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内企业应对“金融风暴”的策略及其案例
比起1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而言,2008年美国的“金融风暴”对中国企业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要严重得多。企业如何应对本次“金融风暴”呢?我们以经济学的视角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一个是短期分析;另一个是长期分析。短期分析偏重于应对当前困境的策略与技巧,而长期分析则是偏重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选择。
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一个企业来说,所谓的短期是指可以调整局部生产要素的时间段,比如企业当下可以增减雇员,增减库存等。而长期是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时间段,比如增减企业占地、建设厂房、增加新上项目等。在经济学中分辨长期和短期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短期中一定有不可调整的因素,而在长期中,一切都是可调整的。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短期分析主要是指针对当前企业不可能调整自己的所有生产要素时,如何应当适时地对现有经营策略进行微调。我们认为,当前企业既要充分利用中央的政策,精算好企业的运营成本与风险;同时还要有应对危机的经营策略与技巧;最后要发挥集体力量,通过行业协会、商会合理配置同业内企业的资源,有效地防范“金融风暴”。在后面我们还搜集了当前许多企业抵御“金融风暴”的若干例子,供大家参考。
长期分析则主要是分析企业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也就是在度过“金融风暴”之后,思考我们的企业的“下一桶金”将从何处而来?“金融风暴”不仅在当前冲击了我国的各个行业,还必然促使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转换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从长远看,中国的企业家的思维模式或者说企业家精神必须从传统冒险型和模仿型思维走向知识型和创新型思维。这也许是更为重要的议题。为何如此?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的珠三角企业产生的影响表明:境外融资型企业受影响较大,境内融资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出口型企业受影响较大,内销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技术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小。企业倒闭的原因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外,主要还是发展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和民间信贷;产品种类过于单一;大客户过于集中;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少数企业犹如虚弱的病体,被淘汰出局只是迟早的问题,而“金融风暴”的到来只是加速了其死亡的速度而已。换言之,这次“金融风暴”也在反面刺激我们经济模式的转换,企业只有走上知识和创新之路,才可能赢得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