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
18355600000010

第10章 影片出了什么问题

你完成了!

恭喜你!

你采纳了我的建议,你做完了准备工作,你像专业编剧一样做了标记,最后终于写完了结尾。

不管写了90页还是130页,你成功实现了既定目标:你写完了电影剧本的第一稿。

你很了不起!

往下走之前,在你成功的光辉中暂休一会。

写完剧本使你从潜在的编剧中脱颖而出,其中的50%只会谈论他们的电影创意。完成这个剧本使你成功的机会大大增加。不管这是你的第一个剧本还是第21个剧本,都是创造力的一次胜利。你不只是写了一个剧本,在写剧本过程中你还获得了进步,每写一个剧本都会让你的写作技巧更上一层楼。

我?我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的剧本加起来已经有75个,其中还有电视剧剧本,当我把之前写的剧本与正在写的剧本作比较时,我能明显感受到技巧的提升。在技巧上我会坚持不懈。只要我坚持“下一个是我最好的剧本”的态度,并在写作过程中保持兴奋的状态,我就不可能失败。

再回到你身上。你完成剧本了!但即使对自己的“孩子”很骄傲,你还是要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接近吹毛求疵的反省。剧本中的某个部分不大好,你明白的。或许私下里你觉得其中某个部分很拙劣。这种情况下可以先把剧本抛到一边,一个星期(如果能忍受的话还可以再长一点)之后再回来看漂亮的“小鸟”,从头看到尾,你可能突然目瞪口呆。

太糟糕了!!!

人物是扁平的!什么事都没发生,或事件进展极慢,你甚至会觉得这不是正常人写的,而是精神病患者写的。你在想什么呢?你还没真正完成呢!你甚至还没开始!你知道了可怕的事实,知道了本子写得有多烂,接下来最糟糕的,是你不愿往下走。你从狂妄的顶峰一下坠入自卑的深渊。

我是在坐过山车吗?

好了,不要担心。这种情况很平常。你还有路要走。但在攻下好莱坞标记之前,先深呼吸。还有支持这个小伙子让他再度回到狂妄状态的方法。

我能帮你找到并修复剧本中的一些难题。

其实真的没那么难。

只要老老实实地作出客观判断并且愿意为修复问题而努力就可以了。那么,下面是很多人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或许对你修改剧本有所帮助。

主角主导

很多剧本初稿中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主角不活跃。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判断,其它方面都没问题时尤其不易发现。你已不厌其烦地认真设计了情节,每个节拍都推动故事往前发展,但不知怎么你就忘了“通知”主角。

主角在故事中被“牵”着走,虽然及时露面,但只是为出现而出现,没有任何诱因。主角看起来动机不明,目标含糊,引导主角前进的驱动力缺失。想象一下谋杀案中警察这么演的话会是何种情形。假设该警察叫强尼·恩特罗比(Johnny Entropy),他是个没有动机的懒汉,不能吸引注意力。强尼出现了,他做出办案的样子,但并不情愿。他从不寻找线索,只是大家把线索给他。他没有目标。他不知自己存在的理由。强尼的座右铭是:“有什么关系?反正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死的。”

你的主角是不是这样?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要进行修改,因为如果说有一件事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主角必须积极主动。这是规则。如果主角不主动,那他就不能算是主角。

如果你的主角需要更多的活力,请检查一下几点:

1.在铺垫中主角的目标是否已表现清楚?主角的需求对你和观众来说是否显而易见?如果不是,或者你根本不知道主角的目标,那一定要把这个目标找出来。要确保在整个故事的动作和台词中“大声宣布”主角的目标。

2.下一步怎么走的线索是主角主动找出来的吗?如果对主角来说太轻而易举,那就有问题了。主角不能听天由命,每一步他都要非常努力地去做。

3.你的主角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如果是后者,你就有问题了。主角做的每件事都必须源于他的迫切愿望及实现目标的深度需求。如果他什么都不在意,或者明天才会有迫切愿望,那你写了个哈姆雷特——如果你是莎士比亚那是好事,如果是给范·迪塞尔写剧本那就糟了。

4.是其他人物告诉主角该怎么做还是主角告诉其他人物?这是一条很重要的规则:主角不问东问西。主角知道该怎么做,其他人物要围绕主角跟他要答案,不能是其它方式。如果主角台词中有很多问号,那就有问题了。主角知道答案,他从不问东问西。

我想如果以上几条中,只要符合其中一条,你现在的主角就是不活跃的。主角不活跃的剧本是没有力量的。改吧!踢踢主角的屁股,告诉他要进入游戏状态中。来吧,展示一下领导力!这是主角该做的。

说情节

蹩脚剧本中常见的另一个问题是“说情节”,这暴露了编剧的不成熟。人物走到画面里说“喂,要知道你是我的姐姐!”,还有“这肯定不像当年了,那时我在纽约巨人队当后卫,直到后来??我出了意外。”这类台词??很糟糕!然而我完全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你要解释背景故事和情节,但你不知道合适的表现方法,因此你就想到让片中人物帮你说出来。观众都讨厌这样。这是“读者必定会把剧本扔到垃圾堆”的诱因之一。

让你的汗毛竖起来的原因是不真实。谁会这样说话?你忘记了一点:人物不为你服务,他们只为自己服务。他们进入场景时有着自己的目标,说着自己头脑中想的事物,而不是帮你说情节。你必须以说话方法和说话内容并重的方式,来揭露人物是什么人,他们想干什么,他们有什么希望及梦想,他们害怕什么。好的对白,其潜台词(subtext)里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比外在的还多。精妙的台词更好。说情节就像杀鸡用牛刀,杀伤力太大了。

这个关于拙劣台词的规则其实就是“示而不讲”,这是编剧新手经常犯错误的一个地方。对于一桩问题婚姻,通过镜头画面你可以说很多东西,如“当丈夫和妻子沿着大街行走时,丈夫眼睛离不开那个漂亮女孩”,这比用三页对话来说明他们如何走上离婚法庭要强多了。电影是用影像来讲故事的,那可以用画面表现的时候你为什么要用台词告诉我们呢?这样简洁多了!你真想让观众知道那家伙在纽约巨人队的历史吗?墙上挂着一张他瘸着脚的球队合照(这是他退出职业生涯时的照片,只要照片合适即可),然后再淡入恰当的证明书。想让我们知道两个人刚打了一场架吗?让他们谈论任何事物都可以,就是别谈打架。只要处理得好,观众一定看得明白。观众的洞察力比你想的要强多了。

通过“示而不讲”,你为主角最佳状态留出了余地——主动,他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而不是帮你做。

实际上,我们必须通过行为而不是台词来了解人物,电影就应该这样。跟生活中一样,我们是通过行动了解一个人的,而不是言语。在好的影片中,信息不是来自台词,而是来自故事的神韵及前进的动作。你必须快速抽出所有精彩的情节和背景故事,千万别客气。相对于故事发生前的事件而言,你应该更加关心现在发生的事件。因此当你发现自己沦落为“说情节”时,要纠正过来。当你觉得说得太多时,要注意“示而不讲”。

让坏蛋坏到家

主角主导规则的一个补充是:坏蛋必须尽可能坏。大多数情况下你的主角做了他应该做的事。他积极主动,他找出了克服障碍的方法,他会做令人惊叹的事情——但我们印象仍不深刻。他无足轻重!他太普通,太没有英雄气概,太没用!在银幕上我们不想看到主角无足轻重,我们想看到主角是英雄!

如果看起来有这种问题的话,说不定不是主角的问题,而是你的反面主角出了问题。解决方法很简单,你只要让坏蛋坏到家即可!

这在剧本第一稿中是个常见问题。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太想让主角获胜了,因而不愿让主角难以获胜。但我们不能保护主角不受危险,不受挑战。我们必须让困难稍大于主角的承受能力。让坏蛋变得更坏自然而然地会让主角更加强大。这是电影剧本写作的金科玉律之一。

想想詹姆士·邦德(James Bond)吧。让詹姆士·邦德成为超级间谍的不是各种器械,不是女孩们,也不是汽车。成就詹姆士·邦德的是金手指、布罗菲尔德等。如果《007》中反面主角只是把当地银行账目弄乱的邪恶会计,那多愚蠢啊!这种情况下怎么样会有恰当的挑战呢?突然间各种器械、汽车及魅力都派不上用场了。詹姆士只要在网上快速搜查一下就OK了,还能及时赶去喝马提尼酒。为了让他的英雄形象更伟大,他需要更强大的对手来对抗。他需要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

在很多优秀的电影故事中,主角和坏蛋常常是同样争名逐利的人物的两个方面,因此他们在权力和能力上几乎一样。主角和坏蛋是同类人物的两个方面的片例有多少?想想《蝙蝠侠》(Batman,迈克尔·基顿和杰克·尼克尔森)、《虎胆龙威》(布鲁斯·威利斯和阿兰·理查曼),甚至还有《风月俏佳人》(理查·基尔和杰森·亚历山大)。这些影片中主角和坏蛋难道不是同类人物的光明面和黑暗面吗?难道他们不是同个灵魂的正面和负面吗?每一位都有另一人需要的东西——甚至可能只是解答“什么造就自己”的答案。

关键在于主角和坏蛋是匹配的一对,技巧和力量方面应该差不多,但是坏蛋应该稍稍比主角强一点,因为他会不择手段地争取胜利。别忘了,从定义上讲,坏蛋已经放弃“家庭价值观”六亲不认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让坏蛋不可战胜——那只是个看似不可能的挑战罢了。因此如果你的主角和坏蛋力量不均衡,调整一下,但坏蛋要占有优势。通过展示坏蛋的力量和不败地位,主角必须做更多让我们崇拜的事。让坏蛋能力刚好比主角强点,这样主角击败坏蛋时就可以抬高主角。

转折,转折,再转折

这是我写在便笺上的另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在我桌子上已经贴了20年了。这是我听到的第一条电影剧本写作的格言,我实在想不起来是谁告诉我的了。

但这个匿名顾问自此以后就引导着我。

转折,转折,再转折的基本规则是:情节不能只是一直往前,发展过程中要螺旋形上升。这是速度(等速)和加速度(速度增加)之间的区别。说明白点:情节只是往前发展是不够的,必须加快前进速度,加大复杂程度,然后达到高潮。

如果你的剧本中有事件发生,但很无趣,那你只有追逐。他们到这里来,他们到那里去,但追逐中根本没有激起观众的热情。我们只是看到事件发生,但没有什么感人或吸引人的地方。

这也相当糟糕。

让我们以迈克·梅耶斯的《帽子里的猫》(The Cat in the Hat)为例,这是一部热闹又忙乱的电影。除了这是不恰当的孩童电影之外,还是材料过多的典型片例!到处堆满了事件??实际上却没有任何事情发生。该片是没有前进动作的“眼睛的巧克力”,也是没有赏金的追逐。他们跑到这里,又跑到那里,但我不买账,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证明了你可以塞进很多动作,却仍然没有故事。影片前进了,但没有转折,转折,再转折。

随着情节展开,应该揭示出更多关于人物及动作含义的东西。到最后,你作为情节的作者,必须表现出情节发展过程中如何影响人物。你必须表现人物的缺点、揭示背叛行为、表现质疑、表现主角的恐惧,还有对主角的威胁。你必须揭露潜在的力量、未利用的资源,还有主角不了解的坏蛋的阴暗动机。展示情节“钻石”的各个方面,使其折射出的光芒惊艳观众。这颗“情节钻石”不能直不楞登地穿越银幕,它必须转折,转折,再转折,这样才能真正让人目眩神迷。把各个方面都展示给我们,让我们看看各种细节。

对于情节的推进速度也一样。当坏蛋对主角的控制越来越紧,事件发生的速度越来越快,强大的掌控力量施加在主角身上的外在压力,最终将会引发第三幕高潮处的爆炸,同时伴随情绪能量的宣泄。如果重点转折开始往结局发展时,你没有感到情节加速发展,剧本就有问题了。

转折,转折,再转折这条规则提醒我们推动情节前进时让情节加速发展,并积极地揭示一切。同时还告诉我们要让情节有更多的动态变化,不要迟钝。

因此如果感觉剧本情节有点停滞或沉闷,那就换个角度试试看。要让情节发展加速,而不仅仅是勇往直前。要转折,转折再,转折。

情绪色环

当人们说看好电影“就像坐过山车”时,意思是观众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情绪会跟着跌宕起伏。你会笑,你会哭,你会激动,你会害怕,你还会觉得失望、生气、沮丧、焦虑,最终还会有惊险的胜利。当影片结束走出电影院时,观众的情绪几乎被榨干了。

哇!这影片太牛了!

不论是喜剧还是正剧,挤出观众情绪是电影游戏的名字。让影片成为情感体验,调动所有的情绪,就这么回事!想想原因。我们去看电影不只为逃避现实,或是从中吸取些生活经验,还为了在梦境状态体验安全环境中再现的生活及生活中的情绪。就像好梦一样,我们必须活在电影中,着魔似的跟着主角东奔西跑,在爱情场面抓住枕头,在惊险的影片高潮藏在隐秘处,这样从梦幻中苏醒过来时,精疲力尽但很充实,被挤干但很满足。

你的影片中不具备这些会怎样?只有单调的情绪会怎样?如果喜剧片从头到尾都很滑稽,会有什么问题?如果正剧从头到尾都很紧张会怎样?

好吧,来看看两位我以前从没想过会引用的电影制作人:法拉利(Farrelly)兄弟。他们编剧并导演了一些喜剧片如《我为玛丽狂》(Something About Mary)、《庸人哈尔》(Shallow Hal)还有《贴身兄弟》(Stuck On You)等,这些影片都因有趣且粗俗而知名。但如果你觉得这些影片只是滑稽而已,那你就错了。这两个家伙在情绪掌控上很成功。在每部影片中都有极为恐惧的场面、高度渴望的场面、性欲场面、人性缺点的场面。他们的电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利用了情绪色环上的每一种色彩。绝不仅仅是单调的情绪。

你也能这样做。

如果剧本情绪单调,返回去把情绪色环中的颜色都用上。性欲场面在哪里?沮丧场面在哪里?惊恐场面在哪里?如果没有的话,拿掉一个单纯滑稽或单纯戏剧性的场面,代之以缺失的颜色。一个好方法:真的为每种缺失的情绪选一种颜色,然后返回去为特定场面贴上标签,方便情绪基调之间的变换。选出那些场景,使用同样的动作、同样的+ /-,同样的冲突和结果,但用欲望替代笑料、妒忌替代精疲力竭的戏剧性冲突。通过情绪变换,你将为观众创造更有价值的体验。

不相信吗?看看法拉利兄弟的影片吧。

“你好吗我很好”

沉闷的台词在好片里也会出现。但如果剧本中都是没有生气的“快速应答”的话,是不会被拍成电影的。当你发现自己读了一页又一页这种“没用”的台词,你就麻烦了。

你很无聊!

这很??糟糕!绝对的。

“你好吗我很好”表现了台词的无聊乏味程度,这很浪费空间。无聊台词任何人都能说。如果剧本中都是台词,如果完全照搬现实生活,如果只是有点道理但不鲜明,那么你的努力还不够,你要让人物活过来。因为假如台词很无聊,说台词的人物也会很无聊。

有魅力的人物说话方式跟你我不同。即使是最平淡的事物,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这使得他们高于常人。人物的台词是你揭示人物的机会,人物说话方式透露的信息跟人物说的内容一样多。人物的说话方式是个性,能够突显各色人物的前史、内心阴暗面及其前程。

人物每次说话都是你的表现机会。

如果你觉得台词不无聊,用我从迈克·契达那儿学来的小技巧试下就知道了。在看过我的早期剧本后,他告诉我:“你的人物说话怎么千篇一律啊!”当时我觉得有点屈辱,有点生气。当时我还是个愣头青,我不相信迈克·契达。他知道什么啊?!

于是迈克让我做了个简单的“劣质台词检测”:拿一页剧本,盖住说话者的名字,然后来来回回读若干人物的台词。在不看名字的前提下,你能分辨出说话者是谁吗?在巴里·恩莱特迈克的办公室里第一次检测时,我傻眼了。妈的,他是对的。我一个人物都分辨不出,然后我在那儿总结出了点别的东西:所有人物的语气都跟我一样!!在优秀的剧本中,每个人物说话的方式都不一样。即使是最平淡的“你好吗我很好”之类的聊天,每个人物也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

在这点上我最佳的经验来自于剧本《大丑孩》(Big,Ugly Baby),一个外国人出生时互换的喜剧。我给每个人物设定了语言特点。一个是结巴的,一个乱用词语,一个精通萨特存在主义的移民,还有一对外国人夫妇(我最喜欢的人物)老是叫喊。还有个重要的地方是,他们说的每句话里面至少有一个词用黑体来强调。虽然你写剧本时不需要这么极端,但这个练习让我知道怎样使人物更加丰富充实。(还有,大声朗读时更有乐趣。)我学到了即使是“你好吗我很好”这种最平淡的台词,也可将其放大,来揭示每个人物的个性,并使剧本读得更舒畅。

后退

我刚刚经历了10个月的剧本修改。我和搭档谢尔登写了个“金羊毛”型的剧本,总共写了7稿才最后完成。之所以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原因之一是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我们违背了“后退”的规则。任何人都可能犯错——包括专业人士。

第四章提到过,我们的故事是一个小伙子被赶出军校并遣送回家,只是父母搬走了但没通知他。因此主角上路了,经历了很多奇遇,他和人们相互影响并帮助他们,因为他是个会让鲜花绽放的小伙子,所到之处人们的生活都会改变。我们的错误在于创造人物的方式(一个乐于助人的小伙子)使他没有进步的空间了。我们的主角已经变好了。他不需要这个旅程。剧本开头和结尾他都是一样的。这个问题的修改,一稿又一稿,花了无数的时间。每一稿都让他情绪上往后退,这样旅程才有意义。好吧,步子迈大一点,我们让他回到起点!看起来容易,但做到一半时,我们想不出方法。当时我们想不出需要做的是让主角尽可能后退,这样故事才可以讲他的成长。不管你信不信,这类错误时刻都在上演。

我们当中很多人都知道结尾主角会怎么样,但不想让他们经历成长的折磨,因此为他们免除了痛苦。就像抚养小孩一样,你不能那样做。这些人物必须历经碰壁才能成长,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必须放开他们。在我们的例子中,谢尔登和我很喜欢主角,希望他最终是乐观、积极并且特殊的——但我们不想看到他经过努力达到那种境界。那样就有点像做测验题时没有努力就去看书后面的答案。我们很想让他达到那种状态,忘记了达到那种状态的过程才是故事。表现旅程中的坎坷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让你的人物都后退。为了表现故事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变化,必须让所有人回到起点。不要把末尾的结果抓得太紧,要知道得到结果的过程充满乐趣。我们想看到得到结果的过程。每个人都想看。

这只是影片必须表现所有事物的一个例子:所有变化,所有成长,主角旅程中的所有情节。尽可能退回去,弓弦拉得越后,箭飞得越有力量、越远、越好。后退规则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你觉得故事或某个人物没有表现出全部过程??后退一步,把整个过程都展示出来。我们想看。

瘸腿和眼罩

有时剧本基本完成了,主角和坏蛋都很不错,情节很有爆发力,在中点后逐渐加强,每个人的台词也都很贴切。一切都很理想,但有个小问题:好像次要人物太多了,很难都区分开来。审稿人员会把这些家伙搞混的。这让你很烦!难道不明显吗?!

情况就是,你没有给每个对故事至关重要的人物分配衣帽钩。而且经常以这种方式为借口:“这样,选演员的时候他们会处理的!”我有一句忠告:如果审稿人员看不到人物,你就看不到选演员的过程。但这儿有一个简便的解决方法:

确保每个人都“瘸腿并戴个眼罩”。

每个人物都必须有独特的说话方式,但还要有些让审稿人员过目难忘的东西。审稿人员必须有视觉提示,通常是形象的提醒物——这样记住某个人物会更容易些。要给人物加上让人过目难忘的特征,使用瘸腿和眼罩的方法看起来有点傻,但很有效——如果你记得用这个方法的话。

通常你只要有个读者就可以确定是否达到目标了。我有个瘸腿和眼罩的经典片例,这个片例表明了这个简单工具的效果。谢尔登和我曾写过《十分贱女孩》的剧本。男主角这个人物,喜欢女主角并且每次出现都像个“真理的代言人”,让女主角走正方向并遵从他的道德指南针。他是个有趣的孩子,成熟得超出了他的年龄,这类人物应该是品格优秀的成年人,但现在对他来说有点“聪明过了头”。他对情节至关重要,但读剧本时却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我们的经理人安迪·科恩,读了一稿又一稿,总卡在这个孩子上。他是谁?是的,他有重要的功能,但他有趣在哪里?我们改台词,让他更滑稽点、更机灵点,但还是得到同样的意见。

最后,谢尔登想出了聪明的解决办法。当男孩首次出现时,我们让他身穿黑T恤,下巴上留了一小撮胡子。这是很贴切的装扮,表现了他既渴望新潮,但内心越有点成熟,跟外表不太一致。他每次出现时我们都会参考这一条。我们再把剧本交给安迪,他打电话给我们说他不知道改了什么,但男孩这个人物他记住了。男孩跳离了纸面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我们只改动了一点点,还是男孩这个人物,只是让他瘸腿并戴上了眼罩。

一切就不一样了。

这是“投机取巧”还是“锦囊妙计”?都不是,这只是电影编剧技巧,是个任务。因此,在遇到一个或若干个无法辨认的人物时,试试我现在常挂在嘴边的方法:

这个家伙应该瘸腿并带上眼罩。

原始吗?

本书中自始至终使用了“原始”这个词。对我来说这是块剧本创作和修改的试金石。“原始吗?”是每个剧本写作中我从头问到尾的问题,让剧本更原始是电影游戏的名字。问“原始吗?”或“原始人看得懂吗?”其实就是问你是否在本能层面上与观众联系起来。你的情节是否有和生存、饥饿、性、保护爱人或死亡恐惧之类的原始驱动力链接起来?影片中任何人的目标其根源必定是某些本能,即使表面上看起来不像。通过让人物的驱动力更原始,你不但可以把所有发生的事件都建立在本能的基础上,还可以把剧本卖给世界各地的人。

仔细想想吧。

所有中国人都能看明白爱情故事。所有南美洲人都能看明白《大白鲨》或《异形》的故事,因为“别被吃掉”是原始的——即使没有台词。

但这条规则还能用来修改剧本中有问题的次要人物或次要情节(subplot)。这些人物是否有原始驱动力?另一种说法是:这些人物的行为像是正常的人类吗?本质上,一定是的。不然你碰到的就不是原始驱动力的问题。

有人觉得这个说法有点过了,看看下面:股票经纪人操纵国际债务市场。好吧。很有意思。但究其本质,不管情节怎样,让每个人的愿望更原始,情节就会建立在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事实上——突然间,这不是股票经纪人的故事,而是那家伙试图生存下去的故事。

下面是几部热片故事线里的原始驱动力:

●拯救家庭的愿望(《虎胆龙威》);

●保护家园的愿望(《小鬼当家》);

●寻找伙伴的愿望(《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

●正义复仇的愿望(《角斗士》);

●生存的愿望(《泰坦尼克号》)。

每一个都基于原始需求,或许看成生物学需求(原始指令)会更好。赢得抽奖的愿望,实际上是获得更多食物、更多女人、更多孩子及随意生殖的愿望。复仇的愿望,实际上是去掉竞争性DNA载体并推进自身DNA的愿望。寻找父母或孩子的愿望,实际上是支持并保护现存DNA生存下去的愿望。

或许你会想我那个故事其实更“高雅”些。不会的。本质上讲影片讲的必须是能在原始人层次上引起共鸣的东西。

总而言之,有疑问时,问一下:“原始吗?”

总结

现在你知道了如何用上述规则来检查剧本。如果觉得剧本沉闷或读者反馈不太认同,那剧本就有问题了,可以用以下7条简便方法来帮你找到弱点。

然后进行修改。

问问这些问题,看有没有打破规则。测试:

1.主角引领动作了吗?在游戏的每个阶段他是不是积极的?是不是因某个愿望或目标激发起来的?

2.人物“说情节”了吗?我是在透过人物长篇大论呢,还是通过剧本中的动作来展示?

3.坏蛋足够坏了吗?他有没有为主角带来合适的挑战?他们都适合这部影片吗?

4.中点之后情节有没有提速?强度有没有增加?在第三幕结尾时主角和坏蛋是不是有更多的东西揭示出来?

5.剧本情绪是否单调?是纯正剧吗?还是纯喜剧?纯悲剧、全都是挫折?是否感觉缺乏所需的情绪中断?

6.台词乏味吗?在经过“烂台词检测”后每个人的说话方式还一样吗?我是否能够只通过人物的说话方式来辨别人物?

7.次要人物之间有没有区别,能否通过外表轻松地记住他们的区别?每个次要人物的言谈举止、外貌是否都独一无二?

8.主角旅程的起点是否尽可能往后退了?故事中是否看到主角情感成长的整个历程了?

9.原始吗?人物本质上是由原始愿望——被爱、生存、保护家庭、复仇等激发的吗?

现在如果出现以上挑剔的问题,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你有工具,可以回去修改。但你会去修改吗?这是要害。我建议有疑问就该修改。一般来讲如果你以及最初一批读者能看出剧本中的问题,其他人也都能看出来。别偷懒!不要说“嘿,别人看不出来”,他们肯定能看出来。现在最好机灵点,在剧本放到史蒂芬·斯庇尔伯格办公桌上之前把错误修改掉。

人家首次阅读你的剧本你就要一举命中。试试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穿插到爱情故事中(上帝知道我已经自恋一千次了!!),完成该做的工作。这是划分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界线——那个挑剔的声音说:“很烂!”这个成熟的、专业的声音马上回应:“我知道怎么修改!”

技巧

1.在你喜欢的影片类型列表里,选一个比较差的,看看影片是否违背了规则?试试能否改进。

2.从喜欢的影片类型列表里另选一部影片,检查其主角和坏蛋之间的关系。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关系搞乱,减弱坏蛋的力量或将其普通化,那会怎样?这个简单的变化是否也让主角变得无趣呢?

3.试着在现实生活中“说情节”。真的。在聚会上或和朋友们在一起时说“我确信作为生于芝加哥的电影编剧我很高兴!”或“哎呀,自中学相遇以来你成为我朋友已经20年了”。看看这类对白会得到什么样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