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明的足迹:神奇的四川井盐民俗
1872200000025

第25章 由盐筑起的精神家园(4)

我国古代将流传各地的民间歌谣,直接称作风俗。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口头创作形式,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是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词句虽简练,但朴素清新,抒情言志,广为传唱。四川历代从事井盐生产的盐工,在繁重的凿井、采卤、煎盐、运盐之时,在艰窘、贫困、苦寂的生活之中,直抒胸臆,畅发心声,以歌谣宣泄自己的愤懑、慨叹人世的不平,表达他们对生活,对未来的希冀。

辛酸而幽默

盐工们的劳作虽然艰辛,但热爱生活,苦中有乐。为排解他们的疲乏和寂寞,在劳作时,唱起了辛酸而幽默的歌谣:

《挽子歌》之《天辊辊转》

天辊辊转,地辊辊圆

老娘推水儿赚钱!

大的儿来看,

小的儿来睃,

老娘推水莫奈何!

《挽子歌》之《送郞》

太阳落坡渐渐梭,留郞不住早烧锅;

娘问女儿做啥子,湿柴烧火烟子多。

送郞送在屋当头,手把屋檐眼泪流,

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

送郞送在坝子边,一朵乌云遮满天,

唯愿老天落大雨,多多留郞住几天。

为劳作而歌

“盐工号子”是盐场最主要的歌谣,是四川特有的一种劳动号子,是流行于广大井盐产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井盐生产不仅劳动量大,而且充满危险,常常需要协同工作,统一步调。于是,在相互的吆喝中,逐渐产生了舒缓压力、鼓舞劳动情绪的各种实用性的劳动号子。群众把这种源于盐工生活、在盐业生产劳动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歌谣叫做“喊号子”。由于盐业生产分工细碎繁杂。因此,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号子形态。例如:架天车立井架时产生“辊工号子”;盐场基础建设需要采石建房,这就产生了“撬石号子”、又称“拗石号子”、“石工号子”、“大锤号子”等;采卤时人们唱的歌叫“人车号子”、“挽子歌”;打盐井、水井时则产生“打井号子”;在井盐的搬运过程中产生“板车号子”、“挑担号子”:抬石头、抬盐锅、运锅炉时产生的号子叫“抬工号子”或者叫“五金扛运号子”;水路运输时所唱的歌叫“盐船号子”、或“盐船调”。依据工种的不同“盐工号子”还可以分为凿井号子、汲卤号子、筑灶号子等等。所有这些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相同或相似,但结构规模和特点却有很大不同。例如,抬锅号子、拗石号子、凿井号子、挑担号子等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工种,往往结构短小,短促有力,通常表现为“乐汇”、“乐节”或“短小乐句”规模,具有强烈的“号令性”特征,欣赏性较弱。

《凿井号子》

哨子喊落应齐点,

应得齐来才好喊;

我喊哨子为哪件,

为把盐井早打穿。

筑灶号子、水车号子、板车号子、搬运号子等工种由于危险性降低,不需要瞬时的爆发性劳动力量。所以,号子结构规模则较大,音乐空间有所拓展。此外,辊工号子、汲卤号子、盐船号子(又名“盐船调”)等种类,这些工种的盐工们劳动的强度及紧张度比之前面的工种相应减轻,劳动时更加张弛有度,其音乐规模大大拓展,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完整乐段,音调也更加悠扬婉转,更加富有抒情性和可欣赏性。

《盐船号子》之一

幺嫂幺嘞——

死了男人好心焦,

背起背篓捞柴烧,

路又窄来山又高,

谨防遇到大头猫!

《盐船号子》之二

天连地来地连天,

龙恋沧海凤恋山,

佛祖爷曾把牟隐念,

观音母练的普陀山。

读书人练的纸笔墨砚,

生意买卖人练打算盘。

当兵人练的枪杆杆,

掌船人练的撑篙竿。

闲言几句随风散………

即兴而作

盐工号子的节奏一般鲜明而短促。唱词大都不固定,往往由领者见景生情,即兴而唱,不仅声音高亢嘹亮、圆润铿锵、韵味悠长,悦耳动听,荡气回肠,表现出劳动者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而且其歌词内容丰富,常常用活泼、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以减轻劳动者的疲劳,起到鼓舞劳动情绪和调剂精神的作用。

《扛运号子》之《天上明晃晃》

天上明晃晃,

地下水凼凼。

天上下点磨梭雨,

地上有点硬头溜。

初八十八二十八哟,

大姑娘打扮回娘家哟。

左手提个阴丹布哟,

右手背个胖娃娃哟。

滑得很罗——踩得稳哟!

一二拐罗——两边甩哟!

前摆左罗——后摆右哟!

《扛运号子》之《抛呀抛起闪》

领:抛抛起闪哟,合:闪闪起抛哎,

领:闪起那些好,合:越闪越轻巧;

领:闪起又不重,合:越闪越轻松。

领:幺妹你请坐,合:瓜子由你剥;

领:瓜子你在剥,合:看你那双脚;

领:幺妹年纪轻,合:手拿绣花针;

领:幺妹年又大,合:明年要打发。

领:打发婆家去,合:喂奶带娃娃。

领:手提四两油哟,合:梳个分分头;

领:头戴栀子花哟,合:花儿香喷喷;

领:手拿芙蓉花哟,合:花儿红冬冬。

领:面容桃花色哟,合:眼儿闪秋波;

领:身穿月白衫哟,合:滚的大栏杆;

领:青布来滚领哟,合:白布来滚边;

领:丝巾围腰双飘带,合:灯笼裤脚红绣鞋。

领:幺妹来不来,合:幺妹要做鞋;

领:做鞋何处用,合:婆家开庚来。

领:看看期程满,合:花花轿儿抬;

领:抬在婆家去,合:牵出新人来,

领:先拜天,后拜地,合:再拜祖宗入绣围。

领:鸳鸯枕上去,合:红罗帐上来;

领:三年并两载,合:生下姣儿来,

领:姣儿乖不乖,合:姣儿逗人爱。

《扛运号子》之《前面一枝花》

前面一枝花,两眼瞧着她,

她也瞧着我,我也瞧着她,

她也难舍我,我也难舍她,

难割也难舍,小冤家!

天上落点雨,地下有点滑;

鞋儿有点烂,脚儿有点软;

掉了一只鞋,落了一枝花。

情哥前面走,慢慢等奴家,

好生走几步,步步现莲花。

什么子花哟?栀子花,

用手讨,送冤家。

$繁荣的戏剧

盐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人们有了钱,就不仅仅追求物质的享受,自然要寻求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满足和享受。尤其是“川盐济楚”以后,许多盐商从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在宴请、聚会等不同场合,不惜花重金四处邀约戏曲名角进行表演,一时间四川各大盐场成为了各种演艺活动的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异彩纷呈,热闹非凡;有川剧、木偶戏、说书、花灯、杂耍等等,甚至还有秦腔等外来戏曲。在这当中最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戏窝窝”、“川剧回水沱”的自贡盐场。

无处不在的戏台

随着四川盐区经济的发展,各地盐区的盐商们为了彰显身份、地位纷纷建起了各种形制和类型的庙宇、会馆、家祠、寨堡、府邸,著名的如自贡盐场的西秦会馆、犍乐盐场的吴景让堂家庭宗祠、云安盐场的陈家大院等等。由于盐区经济的发达、文化的昌盛,盐场的盐工和盐商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形成了以听戏、看戏为主的娱乐形式。因此,盐区的各类建筑在修建时,也充分考虑了这个因素。尤其是庙宇、会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论大小,他们都建有一座面对正殿的戏台,俗称“万年台”,以供神会或平时的戏曲演出。戏台两边大多建有抱楼,演戏时,通常是男左女右分立两边观戏赏曲。

种类众多的戏班

过去,四川的交通不便,戏班多是沿水路两岸活动。当时的川剧界也以各自活动的水域和演出风格而划分为“四大河道”,分别是“资阳河”、“川北河”、“成都河”、“下川东”等。沿沱江两岸活动在资阳、资中、内江、自贡、富顺等地的戏班,统称“资阳河道”。最初,“资阳河道”的活动中心是在资阳,后来,因为自贡盐业生产发展了,地方富裕起来,演戏机会非常多,除了各会馆、庙宇经常唱神会戏外,还有盐商们的堂会戏、吉庆戏、祝寿戏、万人缘戏、围鼓戏等等。许多盐商还自办戏班并热情扶持社会上的戏班,加上酬金高,所以各地戏班和名角纷纷前来自贡献艺,一时间自贡街市热闹非凡,社班云集,绝技纷呈。出入于此的戏班大约有200多家,如“大名班”、“文华班”、“富春班”、“昆玉班”、“品玉科社”、“臣字科社”、“金泰班”、“玉华班”等等。不仅如此,盐商们还养有自己的戏班。富甲一方的大盐商集团——王三畏堂就自办有“文娱班”,并置办了许多精美、华贵的服装、道具,著名的旦角演员王三红也加入在其中,演出频繁。另外,他们还办有“富春班”等有名的戏班子。另一盐商集团李四友堂也办有“凤仪班”,他们为“凤仪班”制衣箱,派管事,参与戏班的主要活动,并用高薪聘请名角,使凤仪班同富春班一道成为闻名全川的大戏班。这些盐商办戏班主要是竞奢比富,附庸风雅。李家办的凤仪班无论走到外地多远,只要李家要唱堂会戏、祝寿戏、吉庆戏等,一律立马班师回朝,为其所用。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创办于自贡的“品玉科社”,全以“玉”字命名,是川剧史上的第一个女子科班,为川剧培养出了90余名女演员。

四川戏剧的“品仙台”

虽然各大戏班都把自贡盐场看成“银窝窝”,是找钱的好地方,但也为自贡观众挑剔的眼光所难倒。由于这一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川剧艺术有较深研究的人也非常多。对每个演员的“唱念做打”都十分考究,要求严格。因此演员们都感到在这里演戏难度大,行内常有“自贡胀肚子,成渝找票子”的说法。更有:“不到阳县唱城隍会,算不了好先生;不到自流井唱戏,算不了戏中仙。”自贡也因此获得另一称号“品仙台”。意思是说,到自贡演出成功可得仙气,将被评为“戏中仙”。“戏中仙”的演唱属于川剧艺术的“上品”。自贡的品戏活动有“观众品”、“名角品”、“自我品”等方式,都是在演出活动中自然形成的,能被评为“戏中仙”的演员或乐师,是艺术上的一种莫大的荣誉。这样“资阳河道”川剧的活动中心,逐渐由资阳河转移到自贡。川剧生角泰斗张德成曾经说:“自贡川剧团是资阳河流派的根子。”

自贡的川剧,不仅是本地盐文化的一条风景线,还是川剧资阳河流派的承波继浪。自贡川剧的主要演员和乐师,多数是资阳河流派的艺术传人,如谢海潮、唐金莲、彭华廷、黄炳南、罗贵元、龚吉升、张明德、张德成、曹俊成等。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将“辅新剧团”和“大同川剧社”两个旧戏班合为“自贡市川剧改进实验社”,继而在1953年改名为自贡市川剧团。在50年代,自贡川剧堪称资阳河流派的一枝花,引起全川注目。乐师刘汉章、生角龚建章、净角张新伟、小生曾怀德、丑角王仲槐,还有名旦宁竹芳、戴筱屏、王筱嫱,都是资阳河流派传人,其阵容令全川刮目相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贡市川剧团如鱼得水,年年有新戏,岁岁有新招。多次上北京、下江南,上银幕、上电视,被誉为“出人出戏走正路”的优秀集体。更出现了被中国戏剧界称为“鬼才”的著名戏剧家魏明伦,推出了《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莲》、《夕照祁山》,以及根据意大利歌剧改编的《中国公主杜兰朵》等剧目,轰动京城,震惊港台。一出《中国公主杜兰朵》的川剧,还影响到欧洲的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