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企业创新理论综述
在经历了30年的经济改革之后,中国的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弊端影响,大部分的企业,特别是占99%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不是很好。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为了确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央在诸多方面给予企业以更大的发展空间。诸如金融支持、减少税费等,这些措施可以促进企业积累增多,进而有条件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增强企业的活力。但是对于创新理论,企业家还是比较陌生的问题。
在本章中,我们将对已积累的各种创新理论文献和典型案例进行综述。创新是个复杂的概念。从企业创新战略的角度说有三种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战略:从创新的主要内容说,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方面,但是今天服务创新也在逐渐成为企业的盈利手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模仿创新战略是指创新主体(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进型的创新。模仿创新是各国企业早期发展普遍采用的创新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片萧条,但通过购买欧洲国家的技术专利,使得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益提高。企业创新专家指出,创新模仿比那些开创者更能领会创新对于顾客的意义,更贴近于顾客的心理,因而可以做一些对顾客更有价值的改进。日本在这方面是“优等生”。他们对借鉴来的原始产品技术进行后续的技术改造,使新产品中融入了新的特性,从而更易于使用,解决了顾客的难题,更加符合顾客的需要。例如,日本公司把贝尔公司发明的半导体专利引进本国后,迅速开发转化为各种电子产品如收音机等。美国人觉得很吃惊,结果发现其核心技术还是自己的。
进行自主创新要考虑到国家或者企业的现实状况,而模仿创新有很重要的实际利益,模仿创新具有低投入、低风险、市场适应性强的特点,其在产品成本和性能上也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成功率更高,耗时更短。今天,大多数中国企业还处于成长阶段,模仿创新无疑是一条捷径。但最重要的是创新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模仿创新的主要缺点是被动性,在技术开发方面缺乏超前性,当新的自主创新高潮到来时,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另外,模仿创新往往还会受到率先创新者技术壁垒、市场壁垒的制约,有时还面临法律、制度方面的障碍,如专利保护制度往往被率先创新者作为阻碍模仿创新的手段之一。
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由于全球技术创新的加快和技术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日益突出,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越来越困难。因此,利用外部力量和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已成为技术创新日益重要的趋势。合作创新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的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合作创新模式的缺点在于企业不能独占创新成果,获取绝对垄断优势。
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通常率先者只能有一家,其他都只能是跟随者。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技术创新后续过程也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自主创新作为率先创新,具有一系列优点:其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的发展。由于自主创新产品初期都处于完全独占性垄断地位,有利于企业较早建立原料供应网络和牢固的销售渠道,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其二是一些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往往能引发后续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带动一批新产品的诞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三是有利于创新企业更早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获得产品成本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经验。但是,自主创新模式也有自身的缺点,需要巨额的投入,不仅要投巨资于研究与开发,还必须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具备一流的研发水平。同时,不仅生产开发时间长,不确定性大,融入市场的难度也不小,除了资金投入多、时滞性强,市场开发投入收益较易被跟随者无偿占有。在一些法律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地方,自主创新成果有可能面临被侵犯的危险,“搭便车”现象难以避免。因而自主创新具有极大的高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