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盛世囚徒李世民
18321000000028

第28章 谋反

早在贞观十四年(640年)的时候,侯君集这颗朝堂上冉冉升起的明日将星的光彩就变得暗淡模糊起来。

贞观十三年(639年)的年底,高昌国王对大唐有不臣之举。李世民决定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个骄横无礼的家伙,出征的主将则选定了侯君集。

说起来,这也是侯君集第一次以主帅之尊,独当一面出征作战。此前,他虽然曾立下无数战功,但那都是在李世民或其他人的指挥之下所赢得的荣誉。那个时候,他只能称得上是一位名将。

但现在,李世民要把他培养为一位大帅,使他能担当得起辅佐未来君王之重任。

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才请李靖好好培养他,教他兵法。贞观九年(635年)时,李世民特意安排侯君集作为李靖的副手一同出击吐谷浑。李世民这样做,是希望他能够在实际作战中尽得李靖的真传。

而李靖却始终不喜欢侯君集这个人。可想而知,侯君集也不喜欢李靖。

在侯君集奉命前去向李靖学习兵法的时候,他有一天回来向李世民抱怨:“李靖恐怕将来要造反!”

“喔?何以见得?”

“李靖奉陛下旨意教我兵法,可凡是精深之处,他都瞒着不肯教我,可见是有异心了。”

听了侯君集这么说,李世民心里自然有点不太高兴。毕竟在李世民心中,对侯君集要比李靖更加亲近一些。不过,李靖向来是一个不爱招惹是非的人,对他这样的人什么事情也不必藏着掖着,最好是当面挑明。

于是,李世民招来李靖,将侯君集的话一五一十地转告给他。

李靖闻言倒也不慌张,他缓缓地说:“我看,要造反的人是侯君集。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天下太平,我教给他的兵法已经足以制服四夷,可他仍不满足,这说明他心里另有打算!”

估计是侯君集告的这一黑状彻底惹火了老好人李靖,以至于在其后,李靖还不忘记找机会冷言冷语地摆他一道。又有一次,侯君集和李靖一道骑马回家,侯君集纵马跑过了家门之后才发觉。李靖见状语带双关地说:“真不知道他心里都在想些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啊!”

那个时候,李世民倒并不怎么在意,光从李靖这些没头没脑的“预言”中,是没法判断出侯君集到底有没有造反念头的。你也完全可以说侯君集一心在想如何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以至忘神,到了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步,不是吗?所以李世民仅仅是把李靖的话当做他的牢骚而已。不过,也不能排除李靖在与侯君集打交道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他心中按捺不住的勃勃野心,可是又无凭无据,只好借这种方式加以讽刺。

当然,李世民并不凭借这些只言片语作为评价衡量一个人的依据,他自有他的办法。

高昌之战结束后,已经是贞观十四年(640年)的年底了。侯君集趾高气扬地凯旋回京,然而等待他的不是荣耀和封赏,而是下诏狱!

大军还未班师时,前方的战报便不断呈奏到李世民的面前——在此次战役中,侯君集确实不负李世民所望,以政治手段和军事打击双管齐下的方式,干净利落扫平了高昌国。这可算得上是一场振奋人心的大捷!

然而,李世民并没有为此感到高兴。据奏报,在攻破高昌城时发生了大规模的抢劫掠夺行为,影响极为恶劣。而身为主帅的侯君集竟然无法弹压。他之所以管束不住下属,是因为是他带头抢占了大量的稀世珍宝。将士们眼见主帅如此贪婪,自然一个个也有样学样,终于搞得局面无法控制。

这个消息让李世民十分震怒!

纵兵大掠,在当初四处打天下的武德初年并不算太严重的罪行。然而,时至今日还带头做出这等行为,那就只能说明侯君集经过多年的历练,仍然缺乏作为一个元帅之才应有的修养——没有大局观,见利忘义,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跟市井之徒有什么区别?他又如何能承担得起未来李世民托付给他的重担?

盛怒之余,李世民作出了一个看上去十分过激的决定——将侯君集投入狱中,严加调查。

许多人都为之感到困惑。侯君集有过错是不假,然而他同样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如今血战归来,等到的不是封赏,而是狱吏,这让他心里如何想得通呢?

没错,李世民知道这样的处罚对侯君集来说,可能是过于严厉了,但李世民必须要这样做。不为别的,只为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特殊地位。爱之深,责之切。李世民必须要尽快作出判断,这个人是否真的是未来军队势力代表的合适人选。

诸葛亮曾经撰写过一部叫做《将苑》的兵书,其中有专门提及如何选拔人才:世界上还有什么事能比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本性更困难的呢。美和丑不一样,内心和外表也不一样,有的人外表温顺,可是内心奸诈,有的表现得像谦谦君子,可内心却是奸诈小人,还有的装得很勇敢,但是内心却胆小怕事,有的人看上去十分卖力,实际上却并不忠心。这段话足以说明看透人心是多么不易。不过,李世民自有七种可以识破人本心的方法:第一,在是非曲直之间观察他的志向,看他是否理想远大;第二,与其进行深入辩论,甚至不惜穷追猛打,借此观察他的临机应变能力如何;第三,向其咨询计谋,以了解他的谋略和见识;第四,故意告诉他即将大祸临头,借此观察他的胆量气度;第五,想办法用酒来灌醉他,看他会不会酒后无德,失志忘形;第六,用利禄来引诱试探他,看他会不会利欲熏心,为其所动;第七,跟他约定去完成一件事情,看他是否能做到诚信待人,言出必果。

在李世民看来,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必须要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来了解这个人的真实品性。而最佳的办法,无疑是把他置于巨大的压力之下。

侯君集算是跟随李世民最久的人了吧,从秦王时代,他就一直在李世民的幕府中效力。然而即便如此,李世民也无法保证自己能够真的看清他,为什么?一个人若是升迁到全新的岗位,换上了全新的身份,他往往会将自己性格中从来不为人知的一面尽数表现出来,这就是通常说的“得意忘形”。只有在极其巨大的压力面前,仍然不改自己初衷本心之人,才能够寄予重托。正所谓:“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为将如是,为政同样如是。

若侯君集在此次出乎意料的折辱面前可以深自砥砺、痛思前过,那还有机会成长为一代名将,可以托付大任。否则,就只能说明李世民确实错看了他。如果真是这样,就必须得尽早物色其他人选了。

就这样,侯君集在狱中待了一段时间。直到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奏为他求情道:“侯君集确实为国家立下大功,可是胜利凯旋还没有十天,就变成了阶下囚。这样处置恐怕不太合适??”

李世民才借此释放了侯君集。

然而,侯君集看上去并没有领会李世民的良苦用心,而是有着满腔的怨愤委屈。他心里想的,一定不是如何在今后痛改前非,进一步磨砺自己,而是想到自己一直以来,为李世民所立下的一件件汗马功劳。难道这就是皇上对自己的回报吗?不公平,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像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这些人舒舒服服地待在京城,摇摇笔杆子,鼓鼓腮帮子,就能够得享高官厚禄,而自己辛辛苦苦在前方浴血奋战,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在军中的叱咤风云是虚的,显赫军功也是虚的。要扬眉吐气,还是得向更高的权位迈进。李世民今天羞辱了我,我又何必向他低声下气地认错悔过?我侯君集顶天立地,快意恩仇,才不会像房玄龄那样一辈子夹起尾巴做人,苟且地守在大唐的相位之上。

我要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夺取!

就这样,侯君集和李承乾的命运终于交织在一起。说起来,他们之所以最后有着同样的命运,是因为他们那近似的性格。

心怀怨望的侯君集开始寻找起了泄愤的机会,可是,满朝文武,谁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呢?

所谓同病才能相怜,侯君集这位官场失意者当然只能寻求与他相同命运者的帮助。

他首先把目光投向了张亮。

说起来,张亮也是秦王府当年的有功之臣,李世民曾委托他前往洛阳招纳英雄豪杰。后来此事被李元吉检举揭发,张亮被逮捕起来。他受尽严刑拷打,仍未曾吐露半个字,由此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

不过张亮这个人有点不学无术,表面上看起来忠厚老实,实际上却诡诈多变。他特别喜欢以当年夺嫡时的那一套秘密侦缉手段来管理行政,还因此博得了明察秋毫的美名。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他曾经长时期担任御史大夫等职。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李世民因为他犯下的一些过错而免去了其太子詹事职务,外调为洛州都督。对此,张亮心中当然快活不起来。侯君集见状,自以为有机可乘,便用言语挑拨张亮道:“你这回外放,是受到谁的排挤呢?”

张亮没好气地回答:“你是吏部尚书,不是你还有谁呢?”

侯君集一听,立刻激动了起来:“怎么可能是我?我一举荡平高昌,功勋卓著,可皇上还如此对待我,我又怎么来排挤你呢!”愤激之下,他干脆连袖子也挽了起来,“实在是越想越憋闷,真是要憋死我了。你跟我命运一样,你想不想造反?若有这份胆量的话,咱们哥俩就一起干!”

张亮闻言,大吃一惊。要说他心里不痛快,那是肯定的。可是说到造反,张亮绝对没有这个胆子,也没有这个想法。估计张亮也看出侯君集这番话不像是随便说着玩的,为了避免有万一被牵连进去的可能,他借故敷衍走了侯君集之后,立刻跑到李世民那里去告状了。

听到张亮的密报后,李世民心里暗暗吃惊,可表面上仍然保持着镇定。李世民对张亮说道:“你们两个都是朝廷的功臣,朕自然不能随便处置。再加上他对你说这些话的时候,身边没有其他人可以作旁证。要是朕真的审讯侯君集,你认为他会承认吗?这件事,朕既然知道了,就会将它处理妥当,你也不要张扬出去。”

看来,侯君集终究不是大器之才啊!从此,李世民便盯上了这个行事乖张的家伙,不过,表面上李世民依然不动声色。甚至在绘制凌烟阁功臣像的时候,李世民依然将侯君集列名于其中。这青史留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包括: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绩、秦叔宝。

要知道,此次绘像的意义可谓非比寻常。虽说搞功劳评定之类的活动以前也曾经有过好几次,然而那都是为了平衡朝堂上各派政治势力,很多时候,需要有意压制某些臣下,而抬高另外一些人。而凌烟阁功臣像呢?这一举措基本上不涉及现实政治安排,而是李世民心中对开创大唐基业,乃至贞观以来那些作出卓越贡献的大臣们的公正评点。能列名其中,自然算得上是莫大的荣耀。李世民这样对待侯君集,也是希望他能够有所悔悟,及时悬崖勒马。

不过,侯君集已经被怨望之火蒙蔽了心灵。李世民做得再多,也无法阻拦住他报复的脚步。有一句老话讲:“福至心灵,祸来神昧。”这印证在侯君集身上则是“心灵福至,神昧祸来”,侯君集心神已被蒙蔽,大祸自然很快就找到了他的头上。

这个祸祟的化身,就是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