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明的足迹:神奇的四川井盐民俗
1872200000021

第21章 由盐串起的社会(9)

一旦加入袍哥,就要严格遵守很多戒条。袍哥内部有各山堂基本一致的纪律(俗称为必须遵守的“红十条”与必须惩罚的“黑十条”)。这些戒条除了像什么义效桃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劫富济贫等很抽象的条目外,主要是下面的四不准:一不准穿人卖人(出卖袍哥);二不准卡拿灭股(分钱财不公平);三不准进门参灶(看内财,与袍哥的妻女搞关系);四不准红面肆凶(吃了酒发疯,乱出言语,不认黄)。袍哥对违反袍规的兄弟伙也自有一套惩罚办法。袍哥犯了错,起码的处分是“矮起说”。所谓“矮起”,就是跪着。由管事点名后叫“各找地位”,犯者立即跪下认罪。其犯罪情节由管事“报盘”后请示拜兄处分。如犯事情节较轻,由犯事者当众认过赔礼,即可了事;重一点的就要吃“红棍”,即用一根染红的棍子打屁股;更重的吃“黑棍”,即用一条染黑的棍子打屁股,挨了黑棍的都要挂黑牌开除。经过挂黑牌的袍哥是一辈子不能再当袍哥的;既不能在本堂口开复,其他堂口也不会再收他。“矮起说”算是轻罚,最重的处分是“要脚给脚,要手给手”或者“三刀六个眼”。所谓三刀六个眼,就是把三把尖刀埋在地里,刀尖向上,犯了戒条的人,自己赤身扑上去,在身上戳穿六个眼。作为一种帮会组织,袍哥提倡侠义与互助共济,重视宗法观念,以“桃园聚义”、“瓦岗威风”、“梁山根本”为榜样,相互间均称兄弟,甚至有“有饭大家同吃,有难大家同当”的口号。在某些地方,也的确能做到相互帮助,凡是袍哥,到了别的码头,只要拜了码头(拜码头有一定的规矩与隐语),也会吃住不愁,故而有“千里不要柴和米,万里不要点灯油”之谚。但是,由于大量的不同成分的人员加入,理论上的平等、共济,往往实际上是家长制、等级制,各个码头内部等级森严,甚至形同主仆,各个码头之间明争暗斗,甚至火并。

集会。盐业帮会每年都要举行大型集会。如自贡盐场挑水工人的“华圣会”,在每年举办城隍庙会时,就会组织挑水工人用围巾扎成巨龙在街上游行,挑水工人人多势众,因此游行队伍声势浩大,蔚为壮观。

袍哥每年也有几次会期,最郑重的一次就是农历五月十三的“单刀会”,相传是三国时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日子。这一天,大小码头、公口都要隆重举办盛会,张灯结彩,大排香案,欢宴会众,广纳宾朋。初次参加袍哥的人,必须具备“身家清、己事明”两个条件,才由引进拜兄引入会场,参见恩拜四兄即恩兄、承兄、保举、引进,接受“栽培”,确定“排行”,然后才可以称兄道弟,成为正式的袍哥。原先的袍哥,也要在这次会上论功行赏,办理“提升”。其他的集会,如正月办“春台酒”,腊月要办“团年会”,还有不定期的“迎宾会”。在会期中,除了互相拜望,大吃大喝,大赌大抽(鸦片)之外,还要借此机会解决仇怨纠纷,由头面人物站出来“捞梁子”。在重庆,袍哥的码头绝大多数是在茶馆里。有的茶馆前正式挂出某某公或某某社的招牌,茶馆为袍哥的活动中心和联络站,经常由红旗大管事坐堂负责。

在盐场最多的集会就是各盐业帮会祭祀自己的保护神。这天他们都要大张旗鼓,祭拜各自的行业神,有时一个神有几个会社来拜,因此,盐场的会节特别多,也与众不同,从年初一到岁末连绵不断。比如“牛王会”,就有三个靠牛为生的会帮承办,以推牛户组成的牛王会,他们筹集有底金,每年十月祭神,大摆筵席几十桌,轰轰烈烈。还有用黄牛驮盐、煤和粮食的驮户组成的牛王会,以加工牛角骨为业的“车车铺”组成的牛王会,每年也要祭神。当时盐场以牛作为动力,自贡盐场兴盛时,常年拥有生产用牛约5万头,是中国生产用牛密度最大的地方。因此,盐商把牛也看得异常重要,牛的待遇比人还好。大盐商集团王三畏堂还专门建有“牛王庙”,平时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前夕要办“牛王会”祀神,这天要张灯结彩,燃放鞭炮,举行祭拜典礼。香案摆起宰杀的浑猪、浑羊,点起香蜡,喊礼念文,叩头作揖,还要请戏班唱戏好几天,大摆酒宴。王三畏堂总理、各井、各灶、各笕号、各盐号的掌柜都要戴翎顶穿朝服,坐起轿子来参加祭牛神和看戏。关于王三畏堂修建“牛王庙”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故事说,王三畏堂一位当权的长者去世后,给他的后人托了一个梦,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他在某地一个农民家里脱胎变成了牛。”他的后人按梦中说的时间和地点,找到了那家农民。果然这家农民的水牛下了一头小牛,而且它的额头上还有一个“王”字,王家便把这头小牛买回了家当成宝贝喂养,只喂粮食不喂草,夏天给他罩蚊帐,冬天给它穿大衣,并派专人细心喂养,一直把这头牛喂到老。自从这头牛进王家后,王三畏堂井盐群推井的牛特别卖力,盐产量大增,财源滚滚。后来这头牛老死时,王家的人像埋自家老人一样,为牛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接着就在王家主要居住地的大安寨下的半山腰处修建了这座牛王庙。

$多彩的会节

四川盐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在强大盐业经济的推动下,各种会节迅猛发展,以至于会节从年初一到岁末几乎连绵不断。这些会节多与盐业有关,它们或直接源于盐业生产,或来自盐业帮会的祭祀等活动,或已有的节庆因盐而得到提升,声名远扬。

源于盐业生产

在所有直接源于盐业生产的会节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大宁盐场的绞篊节和自贡的放水节。

大宁盐场的绞篊节。大宁盐场位于长江北岸支流,大宁河上游,其盐泉名曰白鹿泉,亦称龙井。龙井位于河北岸的宝源山麓,而煮盐区只能向南岸拓展。要将煮盐区扩展到南岸,卤水如何过河就成了问题。为此,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终于在大宁知监孔嗣宗的主持下,于宋嘉定元年(1208)想出了过虹的方法。此法用竹篾绞织成碗口粗的牵藤,绷紧固定在两岸,然后将竹笕吊在其上,称之为虹,再将北岸龙池的卤水引到南岸,谓之过虹。一藤一笕为一虹,初引13笕,即有13条虹,这13条藤与笕横空跨越南北两岸,远处看去,犹如道道彩虹,形成一道壮丽的景观,人们便称这景观为过虹。因虹用竹篾织成,其高度又大大超过洪水水位,用这个方法既能将北岸的卤水引到南岸,又能避免洪水的危害,且虹与篊同音,篊者,竹在洪之上,故将虹改作篊。因篊的粗藤是用篾条绞织而成,既粗又大、既重又长,要将其安装到位并非易事,施工难度极大,非用绞车拖拽不可,故而又称过篊为绞篊。虽篾篊解决了卤水过河的难题,但篾篊易坏,需一年更换一次,更换时间后来固定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每到这一天,县官要到场与民同庆,井民则要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唱歌舞蹈,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喜庆场面,这种一年一度的换篊庆典活动称为过篊节,亦称绞篊节。绞篊节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了600多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以后,篾篊才逐渐被铁篊所代替。铁篊是指用铁管引卤,铁管耐用,生产周期可达10年之久,绞篊节的习俗亦随铁篊的出现而逐渐消失。

自贡的放水节。流经自流井的釜溪河又名盐井河,是沱江的一条支流,在富顺县李家湾注入沱江,全长73.2千米。它是自贡盐场水路盐运的唯一通道。但釜溪河水浅狭,尤其到了冬春枯水季,满载盐包的船只由于吃水深就无法行船。为了在枯水季也能顺利运盐,船工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到了枯水季,就在釜溪河的河道中用土石修筑起一道临时的拦水坝,把釜溪河水蓄起来。当水蓄到足以能够把拦水坝里的运盐船冲入沱江时,就开坝放水。每到开坝之时,千百条满载盐包的歪脑壳船被水冲着快速地顺流而下,70多千米的水程一天即可到达。开坝之前,政府事先张榜告示放水的确切日期和时间,以便众多船家做好准备。告示一出,船家奔走相告。开坝放水当天,政府官员、盐商和盐工等相关人员,集聚釜溪河王爷庙河段两岸,为即将起运的歪脑壳船送行。拦水坝一开,水流湍急,千船竞发,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此情此景,实在是视觉上的一大享受。看热闹的人们为饱眼福,从四面八方涌来,好不热闹。年复一年,放水便成了自贡盐场冬春两季的头等大事,特别是每年正月的放水之日,是自贡盐场仅次于大年除夕的一个重要节日。

来自盐业帮会

每个盐业帮会都要在特定的节日祭神求福。这天他们都要大张旗鼓,祭拜各自的行业神,有时一个神有几个会社来拜,从而使盐场会节一个接一个,从年初一到岁末连绵不断。首先,各盐场都要祭祀井祖或井神。如渝东各盐场,均有各自传说中的创始人——即最先发现盐泉的人。人们往往把传说中的创始人称作祖始爷,建井祖庙或祖始庙供后人祭祀,当作神灵来供奉,并将相关日子,如创始人的诞辰日、盐泉的发现日、开发日、祭祀庙宇的落成日等,定为一年一度的祭祀日,年年祭祀,遂成节日。人们认为盐卤与水有关,水归龙管,遂又将井神与龙联系在一起,称为龙君。云阳的云安盐场、巫溪的大宁盐场、城口的明通盐场等均建有井祖庙或龙君庙。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为龙君会,祭祀活动由会首主持,会首亦称“头人”,头人每十户为一组,各组轮流,一年一换,届时,由当值组的十位头人负责筹集资金,主持祭祀仪式及各项活动,并大摆酒席,以示庆贺。其次,不同行业要祭拜各自的行业神。如烧盐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祭拜炎帝,盐运船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祭拜镇江王爷,由推户、驮户、车车铺三个靠牛为生的帮会承办的“牛王会”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日祭拜牛王菩萨。自流井的王爷庙,每逢六月初六镇江王爷生日,便举办盛大的王爷会,隆重的祭祀典礼开始时,停靠在庙前河道里成千只披彩的橹船,鞭炮齐鸣,声震峡岸,蔚为壮观。入夜则是四川各地的川剧班子登台演出,通宵达旦,昆、高、胡、弹、灯竞相亮相;生、末、净、旦、丑竞显风流,成为川南地区的一大盛会。据资料显示,当时在自贡盐场比较大型的会节就有观音会、东岳会、娘娘会、王爷会、土地会、文昌会、城隍会、单刀会、川主会、雷祖会、牛王会等等。即使是其他地方都有的会节,因盐而兴的盐都自贡,都要赋予盐文化的符号。如土地会,其他地方的土地会一般在农历八月初二(土地神生日)这天,将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搬到街上,举行祭拜活动,祈求土地神保佑一方平安。而自贡盐场的土地会除要保一方平安外,更重要的是要求保佑当地“水丰火旺”,即卤多、天然气旺。一般在每口井的井口边都供奉有土地神仙的神位,并有土地婆婆相伴,如那口井的水丰火旺,还要给这口井的土地公公多配土地婆婆,以示犒劳。而且自贡盐场的土地会都是在井灶内部自己办,而不是上大街上去办。除了农历八月初二外,还增加了二月初二山神土地的生日,一年办两次,以示隆重。盐场的土地会虽是分散到各井灶上各自去办,但也都是在同一天举行,仍然要贴对联、挂花灯、放鞭炮、焚香燃烛、供寿桃,大宴宾朋,以示庆贺。

出自重大节日

所谓重大节日是指中国传统的几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尤其是春节、元宵。这些节日虽然全国各地都有,且十分的隆重,但在四川盐场,这些节日办得往往比其他地区更胜一筹,盖因盐业经济的繁荣所致。这当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自贡灯会。

自贡的春节灯会,在繁荣的盐业经济推动下,规模逐渐增大,彩灯逐渐增多,最终演变成盛况空前,影响巨大的新年灯会,被列为中国向世界推出的两大民俗活动之一(另一个为潍坊风筝节)。自贡地区在唐宋时期,便有新年燃灯的习俗,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特别是清中叶后,被誉为中国盐都的自贡,其年节灯会成为该地区集盐文化之大成的会节。每逢元宵之夜,灯彩映照之中,游人如织,观者如潮。“楼台为甲观,乡人通命曰亭。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林雕楼,临春组合,彩笺书画,嵌灯如星,一亭然(燃)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亦欣然京沪所不见也”。在新春灯会之时,更有竖灯竿、踩绳索、演杂技,耍龙灯、狮灯、车灯、牛儿灯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游艺活动,令人悦目赏心。如自流井的王爷庙,每当新年伊始,直至元宵节后数日,庙内便竖起两根灯竿,高达10余米,竿上金漆诗词吉语,每根灯竿两边各挂16盏三角灯,顶端一盏大红灯,合计33盏,象征33重天,在固定灯竿的绳索上,装饰着斑绚丽的纸人纸花纸马,当入夜点灯之后,灯串随风摇曳,微微摆动,光影摇红,纸花映彩。长长的灯串,兀立于群灯之上,数里之遥,均可望见。灯竿周围的河滨地带,更热闹异常,成了不夜的娱乐区,此一习俗,经久不衰。著名作家王余杞在小说《自流井》中,对这一场景作了详细的描写:“晚上到王爷庙看灯竿。绕着正街走,顺便买一点花炮回来,沙湾河坝的玩艺多,比离家不远又常去的大坟包扯谎坝的玩艺多得多。有说书的,有打拳的,有卖药的,有耍把戏的,有算命的,有写春联的,有摆骰子摊的,有卖‘香香’的……好远好远就听到卖西洋镜的锣鼓声,在坡上望见全河坝这里一堆,那里一堆,一堆一堆的净是人头攒动。”在自贡灯会中最有特色的项目就是提灯会,成千上万的人提灯游行,夜幕中的街道一时成为灯的河流,其气势之磅礴,场景之壮观,在地方灯会中可谓独树一帜。提灯的队伍分成若干方阵、方队,手中的灯既有灯笼,又有彩灯,还有被称为“亮筒子”的火把。方队、方阵的前头,有专人举着标有“某某堂”、“某某号”“某某井”、“某某灶”字样的牌子或灯笼,证明这些灯笼火把都是哪家盐商,哪家井灶提供的。新中国成立后,因盐文化孕育而成的自贡灯会曾一度中断,又于60年代恢复,“文化大革命”中暂停,改革开放以后再获恢复和发展,在遍布全国的年节灯会中脱颖而出,名播中外,获得了“南国灯城”、“天下第一灯”的美誉。其他盐场也有类似的庆典,如云安盐场,每年春节、元宵节都要举办盛典,尤以玩龙灯最是火热,彩龙、亮龙、火龙、草龙,群龙聚首,腾跃呈祥。不同的团甲和帮会舞着不同颜色的彩龙,如升平团舞黄龙,仁和团舞白龙,屠帮舞乌龙,栈房帮舞红龙,豆芽帮舞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