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来了,中国的经济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如何应对危机,是当前各界人士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也是我写《“金融风暴”与企业的战略选择》一书的初衷。在本书中,首先从技术创新与经济关系的角度出发,简要地对比了1929年的“大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此次美国“金融风暴”的共同特性。笔者的结论是,从长期看,一国的经济增长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否则迟早会引发经济泡沫。因此,未来全球经济的复苏主要依赖各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少数企业处于困境的原因,不仅有外部“金融风暴”冲击的影响,还有企业自身的因素。回顾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的企业家主要是利用早期的市场空白、廉价劳动力和较低汇率等外部条件,通过不断扩张规模实现自己的发展,使企业长期以来形成了依靠出口和国内市场低价竞争的赚钱方式。相应地,中国企业家的思维特征主要是冒险性思维、模仿性思维和扩张性思维。30多年来,中国的企业家很了不起,许多人从小干起,不怕风险,成为今天社会瞩目的精英群体,这个精神还要继续发扬。但是,长期一味地模仿外来的技术和产品并一哄而上的结果,导致了只能生产大量低档的或同质性的产品。在此条件下,企业只好依赖市场低价竞争赚取利润,最终使大部分企业负债过重,积累不多,这也是中国的产业目前处于世界经济产业链条底部的根本性原因。今天,沿海地区的贴牌企业、技术含量低的企业的倒闭,启示着中国企业已经到了改变自身经营思维模式的时候了。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实现自我调整,从模仿思维转向创新思维,这也是本书的核心主题。
就全书的结构而言,我们首先分析了此次“金融风暴”与当前和未来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关系,特别是专门分析了中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对各个行业的影响,目的是和企业界人士共同思考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走向。
在此基础上,我们从企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对企业的战略选择做出详细的经济学分析。所谓的长期是指其企业可以调整自己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时段,如增减厂房、设备等,而短期则只能调整部分生产要素的时段,如只能限于增减员工等生产要素。
从短期的意识上说,企业可以在不过多改变现有的状况下,采取一些经营技巧策略来应对当前的“金融风暴”。本书利用现代经济学知识,结合当前国内企业的一些经验,归纳了12种应对“金融风暴”的策略技巧,包括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延伸企业产业链等。同时附列了一批真实的案例,供广大的读者参考。
从长期看,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当缺少技术创新能力的时候,自身的发展只能依赖于传统行业的规模扩张,其结果不言而喻,产能过剩,价格下滑,最后引发企业收益日渐萎缩。从广义上说,创新实际上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方面: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工艺即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这几个“新”才是企业实现利润长期增长的可靠途径。
因此,我们今天的企业不仅要以技巧、策略来应对暂时的危机,还要顾全长远,核心是以创新思维规划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未来的企业将有五大盈利空间,包括:扩展自主研发能力的盈利空间,延伸产业价值链的盈利空间,拓展进军服务业的盈利空间,寻求合作共生的盈利空间和发展绿色产品的盈利空间。
自上海财经大学博士毕业之后,本人全身心投入到现代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全书的构思是在2008年下半年讲授《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逐步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曾在2008年11月的一个博士论坛中首次做过阐述。在后期的写作过程中得到诸多的领导、同学、同事、朋友以及家人的无私帮助,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经济管理出版社的总编室主任张丽生先生及其同仁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此一并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本书在诸多方面还有缺陷,希望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是为序。
季小江
2009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