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司马相如能够收心回家,夫妻相守,永远恩爱。谁知司马相如收到信后,只写了十三个字的回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什么意思?卓文君一看就明白,从一到万,偏偏没有亿(億)。无亿(億)便是人无意,即表明他对卓文君已无情意了。卓文君静下心来后,回了一首《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思。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这首诗把卓文君的痴情、相思和生活中的艰辛、苦楚写得不能不令人唏嘘同情。难怪司马相如看了之后,百感交集,羞愧万分,在感叹妻子才华横溢的同时,也回想起了昔日的夫妻恩爱。于是,他毅然决定,不再纳妾,并返回故里。最终,两人安居林泉,白首偕老。
再看《诗经·卫风·硕人》中所写到的庄姜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种美,用今天的话描述就是: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不错,这是一种绝世的美貌。但是,由于不能窥见她内在的美,也就很难将她的美归到人们所想象的那种淑女之质的美了。
(4)君子之品。
在《关雎》中,把那位采荇的淑女称作“君子好逑”。这也可说是一种良好的祈愿——淑女配君子。从婚姻的角度来看,包含了对男子自身的要求,即男子首先当有好的人品。到了后来,在儒家的提倡下,君子之品就成了一种品德高尚的人格。这也是对人的一种美好诉求。
在《诗经·邶风·新台》诗中写道:“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该诗中的美人嫁了个大癞蛤蟆,而在现实中,就是嘲讽****无耻的卫宣公的。
卫宣公是个荒淫无道的国君。他曾与其后母夷姜乱伦,生了个儿子叫伋。伋长大成人后,卫宣公为他聘娶了齐国女子。谁知一看到新娘子是个大美人,便改变主意,在河上高筑新台,把齐女截留下来。所以,卫国人对宣公实在看不惯,便编了这首歌来挖苦他。
不但《关雎》中,其他《诗经》作品中,如《秦风·蒹葭》《郑风·溱洧》《王风·采葛》等,都含有这些对人的美好想象。这也是《诗经》为世人所推崇、长盛不衰的一个原因。
3.为什么说《诗经》具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风格?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出自汉代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这句话的大意是:饥饿的人所唱的都是与他所吃的食物相关的内容,劳作的人所唱的都是与他所劳作的事相关的内容。后人常将这两句话用来论述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表明诗歌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人的情感与愿望的作用,即表明诗歌中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面。
在《诗经》中,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面几乎无处不在。下面,就分别从《风》《雅》和《颂》中挑出些诗篇做说明。
《召南·羔羊》中写道:“羔羊之皮,素丝五。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这首诗以写实之笔,写出了一位穿着羔羊皮袄蓬,用白色丝带作钮扣的公职人员,吃完饭退出公府时洋洋自得的样子。这样的人,在当时是大夫级的人物。在春秋时代,普通人家的生活水准还是很低的,还会遇民不聊生的情况,而官员们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种强烈的对比,将现实社会的反差写得一目了然。
《郑风·清人》中写道:“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这首诗的大意是: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地,披甲的骏马真强壮。两支矛装饰重重红缨络,在河边来去翱翔多欢畅。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地,披甲的驷马威武地奔跑。两支矛装饰重重野雉毛,在河边来回闲逛真逍遥。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地,披甲的驷马驰驱乐陶陶。士兵们左转身子右抽刀,领兵的主将练武姿态好。
这首诗是根据真实事件来写的。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当时的郑国国君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时间久了,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而是任其在驻地无所事事,整天游逛。最后军队溃散而归,高克也逃到陈国去了。
这是一首反映事实的讽刺诗。表面看来,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十分雄壮;战车插矛,十分威武。可是这支部队每天在干些什么呢?他们不是在为抵御敌人的入侵而认真备战,而是在河边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所以,这首诗在讽刺带军的高克的同时,更是在深深地斥责郑文公的昏庸。
《大雅·灵台》中写道:“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虡业维枞,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雍。于论鼓钟,于乐辟雍。鼍鼓逢逢,矇瞍奏公。”这首诗的大意是: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了。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
这是一首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时游赏奏乐的诗。与以往劳民伤财题材的诗不同,这首诗是歌颂性质的。一方面写出了灵台建成后文王出来游赏时受到百姓热情拥戴的情形,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周文王能够与民同乐的美德。全诗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来写实,将其中的鱼、鸟、鹿写得生动活现,还有鼓乐奏出来的声音,包括乐队本身都有着充满活力的精气神。
《小雅·吉日》中写道:“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这首诗的意思是:庚午是个吉利的好时辰,师神马祖都祭享。打猎的车整齐漂亮,公马高大肥壮。驱车登上大山岗,追逐群兽意气扬。庚午吉日好时光,马儿都是精心挑选的好马。群兽惊慌乱作一团,雄鹿雌鹿在眼前奔跑。驱赶野兽到漆沮,天子的猎场就在这地方。极目远望原野中,地域辽阔群兽云集。或是急奔或是慢行,三五成群结伴嬉戏。左面右面来围赶,为让天子心欢喜。我的弓已拉满弦,我的箭已握在手。射中那边小母猪,射死这边大野牛。烹调猎物宴飨宾客,举座欢呼并举杯饮酒。
这首诗再现了周宣王田猎时选择吉日祭祀马祖、野外田猎、满载而归宴饮群臣的整个过程。全诗按事情的进程来述写,通过轻松的笔触再现田猎过程和田猎场面,从而正面赞美周宣王威严、受群臣拥护的气度和政治风范。
《周颂·良耜》中写道:“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饷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这首诗的大意是:犁头锋利地翻开土地,承担着南亩耕地的任务。各种谷物的种子播撒进田头,粒粒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有人送饭并来看望你,挑着方筐和圆篓,里面装的是黍米。头戴手编的草斗笠,手持锄头来翻土,除掉田畦里的杂草。野草腐烂后就是肥料,庄稼吸收肥料后生长得茂密。到成熟时,大家挥镰收割发出整齐的响声。然后打下谷子高高堆起,看那高处似城墙一样,看那两旁像梳齿一样。粮仓成百只开不闭,各个粮仓都装满了。妇女儿童都清闲下来时,杀头大黄牛,取它的角。用来延续祭祀,继承古人的礼仪。
这首诗虽出在《周颂》中,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劳者歌其事”的诗。诗的一开头展示出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劳作情景:春日里,耒耜尖利的犁头在南亩深翻土地,各种农作物的种子随后播撒进土中;在人们劳作的间隙,有人挑着方筐圆筐,给他们送来了黄米饭;炎夏耘苗的时候,人们头戴用草绳编织的斗笠,手拿锄头,把荼、蓼等杂草全部除掉,并让杂草腐烂变成肥料;在人们的精心照管下,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黍、稷长势喜人。到了秋天,呈现给人的就是一幅大丰收的景象:收割庄稼的镰刀声响成一片,各种谷物收割后堆积成山,从高处看像高高的城墙,从两边看像密密的梳齿;上百个粮仓一字儿排开收粮入库,个个粮仓都装满了粮食。
通观《诗经》,尽管所涉及的时间跨越五百多年,但记述的内容全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包括《颂》在内,全都含有现实的意义在里面。其中,像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放牧之类的劳动情形,就如同自身说唱,直接反映了生活真实的一面。
4.为什么说“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无以言”出自孔子《论语·季氏篇》中孔子对儿子孔鲤说的话。其意思是说,不学习《诗经》,就无法与别人交谈。为什么这么说?显然与《诗经》的特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诗经》上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来于生活,反映生活。它的题材涉及面非常广,包括现实生活当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情感和民俗风情等各个领域,所描述的内容涉及农业生产、祭祀、战争、徭役、男女****和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并且,作品的作者层次非常多,包括平民到贵族的各个社会阶层,他们本身也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影子。所以,《诗经》的这些特点,首先对提升一个人的学识具有旁者无以达到的影响力。
在春秋战国的数百年间,诸侯国间的战事吞并连绵不断,礼崩乐坏,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也让百姓苦不堪言。如何结束这种乱世,让天下能够长治久安,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包括孔子在内的许多仁人志士都在寻找着救世良药。孔子在经历了半生的奔走,以屡屡碰壁的代价寻找到了以礼治国、德化天下的政治思想——可以简单地把他的政治思想归为精神文化范畴。所以,当看到《诗经》在百姓间广为流行,又直面现实,寓有历史的、传统的政治、道德价值思想在里面,而且它们都符合当时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自然就倍为推崇了。下面,就从《诗经》中列举些作品,从所涉及到的内容中一窥孔子推崇它的原因。
《小雅·十月之交》由篇首开始写道:“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其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辛卯日。天上忽然发生日食,这真是件大丑事。月亮昏暗没有颜色,太阳惨淡没有光芒;如今天下的老百姓,难以抑制哀痛……
《十月之交》是一首政治怨刺诗。当时是周幽王时期,当政者皇父诸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社稷安危,只顾中饱私囊,所以作者对此非常不满,特意创作出这首诗来。诗作者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发生的原因,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类行为的震怒从而向人类发出了警告。所以他将日食、月食、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联系起来,将国家政治颓败、所用非人同日食联系起来,并开列了皇父诸党的清单,回顾与揭露了他们的种种罪行。皇父卿士这些人从里到外把持朝政,不顾国家岌岌可危,而是为所欲为,强抓丁役,搜括民财,扰民害民,把心思全用在维护自身利益上。
“四方有羡,我独居忧”,诗作者具有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意识。他清醒地看到了周朝的严重危机,但他不逃身远害,仍然兢兢业业、尽职尽公。所以,从诗里诗外,都能感受到一种心系国家、充满正义感的真切情怀。这样的作品,不仅与现实生活贴得很近,还与每个人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小雅·何草不黄》中写道:“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其意思是:什么草儿不枯黄?什么日子不奔忙?什么人不去从征?往来奔波走四方。什么草儿不黑腐?什么人不像那鳏夫?可悲我们这些出征的人,不被当作人。既不是野牛又不是虎,每天穿行在旷野中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可悲我们这些出征的人,白天黑夜都忙碌。野地狐狸蓬松着毛,被惊动得在深草丛中乱穿梭。到处都能见到役车,行进在大路上。
这首诗以一位被征服兵役的人的口吻述说出,道出了他的内心的无尽苦楚,饱含着深深的无奈和哀怨,明显体现着“饥者歌其食”的风格。
战争,就是社会的大灾难。由战争引发的旷日持久而又殃及全民的大兵役,带给人的除了眼泪、叹息和怨恨外,恐怕还有更多对美好的期盼。如何结束战争?避免战争?如何还社会以和平?这显然是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牵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