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风暴”与企业的战略选择
18354700000022

第22章 企业应对“金融风暴”的案例(3)

【案例4-14】重庆银行应对“金融风暴”,拟发10亿元次债补血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曾经叱咤风云的银行巨头接二连三地倒闭,让整个银行业人人自危。虽然和华尔街远隔重洋,但重庆银行依然担心受到冲击。昨日该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准备发行10亿人民币次级债券,补充资本充足率,提前“储粮过冬”。

补充资本金防范危机

昨日晚,重庆银行董事会突然向股东宣布,决定在2008年11月11日上午10时30分召开今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而会议的议题就是审议关于发行1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券的议案。

对此,重庆银行行长甘为民坦言,此举的直接诱因确实缘于“金融风暴”。“作为地方性银行,我们的规模有限,现在外部危机如此严峻,像雷曼这么悠久的大银行都倒下了,很难讲哪一天不波及国内,因此我们要提前防范。”他表示,发行人民币次级债券的主要目的是补充资本充足率,以求平稳度过金融危机。据悉,目前重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10%左右,达到了银监会8%的要求,但离国际上普遍认为的14%的理想安全线还有一定差距,而此次发行次债可使得该行接近这一水平。他表示,目前重庆银行处于IPO前的静默期,因此“安全第一”,而证监会对于类似这样的“补血”举动都是支持的,有利于其顺利向上市过渡。

银行机构将持六成左右

“发行的债券,持有人主要为银行同业,大概会占到60%,剩下的40%主要将是一些资质好的企业机构。”甘为民表示,目前具体的发行对象不方便透露,一切要等股东大会审议后才能有结果。而就在上个月,重庆银行刚刚联手西南其他四家主要城市商业银行——成都商行、富滇银行、贵阳商行及南充商行,结成了“西南城商行联盟”,记者问到这四家兄弟银行是否是潜在的认购者时,甘为民笑言:“如果它们有兴趣,都是有可能的。”甘为民表示,待股东大会通过后,他们将马上上报银监会审批。

为银行通用“进补”手法

据悉,次级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目的用于补充资本充足率,在国际上是大银行补充资本的首选做法。根据美林证券分析,在国际大银行的资本结构中,次级债券所占比重一般达到25%。

由于定向增发等股权融资方案在审批上较为严格,银行往往不能在急需资本的特定时间恰好完全满足增发的条件,无法满足其快速补充资本金的要求,而作为一种较为简便、承销成本更低的“补血”手段,发行次级债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为国内银行所采用,包括国开行、建行、中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均发行过次级债券以补充资本充足率。

“次债”完全不同于“次贷”

记者了解到,所谓次级债券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债务形式。各种证券的求偿权优先顺序为:一般债务、次级债务、优先股、普通股,求偿权优先级越高的证券,风险越低,期望收益也越低,反之亦然。

不过,次级债里的“次级”与银行“次级贷款”中的“次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次债的“次级”仅指其求偿权“次级”,并不代表其信用等级一定“次级”;而次贷的“次级”则是与“可疑”、“损失”一并划归为不良贷款的范围。

(重庆商报,记者陈蹊)

【案例4-15】视经济危机为机遇,东软刘积仁欲闯出欧美新路

美国“金融风暴”下的软件外包企业如履薄冰。据近日东软集团公布的最新业绩数据显示,其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97亿元,同比增长14.03%。前三季度报表收入增速分别为:32.2%、18.9%、14.03%,高于去年同期及全年增速,但逐季下滑的态势明显。

对此,东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不久前在谈及“金融风暴”对东软的影响时,把企业创新放在了议题首位。他表示,过去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是创造技术,今天的创新概念还包括成本、效率、客户需求等其他重要因素,所以开放式的创新已成为当前企业间必要的合作,应把内部不断改进和外部开放创新这两方面看做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言谈之中,重创新,推合作,既是对以往东软发展思路的重塑,更是对当前多重压力下的整个软件业发展的一大启示。这个“当别人悲观时更疯狂”的软件业领路人将如何化弊为利应对经济危机?中国的软件业又该如何逆流而上呢?

“偏向虎山行”的欧美市场策略

17年的风风雨雨,东软的心态一直是积极的。即使是走到了今天内外夹击的严峻经济形势下,刘积仁依然相信,东软所受的影响最小。

放眼企业生存现状,愈演愈烈的美国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放缓等诸多因素对以外贸业务为主的外包企业的压力首当其冲。有观点甚至认为,在各大企业节流减出的应对趋势下,面向欧美市场的外包企业将面临生死大考。

但祸福相倚,欧、美、日等国家的经济低迷也暗藏中国市场新商机。由于来自国际市场的ITO和BPO需求量上升,中国将日渐从低附加值商品的“中国制造”向相对高附加值商品的“中国智造”转变,这意味着,全球IT服务业的市场中心将发生转移。

对此,善于洞察市场走势的刘积仁颇有发言权。他将拓展欧美市场确定为东软上市后的发展战略之一,这早已在东软此前的国际化部署中一览无遗。

2008年6月16日,东软完成战略重组和整体上市,开启迈向国际化的新征程;6月17日,可容纳10000名软件工程师的东软大连河口园区投入使用,成为面向欧美、日韩软件外包的开发基地。“我们理解‘危’和‘机’是辩证的关系。”这恐怕可作为刘积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地瞅准欧美市场的最佳解释。

他表示,东软将加快与海外客户合作的步伐,将原来的开发外包升级为设计外包。金融危机给他的信号反倒成了一种扫清合作和投资障碍的新契机,包括加强与美国公司的合作,扩大日本市场的占有率等,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股神”巴菲特的两句经典名言。这话用在刘积仁身上则是,当其他国内企业悲观时,他会更疯狂。也只有在全球经济退潮的时候,他才能向业界证明,东软会独领风骚。

人才和融资计划的创新韧劲

如何独领风骚?几年前,刘积仁就提过一个当时令人难以接受的口号——软件是一种态度。跳出技术说技术企业,刘积仁的独树一帜在于强调一种带着“韧”劲的创新。

“韧”不仅是性格,也是一种能力。刘积仁对此的解读首先来自他的人才战略。在他心中,只要自如运转人才资源这个环节,东软就有望保持较高业绩增长速度以巩固业务优势。

在去年的夏季达沃斯年会上,计算机应用博士出身的刘积仁在面对创新选择时,没有将票投给技术创新,而是转向组织创新。他认为,国际化舞台的首个挑战就是管人。“人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当你把人的资源用足了,你会发现其他的钱都是他们挣来的。”

在他的理念中,创新是实现国际梦想的必经之路,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技术创新模式,把企业定位和发展思路放到一个开放的、全球的生态链上,进行一种管理、人才、分工、合作、流程乃至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创新,才能保护自身和投资者的长期利益。

这对当前困境中的软件外包企业犹然。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刘积仁能够立足东软内部组织和市场开拓队伍建设或许是其处变不惊的第一步。

第二步也是迈向国际大舞台不可或缺的收购与兼并,这涉及了当前软件外包企业成败关键的融资。

在刘积仁看来,企业的发展计划与融资计划是一体的。有机成长和扩建、收购、兼并已经成为东软的日常工作。他坦言,我们的钱一来用于开发产品,二来用于开拓市场,包括中国本土和海外两大市场。

这个过程同样离不开创新。刘积仁更深层次的创新理念就是随市场而动的全局发展观。他不会将东软的成长完全绑在某一次成功或不成功的基础上。

市场挑战和资金压力不容小视

展望未来,尽管刘积仁的处事作风多少可以令人放心。但整个软件业的发展就目前来看,还远未到十足乐观之时。

东软、海辉、华信等企业的外包市场主角仍是日韩。要开拓欧美市场,首先要面临欧美与日韩地域文化以及语言的差异,更要面对来自印度、爱尔兰等国的成熟外包企业竞争,再加上眼下全球恐慌的金融动荡,刘积仁要背负的发展重担显然不似他的自信与乐观那般轻松。

“若再过十年,今天我们评选的领袖还有多少能依旧站在这个舞台上,今天被我们推崇的企业还有多少活着?”刘积仁的这番话眼下听来格外意味深长。他说,不是你有坚持的性格你就一定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本身你需要一种能力,使你能坚持下来,并持续下去。

持续下去需要一直提倡的开放式创新,也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从东软来看,明年对R&D投入将毫不手软。刘积仁不止一次在思索,要今天的利润还是未来持续的增长。这种平衡本身就是一大考验,连他自己也表示,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因此,未来的市场创新策略能否奏效,想来也是刘积仁心头最大的石块。

(2008年11月10日,通信信息报,翁佳焰)

【案例4-16】宁波外向型企业“五个链条”应对“金融危机”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订单减少、效益下滑的严峻挑战,宁波外向型企业积极应对,在“五个链条”上实现突破。

(1)延长产业链,增加市场能力。近来原材料市场大起大落,给企业应对危机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一些企业想方设法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确保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有效提高了谈判议价能力和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2)缩短贸易链,获得利润空间。当前加工型企业处境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没有自主渠道,产品销售受制于采购商和中间商。宁波一些企业通过设立自主渠道,减少中间环节,使产品更加接近消费者,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3)确保资金链,规避各种风险。国际金融动荡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甚至道德风险急剧加大,不少企业因汇率变动损失惨重。为此,一些企业灵活运用保险、汇率等工具,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规避风险。

(4)突破封锁链,打破贸易壁垒。金融危机下,我国外贸遇到的双重挑战更加明显:一方面越南等国凭借劳动力优势对我国形成挑战,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针对中国产品设置各种壁垒。这些壁垒迫使企业不得不“走出去”,把工厂转移出去,把设计和销售终端设到国外消费者家门口。

(5)争夺增值链,占领高端市场。在产业调整上,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创意密集型转变,是宁波外向型企业突围的另一策略。记者了解到,外向型企业在国际市场萎缩情况下,要赢得订单,最根本的是要在创新、创意和品牌上下功夫。

(2008年12月22日,新华社,薛凯、郑黎、李亚彪)

【案例4-17】面对“金融风暴”,山西钢企如何应对?

张祥益是运城市绛县一家铁厂老板,他的铁厂产量最大的时候,每天要生产1200吨生铁,而在最近一段时间,因为钢材价格的不断下跌,他的铁厂产量已降到每天生产800吨。而就在他不得不生产的这段时间里,铁厂一个月就要亏损1000多万元。

在此前的近一年时间里,张祥益所赚到的钱几乎相当于他前几年的收入总和。眼下让张祥益感到有点吃不消的是,尽管焦炭和铁矿粉价格出现大幅下跌,但因为市场需求急剧下降的缘故,省内几家大型钢铁厂不约而同挂出对铁矿石停止采购的“免战牌”。张祥益的厂子生产出来的生铁也几乎是无人问津。

低价打击

如果说2007年涨价的主角是猪肉,那到了2008年,涨价的主角很可能轮到了钢材。在今年年初,一些钢材代理商和生产商几乎都有了同样的判断。因为年初国内钢价呈现出了爆发式的上涨行情,当时国内主要螺纹钢生产企业中,有126家在春节后紧急上调了出厂价,有的甚至一周之内连涨两三次。

太原钢材商会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08年6月中旬,山西钢材价格达到当年历史最高点,此后价格一路走低,跌幅均超过30%。据了解,省内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生产的不锈钢价格由最高时的40万元/吨下降到10万元/吨。一些经销商告诉记者,这家大型企业现在已基本停止生产或限产。

价格上涨的情形维持了多半年的时间,张祥益现在说起来也难掩当时的喜悦之情,正是因为在低点时大量买进了原材料,而赶上高点时的市场需求,让张祥益近一年时间大赚了一笔。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与价格走高还有个过程相比,价格下跌几乎没有什么征兆。就在张祥益还想再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而至的降价狂潮让他不知所措,每天近40万元的亏损搞得他唉声叹气。他告诉记者,最高时候,企业生产出来的生铁价格达到4000元/吨,每天的产量也达到1200多吨。即便如此,当时需要生铁的客商还是源源不断。但是现在,说到价格张祥益又叹了口气,现在每吨生铁卖2200元,跌幅近50%。张祥益说,即使这样他还要和客商说上许多好话,人家才肯来买他的东西。

与张祥益苦苦支撑有所不同的是邻近的另一家铁厂,老板李建东从事钢铁行业已经很久,从1995年起就开始做业务员,在他非常熟知钢铁行业的运行规则和完成原始积累之后,2000年他投产建起了自己的铁厂。问其原因,他说从利润最大化角度考虑,只有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实现。除此之外,因为已经有了稳定的客户,为客户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就必须对生产有所控制。李建东是做市场出身,他对市场的变化自然而然有一种敏锐性。在2006年钢铁价格下跌的时候,他就成功躲过了一劫。眼下尽管企业还处在困境当中,但因为在价格高位的时候已有了积累,李建东说自己认为企业已经有能力抗击风险,能再次走出市场低谷。

李建东告诉记者,炼铁企业不像其他行业,尽管是一个粗放型企业,但技术人员对企业却十分关键。周围好多铁厂因为前期囤积原材料和生铁过多,在市场需求下降的时候,资金周转明显出现问题,因此关门是很正常的事。据了解,炼铁用的焦炭和铁矿粉在价格最高的时候,每吨达到2800元和1300元左右,而现在,焦炭只有1200多元钱,进口铁矿粉也只有600多元。李建东说他之所以不关门,除了能抵抗风险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想失去现有的客户和技术人员。做企业不能说是有风险就丢下客户不管,让技术人员放假。而一旦形势好转,再想做就不容易了。

钢企如何过冬

在采访太原钢材商会秘书处主任王文平的时候,他告诉记者,近期商会正在组织写一篇《在“金融风暴”面前,钢企如何过冬》的文章。而据记者了解,在最近三年时间里,国内钢材价格都有过较大幅度下降,尤其是2007年,为了抑制当时钢材价格的不断上涨,国家接连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降低、取消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对部分钢材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甚至对89种钢材征收出口税,并提高了生铁、钢坯的出口税,在一记又一记组合拳的打击之下,市场价格开始下跌。当时就有业界人士提出钢铁企业如何过冬的问题,只可惜因为2008年上半年价格猛涨让许多企业失去了最终调整的机会。有消息称,华北地区最近有40多家钢铁企业在寻求买家。大的钢铁生产企业限产或停产量达到产能的40%,最高达到80%。

王文平分析价格下跌的原因时认为,今年下半年钢材市场突变,主要原因在于供求关系出现了逆转。他说,钢材到8月末已经供大于求。主要工业品中汽车、电冰箱以及空调均呈负增长,因此钢材价格下跌是必然的。而引起钢材价格暴跌的另一重大因素就是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外贸出口将受到间接影响,出口增长回落。他说钢铁生产企业对资金的依存度非常高,钢铁生产企业一直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在当前全球“金融风暴”面前,尽管国家推出一些政策来刺激消费,但银行从抵抗风险角度考虑,势必会减少资金贷出规模,这对钢铁企业来说无疑也是个灾难。王文平一直否认需求降低对钢材价格的拉动作用。他说,国内一些专家一直认为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因此国内对钢铁还有一定的需求,只不过是需求在降低。

尽管钢铁企业眼下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但王文平认为这对钢铁企业来说也是一次调整的机会,大的能抵抗风险的企业此时应该考虑对一些优势资源进行并购。还有一些信息对钢铁企业和代理商来说也是个利好消息,现在钢材市场价格开始出现一些反弹。

王文平认为,在行业低迷的时候,企业应该抓住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的时机,实现产业升级。另外,还应该抓住有利时机与上下游企业营造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说,商会最近也在积极推动和加强与贸易商的合作,建立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此外,还要展开银行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加大银行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2008-11-10,山西商报)

【案例4-18】危机倒逼电子产业“脱胎换骨”

在东莞所有的产业集群中,电子产业综合效益较好,各项指标均占大头,撑起了东莞经济的半边天。金融危机之后,订单缩水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的最大问题,不少电子企业通过优化管理等方式来狠压成本。危机也成为不少企业转型的推进器,倒逼企业从消耗资源和人力转为靠技术创新、精细管理。

行业地位

八大行业电子业最牛。在东莞所有的产业集群中,电子产业综合效益较好,各项指标均占大头,是经济的中流砥柱之一。

“我认为真正能够让东莞伤筋动骨的是电子产业集群的崩溃,是台商整体的松动。”当外界在质疑东莞能否承受住这一轮危机时,网友“我是梁山伯”抛出这样一个观点。

在市经贸局公布的东莞八大行业分析中,东莞电子产业去年规模以上总产值达1608.53亿元,占到总的规模以上总产值的27.5%,高居榜首。电子产业的出口额更是占到总出口额的54.86%,可谓独擎半边天。

在所有东莞的产业集群中,电子产业相对成熟,电脑资讯产品达到95%的配套率,而且综合效益较好,各项指标均占大头,是东莞经济的中流砥柱之一。

记者昨日电话采访了10家电子企业,企业都全部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其中8家企业还顺利搭建起自己的营销网络。技术上,多数电子企业已从单纯的加工厂到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同样有8家拥有自我研发中心或进行了产学研合作。相比以往,目前东莞的电子产业已经“脱胎换骨”,很多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已不再是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而是在品牌和销售市场方面构建起了自己的内容。

研究人士指称,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稳定和发展好电子产业,将大大增强东莞承受产业结构调整风险的能力。

总体上看,这类电子企业已经完成了一个蜕变,即从最初的简单“三来一补”到有能力设计、研发,甚至自创品牌,并转攻内销市场,自主能力增强。

经营现状

成本上升转为订单减少。如果说上半年电子行业更多是为成本、汇率而担忧,金融危机爆发后,天平则开始逐渐偏向订单大缩水。

金融危机爆发前,记者2008年7月去过寮步的韩资企业亚南电子采访,这家来料加工企业正遭遇1996年设厂以来的最艰难时期——上半年亚南电子销售额同比增长9%,产量同比下降33%,毛利率更是只有1.1%,创下历史新低。公司代表理事崔性烈认为,“全球性通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冲击最大”。

“此次金融危机中,电子产业也受到了影响。”市数码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安祥上周刚随市经贸局到申请市技术中心的企业进行调研。提起东莞目前电子企业的生存现状,他表示,企业订单也遇到了缩水,平均在20%左右,“影响电子企业经营的主要因素已经从上半年的成本上升转为订单减少、流动资金不畅”。

而数码产业协会会长张伟认为,年初的劳动合同法、最低工资和原材料价格已经吃掉了企业的很多利润。此次金融危机中,企业又遇到订单减少,一些企业的利润率只有5%左右。

协会的判断与记者9月底在企业中所做的抽样调查不谋而合。在这份主要面向加工贸易企业的调查中,企业反映成本涨幅平均在20%~30%,八成企业成本涨幅集中在这一区间,最高的涨幅达40%,最低的也涨了15%。

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打拼的很多电子公司对订单缩水给企业营生带来的困难有最深切的感受。正业电子有限公司项目开发总监梅岭亮昨日在电话中向记者反映,“公司自身的问题还不是很大,但客户受订单减少等因素影响,有的倒闭或减产,导致需求量减少,要完成年初制订的计划还差四成。10月比去年增长了14%,横向上看还不错,但纵向比较,已经被往年甩开了差距”。提到未来,华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文军表示,现在很多电子企业经营困难,成本涨了30%~40%,估计两三个月后会更困难,危机效应才刚开始,但他还是表示了谨慎乐观。

逆势而上

狠压成本转攻高端。如果说降低成本是企业安全过冬“最不坏”的逆势而上一条可选之路,改走高端路线的做法则更富于冒险精神。

困扰电子企业经营的主要问题虽然表面上从成本上升转向了订单缩水,但企业如果真要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怎么降低成本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张安祥是这样分析的。东莞很多电子企业是靠规模制胜的,企业的产量上去了,成本自然可以摊薄。但现在遭遇了订单减少,企业的生产能力不仅不能得到充分释放,仓库的存货还直线上升。再加上企业不能随便停产,工人不能随便解雇,占用的流动资金也会增加,经营自然困难。

怎么压缩成本,电子企业各有高招。正业电子更多走的是管理之路。梅岭亮说,公司高层开了几次会,讨论上马ERP,将生产流程控制和降低成本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寮步爱铭数码的做法也值得借鉴。这家位于寮步的蓝光DVD巨头为了降低成本,由公司总裁李世运每月开5场“错误再发防止会”、“产品合理化会”和“现场改善发表会”,专门讨论提升自动化、降低成本。记者在公司的记录上发现,去年爱铭共完成流程和产品改进15项,今年上半年更是高达35项。自动化让工厂减少用工1500多人,这笔劳动力成本上的节省能使爱铭攒下更多体力过冬。

如果说降低成本是企业安全过冬“最不坏”的一条可选之路,华康电脑改走高端路线的做法则更富于冒险精神。横沥的这家电脑机箱厂只是东莞电子产业中的普通一员,但公司现在造出的机箱却很不一般——迷你型小机箱,价格是普通机箱的20倍。产品畅销韩国、日本和中东,这也为华康在冬天赢得了宝贵的现金流,在别人收缩战线的时候,华康还能盖大楼,用于准备液晶显示器生产线的投产。

而像三星和铨讯这样的公司,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工厂规模越大,就越可能通过规模优势来降低成本,只要控制好风险,存活几率可能更高。因为这些大厂“体质健康”,东莞的电子业也没有出现外界臆想的溃败。

未来机遇

熬过去就是优秀企业。“这次危机也是企业转型的推进器,形成一个倒逼机制,靠消耗资源和人力不是长久之计。”

电子产业目前没有自乱阵脚,企业都在积极行动,为“过冬”积蓄力量、储备粮草。也有一些企业带着另一种心情静观这场危机。

东城牛山某电子总经理易先生接受采访时,并没有向记者倒苦水,言谈中透露出镇定自若,他认为,“别人倒了,我们机会来了”。他的底气得益于2005年开始的转型战略。他说,公司之前是做印刷的,但这个行业利润低风险大,于是转攻电子元器件。凭着稳扎稳打,目前易先生感到收获不小,同时信心满怀。这一次的转型让他认识到,“做企业就要做附加值高的”。

和易先生有着同感的梅岭亮也深有体会,正业电子由于转型早,目前影响同样较小,而且他也认为,这是一次机遇。“这次也是促动企业转型的推进器,形成一个倒逼机制,毕竟靠消耗资源和人力不是长久之计,企业要长远发展,关键要靠技术创新、精细管理。”梅岭亮肯定地说,重新洗牌是必然的,能熬过去都是不错的企业,熬过去能成长起来就是优秀的。

“危”中也有“机”,这是众多电子企业的心声。在外界唱空时,广东易事特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何思模很不满意,他用自己公司销售增长60%的业绩,称这次危机对高科技企业是个机遇。一位企业界的人士评价,落后的生产能力被市场所淘汰,是市场规律起作用,不能光盯着倒闭企业数量,更应看到倒闭的企业究竟有多少能力,产业配套和集群优势是稳住电子企业扎根东莞的关键。

(东莞日报,2008-11-15)

【案例4-19】“金融风暴”中汽车企业加紧“大练内功”

在国内车市延续了大半年的萧条之后,汽车企业都在加紧“大练内功”。一是谋求安全“过冬”,二是未雨绸缪,为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近日业界关注较多的就是一汽红旗与奔腾的渠道并网与奇瑞汽车裁员的真真假假;同时,一汽丰田8万多辆的召回行动,也被视为企业加强服务、立足长远的战略性事件之一。

从国内车企“大练内功”的情况来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国内,车企的新策略也正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为企业的长治久安先行一步,以把握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机会。

招式一:整合渠道并网销售

一汽轿车副总经理崔大勇日前在广州宣布,红旗品牌与一汽奔腾正式并网销售,从而使红旗在全国的销售网络增至70多家。并网后,仍保留红旗与奔腾两个独立品牌。

崔大勇介绍说,“此次网络合并是对一汽轿车现有网络的一次整合与优化。红旗奔腾并网后,红旗品牌依然是一汽轿车中的最高品牌。红旗与奔腾的关系就好比雷克萨斯与丰田之间的关系。两品牌在销售与售后网络方面的全面合并,将为车主提供更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项目。而且一汽集团对现有自主品牌非常重视,将会持续在产品研发、网络建设等方面投入更大的支持力度”。

据记者了解,红旗全国月销量300辆,主要定位在公务市场。由于红旗车型排量偏大,在公务车领域的发展已严重受限。并网后将更有利于红旗品牌向私人消费市场扩张。以前负责红旗的销售团队将担当起政府、集团等大客户的采购工作,而负责奔腾的销售团队将侧重于区域经销店的管理。据悉,两品牌网络合并后,展厅仍保留各自原有形象,而展厅新形象的改建工程会推延较长时间进行。记者从广州物通鸿骏店获悉,该店已经开始销售红旗品牌车型。由于并网后红旗HQ3更名为“盛世”,并推出多项优惠促销,目前市场反应非常乐观。

据了解,红旗重启大众市场,是一汽轿车自主品牌战略的新开始。此后红旗将继续主打高端豪华品牌,并积极推出全新的车型。奔腾则仍以中高级车市场的主力为奋斗目标,并将借助新品进军竞争最为激烈的中级车市场。据了解,红旗品牌正在研发HQD、SUV,定位均为C级车或以上;奔腾的B50将于明年初上市,以后还会陆续推出A级车和新款奔腾。加上已有的一汽夏利品牌,一汽自主品牌将进入大爆发阶段。而此次将红旗与奔腾的销售渠道并网,就是大爆发阶段前的一次大整合。

招式二:裁员“瘦身”力促发展

近日,有关奇瑞裁员5000人的传闻引起业界的关注。奇瑞汽车对传媒表示,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奇瑞调整了整体发展战略,即从前阶段的“又快又好”的发展战略,调整为“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根据明年市场情况,将着眼于能力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强化对劳动生产率的考核指标。奇瑞汽车称,目前奇瑞拥有员工2万人。多年来,奇瑞都会根据对干部和员工考核的情况,实行人员优化,优化的干部和员工比例约占总人数的5%(去年为4.2%)。

而有媒体表示,奇瑞裁员之事确实存在,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工作效率。有奇瑞内部员工向媒体透露,现在所有在奇瑞的实习生已经全部中止实习合同。合同日期已经到了的,经过考试后只留下50%。合同最少都是一签3年的,试用期经常是半年,试用期到了的,基本也留不下来。另据该员工介绍,采购、设计等部门的员工已经被降薪,这也被视为裁员的一种形式。

但裁员一事,并非像有媒体所称与公司经营状况下滑有关。据记者了解,奇瑞汽车今年1~9月市场销售平稳,仍然位居销售量排行的前五名,主营收入已达去年全年水平,尤其是主营利润有较大提高。

联系到目前欧美车企正在进行的裁员或重组现象,国内车企就算是裁员或者优化员工结构,也很正常,类似的事其实许多公司每年都会进行。只是在今年车市整体不畅、跨国公司大量裁员的大背景下,国内一些企业正常的行为受到过多的关注,甚至被误解为受到经营压力而不得不采取以上措施。与遇到经营压力相反,国内车企采取的优化员工结构的行为,正是企业为谋求自身的更大发展,把握市场先机而采取的未雨绸缪。

招式三:召回车辆强化诚信

从本周一起,天津一汽丰田正式在国内召回83406辆问题车型,其中包括卡罗拉、花冠和威驰。广州丰田也召回少量雅力士车型。问题所在是车辆由于手动变速器换挡控制轴与挡杆固定螺母有可能松动脱落致使换挡杆脱落,导致不能换挡,从而影响车辆的正常操控,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事故或伤害。

纵观近年车市,车辆召回事件时有发生,厂家对危机的处理方式却有不同。从以往面对此类事件的低调,甚至遮掩,到如今的高调、主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召回,体现了相关厂家对质量安全的日益重视,以及危机应对能力的增强。

一合资企业负责人表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升级,消费者选择产品的时候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服务以及信誉方面,而主动召回也是提高自己品牌信誉度的一种方式。他说:“这在那些知名外资企业身上已得到印证,像福特、宝马、奥迪、大众等企业每年都有几次大规模的召回,可它们的品牌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消费者却对它们的产品及服务非常信赖。”

此外,该负责人还表示,经过市场历练的消费者在逐步走向成熟,阅历让他们能够分清汽车厂家是真的“消费者至上”,还是用来忽悠的噱头,在越来越趋向制度化法制化的汽车社会,遮掩不如有错即改,发自内心诚信经营的口碑比通过其他宣传手段提高品牌美誉度,维护品牌忠诚度要实惠得多。

在今年国内车市不景气的前提下,通过召回车辆等体现诚信的服务方式来赢取消费者的芳心,更是车企们应该认真采取的营销策略。只有打动消费者的心,消费者才能以实际行动帮汽车厂商们度过“寒冬”。

(金羊网—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