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拿破仑的煽动口才
18269700000151

第151章 一个目标,两手策略——一手握剑,一手拿橄榄枝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为了打败第二次反法联盟,拿破仑决定再次进军意大利。在政变后不久,下令进军前夕,拿破仑给奥地利皇帝写了一封信:

“离开一年半后回到欧洲,我看到法兰西共和国与贵国之间又一次爆发了战争。法国人民召唤我,把我推到国家元首的位置。”

拿破仑写起信来像帝王一样地傲慢,仿佛在离开欧洲之前,自己早已是法国的元首。他的书信流露出自然的尊严——他之所以成功,很大部分来自于这个特点,这就是他的作风。

为了确保夺取战争的胜利,拿破仑拟订好了种种计划,接下来要做的只是付诸实施而已。在这里,这位法国皇帝的未雨绸缪再次显露无疑。

首先,拿破仑组织了保卫他的近卫军,每个成员必须身经四大战役——这与统帅参加的一样多,但又不超过四次。

其次,拿破仑开始分兵派将,他把莫罗派往莱茵河一线作战,自己则抓紧进军意大利的准备。这样一来,确保法军能够遥相呼应。

再次,拿破仑组编了一支3.2万人的精锐之师。不要多,只要3.2万人,但那是他麾下最精锐的部队。他对将士们说:“我们将从事前人所未梦想过的壮举,正如没有人曾想到我会去埃及远征一样。当年汉尼拔不是翻越阿尔卑斯山,喝令高山低头吗?今天,有个将军将把大炮运过关隘,伐下树干,扎成巨大的雪橇,置大炮于橇上,滑下山去!”

一切安排就绪以后,拿破仑按照“必须边打边谈判”的原则,与维也纳进行谈判,玩弄起两手策略。在战场上,他再次写信给弗朗西斯皇帝:

“英国人的狡诈,破坏了我建议的预期效果;我那简明而坦诚的诸多建议,本该打动皇上的心,但战争还是爆发了,成千法、奥士兵已不复存在。这种恐怖还将延续的前景令我如此痛苦。我决定再次向您作出个人的呼吁——在马仑哥的战场上,躺着1.5万具尸体;在悲愁与痛苦之中,我谨恳求皇上,我理应向您发出紧急警告。

“你远离战场,你的心不会像我这在场者如此强烈震撼。陛下君临许多国家,请让我们给这一代人以和平与安宁。如果后人愚蠢发傻,相互厮杀。打了几年后他们也将会聪明起来,学会彼此和平相处的。”

这封长信——这里只引述了最有分量的几句——像他的马仑哥战役计划一样,光芒闪耀;也如同他的胜利一样,富有成果。它第一次明确展示了拿破仑对和平的渴求。

虽然已经准备好了作战,但是拿破仑知道,法国虽然渴求光荣,但目前更需要的是安宁,尤为重要的是国家需要他。并且,法国的后方仍有敌人。过去,拿破仑离开法国一两年,没什么影响,而如今,他作为大权在握的独裁者,如果长久地不在国内,那将酿成大祸。

思虑重重之余,这就是拿破仑为什么给弗朗西斯皇帝去信——一个征服者从战场发出此种信函,几乎史无前例。结果,弗朗西斯皇帝接受了和平建议,避免了与法国交战。

在拿破仑夺权两年中,他通过战争,用剑,成功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一个又一个国家。同时,他又通过巧妙地谈判,与昔日的敌人缔结和约。拿破仑上台不到两年,法国就与奥地利、普鲁士、巴伐利亚、俄国、那不勒斯、西班牙、葡萄牙甚至英国都“和平共处”了。

武力能快速的解决问题,但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就像坚硬的东西总是易碎一样,单靠武力取得的胜利总是值得怀疑的。相比较而言,人们更渴求和平。所以聪明的外交家,在持剑的同时,也总是不会忘了挥舞一下橄榄枝,并且通过言语体现出来。

拿破仑靠军事起家,深知剑的威力。但是,他对使用武力取得的胜利一直持怀疑态度,虽然他永远不会放弃剑,决不会让剑锋变钝。作为剑的挥舞者,拿破仑被赞誉为欧洲的英雄。但是,拿破仑手中也持有和平之金杯,他并无意长年挥舞利剑,必要时也会抛出和平的橄榄枝,在谈判桌上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挥舞着胜利之剑的时候,也要懂得改变一下思路,用橄榄枝换取和平。在任何情况下,善于掌握两手策略的人,都是掌握命运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