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拿破仑的煽动口才
18269700000150

第150章 软硬兼施,虚张声势——以和平为诱饵,以威力相威胁

“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所不守也。”——刘基·《百战奇略·声战》

作为外交家,拿破仑强化了一切外交手法:恭维和恫吓,撒谎与坦率——有时,在外交谈判中,还要耍些军人的花招,虚张声势。其中,他在与梵蒂冈的交涉中显得尤为狡诈。

当时,督政们作为彻底的革命者,想中止教皇的世俗权力。因为教皇属下各邦是宗教的中心,而革命的法国是排斥宗教的。这个在道义上获胜的前景,外加梵蒂冈的巨大财富,要比拿破仑组建边境国家的活动更诱人。巴黎的督政们坚持要拿破仑进军罗马,现在这位皇帝可以就近看到这个城市了。

从孩提时代起,拿破仑就在想象中把罗马与权力、伟大和声望联系在一起。像凯撒一样,他可以从古罗马的朱庇特神殿摘取胜利的桂冠,因为教会的军队不堪一击。但是,拿破仑并未动手。在他看来,教皇是唯一不能用大炮废黜的统治者。他看到罗马教皇制度背后的思想,看到千余年来它对法国和欧洲的影响,他也深知殉道者们所具有的道德反响。

拿破仑决定,不对教皇宣战,只装腔作势做个样子罢了。因为“罗马的影响不可估量。与这个力量决裂是个大错误,它会由于我们的错误而获益。”

先前,拿破仑采取断然措施,向南推进,大有破釜沉舟之势。但是,现在他决定就此打住。拿破仑远比对手强大,但是他提出了停火。从此,这就成了他与对手打交道时所采用的一项重要手法。

惶恐之中,教皇接受了停火协议。聪明的拿破仑没有提宗教问题,所以庇佑六世答应给法国几百万法郎,并交出100幅画、胸像、花瓶或雕像,由法国特派员任选。

但是,拿破仑却提出要两件东西:朱庇特神殿里的朱阿尼斯·布鲁图和马尔卡斯·布鲁图斯的大理石半身像。这是两位古代英雄的胸像。结果,教皇拒不从命,并制造麻烦。

于是,拿破仑再次向罗马进军,但还是没有真的开进去。在一次小冲突后,他愿意媾和。因为,他打算不久将去北方用兵。到时候,逃窜的教皇一定会携带财宝而去,他什么也得不到了。

就这样,拿破仑开始抛出了和平的诱饵。他下令宽恕了避居罗马的法国神甫(僧侣)们——当年他们在法国拒绝宣誓效忠宪法。拿破仑到处与宗教界交朋友,把某一“公民大主教”比作圣徒中的一个,并在致教会高级官员的几封信中写道:“福音书的教义基于平等,因而最适用于任何共和国。”

最后,拿破仑又向正在准备外逃的教皇提出保证,什么也不用害怕。他说:“告诉圣父,我并非阿提拉,即使我是,圣父也请别忘了,他是列奥的继承人。”这样一来,拿破仑在与最古老的皇朝打交道时,他已是以历史人物自居了。

但是,当教皇迟迟拒不签署新协议时,这位彬彬有礼的人突然又变成了大兵,撕掉草约,往火里扔去。拿破仑横眉冷对:“阁下,我们并不是在磋商和平条款,这只是敌对行为的暂停。”

面对这种情形,对方怔住了。拿破仑此时加倍地提出要求,结果,他如愿以偿了。最后,教皇还给这位“亲爱的儿子”写了封信,为这个革命之子祝福。

软硬兼施的手段在外交中算是常见的了。强势一方总是依仗自己的力量,同时许诺对方期待的东西,逼迫他们满足自己的条件。在这里,以和平为诱饵,以威力相威胁,都成为不同的语言形式,受动的一方在两种信息作用下,很容易权衡利弊,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这样一来,施加影响的一方就如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拿破仑本身是多面孔的,他善于用多种手段、不同的语言和口气对付敌人。对于那些弱小的国家,他会以武力相威胁,以和平为诱饵,逼他们就范。“和平”,只是拿破仑统治下的和平,否则就是“战争”了。总之,灵活采取不同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拿破仑终极的政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