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书五经入门
18791900000013

第13章 《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1)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诗经》现存305首(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后人为方便就称它为“诗三百”。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全面地展示了中国社会从西周、到春秋中期时的生活状况。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皇矣》等,还可上溯到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时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历史面貌。

《诗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孔子在他的学说中多处提及《诗经》,他对《诗经》的赞誉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经》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所以,《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乃至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久远而广泛的,可称为文学史上的源头之作。

1.《诗经》的“六义”指的是什么?

《诗经》在表现形式上属于诗歌类,它的句式一般以四字为主,其间也夹杂有二到九个字的,只有个别的诗不遵从这种安排,如《伐檀》。在内容上,有反映战争的,有揭露社会的,有描写爱情的,有叙述风俗的,十分丰富。在体裁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160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首;“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40首。在写作的修辞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人们将《诗经》体裁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下面就对这“六义”分别做些阐释。

(1)风。

风,多为民间歌谣,是同官方相对而言的。时至今日,人们仍把到乡下去采集创作素材的行动称为采风。《诗经》中的民歌,共160首,共来自十五个国家,分别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如《秦风·晨风》中:“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该诗句的意思是说,鹯鸟如箭疾飞行,飞入北边茂密林;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情难平。怎么办啊怎么办?你竟把我忘干净!一个女子痴心焦虑地等待着重新见到朝思暮想的“君子”,她望穿秋水,望得情深意切,等得心碎神伤。这样痴心情长的诗歌内容,可想而知,只能来自于民间,不但登不上大雅之堂,连小雅之堂也未必登得上。这就是民歌的特点,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2)雅。

雅,指的是“王畿之乐”,即朝廷使用的音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被人称作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筵宴或朝会时演奏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夹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都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如《小雅·鸿雁》诗中的句子:“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该诗句的意思是说,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这样的诗句,明显将诗的视野由个人情感上升到了社会的层面。流民们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作者由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该诗包含有抒情和叙事两种成分,既有民歌的特点,也能登上朝廷之所,甚至完全可登上大雅之堂,从而让统治者能够有所感悟。

(3)颂。

颂,指的是宗庙祭祀的诗和歌乐,内容多是对祖先歌功颂德的,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诗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其中,《周颂》31首,《鲁颂》4首,《商颂》5首,共40首。《颂》本是祭祀时赞美神或先祖的音乐或诗歌,但是,4首《鲁颂》,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的,在《商颂》中也有阿谀在位的君主的诗歌。

下面,列举《周颂·天作》诗,从中能看到《颂》的一些特点。“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其意思是说,高耸的岐山自然天成,创业的大王苦心经营。荒山变成了良田沃野,文王来继承欣欣向荣。他率领民众云集岐山,阔步行进在康庄大道,为子孙创造锦绣前程。该诗中的“大王”,指的是周文王的祖父亶父。所以,这首诗既是祭周家开业圣地岐山的,同时又是祭开创经营圣地的贤明君主的。而行祭之人,应是文王的继承人周武王。

(4)赋。

赋,指的是平铺直叙,直接表达情感的修辞手法。相当于现代使用的排比。宋代朱熹对赋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在《诗经》中,赋是一种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下面就举个例子来做说明。

《豳风·七月》第一节中写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其意思是说,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这首诗将“流火”“授衣”“觱发”“栗烈”等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和“无衣无褐”“于耜”“举趾”等事态现象及“田畯至喜”的人物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铺叙了从七月、九月、十一月、十二月到正月和二月之间奴隶缝衣、春耕之事,表达了奴隶们对无衣御寒的担忧以及为他人辛劳的哀怨。

(5)比。

比,就是类比,即拿一个事物来与另一个事物做比较,来表达情感。所以,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经》中,比的手法用得相当普遍,通常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鲜明。下面,以《魏风·硕鼠》第一节来作例子。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该诗的意思是说,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不用说,谁都一眼就能看明白,这首诗就是拿硕鼠与奴隶主做比较,揭露了奴隶主比硕鼠还贪婪的本性,既具有讽刺之意,又表达了奴隶们愤怒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兴。

兴,指的是先描述其他事物,然后引出本意所要描述的内容。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形式上,兴,有篇头起兴和首起尾结两种。在《诗经》的国风中,几乎每篇都用到了兴的手法。

如《国风·邶风·雄雉》诗中写道:“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该诗的意思是说,雄雉空中飞,扑翅真舒畅。我在想念他,音信恨渺茫。雄雉空中飞,上下咯咯唱。只是那个人,让我心忧伤……这首诗写的是妇人思念远在外地服役的丈夫。诗的开头都是以雄雉起兴。雄雉就在眼前,能见到它舒畅地拍翅膀,能听到它咯咯的叫声。而丈夫久役,既不能见其人,也不能闻其声。先是怀想,后是劳心,从而将思妇的情感强烈地表达了出来。

需要提及的是,在《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并不是孤立出现的,常常是交替使用,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多样使用,不仅成功地为《诗经》增色,还对后代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后来的汉赋、古体诗歌、曲和小说等体裁的作品中,都大量使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这也是对提高中国的文学水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关雎》等名篇体现了对人的哪些美好想象?

《关雎》一诗是《诗经》的第一首,古人对它的评价很高。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他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所打动,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以致在梦里也会梦到她。全诗朗朗上口,所表达的情感健康、真挚,充分体现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古人对《关雎》倍为推崇,而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同样如此。它所描述的内容十分贴近生活,表现手法上清新自然,所表达的主旨十分切合人性。其中,体现着对人和人生有着诸多美好的想象。下面就针对其做一些大体上的归结。

(1)勤劳为美。

勤劳,就是热爱劳动,努力生产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一直以来被人们公认的一种美德。勤劳之人最受人敬重。在《关雎》诗中,男子之所以对女子产生爱慕,不仅在于她的美貌,还在于她处在劳动之中。那些参差不齐的荇菜,经她“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让人分明看到了她是在使用双手奏着动听的劳动之歌。反之,如果男子所见到的女子不是处在劳动之中,或者她本身就是一位好逸恶劳之人,那么,他还会对她动心吗?

勤劳为美,既出于人性中的对生活的热爱,也出于现实中对美好生活健康的追求。在中国,闻鸡起舞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祖逖年青时,为了报效祖国,在半夜里一听到鸡叫就披衣起床,刻苦练习剑术。他的故事一直成为砥砺人上进的一种力量,也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美德。反之,不说别处,单是在《诗经》中,就有不少诗篇对不劳而获做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如《魏风·硕鼠》诗,将统治者比作硕鼠,可谓讽刺得入木三分;又如《魏风·伐檀》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声声质问,无不将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予以谴责。《关雎》诗长久以来,之所以打动人心,关键点就在那位“淑女”劳作的场面和劳作的“淑女”本身。它们和大自然一道,有动态有静态,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而美,就从这动静交织中不请自来。

(2)两情相悦。

两情相悦的爱情是甜蜜的,两情相悦的婚姻是美好的。在《关雎》诗中,男子之所以想对“淑女”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而没有直接按常规遣媒婆上门做说合之事,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通过彼此交往,从而实现两情相悦的目的。由两情相悦到情投意合,再到牵手走到一起,这才是符合人性的婚姻方式。

也许是《关雎》开了个好头,在后来的中国诗歌中,有关两情相悦的描写比比皆是。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句;秦观《鹊桥仙》中“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句;无名氏《留别妻》中“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句;范成大《车遥遥篇》中“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句……在《诗经》的《邶风·静女》中写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首诗就写出了男女两情相悦约会的情形,大意是说,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相爱中的男女,互赠礼物,并渴望相见,那种强烈的愿望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跃然于纸上。

《关雎》中的男女后来是不是走到了一起,诗中未表明。在诗中,“淑女”还只是个被观察者,一切都还有待于两人的交往。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两人有了交往的可能,且交往中有了两情相悦的情形,那么他们不但能走到一起,还会拥有幸福的生活。

(3)淑女之质。

《关雎》中的“淑女”呈现给人的还只是外在的美,而从她正在从事的劳作来看,她还应拥有十分难得的内在之美。外在的美和内在之美同时呈现在一个人的身上时,这就是一种脱俗的气质之美。这种美,是古往今来的人们所推崇的真正的美。在女子身上,这种美就是淑女之质。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美女可谓俯拾皆是。但那首先是从容貌上来看的,而要将她们的美归到淑女之质上的美,则又显得屈指可数了。要说能找出些榜样来的话,首推当是汉代的卓文君。卓文君不但姿色娇美,而且精通音律,善弹琴,还善书画,有文采,是名副其实的具有淑女之质且才德识俱佳的大美人。她与司马相如结婚后,有过一段婚姻危机,但全是由司马相如惹起的。

当时,司马相如在京城里待得时间久了,便喜欢上了一个茂陵女子,而且想纳她为妾。他念在和卓文君相爱一场,便写信告诉卓文君自己的想法。

卓文君收到信后,自然非常伤心难过。但她没有同世俗中的女子那样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起笔写了封回信,就是最有名的《白头吟》诗:“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取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