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经典阅读(四年级上)
18673600000022

第22章 故乡的野菜(节选)

乡韵悠悠

从生命的角度说,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也是一种很深的乡愁。

比如二分钱一根的冰棒,比如灶炕里烤出的地瓜,比如月光,比如秫秸垛里大呼小叫的捉迷藏……儿时的故乡对每一个游子都是不可复制的经典老歌,是永远无法再现的一块咸菜……

吸引我们一生追随,却永远无法到达。

乡愁是举头时的明月,

是低头时的地上霜。

读点·点睛

自然清新,恬淡流畅,把故乡情融于知识性、趣味性叙述中,如“清水出芙蓉”,既有风姿,又有意蕴。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称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作者简介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佳句品读

佳句: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品读:这是又一种版本的故乡情,用乡邻作比,自然清新。淡淡的,却又是永久的,时不时地想起来,品一品,令人难忘。

赏析感悟

文章内容丰富,把与荠菜、黄花麦果有关的谚语、风俗都写出来了。作者把浓浓的乡情寄寓在对故乡野菜的描述上,围绕野菜,写了挖野菜、吃野菜的趣事,还有与野菜有关的风俗等,无不蕴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思恋,这种借物抒情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推敲。

(作家刘汉雷推荐评析)

读点·点睛

无论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无论身在天南还是地北,最难忘的还是那生我养我的地方。说不清的思念,道不尽的牵眷,都可以化形为故乡的煎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