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研感悟
18356000000045

第45章 反思的量变与质变

教师的成长主要在课堂,一般来说,教案、课堂、反思、学习四个环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案是基础,课堂是关键,反思是提升点,学习是助推器。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缺失,都会影响教师的成长。关于反思,在各类教育报告和研究中几乎成了“旧词”,人们几乎听腻了,在分数至上、成绩第一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反思越来越少。可见,反思虽是一个广大教师耳熟能详甚至生厌的“旧词”,但依然是一个严峻的新问题。有必要老话重提,重新认识反思。

一、反思的深层诠释

什么是反思?反思是行为主体对自己教育行为的清醒认识和自觉参与,是一种教育实践与认识的再评价,在认识与评价中不断发展的心理活动与行动实践。反思也是一种回顾中的进步,进步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批判,是对“我以前的这些错了”的自评与纠正,因而,反思需要批判的勇气。反思也是一种智商和情商的训练,反思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别人的教育行为的不断思考,这种思考促进行为主体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评判能力等智力因素可持续发展。同时反思也是一种自律行为,它由坚持而成为习惯,由习惯上升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由此成为主体生命的一种职业品质,完全可以达到“行为是潜意识的再现”,让反思成为人的一部分。这时的反思,已经成了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因子,活跃于主体行为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与细节之中。此时,反思的方法与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反思的结果都是独属于反思者极个性化的、与任何他者不相同的思想结晶。尽管这些极个性化的结晶肯定存在瑕疵,但这一种思维活跃的火花燃烧所产生的创新结果,正是推动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不断进步的原创力。

同样,反思需要一种阔大的胸怀,需要一种随时准备拷问自己的精神。反思也是情绪环境中的积极场、乐观场,是面对挫折的微笑与“再跳一次试试”。具备了这些之后,反思更需要一种怀疑品质,怀疑自己的教育活动,质疑教育观点与教育理论,还要敢于怀疑各种权威。要有这样一种信念——不能做别人思想与权威的奴隶。这样,才能在怀疑的旗帜下实事求是地高效利用别人的成果而不盲从,让别人的方法、观念、思想统统拿来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服务。只有主体意识觉醒的教师才能唤醒主体意识觉醒的学生,也才能更好地进行“以生为本”的教学。反思而生疑,也只有通过反思后的怀疑精神,才能给教师自己树立一种真实的自信。自信需要心理暗示,但自信更需要反思者的实力积攒,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实力作后盾的自信是很不牢靠的自信,自信回过头来又将反哺反思与实践、学习与怀疑,整个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这时,处于这个“良性循环圈”中的行为主体将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满足与幸福,找到一种“人生价值兑现”的生命意识,获得一种“人就这样站起来了”的禅式顿悟。这种整个生命精神圈与智慧圈里的收获,都是反思的催化与提升所致。反思的“良性循环圈”,不是平面的叠加,而是螺旋式的优化循环,名师与大师就是在反思的优化循环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可以说,反思是一种习惯与行为,也是一种品质与精神,反思是一种对自己的认识与掘进,更是一种“忘掉上帝存在”、排除一切干扰的创新与无怨无悔的执着。

二、反思的量变积累

如何实现反思的量变积累?

一是速记反思卡片。即随身携带几张卡片,如有反思,可以暂时把反思记在卡片上,然后抽时间再把卡片上的反思整理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可以迅速捕获脑海中一闪即逝的反思火花。

二是写教育日记。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教育日记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苏氏所提示的教育日记重在对事实的积累,由一个个教育案例发现本质的慧光。综观学者和教育家的成功之路,他们都热情地坚持着对众多案例的积累与总结,从大量的教育案例中发现规律性。事是理的基础,理是事的价值。

三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资料盒。资料盒是一个丰富的信息数据库,里面收集各种资料,这些原始资料要分门别类地整理、记载、分析、收藏,以备研究之需。可以就教材开发利用、课堂教学实效性等教育普遍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可以针对某个普遍问题征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也可以是网上、博客、微博中搜集、下载、整理的教育类资料;还可以是从学生、同行、家长、社会对自己教育行为的评价中进行反思的原始资料与记载。

四是在教案上书写反思。把教案每页四分之一的右侧处空下来,作为反思的补白处,一节课结束后,反思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材利用、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堂流程、课堂实效、课堂气氛等方面的得与失。还可以借用于漪先生的方法:先不要看教参与资料,独立备一次课;再借用教参与各种资料,重新备第二次课;课上结束后,认真反思,重新备写第三次课。从于漪先生的一课三备中可以看出,正确反思的恒久积累,是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幸福的必要条件。

三、反思的质变途径

第一,要有敢研、敢写的勇气。教学与研究不分家,教中有研,以研促教,教师本来就是最有资格的教研员,要利用这个“教”的“前沿”优势,打破不敢写教研论文的心理禁区,提起笔敢写。写时要彻底忘掉别人的观点和论文,给自己的思想“清零”,摆脱奴化,一定要写自己的论文。一开始,起点不要定得高,依据案例,用平实的文风,反应自己真实的观点,简单中包含着丰富,朴实中包含着真理,坚持写下去,总会有所收获。怕写,会扼杀自己的反思成果和教研所得;敢写,才会把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敢写是从“反思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要清醒地知道,写的能力绝对是从反复练习中获得的。缺失了论文的写作,同样也会缺失主体的理性概括和理论凝结。

第二,要在反思中不断地怀疑。缺少了反思,怀疑也跟着丧失。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反思的习惯、怀疑的习惯,要在不疑处有疑。当然,在怀疑中会被各种矛盾所困惑,有了困惑就有了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就是研究困惑自己、困惑大家的问题,就是要研究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的各种矛盾冲突。如果各种教育困惑消失,各种教育矛盾解决,各种教育观念同一,教育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要从“研究就要研究清楚”的片面中走出来,明白研究就是研究困惑的矛盾和不能解决的问题,研究的问题或许还是老问题,十年、百年、千年的老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研究就是从教育困惑和教育矛盾中提炼更有质量的新的困惑与矛盾。

第三,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困惑与矛盾”的必然产物。有了“困惑”自然而然就有了“问题”,小困惑产生小问题,大困惑产生大问题,源源不断的困惑自然会生成行为主体的“问题意识”。有了“问题”就要追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问题产生的背景、环境、历史、文化、地域、民族等。有了“问题”就要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包括解决问题的理由、策略、途径、方法等,要解决问题就要确立研究主题,进而确定研究课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问题”聚焦“主题”,“问题”就是“课题”。一个个的“问题”就是一个个的“课题”研究,一个个“问题”的暂时解决就是一个个“课题”的暂时结题,一个个的“结题”,就应该让一篇篇有血有肉有魂的教育论文产生。论文是反思的花朵,业绩是反思的果实,成长是反思的核仁。

第四,教育研究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不能半途而废。万事开头难,在教研中好不容易由反思而有了一点成绩,但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职称的评定,就会滋生一种“随遇而安”“急流勇退”的想法,与其评说教师如何如何,还不如反观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自然与人事的法则,谁也无法抗拒,教师要有忧患意识,更要有责任意识,要有一种“我的教研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就一定不能半途而废,我可以放慢速度有耐心地慢慢来,但不能放弃”的信念。俗语说“不怕慢,只怕站”,慢慢研究下去,不要停止,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幸福就会随时显现。

总之,在教案中耕耘,在课堂上实践,在教育家的思想中学习,在过程中反思。四个环节中,反思是一个特殊而至关重要的环节,坚持把反思贯穿于以上诸环节的全过程,是由“反思型教师”转向“研究型教师”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