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明的足迹:神奇的四川井盐民俗
1872200000010

第10章 充满盐味的生活(1)

充满盐味的生活盐场是四川井盐的集中产区。虽然四川井盐生产历史悠久,但在晚清才成立盐场。自秦李冰穿广都盐井到清初,四川盐业生产仍然停留在小井小灶阶段,其分布也遍及四川(包括重庆)40余个州县。在晚清,为加强管理,成立了盐场,将全川产盐地区划分为24场,民国时期为28场。其中最著名的有:射蓬盐场(射洪、蓬溪县境内)、富荣盐场(富顺、荣县境内)、犍乐盐场(犍为、乐山境内)、云安盐场(云阳、大宁县境内)。清初,射蓬盐场居川盐之首。到乾隆后期,射蓬盐场开始衰退,而犍乐盐场迅速兴起,到咸丰年间,则富荣盐场成为全川之首。据民国初年四川盐运使署《采访册》称,“四川盐产数,向以射蓬为最,今则富、荣占全额十分之五,犍、乐次之”。

在人们的眼里,盐场是冒险家的乐园,是聚宝盆,是引领生活时尚的地方;这里庙馆林立,寨堡雄伟,住宅豪华,美食众多……下面就让我们带你走进神秘的盐场,领略那里多姿多彩的生活。

$林立的庙馆

在四川的各大盐场,随处可见古色古香、建造精美的庙宇、会馆、公馆(大官或富家的住所)。我们惊奇地发现,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云安镇上就有宫、庙、馆、堂50余座,其中宫、庙30余座,盐商祠堂10余座,同乡会馆10余座。盐场为何有如此多的庙宇、会馆与公馆?在它们雅丽精巧的外表下,又蕴藏着多少神奇的故事?

各拜各的庙

在盐场,随着生产工艺工序逐渐走向成熟,分工也越来越细。大量文献资料记载,到20世纪40年代,川南自贡盐场的各种行帮多达41种,川东的云安盐场则多达50余个帮会。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科学知识的缺乏,人们都把本行业的兴盛与个人命运寄托在“神”的身上。因此,各行各业都树立起自己的行业神,并修建庙宇供奉,希望得到神的庇护。如:烧盐工人的火神庙(供奉炎帝)、打铁的老君庙(供奉太上老君)、行医的药王庙(供奉药王)、屠沽行业的张爷庙(供奉张飞)、盐运工人的王爷庙(供奉镇江王爷)、推水户的牛王庙(供奉牛王菩萨)、井户的龙王庙(供奉龙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时整个盐场庙宇林立,香烟缭绕,成为盐场的一大景观。

在自贡盐场保留较为完好的当数火神庙、张爷庙、王爷庙等。火神庙后来改为炎帝宫,即供奉火神祝融的庙子,是由自流井的烧盐工人集资修建的,经道光五年(1825)到咸丰四年(1854)的营造,咸丰五年(1855)完全竣工。断断续续约建造了20余年,实际工程造价仅万余吊钱。炎帝宫位于自流井张家沱,坐东南朝西北,四合院布局,系两层楼的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249.5平方米。现戏楼、回廊、厢房左侧保存完好,门楼和戏台融为一体,戏台两侧抱楼环绕。厢房为砖木结构建筑,木雕遍布于戏楼楣板上,多数为戏剧题材。门楼和戏台融为一体,戏台两侧有抱楼环绕,在演戏时要男女分座,各占一半,穿过天井就是正殿,正殿中供奉着炎帝——神农皇帝和关圣人的神像,因此这里也禁演三国戏,以免有嬉戏关公、对神不敬的嫌疑。

王爷庙则坐落在自贡市中区的釜溪河畔,是一座造型独特的清中叶建筑。中国的盐业运输,水路舟运是最为重要的通道和运线,在盐运河道的主要口岸,往往都有由盐商,船民修建的镇江王爷庙来供奉镇江王爷,祈求王爷佑护运盐船只的一路平安。王爷庙主要采用传统古建筑布局方法,沿中轴线依次是戏台、开井和正殿。

王爷庙依山临水,独踞形胜,既是建筑佳品,又是风景胜地。同治年间的《富顺县志》已将王爷庙及其下的夹子口列为自流井的胜景之一。它是本地商贾奉祀、镇水以及观景、赏戏、品茗和举办元宵灯会的地方。王爷庙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庙中保存完好的戏台为抬梁式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通高4.1米,面阔8.9米,进深8.85米,戏楼离地面高度2.8米,是四川已不常见的清代川剧舞台。王爷庙建造科学,布局独特、结构紧凑、小巧玲珑;装饰华丽、雕刻精细,集雕梁画栋于一身。装饰雕塑以人物戏剧场面为多。这对于研究当时川剧乃至社会习俗、风土人情,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于王爷庙的由来有两种传说,传说之一是王爷庙建造于釜溪河畔的一个夹子口,当釜溪河到了枯水期时,清晰可见王爷庙的根基下那一块块石头蜿蜒像一条龙,也就是民间流传的“石龙过江”。相传夹子口下有一个很深的洞,可直通东海,釜溪河水也是由此洞流向东海里的。盐商们信奉阴阳五行,按阴阳五行之说“金生于水,水去金失”,若不在此修殿造庙,立刻锁住水口,那么自贡这个依靠产盐聚集大量财富的“聚宝盆”将沿夹子口的深洞将财富付之东流。于是,当年的自贡盐商斥巨资在此修建王爷庙,为的就是锁住水口,想将财富永远锁在自贡。

另一种传说是王爷庙实为斗富之用,自贡盐商要从雄姿霸气上压倒陕商。在当时的盐业生产中,陕西人带着雄厚的资金来到自贡,由于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有着善于经商理财的的天赋,很快便后来居上,在自贡的陕西人聚集了大量财富,并与本地盐商之间形成竞争。当时盐业经济发达,盘踞在自贡的陕西人在乾隆元年集资于龙凤山脚下修建了西秦会馆。建成后的西秦会馆,气势宏伟、富丽堂皇,让本地盐商大为震撼。不久,本地盐商在偶然中发现,西秦会馆所在的位置像一杆“杏黄旗”死死插在“龙”山“凤”尾中区。他们认为,西秦会馆坏了本地盐商风水,会断了本地盐商的财运。传言一出,本地盐商都非常震怒,誓要与老陕比高低、夺风水、争财运,于是,本地盐商开始斥巨资选址修建庙宇。最终选中在釜溪河畔的一个夹子口建王爷庙。之所以选择此处,为的是要在“龙头”和“夹子口”处,依托釜溪河为屏障,竖起一杆比西秦会馆高三尺的“杏黄旗”,从雄姿霸气上压倒陕商,以破解其风水,保住本地盐商的财富。

张爷庙,又叫桓侯宫、张飞庙(桓侯是蜀国大将张飞的封号)。桓侯宫是当时屠沽行业祭祀奉神的会馆,也是他们维护自己利益,决议重大事项的场所。清咸同年间,自贡井盐发展进入旺盛时期,各大盐场因汲卤和盐业运输而需大量的牲畜作为动力。据记载,当时每天所使用的牛就达3万多头。且不说宰猪和杀羊,每天杀牛就不少于10头,多时达50头,盐场每年处理的老弱病牛多达5000头左右。这大大刺激了屠宰业的快速发展,从而造就了一批屠帮商人,屠宰行帮曾一度声势浩大,壮大起来的屠帮商人为纪念张飞的“忠肝义胆”便募资兴建了张爷庙。位于自流井区新街中华路路口的张爷庙,坐北向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咸丰十年(1860)被焚毁,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1865)在原址所建。

张爷庙整体建筑精美,“桓侯宫”三字书于上檐中门匾之上,山门高达6米。山门两边刻有楹联,上联为“大议识君臣,想当年北战东征,丹心直践桃园誓”,下联为“功丰崇庙祀,看今日风微人往,寿世还留刁斗路”。桓侯宫面积仅约1300平方米,但工匠们却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巧妙地安插了戏台、大殿、钟楼鼓等建筑,构思令人称道。会馆门厅立有24根立柱,门厅上是戏台,戏台楼沿饰有木雕,雕刻戏剧场景18幅,单人物就有184个。桓侯宫的山墙、屋脊装饰考究,屋顶和轮廓线的部分都用泥塑和浅浮雕装饰,并施以彩绘,用瓷片装饰;廊厅、戏台阁楼都有大量的背景装饰,这些雕刻做工精细,人物、花草栩栩如生,不失为精品。桓侯宫的戏台、钟楼鼓阁,均选用卷棚歇山式屋顶,这种屋顶式样过去在民间使用很少,特别是在自贡这样的南方地区,更显风采独具、气度不凡。

各进各的馆

在盐场除各行业的神庙外,还有大量的同乡会馆。中国会馆,始于明代前期,民国末消逝于大陆,然而至今仍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仍然流行。会馆的问世,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特定产物,又是中国古代建筑之林的新生事象。四川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400余处会馆,是我国会馆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迎神庥、联嘉会、襄义举、笃乡情”是会馆的主要功能。

在人们的心目中,盐场是银窝窝,是梦想实现的地方。从本质上讲,自贡是一个移民众多的城市,自元末明初开始,特别是“湖广填四川”以来,几百年间,大量的外来移民先后进入自贡地区。在清乾隆后期,由于四川井盐业所推行的“听民穿井,永不加赋”的盐业政策,吸引了大量以从事盐业运销的陕商和开办金融业务的晋商为主的外省商人的大量涌入,如源自湖北的“王三畏堂”、河南“李四友堂”、江西“胡慎怡堂”和“李陶淑堂”,广东的“颜桂馨堂”等等。远离家乡的人们,为了炫耀郡邑,款叙乡情,沟通信息,议决会事,纷纷自发建立起自己的组织和活动场所——同乡会馆。清初的自贡地区,各省客帮和各行帮修建的会馆蔚然成风。陕西商人修西秦会馆、广东商人修南华宫、贵州商人修霁云宫、福建商人修天后宫、江西商人修江西庙、四川商人修惠民宫,各省商人又联合修建五皇殿。一时间百里盐场,会馆林立。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将自己籍贯地的建筑风格引入自贡,和四川建筑风格结合,兴建了风格迥异的会馆建筑,全国各地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流。

西秦会馆,它坐落于在自贡市自流井区解放路东段,后倚风景秀丽的龙凤山,前临繁华热闹区。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设在馆内。它是由陕籍商人集资修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动工兴建,乾隆十七年(1752)竣工,历时16载,共占地3451平方米。总体方正,强调对称,中轴明确。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四周以廊墙及其他建筑组成有纵深、有层次的5个大小院落群体。西秦会馆以其宏伟的建筑和严谨、对称、逐级升高的总体布局,来显示陕西盐商们的保护神关羽之神圣的同时,又用大量的雕刻与彩绘作品,来满足这些陕西盐商的精神上的审美需求。西秦会馆祭祀的主神为关羽。

西秦会馆落成之后,陕籍盐商组织的“西秦大会”、“合从会”等,一直以会馆为大本营。会馆的官廨和客廨,为陕籍盐商逢迎和结交官府提供了专用的场所;会馆的献技楼、走楼、天街、月台,为陕籍盐商举行庆典、联谊商界、组织戏剧演出提供了专用的场地;会馆的神庖,不仅为祭祀神灵准备了牺牲供品,而且为陕籍盐商宴集宾客提供了美味佳肴。总之,西秦会馆为陕商营造了开展商务活动和乐活动的空间。清中叶以后,四川各地著名的川剧戏班以能到陕西庙演出作为自己的品位象征、品牌形象,便是又一明证。西秦会馆作为联系陕籍盐商的纽带,对于整合大家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维护其共同利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秦会馆的兴修和培修,数以百计的陕西商号、商人和平民捐资解囊,便是共襄义举的证明。同时,西秦会馆成了陕籍商人客居他乡而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他们在这里互通信息、款叙乡情、调解纠纷、缓和矛盾、寻求商机、共谋发展。

西秦会馆建成后的百余年间,陕籍商人在资本运作和盐业经营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运榷方面,陕商“由黔浸灌,而湘而粤而滇”;在金融方面,“秦人十居七八”,陕西人开设的八大钱庄票号,在自贡形成了“八店街”的地名;在盐井、盐灶经营方面,包括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被誉为火井王的磨子井,中国第一口岩盐井——发源井,这都是陕西人投资开凿的。同治及光绪初年,陕商在自贡地区形成了拥有井、笕、灶、盐号、钱庄的大型资本集团,成为左右盐场经济命脉的商帮。

各建各的宅

旧时的盐商凭借着高额的商业垄断利润积累了巨额财富,他们广置田产、营建宗祠和宅邸,尤其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喜好修建私家园林作为自己的生活场所,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盐商们争造私家宅邸的主要目的旨在供自己游赏宴乐之需,但也不能排除部分盐商在享乐豪华的宅邸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公众形象。于是,各大盐场各式名园大宅竞相建造,争奇斗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犍乐盐场大盐商王槐清于乾隆年间在井研县修造的住宅达万余平方米,按京城形制营建五重堂,称之为“大夫第”。犍乐盐场大盐商在五通桥的竹根滩码头,营造的“太和全”则仿照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用时六七年才完工,《犍为县志》记载称“恍若《红楼梦》的大观园”。其主人不惜重金从江南聘请名工巧匠,悉仿江南园林结构模式设计建造。楼台亭阁,园林池沼俱全,单建筑面积就达五千多平方米。所有厅、堂、楼、阁、池、榭、亭、廊等建筑物都布局严谨,结构精奇,雕梁画栋(全属木结构,采用上等木材)。前后左右共有24个天井,回环曲折,作用分明,各有特点。后园有一偌大的荷花池,池中有亭榭、假山、月桥、船房,水中有红色和白色的荷花。大门外有“饮河楼”,凭栏眺望,美丽风光,尽收眼底。侧面还有太和全码头,设渡口游船。整个“太和全”极尽奢华。除此之外犍乐盐场的贺宗弟宅、吴景让堂家庭宗祠住宅也很有名;在云安镇上则有陈家大院、林家大院、汪家大院、施家大院、郭家大院、张家大院;富荣盐场则是王三畏堂的玉川公祠、李四友堂的双牌坊大宅、胡汝修的灌园、余述怀的粟园、熊佐周的宜居、侯策名的涵园,罗筱元的罗园,还有旧时官僚张斌卿的张家花园。

其中,玉川公祠是自流井王三畏堂的祠堂,亦为盐商府邸的典型代表。玉川公祠位于自贡市高新区板仓社区板仓坝,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整体建筑包括玉川公祠和承德堂两座院落,四合院布局,由门厅、二门、正殿、左右厢房、后院、柴房、花厅、偏房等组成。东西长约110米,南北宽约45米,共有大小房屋60余间,天井48个。玉川公祠门联“支系下邳於太原瓜绵瓞衍,世居江阳之自井玉润金熙”刻字犹在,厚重的两扇木门上,镶金的门神如今依稀可辨。由于年久失修,玉川公祠整体建筑局部有所损毁,但基本保持了清代祠堂建筑原有风貌。

在自贡盐场现在保存较好的还有王家大院,它是清朝末年自贡大盐商王和甫弟兄5人建的祠堂,为纪念父亲王子诚,取名“子诚公祠”,老百姓叫它王家大院。它位于自贡市沿滩区岱山村二组,糍粑坳场镇旁,建于1890—1896年之间。王家大院占地7588.67平方米(合11亩多),建筑面积4536平方米,系典型的四川穿逗式民居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