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明的足迹:神奇的四川井盐民俗
1872200000013

第13章 由盐串起的社会(1)

由盐串起的社会盐场以盐业生产为中心。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都围绕井盐而展开,盐将人们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这是一个宏大的工场,有一群富可敌国的盐商,还有大量辛劳的盐工,形成了神秘的盐帮,过着数不清的节日……

$宏大的工场

场面壮观

在缺乏现代机械的年代,从凿井取卤到煮卤为盐全靠手工完成。一个盐场就可达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可谓国内最大的手工业工场。

让我们跟随美国学者弗吉尔?哈特,去看一看1888年,属于富荣盐场的自流井吧。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他写道:“许多木质井架隐隐可见,岿然屹立,这不可想象的中国景象,在帝国其他地方也难以见到,此时,我们在全世界能够再找到一个规模这样宏大的企业吗?”“这些工厂就是大工业的显示,也许在中国没有第二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于1919年4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四川省自流井盐矿》一文中写道:“游子初抵此者,闻各处盐井机械叮当之声,以为身入欧美工厂矣!此在我国罕见而在内地不啻凤毛麟角。”林振翰更在其1916年出版的《川盐纪要》中慨叹道:“自贡两场毗连,盐业劳动家不下十余万人,牛马亦数万匹,诚吾国唯一之大工场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也把自贡盐场称作“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场”。当时的自贡盐场连乡带市,方圆40多里。到处井架林立,笕管密布,人声鼎沸,一片繁忙。如,富荣盐场“四大家族”之一的李四友堂有水(卤水)火(天然气)井100余眼,火圈(天然气锅口)800余口,仅挑盐水的工人即有1200余人,推牛1000多头。清代人李榕在其所撰《自流井》中描述了这一壮观的景象:“担水之夫约有万,其力最强,担可三百觔。往复运送。盐船之夫其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倍之。盐匠、山匠、灶头,操此三艺者约有万,积巨金业盐者数百家,为金工、为木工、为石工、为杂工者数百家,贩布帛、豆粟、牲畜、竹木、油麻者数千家,合得三四十万人。”自贡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源,抓住川盐济楚的第一个黄金期,在清咸同时期,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井盐产地,其盐产量保持在3亿至4亿斤,最高达6亿斤。销售川、滇、黔、湘、鄂等省200州县,全国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食用自流井盐。自贡被誉为中国的盐都,被认定为中国19世纪中叶全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场和最大的资本市场,史称“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

我们再去看看川东(今渝东)的云安盐场。云安镇虽偏居一隅,也因盐而有一段令世人羡慕的辉煌。云安古镇是重庆东部云阳县内的一个小镇。古镇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却因产盐而声名远扬,富甲一方。清顺治年间,朝廷放宽政策,鼓励外籍人来云安开井煮盐。“购卤股者,胜于买田,以责息速且厚也”,盐利丰厚,炙手可热。一时间,古镇人声鼎沸,商贾云集,开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来自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等地的陶、郭、周、林、陈、袁、蔡、李、江等十姓人先后落户云安,其中最有名的是郭维贞、张荣廷、陶癖等。他们有的凿井置灶,有的购卤煮盐,有的经营柴薪燃煤,有的经营食盐销售,有的造船买马总揽运输……“辘轳喧万井,烟火杂千家”、“无室不成烟,无民不樵薪”,正是当时云安盐厂热闹场面的真实写照。乾隆三十六年,云安盐场卤井增至137口,盐灶增至357座,年盐产量达到6500吨,成为四川省著名盐场。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两淮,淮盐上溯两湖受阻,朝廷命令川盐济楚,云安盐每年增运楚3万余包。同治八年,湖北安陆、襄阳、荆州、宜昌、荆门、郧阳五府一州及湖南澧州行销川盐,云盐销岸进一步扩大。“川盐济楚”,使云安古镇迎来了一次辉煌,全镇人口达5000余人,商号近300家,成为当时川内重要的工商业重镇。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决定第二次“川盐济楚”,使古镇又一次迎来发展机遇,产盐达2.47万吨,再创历史新纪录。食盐市场的拉动,大量人口的聚集,使古镇迅猛发展,并带动了古镇粮油、棉布、食品、百货、屠宰、医药、客栈等各行各业。到1946年,有商号近500家,学校4所,人口达25931人。沿汤溪河两岸的大街小巷,客栈、饭铺、茶馆、杂货店、剃头铺、肉铺一家紧挨一家,家家生意火红。客商接踵而至,力夫成群而来,云安周边靠食盐营生的有十数万人,南来北往,川流不息,人烟腾茂,市场繁荣,恰似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而此时的云阳县城仅10598人。

在其他盐场,场面也一样壮观。如川北的射洪盐场,“居民强半以井为业”;犍乐盐场的乐山,“城人半藉盐为市,风俗全凭井代耕”。

令人神往

“女娃子,快快长,长大嫁到云安厂。”这是渝东地区广为流传的民谣,说明在渝东地区,云安盐场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盐场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在人们的眼里,盐场是财富积聚的地方,是繁华而时尚的代表,是实现梦想的地方。这里钱好找,饭好吃,人好玩。

金银窝。雪白的盐就如同白花花的银子,凿井制盐获利颇丰。据记载,第一次川盐济楚之时,制盐成本低廉,而楚岸盐价奇昂,在湖北售盐一斤,可以换一斤棉花运回四川。有时售价竟高达一斤银子一斤盐之巨。金犍为(犍乐盐场)、银富顺(富荣盐场)之说便广为流传。由此,盐场不仅出现了富可敌国的盐商,还成为政府重要的财税来源,军阀的提款机。如属于富荣盐场的自贡,在川盐第一次济楚获利形成的“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四大盐商家族,每一家的资产几乎都超过了一百万两白银,相当于今天几亿元人民币。抗日战争时期,自贡盐税收入一年可达5000万元以上,占四川全省盐税的80%以上。由此,自贡市在经济和国防上的地位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高度重视。1940年4月21日,时称“三夫人”的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莅临自贡视察。1943年和1944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国民节约献金总会会长冯玉祥将军两次到此发动募捐抗日运动。在短短一个月内(1944年),自贡市民捐款高达1.2亿元法币,不仅创下全国城市捐款数额之最,还创下包括个人捐款数额、人均捐款数额等其他21项全国之最。为此,蒋介石多次传令对“慷慨捐输,造成空前纪录”的盐商余述怀、王德谦等予以嘉奖。冯玉祥在其《自贡市颂》中写道:“巍巍自贡市,天然一宝地。既有好卤,又是瓦斯气……献金救国事,输将居第一……各地都像你,飞机大炮坦克车,齐齐都能买新的。各地都像你,我们一定打过鸭绿江,还我自由新天地。”

时尚地。在强大盐业经济和庞大从业人群的支撑下,盐场成为巨大的消费市场。如美国学者弗吉尔?哈特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写道:“我们还看到这里显示出其他城镇见不到的富裕和生意繁荣景象”,“店里充斥着不少舶来品……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这座城市的重要性无可置疑”,“充分显示了这里是个巨大的贸易中心。”国内学者也写道:“其地人烟稠密,村落错出,市面繁荣,颇多富户。其商业地位之重要,即由于盐业盛。”

美食城。盐场不仅富甲一方(奠定了吃的经济基础),而且人口集聚(形成了吃的巨大市场,同时带来各地美食与烹饪技法),使其比其他地方吃得更讲究、更有规模、更有特色,甚至出现了一个新的菜系——盐帮菜。刘卫国在其《渝东盐业与三峡文化》中写道:各地移民来到盐场,也将各地的饮食习惯带进了盐场,这就给盐场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兼容、共同提高的机会,促进了当地饮食文化的发展。并认为盐场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烹饪技术的普及程度,是一般地区所不能比拟的。还将盐场工人的饮食特点概括为“能吃、爱吃、会吃”。至于盐都自贡,更是获得了“吃在四川、味在井河(指流经自流井的釜溪河)”的美誉。在孙明经等人撰写的《遍地盐井的都市》一书中写道:“当时的自贡,有不少中国大地上只有自贡才可以听见、见到、吃到的‘奇食’。”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在其出版的《盐》中也说,那时自贡富裕的盐商们吃得格外讲究,“菜的原料越古怪,烹调方法越神秘,主人就越有身价”。

戏窝窝。当时的地方文化生活不如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看戏可能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过去,四川交通不便,戏班多沿水路两岸活动。当时的川剧界以各自活动的水域和演出风格而划分为“四大河道”,分别是“资阳河”“成都河”“川北河”“下渝东”等。沿沱江两岸活动在资阳、资中、内江、自贡、富顺等地的戏班,统称“资阳河道”。最初,“资阳河道”的活动中心在资阳,后来,因自贡盐业生产,地方富起来,演戏机会非常多,酬金高,各地戏班和名角纷纷前来自贡献艺,一时间自贡市热闹非凡,社办云集,绝技纷呈。“资阳河道”川剧的活动中心,逐渐移到自贡,使自贡享有“戏窝窝”、“品仙台”的美誉。于是有“不到自流井唱戏,算不了戏中仙”的说法。

令人难忘

盐,一种神奇的精灵。它会使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迅速地繁荣,也会给这些地区、国家、民族带来战争与毁灭。四川井盐生产不仅催生了千年盐都自贡,千年古镇云安、罗泉、宁厂……使其迅速发展,走向辉煌的顶峰。同时,也因井盐生产的衰败,走向没落。但这些因盐而荣的都市与村镇都深深地打上了井盐生产的烙印,每一寸肌肤都渗透着盐味。从沿用至今的一些地名,留下的座座建筑,广为流传的故事与歌谣,流行于民间的节庆……仍会唤起让人们对昔日盐场的无限遐想。

浸透着盐味的地名。昔日的盐场,到处都有与盐有关的地名,许多一直沿用至今。这之中当数自贡最典型。如:自贡市的称谓,就是自贡地区两大著名盐井“自流井”、“贡井”的珠联璧合,同时“自流井”、“贡井”还是现在自贡市两大行政区“自流井区”、“贡井区”的名称。据粗略统计,自贡与盐有关的地名有280处之多。有的是直接以井名做地名,如路边井、高山井、石缸井、洞口井、磨子井等;有的用盐业同乡会馆来命地名,如陕西庙、江西庙、贵州庙、湖广庙、黄州街、江西街、陕西街等;有的用管理盐务的衙门来命名,如“官衙门”“协理公馆”等;有的用笕商商号来命名地名,在盐场有专门从事输送卤水的笕商。如大昌笕、大生笕、余庆笕、全富笕等笕商商号名就被作为地名;有的以盐场最重要的动力“牛”来命名地名,如放牛山、牛市坝、杀牛街、牛肉街、牛屎山、牛屎巷、皮匠坡、老皮行、皮行街、牛王庙等;有的用盐业辅助行业命名地名,从凿井到采卤,输卤,制盐,运销,都离不开竹。每年自贡盐场仅需要的“楠竹”,就要花费数十万金之多。竹店多集中在一条街上,这条街就是“竹棚子”,曾是清初一个经营竹业的号名,“竹棚子”也因之成为这条街的名字。还有的用盐业运销环节的作业区来命名,比如“进盐坝”“搁盐坝”“盐仓坝”“盐马路”“盐店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