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盛世囚徒李世民
18321000000031

第31章 托孤

如果说长孙无忌一直以来都是晋王李治的忠实支持者,他所等待的就是把魏王拉下马这样一个机会的话,那就错怪了他。毕竟,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都是他的亲外甥。在李承乾还没有惹出任何麻烦的时候,长孙无忌一直老老实实地固守着自己幕后顾问的角色,绝没有越雷池半步。只是,李泰这个孩子过于恃才傲物,连自己的亲舅舅也不放在眼里,这彻底激怒了长孙无忌——想当初,我们跟你父皇打天下的时候,你这个小毛孩子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呢。如今,你就凭写了一手漂亮文章,就凭你父皇对你的特殊宠爱,隔三差五地就搞出一些事端来,实在是太不懂事了!

在李承乾和李泰的矛盾日趋激化期间,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一样,以中立的面孔出现。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来,是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承乾和李泰都是自己的亲外甥,明目张胆地帮谁说话看上去都好像不太像话;二来,前面已经有魏徵、褚遂良等人冲锋在前,而李世民其实也一直没有认真考虑要易储;三来,自己的国戚身份敏感,不好直接站出来抛头露面。

然而,李承乾实在是太不争气,还没等对方动手,自己就这样荒唐地倒了下去。而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又确实有些囿于儿女情长的当局者迷姿态。长孙无忌知道,这个时候,他再不站出来是不行了。

若真让李泰上位,以他以前那些轻浮幼稚的举动,不知道会把元老重臣们摆到什么位置上去。那个时候,长孙无忌这些人就不光要向李泰低头,他们还将向魏王党那一干此前名不见经传的中下层官员低头。谁叫他们压对了宝呢?

这样的结果,无论是长孙无忌,还是房玄龄等人,都不愿看到。然而,也只有长孙无忌有这样大的魄力,在最关键的时候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在外人看来,颇有些胁迫李世民的意思,以至于很多人都把长孙无忌看做一个心机深沉、霸道强横的权臣。

其实,长孙无忌到后来喜欢弄权不假,有私心,这也不假。只是,他一辈子都深知道,他不管做什么,都只是为了维护和支持李世民的政策方向和考量。他无论怎么努力,都只能在李世民给他划定的框框内发挥自己的才干,至死不渝。

长孙无忌永远跳不出,也不愿跳出李世民给他定下的格局,这是李世民任命他为首席托孤大臣的原因,也是李世民对他的小算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而长孙无忌正是因为同样看透了这一点,才敢于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主持大局,甚至不惜力排众议。上一次他带头阻挠世袭刺史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这个缘由。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敏锐地看到,李承乾和李泰之争,迟早会在朝堂上带来极为可怕的政治地震,作为少数几个可以左右政局的人,他一定不能留下任何被排挤出权力中枢的可能性。就算死,也要坚守在这里,否则有朝一日必定会成为任凭他人摆弄的过气老朽。

终于,他等到了这个机会。

其实,长孙无忌和李治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长期游离于政局的日常运作安排之外。李治没有任何的权力基础,迄今为止,他在政治上都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支持者或者朋友,当然,也不存在什么敌人。只有他,才可以继续维系朝堂上各派势力的平衡局面,不至于轻率地倒向任何一方。当然,李治所维系的这种平衡,是一种被动的稳定局面,跟李世民这十几年来主动造成的均势局面不能相提并论。但就大部分朝臣们来说,李治其实也是他们最能接受的选择,否则,就等着李泰来把朝堂上下搞个鸡飞狗跳吧。

在辅政大臣之中,长孙无忌这个人,跟房玄龄等人相比,更能让各方势力所接受。房玄龄虽然一辈子行事小心谨慎,然而他长期控制行政系统,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嫉视,更不要说一直与他过不去的萧瑀了。至于李世绩,他作为军方势力的代表,要做的事就是在关键的时候以武力作为后盾,表示出对未来储君的效忠,李世民必然不可能让他过多地参与到政治事务之中。而萧瑀嘛,就更不用说了。

而长孙无忌,此前他长期担任三公的名誉性职位,从未插手日常行政事务,因而手底下也没有自己的一整套班底。至于军方,那更不是长孙无忌可以驾驭和影响得了的。这样一个人,于公于私来说,在李世民心里都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不用他,还能用谁呢?

至于长孙无忌是不是有自己的小算盘,是不是有自己的私心,李世民只能置之一笑。要知道,第一,揣测人心太困难,太费神;第二,人心如海,等闲之间便波澜万状。地位变了,时间变了,如何能保证一个人不改初衷,相从始终呢?

所以说,御人之道,要识人用人,更要造势布局。因为李世民此前的儿女情长已经给大唐政局平添了不少的波折变数,以后不能再出现这样的危险情况了。

当然,长孙无忌在朝堂之上并不是完全的孤立无援。他未来最忠实的政治盟友——褚遂良,此刻也已踌躇满志地做好了向前再迈进一步的准备。

褚遂良是魏徵所培养出来的后起之秀,最早就是由魏徵举荐给李世民的。魏徵坐镇门下省的时候,褚遂良便一直在门下省担任起居郎、黄门侍郎、谏议大夫。魏徵上表奏事,褚遂良一定会从旁大加附和。褚遂良若是有什么谏言,魏徵也往往会在一边敲边鼓帮腔。褚遂良应该说算得上是魏徵的嫡系。在太子和魏王之争中,正是这位褚遂良秉承着魏徵的意思,坚决抵制由李泰接替太子之位。

不过,李承乾和李泰双双被废黜之后,褚遂良的日子却很不好过。

首先,他的靠山魏徵病故了。

其次,他所力挺的李承乾干出了如此忤逆不孝的行为,这在谁的脸上,都是挂不住的事情。

更麻烦的是,魏徵当年所推荐的侯君集、杜正伦,还有跟魏徵私交不错的李安俨都卷入了李承乾谋反案件中,纷纷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后来更有人落井下石,打起魏徵这只死老虎来。这个时候的褚遂良,也已经敏感地察觉到,他目前的处境十分尴尬。

然而,褚遂良的聪明之处也在此刻展现了出来。在李承乾事败后,许多人都相信,未来一定是李泰的天下,而褚遂良却作出了一个看上去很冒险的决定:拼了命,也要把李泰拉下马!

而李泰此前那个拙劣的保证——“我将来,一定会杀死自己的儿子,保证将皇位传给我的弟弟”——也是被褚遂良给一针见血戳破的。

息事宁人、置身事外,见风转舵改向魏王示好,一不做二不休死硬到底。这三条路,褚遂良选择了最后一条路,同时也是看上去最有风险的一条路。然而,正是此举将他送上了未来朝政的中枢相位。

别看褚遂良从资历上讲要算晚一辈的人,他的政治历练却丰富得很。他父亲褚亮是李世民当年夺嫡斗争的直接参与人之一。而褚遂良呢,他那个时候也已经在秦王府中担任了铠曹参军这样的职位,官位虽不高,却对当年的各种机密内幕了如指掌。李世民即位之后,为了照顾朝堂上的各派势力,褚遂良跟其他秦王府中身份较不重要的部属一样,被冷冻了起来。一直到贞观十年(636年),褚遂良才开始担任品级不高,权力低微的起居郎职务。不过,正是这个不起眼的起居郎一职,给了褚遂良时时刻刻伴随在李世民身边的机会,而许多大事密谋,他自然会知道。天长日久,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一样,对李世民、对朝局都产生了看不见的微妙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