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书五经入门
18791900000015

第15章 《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3)

《邶风·燕燕》中写道:“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诗的前三节通过燕子展翅飞翔起兴,来写女子远嫁,亲人相送时的情形。最后一节是赞颂女子的品德的,意思是说,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常常想着父王,叮咛响我耳旁。

这首诗是中国诗作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被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送别,何况还是送妹妹出嫁,本该是一件喜事,为什么会出现“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和“实劳我心”的情形呢?这是因为妹妹“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临动身前还不忘赠善言:莫忘先王的嘱托,成为百姓的好国君。这样的妹妹,拥有如此的美德,能不让人难舍吗?

中国古人对女性的美德非常推崇,孔子本人就希望以德来治天下,现在《诗经》中就有这么好的实例,用来作为教材,效果能不立竿见影吗?

《魏风·园有桃》中写道:“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这首诗的意思是:园中桃树上的桃子已成熟。心中真忧闷呀,姑且放声把歌唱。有人对我不了解,说我士人傲慢太骄狂。那人是对还是错,你说我该怎么做?心中真忧闷呀,还有谁能了解我?还有谁能了解我,何必挂念苦思索!园中枣树上的枣子已成熟。心中真忧闷呀,姑且散步出城池。有人对我不了解,说我士人多变不可恃。那人是对还是错?你说我该怎么做?心中真忧闷呀,还有谁能了解我?还有谁能了解我,何必挂念苦思索!

这首诗语言明白,能让人一眼看出属于个人情感类的诗。诗中之人在忧愤无法排遣的时候,只得放声长歌,以求慰解。那么,是什么让他如此的呢?从他是“士”的这一身份,可推断出他要么怀才不遇,要么报国无门,于是他不得不远赴他国。

人的情感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当中。如何对待情感,如何控制情感,让理智占据心头?这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情况。美好的情感固然能让人欣慰,那些却之不走的恶劣的情感又如何排遣掉呢?《诗经》中涉及人的情感的作品非常多,每种情感往往又与现实紧密相连。孔子的政治理想的起步阶段,就是希望人能做到控制情感,一步步走到内圣外王的地步。所以,《诗经》中的许多作品内容,无疑具有陶冶情操、启迪心灵的作用。

另外,从文学创作角度看,《诗经》的写作风格和其中的赋、比、兴之类的修辞手法都属于首创,它们对引导文学创作或做学问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鉴和学习意义。

所以,从以上所描述的种种角度,都可作为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诠释。

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语出自《邶风·击鼓》。这首诗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出兵讨伐陈国,卫穆公得知消息后,派兵前去救援陈国。所以,诗是以卫国士兵的语气写出的,反映了他们对战争的抵触与厌恶。首先来看一下该诗的内容。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的大意是:击鼓发出了震耳的响声,国家在积极出兵备战。别人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出发。跟随孙子仲,帮助陈国抗击宋国。不允许我回到卫国,我的心内忧心忡忡。我的人该在哪里停留?我的战马又跑到哪里去了?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生死聚散,我都与你相处在一起。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直到永远。唉,要分别那么久,让我怎样禁受得起这一内心的伤痛。唉,你我都把相会的那一刻想得那么美好,我根本就不相信。

这首诗直接写出了战争首先带给人心理上的痛楚和伤害。那么,该怎么解读呢?由于史料的欠缺,也就无法做到还原有关该诗的具体情节。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首诗所写的就是战争过程中,因战事的需要,两个私交非常好的战友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务,不得不面临离别的情形。所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语体现的是一种依依惜别的战友深情。

战友如兄弟,而战友之情历来都是最纯粹、最真切的。据新华网报道,86岁的老人欧兴田,只为60多年前对战友的一句承诺,放弃本有的舒适生活,为牺牲的战友守墓,一守就是30年。战场上生死相依,战场下诺重如山。战友之情,往往就是看透生死的一种超脱深情。

照以上思路,在中国历史上,最能体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战友深情的莫过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了。关羽与刘备、张飞在桃园结义成为生死相随的弟兄,后来又共同对抗曹操,可谓名副其实的战友。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爱惜关羽是个人才,就对他许以高官厚禄,“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对关羽可谓关怀备至。另外,还送他宅院、美女、战袍及宝马。谁知关羽对这些根本无动于衷,一心只想回到刘备身边。因为当初他们之间有过誓言:“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不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同老”吗?所以,当关羽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处时,立即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回到了刘备身边。

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而战友之情再怎么真挚、深情,也无须做到执手不离、生死相依的程度,战友之情往往是那种在战场上置生死于度外的互助情怀。也就是说,一旦离开了战场这个特殊的环境,完全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各做取舍,天各一方,不需要再成天生活在一起。所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完全可以结合诗文有另一种解读。这种解读就是爱情——它已经被人指斥为误读。真的是误读吗?下面就从爱情的视角来作解析。

如果《邶风·击鼓》这首诗不是反映战场或军营中的情形的呢?这首诗完全可以看作是士兵得知自己被安排出征陈国后,与心爱之人告别时的诉说。所要说的是:“为了出兵帮助陈国,卫国正在操练军队。别人都留在卫国修筑漕城,只有我被抽到了陈国作战。一旦去了,就不允许我回来,这怎么不让我忧伤?我也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安身之处?哪里会丧失我的战马?在哪里会求得平安?大概在山间林下吧。生离死别,聚合离散,与你结合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当初拉着你的手,发誓要和你一起直到永远。唉,这一次要分别那么久,让我怎样禁受得起这种伤痛。唉,你我都把相会的那一刻想得那么美好,我根本就不相信,我总感觉自己这一次是有去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