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风暴”与企业的战略选择
18354700000002

第2章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

“金融风暴”背后的根源及其影响——从经济与技术创新的角度观察

当前几年美国房地产业繁荣的时候,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沉溺于各自利益的追求与满足之中,而完全无视其风险性。现在“金融风暴”来到了,人们对此又众说纷纭。应该如何深刻认识“金融风暴”的本质呢?本书不再赘述一般的事实,而主要从经济与技术创新的视角,寻找并揭示“金融风暴”表象背后的根源。本书的结论是,缺少技术创新的繁荣是不可能长久的。因而我们也把创新作为核心理念贯穿全书。必须提醒的是,此次“金融风暴”来临之际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原始积累时期的结束大致相吻合。今天,中国的企业家普遍感到生意难做,因而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必须实现观念转型,从市场扩张思维转向自主创新思维。唯有如此,企业才可能有一个辉煌的前程。

什么是“金融风暴”或金融危机?一般是指金融系统发生了重大危机并对实体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具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据和金融机构倒闭数据的急剧恶化,并逐步侵入到实体经济层面上。同时,导致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经济更加悲观的预期。相应地,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波动和损失,社会经济增长受到制约和打击。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经济步入萧条期,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2006年,美国的房价上涨势头停滞,房市开始大幅降温。在此之前,美国的房市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繁荣局面,因而极大地刺激了抵押贷款机构超常规的发展。受利益的驱动,一些银行等放贷机构纷纷降低贷款标准,使得大量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加入了贷款购房者的大潮,成为所谓“次贷购房者”。随即“次贷购房者”的数量激增。但是,2006年以后房价开始下跌,而美联储为抑制通货膨胀持续加息,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利率先后提升了4.25个百分点,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由此,出现了大批“次贷购房者”无力按期偿还贷款的局面。到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当年春天,美国次贷行业崩溃,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由此,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形成。

在经历了2007年前几个月的发酵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蔓延到购买了持有次贷证券的投资者。什么是与次贷有关的证券呢?在美国,个人向银行等放贷机构申请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再将住房抵押贷款作为一种资产“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机构。而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机构将各种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ABS),经由标准普尔等评级公司评级,然后再出售给投资机构。这个过程被称为“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也可简洁地表示为以下形式:银行出售房产抵押贷款→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机构(“资产证券化”)→出售给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投资者。2007年6月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停止赎回。惊恐、疑惑的投资者很快发现,这两只基金持有大量与次贷有关的证券。到了2008年初贝尔斯登陷入困境,最终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2008年3月14日,美联储宣布,对陷入困境的贝尔斯登提供紧急贷款。3月16日,在美联储极力撮合下,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跳楼价”将自己卖给了摩根大通银行。美联储则为这笔并购案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的担保。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次贷危机一度缓和,纽约股市也出现回稳迹象。于是,美国花旗银行、高盛和德国德意志银行的负责人盲目地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了。

2008年7月,美国金融市场再度紧张起来:投资者开始担心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可能陷入困境。“两房”公司是私有企业,但又作为“政府授权企业”享有各种优惠。次贷危机爆发后,有政府担保背景的“两房”地位更加突出。同时,为谋求更大市场,“两房”机构也大举扩张,发放了更具风险性的贷款种类,这导致亏损不断扩大并形成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危机。直到2008年9月7日,美国政府接管“两房”。随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美国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局势演变成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已使美国前五大投行全军覆没。美国正式开始经历一场“金融风暴”的浩劫,逐步步入萧条期。

在当前以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爆发“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但是我们不能够仅仅从现象到现象观察这次危机,重要的是要找出其背后的根源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