间,经电影慢镜头处理后的空中飞翔,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我说不好这些来自外面的花花世界,对于昏睡在偏僻山村里的那个少年——也就是我后来的人生道路——究竟产生了怎样的诱惑?多少年以后的今天,我深刻地感到自己多像鲁迅笔下无数被困在铁屋之中的一位,一个被外面世界惊醒的人。虽然比起那些昏睡的人我醒着,但我的苏醒意味着痛苦的开始。假如没有1973年某个晚上的那场电影,我还会有今天这样的痛苦吗?我还会吃饱了挣的为中国体育解剖麻鹊吗?

我说不好!但1973年是不会按照我的意志为转移。

1973年连同那个特殊的年代,一起走入我们的生活……它给我,给那个封闭的年代和中国跳水队,也给中国跳水队中一个叫徐益明的人,带来了一片开阔的天空。

希望和痛苦。

1973年,31岁的徐益明在一次训练中不慎受伤了,从而结束了他运动员生涯。我不知道徐益明是在中美跳水表演赛之前还是之后受的伤?这一点很重要!我曾不遗余力地跑图书馆进新华书店,希图找到这方面的有关文字。遗憾的是,我一无所获。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写字台前,我忽然感到其实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徐益明看到了米基·金和他的队友们留在碧池上空的飞翔,看到了中国跳水队与世界强队的差距……

也正是在这一年,受伤后的徐益明,带着许多遗憾也带着新的夙愿,踏上了新的征程,成了中国跳水队的一名教练。

这一年,中国人民如旧在“形势一派大好”中度过的。翌年的某个春日,世纪巨人毛泽东突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不无慨叹地说,现在怎么连小说和电影都没有了?毛泽东的声音被敏锐的周恩来总理抓住了。于是,“抓革命促生产”随着这年春天在全国各条战线上拉开了。充满希望的中国跳水队抓住了机遇,在这一派大好的革命形势下,组建了新一届中国跳水队。

【背景资料之三十六】

时间:1974年。

地点:中国跳水队某个会议室。

会议议题是围绕着去年美国跳水队来华访问展开的。与会专家针对美国跳水队新创的高难动作,认真地分析了世界跳水运动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他们认为:欧美优秀跳水运动员大多身高体壮,压板有力,所以他们的起跳高度好,空中动作幅度大,在比赛中往往借助优美的姿势、准确的技巧和出色的稳定性去争夺冠军,而较少用高难度动作取胜。与之相比,我国运动员身材较小,在压板、起跳高度和动作幅度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弱点,但灵活、敏捷和弹跳力好等身体条件,又有利于于我国运动员掌握和发展跳水的高难动作。因此,要想与世界跳水诸强抗衡,就必须扬长克短,充分结合我国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加快掌握高难度动作的步伐,走在跳水难度表的前面。

“走在跳水难度表的前面”成为这次会议后提出的口号。这之后,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走进了中国跳水队,他叫李孔政。说到李孔政,我们当然要说说徐益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好比“伯乐与千里马”。1974年十五岁的李孔政并不冒尖儿,他的最好成绩仅排在全国第13位。没有人对这个貌不惊人的小男孩给与更多的关注……也许刚刚当上中国跳水队教练的徐益明轮资排辈还轮不上他挑选排名靠前的小运动员,也许徐益明真的慧眼识珠……关于徐益明独特选材视角,我们将在以后的文字中叙述,现在我们集中精力谈他和李孔政。和所有成功的教练一样,在一次跳水比赛中,徐益明一眼就瞄上了身材矮小但骨骼匀称的李孔政,一种说不清的感觉让他喜欢上李孔政,他觉得这孩子准能在以后的岁月里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夙愿。徐益明是一个敢说敢做且快言快语的利落人,他认准了的事儿纵使有十二匹马也拉不回来。在挑选李孔政进国家跳水队时,一些专家们对李孔政能不能成为世界优秀跳水选手颇有微词,但徐益明力排众议,将他纳至麾下。

有人说,但凡成功者都有自己匠心独具的一面。譬如马俊仁从梅花鹿和驼鸟身上悟出了“高步频和脚掌滚动着地”的跑步技术,而胡鸿飞则从一只觅食的猫和电影《铁道游击队》两列火车相撞的镜头中得到启示,创造了与传统跳高技术“力量加技术等于高度”的跳高理论大相径庭的“快速助跑结合快速起跳”这一新的跳高理论……徐益明有没有从海豚身上感悟到轻捷如燕的空中飞翔?他没说报上没说我当然不知道,但我知道徐益明从自己受伤的痛苦经历中发明了一套跳水器械,为了防止运动员在训练中受伤更是为了运动员在练习高难动作前有一个感性认识。当然,这套器械在1974年时只是一个雏型,姑且称之为“土办法”。但正是他的“土办法”,让专家们并不看好的李孔政,全国排名13位的李孔政,在进国家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国家跳水队的领军人物,排名也从过去的第13位上升到第1位。

同年9月,李孔政代表中国跳水队第一次参加了在德黑兰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这也是处在动乱时期的中国,首次与隔绝十多年的国际体坛的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在这届亚运会上,中国跳水队一举囊括了男女跳台、跳板全部4枚金牌。其中,15岁的李孔政成功地完成了5个难度系数从2.7到2.9的高难动作,获得了跳台跳水冠军;钟少珍夺得女子跳台、跳板两枚金牌;谢才明获得男子跳板跳水冠军。此外,我国选手还获得了两项第二名和两项第三名。在这届亚运会上,中国跳水队无可争议地成为亚洲的最强者。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中国跳水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劫之后,竟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成为亚洲跳水的老大呢?多少年以后,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老体育工作者的家中,看到了这样一段史料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