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研感悟
18356000000003

第3章 序三

回望逝去的岁月,看到一幅心灵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一帧独属于慕金才老师。

那是1994年,秋气朗朗,我从白面民族小学调到兴盛中学。工作变化带来了不适与茫然。一个茫然的人,色彩几近薄暮。适逢他来了,已是县教研室主任兼中学语文教研员的慕金才老师,看上去俊逸潇洒,神采丰盈,浮现我脑海的品评是:“真乃少壮派。”他听了我的一节课,独自一人来到我的宿舍,专门为我闭门讲课、评课。讲评的内容已经淡忘,然而神奇之处在于,他让我欣喜地窥见了教学的七彩光芒。当岁月的彩页翻开,我从他那里获得了许多:借读教育杂志,借读各类书籍,推荐我参课赛课,开展“赵徐洲精品语文教学实践研讨会”……还书时,他客气地推辞:“你拿上再看吧。”贪书的我,有时就会“独饱私囊”。夺他之爱,歉意如烟。其实,所歉和所欠的甚多,心念不断,丝丝纤纤。

以上个人事件的意义是,对慕老师而言,他所帮助提携如我者,何止我一个人!对我而言,我成长的脚步是从慕老师的肩膀上迈出的。所以说,我专业成长中的首席贵人,非他莫属。

以上个人事件,在意义之外,进入一种精神的芳地。慕老师其人其事就是我的一本“无字天书”,没有仰望,没有崇拜,只有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和精神阅读:清水一样的素真而永味,小草一样的广普而自持,麦地一样的厚生而谦卑。推而广之,每个人都是一本“天书”,每个人都是一位潜在的优秀作者和优秀读者。

花外春山路,芳草不曾遮,其人如花,其事如春,这些细雨润物的人事迢递,自然而然地成就了慕老师的这本《教研感悟》。也就是说,诸君读到的这本书,其精魂其实早就蕴藏并跳动于慕老师几十年来的点滴工作和待人处世之中。我的观点是,人者书也,书者人也,书品源于人品。

捧读书稿时,慕老师一再希望我为他的这本书写一篇序。我清楚,让我写序,讲资格,论资历,我都不够。但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从情感的角度说,这是师傅对徒弟的一种特殊厚爱;从价值的角度说,是为了激发我的生命情趣。生命的情趣是一种进取的欲望,一种微笑的心态。秉此情趣,情趣无限。我感念不已,我诚惶诚恐。除了妄为的浅薄而为序之外,我满怀自豪和荣幸。

对我来说,《教研感悟》是一本范书,也是一本鉴书,更是一本证书。

姑且分而言之。

这是一本范书,范式之书。范式的内容为“体”,价值在于“用”。

本书几乎囊括了教学与研究中所需的所有“体”。大至课题研究、考察报告、调研报告和论文,小至教学分析、课后反思和讲座,凡是涉及以上文体之应用,在本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参考范式。灵活地“拿来”,创造地“套用”。作者精于研究,长于思考。本书文风淳朴,条分缕析,是一本可以参照效仿,易于操作的指导书,也是一本教学与研究的应用类微型全书。

这也是一本鉴书,鉴照之书。鉴照的内容为“识”,价值在于“真”。

文章是灵魂的镜子。映照于镜子之中的核心是“识”之深浅和真伪,“识”之深者必“真”,即真知灼见。鉴照作者,不难发现,本书有如何分析文本,如何上课、评课、教研,如何调试教师的心态和学生的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识”卓理“真”,源于作者真切的态度和务实的指导,没有简单地跟风,没有轻率地套用数不清的流行模式,而是立足于民族地区、回族教育的“山地”来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研究角度的睿见和方法的正确,成就了此书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譬如,各类杂志都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而慕老师却认为“成在教师,更成在领导”。细味之,此话才是相对空间中“真而又真的真实”。

这更是一本证书,自证之书。自证的内容为“悟”,价值在于“慧”。

“悟”字的组成是亦“心”亦“吾”,即我心为我,我为我心。“悟”的妙法是人人皆能的“思”。思维的高度决定文章的高度,也决定生命的高度。这本书就是作者心理结构和思维图谱的物态化。只需读读目录,就会看到一篇又一篇的含有“思考”和“分析”等主题词的标题。足见作者以“思”为器,以“悟”求“慧”。思、悟、慧的三级跳,很难领悟,但作者用心良苦,在《反思的量变与质变》一文中,温情地告诫,不要让“集体无意识”的“智力惰性”支配教师的日常工作。思、悟、慧是一种心之意和念之力。天地有情,心念无形,可以溯源。源于内省,源于自证。要恒久而清醒地“自证圣智”(《楞伽经》)。自证之人,不会自阉精神,也不大认可“人生是一堆无用的激情”(萨特语),而是和时间站在一起,厚植心灵能量。这本起于感悟,也终于感悟的书,就是作者于“我思故我在”的徜徉中,自证的自然收获。

掩卷长思,意犹未尽。岁月如刀,刀刀人老。但我始终深信,苏格拉底有苏格拉底的庙宇,孔子有孔子的庙宇,作者有作者的圣地,读者有读者的圣地。

面朝教育,春暖花开。因悟成书,得其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