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盛世囚徒李世民
18321000000029

第29章 落幕

贺兰楚石,时任东宫千牛之职,也就是太子的高级保镖。保镖再高级,也只是代人“捉刀”之徒,贺兰楚石不甘心就这样不思进取地停留在一个保镖的岗位上,他有更高的追求。

然而,太子府的趋附之徒何其之多。没有两把刷子,是得不到太子的赏识的。不过,贺兰楚石胸有成竹——自己虽然没什么出彩的表现,但自己有一个出众的岳父,这就够了!

而关于他这位岳父经常愤懑不满的传闻,早就传到了李承乾的耳中。若能够争取这位在军中威名赫赫的大将军作护符,夺嫡之举岂不是易如反掌吗?因此,李承乾多次命贺兰楚石暗中将侯君集带入东宫,商讨保全自己的应对之策。侯君集闻得此言,真是大喜过望,立即向李承乾献媚道:“魏王如今深受宠爱,我实在担心前朝太子杨勇的悲剧再次发生在太子身上啊。要是皇上宣召你入宫,你一定要小心防备!”

话说到这份上,两人自然都对对方的打算心知肚明了。但是李承乾还觉得不保险,于是又用重金贿赂了掌管李世民宿卫工作的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让他秘密探听李世民的一举一动。这个李安俨原本是李建成的旧部,还曾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建成效死以战。李世民后来认为他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义士,故而不但对过去的事既往不咎,还委以重任。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他却选择了以背叛来回报李世民对他的信任。即便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同样与李承乾一样,刺伤了李世民的心。

这一头李承乾正在和侯君集日夜密谋的时候,李世民的第五个儿子,齐王李佑却在齐州先他们一步造起反来。

说起来,这个李佑可没有李承乾、侯君集那样的“雄心大志”。他造反,仅仅是因为不想再受气。

受谁的气?受权万纪的气。李世民本来是想把权万纪培养成朝堂之上的第二个杜淹。没想到,他这个人只有小才干,却成不了大气候。两次起用他,他都把朝堂搅得鸡飞狗跳,不能为群臣所容。

于是,李世民作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外放他为齐王长史,希望能借他这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二愣子精神为李世民好好调教一下成日荒淫无度的李佑。

没想到,他实在是太敬业了,敬业到让李佑恨他恨到牙痒痒的地步。

李佑不像房玄龄,能忍。李佑也不像魏徵,牙尖嘴利,一封奏折就可以骂得权万纪在朝堂上无容身之地。李佑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粗暴——杀!杀了权万纪还不解气,干脆将他五马分尸,扔到厕所里。

泄出心头一股怨气之后,李佑开始感到害怕了:父皇派下来的人,是随便杀得的么?

后怕之余,他作出了第二个直接而冲动的举动——起兵造反!

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初六,得知李佑反状的李世民命令兵部尚书李世绩统领怀、洛、汴、宋、潞、滑、济、郓、海九州兵马对李佑加以讨伐。李佑那群乌合之众如何是大唐名将李世绩大军的对手,覆顶之灾只在顷刻之间。

那头李佑惶恐不安,这边厢,李承乾却幸灾乐祸。他得意洋洋地对手下的死士纥干承基说道:“李佑愚妄,竟敢自取灭亡。从我的东宫西墙到父皇所居住的大内,才不过二十步远。我们要造起反来,比他方便多了!”

然而,李承乾万万想不到的是,李佑败亡之日,也是自己的密谋全面败露之时。还不到十天,李佑的叛乱就被镇压下去,经过严加审讯,竟然发现李佑与纥干承基还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纥干承基马上被逮捕起来投入了大理寺的监狱,等待着他的,将是最严厉的死刑。在打探了一番审理结果之后,李承乾略微松了口气,纥干承基所牵连到的,只是李佑谋反案,跟他这位太子毫无瓜葛。

然而,让李承乾想不到的是,纥干承基为了活命,竟然在狱中将自己的密谋和盘托出——他主动上书揭发太子谋反,以此来换取减刑。

对李承乾的所作所为,李世民心里不是没有数。然而听到这一奏报的时候,仍然如同五雷轰顶,李世民立刻下令逮捕了李承乾。四月初一,李世民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绩等元老重臣与大理寺、中书、门下两省会同审理此案。之所以选择他们,正是因为这些重臣们此前在太子、魏王党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中立立场。李世民要一个公正的结果,不想有什么人借机暗害李承乾,也不想有人为他开脱。

很快,审讯结果便出来了——纥干承基的密告完全属实!贺兰楚石、侯君集等人也都被牵连其中。贺兰楚石为了自保,主动检举了自己的岳父。李世民将侯君集招来,质问他道:“朕亲自审问你,是因为你功勋卓著。朕不想你受到刀笔吏的羞辱,希望你在朕面前能说实话。”侯君集自然矢口否认。李世民只好再将贺兰楚石招来当面与之对质,又将他与李承乾秘密往来的书信掷到其面前。侯君集见大势已去,这才俯首认罪。

五天之后,李世民颁下诏令:太子李承乾,废为庶民,幽囚于右领军府;赐李元昌在自家府邸自尽;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人处斩于市。就连杜如晦的大儿子杜构也被连坐,流放至岭南。说句题外话,就因为此次谋反案件,杜如晦的两个儿子一个被处斩,一个被流放,这使得李世民自觉非常对不住这位忠心耿耿的老部下,特意下令将来百年之后,无须杜如晦陪葬昭陵,以免相见于九泉之下时尴尬万分。

有人伤心,自然有人得意。洛州都督张亮因为检举侯君集有功,升任刑部尚书、参知政事,踏进了宰相行列。而那个最先出首的纥干承基也因为检举太子谋反案的缘故,不但免去了参与齐王李佑案的死罪,还被封为平棘县公,外放担任佑川府折冲都尉一职。李世民其实不齿纥干承基的为人,然而为了鼓励这种自行出首的行为,才给予他县公的高爵。

至于侯君集,李世民曾在朝堂上当着一干大臣专门为其开脱,试图饶他一命。不过估计是侯君集平时过于骄横,人缘实在不好。再说,他罪证确凿,谁敢于为他求饶呢?见状,李世民沉痛地对侯君集说:“此后,只能在凌烟阁功臣像中再看到你了!”侯君集也叩头请死,涕泗横流。

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侯君集最终还是没能通过李世民的考验,成为一个真正的当世名将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可惜,可叹!

不过,事情还没有就此画上句号。当痛心不已的李世民再次当面见到李承乾这个不孝之子的时候,他已哭得像泪人一样。李世民不禁怒斥道:

“你何苦要做出这等事来?”

“父皇!原本儿臣在太子位上不敢得陇望蜀,只是因为李泰几次三番玩弄阴谋想要陷害我。儿臣惶恐之下,才向身边的人请教如何才能自保,没想到有些不逞之徒乘机鼓动儿臣犯上作乱。如今,儿臣无话可说。只是,假如父皇您真的要立李泰为太子的话,那就正好中了他的诡计了,儿臣死也不会心甘的!”

这话听上去沉痛,同时也不无为自己开脱之嫌。李世民心里清楚,李承乾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自己和李泰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若他自己善于持身,善于为人,何至于最终弄得身败名裂,亲情泯灭呢!

而且,李承乾的辩解也涉及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不管李世民是否宽贷李承乾,他这个太子之位肯定是保不住了。就算做老爹的不追究,朝堂百官和天下万民也无法接受由他来担任未来的皇帝。

那么,这个出缺的太子之位,又该由谁来继承呢?

这才是所有人真正关心的问题。当然,有一些人觉得,这个问题难道还有悬念吗?现成的候补太子人选不就活生生地摆在那里吗?论出身、论才干、论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谁还能超越李泰呢?

李泰心里自然也是这样想,所以太子谋反一事事发之后,表现得最为兴奋的,就要数他了。他三天两头地跑来李世民这里问安侍奉,打探口风,希望能够“趁热打铁”,一步登上太子的宝座。看上去,他这个梦想已经近在咫尺,只差最后的临门一脚便可以实现了。

而最终的结果让许多人都大感意外。当李泰再一次兴冲冲地前来朝见李世民的时候,发现一切都变了。他被宿卫军士拦了下来,在他惊疑不定的目光中,他的侍卫随从被解散了。尽管他强烈反对,宿卫军士依然照令将他带入北苑之中囚禁了起来。

不久,李世民以一道诏令向群臣解释了自己的这番做法:“李泰是朕的爱子,然而假如朕立李泰为太子,那就是表示太子之位可以依靠钻营而获取。从今以后,凡是太子背德失道的,要废黜不用!凡是藩王起心夺位的,也要废黜不用!这一规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作为后代的规矩。另外,假如李泰为太子的话,李承乾和李治都很难保全性命。只有改立李治为太子,所有的人才能相安无事。”

诏令下达之后,李承乾被流放到黔州。魏王李泰被贬封为东莱郡王,后来又改封为顺阳王,被安排到均州勋乡县居住。而从来就默默无闻的晋王李治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立为太子。数年来牵动许多人心弦的太子之争,竟然以这样一种谁也没有想到的结局落下了帷幕。

然而,其背后藏着很多人都想不到的隐情。这隐情,直接决定了大唐政局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