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解决固原市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我国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构成了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自然基础,要把这种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必须坚持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的原则,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散杂居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搞好开发建设的环境监督管理,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因此,在民族地区实施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中,要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及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建设生态屏障的要求为指导,协调人与自然,城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抓住西部大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城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的经济价值,加强其环境生态价值的建设和保护,对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与协调,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开创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和生态良好的文明时代。
(一)进一步确立指导思想和原则
1.科学制订规划
规划是建设与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重中之重,必须制订合理可行的规划,并准确进行生态功能定位和区划,确定重点建设范围。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要建立一个大的环城绿色生态圈,还要在城市空间分层次形成多个小生态圈。根据固原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区布局,制订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对城区中心地段和老城区建设重点要调整改造,要按《城市绿地条例》《园林城市标准》留足绿化用地,制订建设西湖公园,北海公园,西、南城市入口绿化规划,对于小川子新区要搞好总体规划。要以城市单位绿化为单元,以城市街道绿化为轴线构成城市绿色空间和绿地系统网络,在城市外围过渡地段充分利用骨干道路、河道建立生态城市骨架,对城市周围“五山两河”及大峁梁等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突出城市特色。城市绿地规划要使城市绿地分布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服务半径,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要加强绿地建设。植物配置要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及广场的遮阴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2.坚持几项原则
必须坚持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使城镇化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而不是以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和农用地减少为代价的原则。固原市各级各届党委、政府始终要把生态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保证生态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把生态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确保生态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必须坚持绿色是城镇的生命和依托,是城镇人居环境、生态质量的标志,以拓展绿色产业为重点,提高绿地率,实现城镇园林化的原则;坚持在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实行“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标本兼治,防治结合”的方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建设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镇的原则。
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并举,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先易后难,分期实施,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治理与管理,建设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政策引导,多渠道融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原则。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
切实加强城市现有绿地管护工作,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清水河、马饮河流经城市地段,也就是固原市城市湿地系统。目前,湿地严重污染,与人的亲和力越来越小,漆黑的污水,臭不可闻的气味,影响固原市的形象,应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建设,综合治理城区污染源,还城区河道湿地的本来面目。河道两侧建设城市生态保护林带或生态景观林带,发挥河道湿地在生态城市中的作用。
4.加快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恢复力度
城市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农村生态环境初步好转的同时,城镇由于人口增长、工业“三废”排放等造成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因而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快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恢复工作力度。一是要加快小川新区中央大道及其他街道绿化速度,同时搞好新区单位绿化;二是对西、南城市入口绿化进行扩展和补植;三是加快“五山两河”绿化,广泛推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拆墙透绿”的措施,不断拓宽绿化空间,鼓励各单位搞好单位院落绿化,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增加城市绿化量,美化城市景观,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四是按照规划建设地标广场、山体公园、滨河公园、固胡路湿地公园等绿地广场和公园。创建一批“大通道、宽林带、多树种、高标准”的绿色通道样板工程。
5.注重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重视保持和形成民族的、地域的东西。加强对城区地域文化的收集、挖掘、整理和保护,保护独特的自然环境,尚存的文化古迹,重建重点文物建筑,创作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突出地域生态园林城市特色。使园林植物在城市环境中合理再生,增加积蓄和持续利用,形成城区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使园林、城市、人三者相互依存,融为一体。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施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按照“生态人居”“回族之乡”“丝路重镇”“园林山城”的特色要求进行生态建设。
6.加快城市边缘地区和重点镇的绿化建设
城市边缘地区环城宽幅林带的建设,对于有效地改善固原市城区周边环境面貌,减少污染,减轻水土流失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通过环城防护林的建设,将有效地构筑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为改善城区气候条件、环境质量,补充涵养城市地下水资源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加大城镇郊区的山脉、河谷、村庄、道路的绿化美化工作,尤其应加快开城、清河、头营、三营等镇的绿化,充分发挥其在城市大环境中应有的作用。重视城市边缘地区和重点镇的生态规划建设,切实解决好城市有机增长和生态环境可持续问题。建立一个以林木为主体,乔、灌、草立体开发,点、线、面协调配套的林草生态网络体系即以城镇村庄绿化为点,以农田地埂林网及河道沿岸、库区、铁路、公路两旁绿化为线,以城市及周围“五山两河”为面,形成功能较为完备的城市生态系统。
(二)具体措施
固原市生态建设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生态优先,项目带动,因地制宜,整体推进,从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从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从偏重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以大六盘生态经济圈为核心,实施“六大绿化工程”,强化“四项措施”,建好“四个机制”,实现“人下山、树上山,山绿人富”的目标,争做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1.以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为核心,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大六盘生态经济圈规划建设期为11年(2005年至2015年),计划总投资9亿元。目前,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400万元,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规划总投资的差距仍然很大。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促进固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实施大六盘生态圈水土保持、三河源生态保护与开发等重大项目。”应以此为契机,把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作为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和项目支持,加快以大六盘为核心的水涵养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三河源”水源保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尽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同时,采取综合措施,推进经济产业开发,形成经济发展促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保障经济发展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经济产业新格局。
2.实施“六大绿化工程”,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一是退耕还林工程。抢抓国家“适当增加退耕还林任务”的政策机遇,争取国家支持并力争用5年时间对固原市186万亩15度以上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同时,严格政策措施,加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巩固扩大退耕还林成果。二是生态移民搬迁后的绿化工程。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加快生态移民,对整村搬迁后的区域,实行自然封育,恢复生态,做到迁出一户、平整一户、绿化一户。“四荒”治理是固原市生态建设的薄弱环节,要结合编制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由林业部门牵头对全市“四荒”进行调查摸底,制订具体可行的绿化治理规划,严格责任考核,开展新一轮“四荒”绿化治理攻坚战,加速全市生态建设步伐。三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坚持封造结合、管育并举,进一步扩大六盘山及其外围森林资源的建设与管护,增加和恢复森林植被。四是城乡环境绿化工程。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固原市区为中心,以各县(区)县城、乡镇、村庄为重点,开展突出地方特色的绿色家园、生态文明城市、生态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创建活动,加快城乡环境绿化工程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五是绿色通道工程。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村道路为重点,全面建设境内铁路、公路、重点旅游景区沿线的绿色通道工程,形成绿色通道景观体系。六是林业产业工程。充分发挥冷凉气候的优势,在做大做强草畜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的同时,突出抓好彭阳县、原州区东部的“两杏”、早酥梨等经果林产业,原州区的枸杞、葵花产业,隆德县六盘山区道地中药材和花卉产业,泾源县的苗木产业,培育蘑菇、木耳、人参等林下产业,集中打好“六盘山”品牌,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3.强化“四项措施”,确保生态建设取得实效
(1)加快生态移民。中央和自治区对固原市的生态移民十分关注。要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整村搬迁、突出重点、统筹结合原则,采取县外移民与县内移民相结合,力争用3~5年时间将固原市自然条件恶劣区、地质灾害重险区、大六盘生态核心林区及外围区的20多万人搬迁安置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山区脱贫致富问题,加快全市生态建设步伐。
(2)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固原市水土流失面积为8008.5平方公里,是全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要大力推广彭阳县生态建设经验,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按照“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在加快植树造林的同时,加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要坚持统一规划、典型带动、规模治理,每个县(区)都要集中打造像贺家湾、长城梁治理的千亩甚至万亩综合治理示范点,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一个流域连一个流域,推进生态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3)坚持分区域治理。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各有侧重。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水土保持林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六盘山外围土石山区作为生态功能区,要着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扩大封育区范围,增强调蓄功能,努力建成功能完备的“绿色水库”。河谷川道区地势较低、相对平整,要重点实施农田防护林和绿色通道工程,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
(4)强化封育管护。坚持不懈抓好封山禁牧工作,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巩固好生态建设成果。要建点设卡、落实责任,加强林木管护抚育、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在重点林区设立护林点,聘用护林员。坚持用现代科技打造现代林业,加强林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推广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抗旱造林新技术和整地模式,提高林木成活率。
4.建好“四个机制”,切实增强生态建设活力
(1)争取开展“乡转场”“村转场”试点。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在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核心区选择1~2个乡镇或若干村,整建制进行“乡转场”“村转场”试点,把农民转为林业工人,由财政供给一定报酬,承包林地收益归承包户所有,专门从事森林保护和种植。
(2)推进林权改革试点。按照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议精神,进一步明晰产权,坚持承包到户,强化政策扶持,健全服务体系,确保林权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坚持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不改变林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起林地合理租赁、出让、拍卖等要素市场,鼓励农民通过自主经营和各种流转形式,盘活现有林木资源,增强林地利用率。加快培育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林业经营实体,扶持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和自治组织,增强其互助合作、自律管理、依法维权的能力。
(3)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坚持政府主导、项目带动、社会参与,对封山育林的纯生态效益项目,要争取由国家来投资;对既能改善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由国家投入引导,农民投资建设;对开发治理投资大、开发前景好的项目,按照“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工商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种有实力的投资主体,以多种投资方式参与开发和治理。
(4)创新荒山造林机制。荒山造林是固原市生态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仍有181万亩荒山没有造林,要针对投入少、群众积极性不高的实际,在加大干部群众义务植树造林力度的同时,整合项目资金,设立专项基金,组建专业造林队,长年整地造林。尤其要论证、编制一批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政策、税收、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租赁、承包等多种经营形式,参与林业产业开发。
5.积极争取政策项目扶持,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固原市的生态建设主要依靠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政策方面,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的生态补偿政策,争取把西吉、隆德、泾源、彭阳4县列为国家主体功能限制开发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进行生态补偿;争取提高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补助标准,将荒山荒沟造林也纳入公益林补助范围,逐步建立起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的长效机制。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将固原市列入林业碳汇造林项目试点和碳汇基金补偿,逐步探索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和机制。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每年安排新增造林50万亩,并将15度以上的坡耕地整体纳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范围。四是争取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公益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补助标准,并将苗木、花卉、中药材等列入农业特色产业直补等政策。在项目方面,国家和自治区将加大对生态建设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要立足固原实际,精心储备和论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力争取支持。大力实施大六盘生态圈水土保持、三河源生态保护与开发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国家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下大力气争取实施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生态旅游、林业产业开发等项目。
六、生态移民——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有益举措
实践证明,生态移民是促进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最为有效的路径,只有把生态移民和地区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的支撑,融生态建设于产业发展之中,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是可持续的。鉴于此,本课题将固原市生态移民列为调研的重要内容,并单独作为一节阐述。
固原市处于西北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该地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混合居住区,在许多农区和山区,其经济活动仍然具有自然经济的性质,生产效率低下。由于单家独户经营往往只顾及眼前利益,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作为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固原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到该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也给周边地区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损失。因此,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就成为当前和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能以经济停滞为前提,只能在经济发展中谋求生态环境的改善。这就需要提升这里的城镇化水平,通过产业的转移来实现生态的恢复,而探索一条适合于该地区实际情况的、能够使生态和经济都获得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就是至关重要的。
(一)解决固原市城镇化过程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生态移民的提出
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地质地形条件复杂以及受优先发展东部的经济政策的影响,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经济落后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城镇化水平低,城镇经济实力不强。所以在总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仍然从事着分散的、近乎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实行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粗放型经营,生产效率低下;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相对于市场而言生产活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效率低下,经营分散,产业间缺乏必要的前后向关联,没有实现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牧民生产物中很大部分不是为了销售,而是为了满足自己日常生活的需要。由于对农畜产品加工能力很弱,加之流通不畅,使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能带动和引导农牧业的发展。即使是农牧民提供到市场上的也多是初级产品,附加值很低,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卖难”的现象时常发生。为了增加收入,尽快致富,农牧民就会增加对于大自然的索取,加大对当地资源开发的力度与强度,以至于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使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又使农牧民在获得等量收入时,需要利用和耗费更多的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形成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循环”,是因为经济活动造成生态破坏,而生态破坏又加强了经济活动;“积累”,是因为这种循环会愈演愈烈;“因果”关系,是因为这种循环互为原因、互为结果。最终的结果却是,既没有实现经济发展,又招致生态环境恶化。
为此,需要探求适合于固原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以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关系,彻底跳出以破坏生态环境来谋求经济发展的圈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或者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伴随的经济现象,但是,在固原地区,要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要突破常规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道路。要通过外力的作用使人口聚居,走特殊的城镇化道路。这个外力就是生态移民。
(二)固原市特殊城镇化路径——生态移民的实施
生态移民就是从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出发,把原来位于环境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使他们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镇,在生态脆弱地区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和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布局不合理。例如,固原市约半数以上的农民居住于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缺乏的黄土沟壑区、干旱硬梁区和沙区,并在那里进行着传统的农业生产。这些地区因提水成本过高,主要靠旱井蓄积雨水饮用,无农田灌溉条件,基本处于靠天吃饭、靠天养牧的局面。加之长期以来超载放牧,使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部分农民甚至已经到了无地可种、无草可牧的地步。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效率低下,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不能得到提高,所以,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合理进行人口布局,使农民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迁往生存条件较好的地区,从农牧业转向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与现实选择。要实现农牧业人口在山川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使之与生态承受能力、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合作,通过农牧民自发移民、企业参与移民、政府资助移民等多种方式达到人口的有序流动与合理布局。
1.利用小城镇本身基础设施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及市场较为活跃等优势,引导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进行自发移民。政府出台政策,放宽自发移民的贫困条件,取消移民户籍转移限制;建立自发移民补偿基金,对自发迁出的移民给予一次性补偿,在自发移民后的创业过渡期,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同时要加强小城镇(以及条件适宜地区)自身的建设,利用其在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和市场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吸引移民迁入或在其周围定居;此外,还要停止对迁出区的开发、建设活动;要解除农民迁移的后顾之忧,增强其迁出的决心与动力,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自然流动。从固原市的移民情况看,由于政府采取了多项优惠政策,移民政策受到了农民的积极响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在政府政策支持下,鼓励企业参与和组织移民开发,即由企业来进行移民。
根据宁夏地区20多年的各种移民实践来看,凡是政府直接的移民工程,大多数是工期长、效率低,没有用市场经济的观念作指导,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和长远规划,而且解决不了移民等、靠、要的思想。因此,政府在实施生态移民战略的过程中,除了实施行政手段,也要重视运用市场手段,即注意调动企业参与这一战略的积极性。企业实施生态移民是指,让有实力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以市场的原则,对治理区域内的农牧民户进行生态移民,将其集中迁移到有开发条件的地区。同时,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对整个区域进行规划,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并针对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组织生态移民进行不同形式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达到在分散传统经营下难以达到的治理效果。比如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在一些移民迁入区尝试了这一做法。他们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国家征用或租用土地后承包给企业,由企业进行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内安置移民,国家对开发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将农民迁移到水土资源较好的地区,开发建设小城镇。对迁出区则采取退牧、退耕、还草、封育草场、牲畜就地舍饲圈养等举措使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做到牧民与草场分离、畜群与草场分离。移民后的农牧民可以到企业打工,企业租给他们一些生产工具,如四轮车等。移民按照计件制领取劳动报酬,并依据土地入股的多少以及企业效益得到分配。这样,既保证了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也保证了移民有长期的收入来源,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3.发挥地方政府在组织协调方面的功能,进行移民资金筹措,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在争取扶贫资金、农业专项资金及地方财政支持的同时,利用社会捐助、银行贷款、群众自筹等多种方式筹集各类资金,建设移民项目,组织移民开发。
团结新村村民马耀财是从河川乡店河村最早搬到团结村的住户之一。以前靠天吃饭,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如果年景不好,吃饭都成问题,现在生活大变样。他和亲人们告别了祖辈在大山深沟里艰难生息的历史,搬到了三营镇移民新村团结村开始创造崭新的生活。户均一栋日光温室、一栋养殖棚圈、一座沼气池、一台太阳灶、人均一亩水浇地让乡亲们的生活有了保证和盼头。“今年搭建了一个日光温室种植蔬菜,不到半年,已经收入6000余元,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另外,在农牧部门的帮扶下,还种了2亩覆膜马铃薯,长势不错,今年的收成很好,谈起现在的生活,60多岁的马耀财喜上眉梢。在固原市,生态移民工程不仅使贫困群众住上了砖瓦房、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生活有了保障,而且能致富,生活真正步入新天地,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
在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进程中,固原市不仅把解决移民的生产生活、培育后续产业作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突破点,在移民搬迁入住后,还通过实地走访等形式,对于移民群众反映的供水不足、土地不平整等问题,对移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一一给予解决。当地群众说,固原市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一件“一举五得”的好事:原居住地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新居住地生态环境得到改造、农民生活得到改善、移民新村与迁入地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增强了回汉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在“十二五”时期,固原市继续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这是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加快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根本保证,更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促进民族地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移民的特殊贡献
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前提是资本的集中和产业的发展,如果不积极发展产业,进入城镇后的移民无事可做、生活恶化,就会出现回流,那么移民的迁入不仅不会带来城镇经济的繁荣,反而会成为城镇的负担,甚至影响到民族团结,生态移民就是失败之举。因此,在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必须加快龙头企业的培养与市场的建设,增强小城镇的经济活力与吸纳能力,让各族群众享受到移民的成果。
首先,积极培育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为了能够稳住生态移民,政府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依托科技进步,着力培育一批从事农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城镇的经济实力与就业容量,使之真正成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地。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还可以促进生态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恢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譬如,“沙棘可乐”所需原料为沙棘,是固原沙区生长的用于防风固沙的优良植物。其特性是易繁殖、生长快,合理计划采集后还可再生,不会造成植被的破坏。以沙棘为原料发展酿造企业,将会带动农牧民种植沙棘的积极性,扩大沙棘的种植面积,这在帮助农牧民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的保护与建设。
其次,促进地区内的主导产业的形成,利用城镇载体,进行专业市场建设,发展相关的服务产业。主导产业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存在着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前瞻效应是主导产业对以此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产业的影响;回顾效应是主导产业对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的影响;旁侧效应是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还要加快流通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流通产业发展滞后、流通渠道不畅,致使农牧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不能顺畅地进入消费领域,不仅给农牧民造成了经济损失,挫伤了其生产积极性,也阻碍了最具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镇包容能力大大降低。为此,在生态移民、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培育专业市场、培养流通队伍,为农畜产品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课题组调查中,据固原市马铃薯外运协会会长马生科介绍,目前固原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近300万亩,每年总产量在300万吨左右。其中100万吨供农户留种和自食,100万吨作为鲜食薯外销,淀粉加工所用的马铃薯原料供给大约有100万吨。近年来,固原市将马铃薯作为支柱产业扶持,马铃薯的品牌也越打越响亮,每年固原的马铃薯远销福建、广州等近20多个省市区。大大拉动了当地种植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的行业发展,滋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流通产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增进城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第三,生态移民是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固原市是回族聚居区,特别是泾源、西吉两县的回族人口都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内对外的相对封闭,严重束缚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我国和世界的历史看,没有哪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是封闭发展强盛起来的。开放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充满信心、兴旺发达的象征。要解决这个特殊问题,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而人口迁移是打破封闭的金钥匙。历史和现实经验证明,人口迁移是带动经济文化发展最活跃的因素,经济文化的发展会带来人口迁移的新内容,而人口迁移又会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固原市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对象,少数民族人口将占50%以上,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也必将促进安置群众与当地农民相互往来和交流,在共同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中,不断融洽和增进民族感情,这对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