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四川井盐民俗”是2010年9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立项的课题。课题组在2010年初申报该课题前,就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其中包括文献资料搜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探讨等。在课题获得批准后,课题组迅速按照计划任务要求展开工作。首先,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规划、布局,人员进行分工。其次,讨论了写作提纲、写作风格、完成时间和质量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既分工又协作的基础上,从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主要进行了四川井盐民俗的调查研究工作,以自贡为重点,覆盖了四川主要的盐场(包括重庆的渝东盐场),搜集到大量的文献、口述的井盐民俗资料。2011年6月至10月,完成了书稿初稿的写作。2011年10月、11月,召开了两次小型座谈会,然后对初稿进行全面修改和提升。
《文明的足迹——神奇的四川井盐民俗》即是课题组完成该课题研究后的最终成果。科普读物的写作没有成法,但我们也尝试着将科学技术的人文解读作为科普著作的一个重点,使读者对科学技术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此,我们用了大量篇幅展示井盐与文明、井盐与盐场的社会生活,力求全景式立体展现四川井盐民俗文化。全书力求语言简洁明快,可读性强,图文并茂。共分为5个部分,涉及盐与人类文明习俗,井盐物质民俗,井盐社会民俗和井盐意识民俗等方面。
在该课题研究和书稿写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四川省社科联的指导,得到了四川理工学院的大力支持。在调查研究阶段,我们得到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自贡市档案馆、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中国盐文化中心等单位的通力合作和鼎力支持。同时,我们得到了四川井盐文化研究人员、盐文化理论工作者等的无私指导,得到了仍然健在的当事人,盐工、盐商的后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还利用现代网络,查找、使用了相关信息,有的建立了联系,有的没有。在此,我们一并致谢。
由于井盐民俗类型多、分布广、存续形式多样,加之文献浩繁,难以详尽,故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本书若能够引起研究者的兴趣、爱好者的关注,有益于学术繁荣、文化进步,则吾修之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