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明的足迹:神奇的四川井盐民俗
1872200000023

第23章 由盐筑起的精神家园(2)

简州盐场供奉的井神多达四个,其庙宇亦称四神庙。清乾隆《简州志》卷八“寺观”载:“四神庙:在石镇,父老相传,艾、谭、惠、孟四人始凿井,有利于民,殁而祀之。”

因人造神,以神治人

因人造神,以神治人,是中国行业神崇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历代盐业的从业者,设立诸多的盐业行业神祇,在解释和说明当地盐业起源的同时,对行业的组织以神的名义提供了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对从事盐业的人员以神的名义提出了道德法则和行为规范。归纳起来,设立井盐业的行业偶像与神祇有如下作用:

提升行业的形象与地位。封建社会习惯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每个人都想提高自身的地位。当然,处在最底层的盐业工人也不例外。虽然他们从事的职业不可能改变他们的身份,但通过他们行业的代言人,即行业神,可提高他们行业的形象和地位,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这些行业偶像与神祇起到了行业形象代言人的作用。如自贡炎帝会的成立就是一个典型。来自江津、南川等地的烧盐工人,为了联系互助,便成立了“堆金会”,这时还没有想到找形象代言人,后来选择了非常普通的土地菩萨,兴起了土地会,然后再改为与自己行业密切相关的火神,办起了火神会,最后才经邓秀才指点,认为火神是民间的信奉,应改为炎帝,那才是正宗火神。这样不仅使官府易于承认,而且抬高了火神会的身价。所以自贡烧盐工人的帮会,不叫火神会而叫炎帝会;庙宇也不叫火神庙而叫炎帝宫,显得高人一等。这与编织业选刘备、屠宰业选张飞、剃头匠选关羽为行业偶像一样,都是为了提升本行业的形象和地位。

提高行业的凝聚力。每个行帮选择自己的行业偶像与神祇,就是确定本行业的精神领袖,确定本行业的宗教信仰。信仰,是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说:“人总要相信些什么,才不会度日时,跌入未知的黑洞里。”信仰,顾名思义就是因为信奉而敬仰。这种仰慕,从最初的敬畏、膜拜,最终会上升为对一种理念的坚守——对某种理论、学说或某人、某物或某种空灵的东西产生相信和遵从,并将此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人们从有了信仰开始,它就成为一种凝聚血缘、安定心灵、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自然和各种外来威胁的精神力量。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就成了信仰最被认同和接受的一种表现形式。毫无疑问,行业偶像与神祇的设立,客观上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会众的作用。如同治十二年(1873),富荣盐场李四友堂井口管事甘福兴随意毒打锉井工人,激起全场盐工的愤怒,由“四圣会”牵头联合东、西两场锉井工人举行总罢工,“炎帝会”和“华祝会”也号召烧盐工人和挑卤工人参加罢工,声援锉井工人的斗争。罢工号令一旦发出,便全体参加,无一退缩。虽然井商联合官府对工人威逼利诱,但盐工们组织严密,斗志坚定,坚持达一月之久。最终,井主不得不答应工人提出的惩治甘福兴、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要求,显示出团结的力量。

增强行业规范的权威性。在各种盐业行会中,都制定有自己的行规、业规及公议条规等。不仅规定经营范围、行业利益、成员权力、义务和应遵规则、同时还规定了生产规程、产品价格、雇工待遇、劳动条件、学徒制度等等。这些行帮组织中的行为规范,都是靠宗教和行业神来建立的。神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法力无边,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以行业偶像与神祇的名义颁布的行规,具有最高的效力。用神祇建立的行规帮规,具有至高无上,不可超越的地位,保证和支撑着这个行帮的稳定性。供神敬神的种种活动和环境氛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行会中的成员:“你们的行为方式应当以此为据,不可越雷池半步!”这些行规,常常在会馆、公所、庙宇的碑刻中记载下来。如自贡盐场烧盐工人的炎帝会,其制定的条规分条款刻在木牌上,或金字,或红字,存放于正殿之右的天楼上,有事时提出来宣读。其制度则刻在石碑上,竖在头道山门左侧戏楼之下,以昭久远。炎帝会的行规较为完整,包括:烧盐工人入会,须有会员一人担保,由会上首事集体议定;入会时需交会金,会员每年须交两次香钱;会员不准有偷盗行为,如有即开除出会。亦不准赌钱、酗酒、吸洋烟、打架吵骂;开除之后,不准更名入会……行会还规定了入会的烧盐工人在盐商雇佣时的烧盐定额:火花盐,上手每人烧火圈五口,下手烧三四口;炭花盐四口大锅挂两口小锅为一连,由上手二人,下手一人承烧;巴盐四口锅为一连,亦由上手二人,下手一人承烧。上手每月上15班(每班一昼夜),下手则上30班,没有入会的盐工不准当上手……

完善行业管理的组织机构。盐业偶像与神祇的树立,宗教化的构建出一个序列,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组织序列,完善了行业管理的组织机构,有利于盐业帮会的内部管理。如自贡烧盐工人的炎帝会,其会设总首6人,任期3年。襄首10人,任期一年。总首分为三担(班),每担2人,一担管财经,二担对外和诉讼,三担管庙宇。襄首分5担,一担支客应酬,二担帮账(价账是外清的),三担买办,四担管厨,五担杂务。

增强行业的执行力。在各种盐业行会中,盐业神祇还起着道德法官和精神宪兵的作用,增强了行业的执行力。这时的帮会实际上扮演着类似宗教裁判所的角色,以神的名义来裁决。遇有同业纠纷、伙友争执、违规事件等情况,都要在神祇面前解决,力求妥善解决和照规处罚。如自贡烧盐工人的炎帝会在处理会员之间的纠纷时,要先交“押席金”,数额相当于两桌酒席的钱,由原告先交,最后由输官司的人出。会首接受原告请求后,用红纸请帖请原、被告同证人上庙,人到齐后,先必须敬神上香,然后由首事从天楼上提出有关会规木牌,当众宣读后方开始问讯裁决。原告坐左边,先讲;被告坐右边,后讲。都不准跷脚、举手、咳嗽、吐痰,如有违犯,一次罚点神灯的菜油40斤。如证人违反上述规定或讲假话,亦同样受罚。酒席由首事、证人、原告、被告,在敬神后同吃。

$传奇的故事

四川的盐业生产是非常古老的一个行业,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井盐生产充满着极大的风险。哪里有卤水?凿到多深可以出卤?凿的过程中会遇到啥困难?这些都只有天知道,全凭经验和运气。因此,人们如果找到了卤水,开凿成功,便认为是神灵的帮助和庇佑,还会因此编织出美丽的神话故事。

发现盐井的传奇

几乎所有盐场的发现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人们往往把传说中的最先发现盐泉的人称作祖始爷,建井祖庙或祖始庙供后人祭祀,当作神灵来供奉。下面是几个在盐场广为流传的故事:

龙君扶嘉。重庆云安盐场的盐业圣祖名为扶嘉。相传秦朝末年,一向放荡昏庸、不理朝政的秦二世胡亥,自知摇摇欲坠的大秦帝国无法挽救,愈加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忠良遭贬,奸佞横行。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贤臣文相扶嘉多次欲觐见皇上,面呈大事,都被胡亥粗暴回绝,于是愤然携家离开京城,来到巴蜀的高山峡谷之间,过着狩猎、垦荒的隐居生活。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讨伐下,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基业一下子塌了下来,灰飞烟灭。汉高祖刘邦为了稳固汉室江山,到处搜罗贤才俊士,听说前朝文相扶嘉乃治国安邦人才,而今隐居在巴蜀东部边境一带,遂派大将樊哙前去寻访。

樊哙翻山越岭,来到四川与湖北交界的神农架地区,但见云雾缭绕,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恍如仙境。樊哙戏道:“原来扶嘉老先生真灵光,选了个仙境优哉游哉。”话音刚落,路旁草丛中一道银光闪过,忽地窜出个像狗一样大的白灵灵的兔子。他立马张弓搭箭,射中白兔脊部,白兔负伤带箭急急逃跑,樊哙策马紧追不舍。追了一山又一山,赶了一岭又一岭,最后追到了朐忍县汤溪河畔的一个平坝上,白兔窜进芦苇丛中不见了。樊哙困了,便令随从拔开芦苇寻找。随从们仔细地搜寻着,一个随从突然惊呼:“快来看!这里有个洞。”几个搜寻官兵立马围在洞边,他们怀疑白兔藏在此洞。一个小官命一个随从赶快告诉樊将军,樊哙赶紧赶来察看。该地洞洞口宽约丈许,半遮半掩地盖着一块大石板,樊哙即令其掀开石板,忽然,一股白色雾气喷薄而出,直冲云霄,樊哙顿时目瞪口呆,众人以为是妖气来袭,赶紧后退几步。但雾气只是一个劲地往上冲,久久不散,并未袭击他们。陆陆续续的围观山民增多,扶嘉老先生也在其中。樊哙突然想到此行的任务,便把目光投向气度不凡的扶嘉:“请问老先生,有个名叫扶嘉的人住在这里吗?”扶嘉心里已明白了几分,反问道:“将军为何要寻找此人?”樊哙说:“我们高祖皇帝很赏识他,请他回朝当大官,辅佐皇上。哎,你认识他吗?”扶嘉不慌不忙地答道:“此人曾在这里住过,我们相识,可现在不知去向。他说过永远不会出山,直到归天的那一天。”樊哙见寻访无望,只好带领随从回朝复旨了。

樊哙走后,山民们也散去,扶嘉凝视着洞口上空不断的白雾,思索良久,他灵机一动,找来三根竹竿连接起来,试探该洞有多深,他隐隐约约地听到洞里有泉水涌动的声音,提起竹竿观察,见上面粘着乳白色的东西,用舌尖一舔,味咸醇香,当即断定这是一口盐泉。他想到以后山民们不再为没盐吃发愁,暗自高兴。可是怎么才能把洞中的卤水引出来呢?回家后,扶嘉日思夜想,寝食难安。一日,忽见女儿戴着一对垂金耳环,正在弯腰拾罗帕……触景生智,扶嘉赶忙请来匠人,用木料在井口框成八字形(俗称龙口),上面支起木架(俗称耳板),找来一根绳索绕在木架上,绳索的另一头拴上木桶(俗称千斤),把木桶放下到井底,邀来山民,小心翼翼地将第一桶卤水拉起来。三山五岳的乡亲们闻知扶嘉要掘井熬盐,既稀奇又高兴,纷纷围在现场。他们想到自己祖祖辈辈为了吃上盐巴,要跋山涉水数十公里才能买到珍贵的食盐。今天,就在自己的家门口生产,怎能不高兴?扶嘉指挥山民架起一口大铁锅,将卤水倒进锅里,烧燃柴火熬煮,熬啊熬,扶嘉和乡亲们的心也随翻滚的盐水起伏难平。水气一滴一滴地被蒸发掉,最后锅底剩下一层乳白色的晶体,那就是盐。乡亲们欢呼雀跃,纷纷涌向那神秘的大锅……

为了以后能批量的生产,满足更多人的需要,扶嘉组织山民对此井进行了凿井和筑井,从而形成了一口井形为八边形、井口直径为3.33米、井深为43.33米的大口浅井,因为此井是追赶白兔时被发现的,人们称它为“白兔井”。白兔井历经2000多年而卤水丰溢,它是中国最古老、使用寿命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大口径浅井。扶嘉舍弃荣华、为民造福的义举感动了玉帝,死后被追封为“龙君”,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建起了“龙君宫”,并为他塑了像,他的美名被广为传播。

白鹿引泉。白鹿盐泉是全国著名的奇泉之一,位于重庆巫溪县城北13千米处的后溪河岸。盐泉的发现,有着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大宁河到处都是原始森林,虎豹豺狼成群。有一天,有个姓袁名溪的青年猎人,背上弓箭,带上猎犬,进山打猎。他顺着河边走到茂密的大山下歇息。忽然抬头一看,见山顶像一个两端高翘的元宝。他正看得出神,忽然眼前闪起一道银光,森林中蹦出一只白色的鹿,站在河边的岩石上盯着猎人。奇了!那只鹿子一身纯白,在阳光映照下还闪着光亮,有如冬天山顶覆盖着的白雪,晶莹剔透。猎人心里十分高兴,决心把它捉住带回家去。可是,还没等他召唤猎狗扑上去,那只白鹿扭头便跑了。猎人哪肯舍弃,带着猎狗紧紧追赶。白鹿身形矫捷,两腿弹跳有力,在河边岩石间跑动起来仿佛舞蹈一般。猎人紧追不舍,逢岩翻岩,逢坎跳坎,逢坡爬坡,逢水涉水。追了很久也没追上,但又总能看见白鹿。让猎人感到奇怪的是,人追得紧,鹿就跑得快,人追得慢时,鹿也慢下来。猎人离鹿总隔着一箭的距离,既捉不到也射不到。那白鹿边跑还边回头看,就像是在为猎人引路似的。就这样追啊追啊,跑了不知多少里路,到了两条河交汇的地方,只见银光一闪,白鹿钻进半山腰的一个山洞,不见了。

猎人随即钻进山洞,找了半天,始终不见白鹿。猎人仔细察看山洞,发现并没有别的出口,他想不明白白鹿怎么会突然消失。猎人心里沮丧,只好带着猎狗走出山洞打算回家。哪知道,突然“哗啦”一声轰响,洞里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来。猎人正觉口渴,他蹲下身去,双手捧起泉水喝了一口,发现泉水的味道竟是咸的。随后,猎人从河边砍来一截竹筒,盛满泉水带回家,让乡亲们都来尝尝这神奇的咸泉。回家后,猎人把竹筒剩下的泉水也舍不得倒掉,便立在家门前宽大的青石板上。跟着猎人追赶白鹿的那只猎狗也觉得好奇,围着竹筒要喝水。但因泉水已被众人喝掉一半,猎狗把舌头伸出老长也没能喝到。猎狗着急了,围着竹筒转圈,不料把竹筒碰倒了,剩余的泉水全部倾洒在青石板上。过了一天,猎人发现门前的青石板上结起一层白花花亮晶晶的盐晶。他用手指沾上一点尝尝,其咸味更加醇厚。他把打猎得到的麂子肉沾上盐晶,烤熟后再吃,味道更是非同一般。猎人于是知道那咸泉正是人所需要的宝物,便带领乡亲们,从山上林子里砍出一条小路,把白鹿消失的山洞找到,用竹筒把泉水背下来,组织当地山民在此用土缶作锅煮盐,开发盐业。从此,人们不织而衣,不耕而食。以后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便人烟云集,逐渐发展为盐镇,到清代盐业极盛,有盐灶300余座,置锅1000余口,号称“万灶盐烟”。

开山姥姥。相传,遥远的古代,四川盐源县一位纳西族少女在牧羊的草地上等待着吃草的羊归来,却久久不见踪影。小羊丢了,她焦急地四处寻找,走过一片熟悉的草地,闻着草地的清香,走过涓涓溪流,感受溪水委婉,沿水塘而下,一片水草丛生的水塘边,水草比别处都更茂盛,丢失的羊儿正在这里吃得特别欢。这让牧羊女很诧异:为何羊儿老是喜欢去吃水塘边的青草?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她拨开一片草,发现下面有水,低头轻捧一汪清水,尝到水竟有咸味。牧羊女把盐水装进随身的罐子,带回村庄,于是人们就开始在那里提卤煎盐。清代人们将这位牧羊女叫做“开山姥姥”、“开山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