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文学名作导读
18265900000002

第2章 古代文学(2)

第二节 秦汉文学

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虽为文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为巩固其统治所推行的以“焚书坑儒”为典型代表的文化政策,却使文化和学术遭到严重摧残。加之秦王朝只有短短十几年,文学发展无从谈起,唯有李斯的文值得一提。

李斯是封建政治家。学术上虽师承荀况,而其政治主张却更似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在秦统一过程中,李斯功绩卓著。秦统一后,他的一切政治主张和措施,都以巩固秦统治为宗旨。李斯的文,主要是向秦始皇申述其政治主张的奏议,其代表作是《谏逐客书》。文章歌颂了商鞅、张仪、范雎等对秦的统一事业有贡献的“外籍”人物,提出了利用六国人才来加强秦国统治,打击六国旧族的政策。文章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反复论证,善用比喻,语言形象,音节铿锵,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汉初的文坛,政论性文章多具文采,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一则统治阶级慑于农民起义的威力,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而采取了“让步政策”;二则多数作家同时又是政治家;三则学术界“百家争鸣”的余波犹在。故关心国家社会重大实际问题的政论性文章,成为时尚。贾谊的《过秦论》是其代表作。

这类文章的特点有二:一是抒发政见,言词激越,感情深厚;二是有辞赋化倾向,多用排句、比喻,形象生动,辞采富丽。其目的是增强艺术表现力,突出主题。汉初的辞赋,多为抒发政见和慨叹身世之作。除贾谊外,枚乘当为另一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七发》,以思想独特、讽喻鲜明著称。文中描写的艺术效果突出,善用形象比况。其层次变化有致的结构体制,被后人称为“专体”,影响深远。西汉中叶的文学,以武帝时代最为繁盛,昭、宣之世则平淡无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且使儒家思想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这一决策,对学术争鸣和文学发展虽发生了不良影响,但由于汉武帝提倡文学的具体政策,文坛出现了三个高峰。其一是设立乐府机关,收集各地民歌,从而形成一代之文学——乐府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其二是提倡辞赋,产生了一群擅长辞赋的作家。司马相如是辞赋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子虚》、《上林》,在赋的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使赋的结构形式固定化。其三是提倡散文,出现了司马迁这样对社会政治有较深刻认识,能反映一些人民情绪的伟大作家,产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史记》。西汉末至东汉的二百多年间,辞赋和散文作家形成两个团体。

前期作家,其思想与统治者所提倡的经学密切相关,代表作家有刘向、扬雄、班固。后期作家,因经学思想的束缚力减弱,较能深刻反映现实,代表作家有张衡、蔡邕、赵壹。同时,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从民间和部分文人中产生的乐府诗和五言诗,很有价值,大有蓬勃发展之势。二是东汉末的动乱年代,思想界有解放的趋势,其发展对魏晋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汉魏之际的“建安文学”以其独特的风貌,打破了两汉以来“辞赋独盛”的局面,使直抒胸臆的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同时也使各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出现了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李斯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年轻时在楚国做过小吏,后到了秦国。李斯在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了重要作用。秦始皇死后,李斯为权臣赵高诬害,被处斩刑并夷灭三族。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提示】本篇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的一个奏章。当时,韩国迎合秦大事建设的需要,派水工郑国(人名)赴秦,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目的是以浩大的工程消耗秦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不久,这一阴谋被发觉,于是,秦宗室大臣建议秦王下逐客令,把客卿统统赶走。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作《谏逐客书》上奏,秦王终于取消了逐客令。作者抓住秦统一六国这个战略问题,剖明利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并运用铺陈、排比手法,反复论证,语言形象,音节铿锵,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

【思考练习】

1.本文如何围绕统一大业的目标,用古今对比、正反对比的手法阐明中心?

2.举例说明比喻在论证中的作用。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司马氏累世掌太史之职,其父司马谈于汉武帝建元年间掌史职。司马迁38岁承父职为太史令,约于公元前104年正式开始《史记》写作。前99年,李陵兵败,陷于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腐刑”。于是“隐忍苟活”,发愤著述,约于前93年完成《史记》写作。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人物传记,选材典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此《史记》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两千年来一直被视为散文的典范。

项羽本纪(节选)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提示】《项羽本纪》记述了项目从起义到称霸到兵败自刎的全过程。作者对项羽其人其事,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既揭示了其成为英雄的性格特征,也中肯地指出了导致其悲剧结局的致命弱点。节选部分,突出表现了项羽强悍爽直、气盖一世、英勇善战、勇冠三军的形象。无论是顺境中的威猛,还是逆境中的悲壮,作者都能通过强烈的气氛渲染和典型的细节描写,把这个历史人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

【思考练习】

1.简述《史记》的艺术成就。

2.试论项羽的性格特征。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人,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善作文,尤善辞赋,作品以《二京赋》最为著名。《归田赋》是汉代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标志性作品。

归田赋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提示】张衡作《归田赋》时,身为河间相。当时顺帝幼弱无知,朝政腐败,外戚宦官专权,正直之士遭害。作者因多次上书,指斥宦官,因之也预感到处境危殆,所以在奏请罢职还乡的同时,又写了这篇赋,抒归田之志,曲折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本赋体制短小,语言浅显清新,抒情味浓。标志着汉赋由铺陈夸张的散体大赋向简短清新的抒情小赋的转变。

【思考练习】

1.《归田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试析“归田之乐”的描写特色。

汉乐府

乐府本为汉武帝时官府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训练乐工。这种机构搜集整理的可配乐歌唱的歌词,称为乐府诗。于是“乐府”则成为一切可和乐歌唱且具民歌特点诗的专称。后世模拟的作品,只要用其标题或音节,亦称“乐府”。汉乐府民歌,来自下层群众,大都反映了民间呼声和民间疾苦。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提示】《十五从军征》从汉乐府民歌中所选。男主人公亲历60余年战争风云,饱受长期思乡之苦,虽“有幸”生还,却又面临更大不幸——家人尽丧、家园荒凉的凄惨境况,遭遇穷老无恤、孤苦伶仃的悲惨命运。作品从深层揭示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精神痛苦,是同类题材中的佳品。其自述与对话交融,叙事与抒情结合,在环境描写中进行心理刻画的艺术手法,运用得十分成功。由于选材典型,因此主题表达深刻、鲜明。

【思考练习】

1.简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2.举例说明本诗选材的典型性。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提示】这是女主人公的自誓之词:呼天喊地,愿感情永不绝衰。口语方式,直言呼出,既见感情强烈,又显性格赤诚;正反结合,使强烈的感情增加哲理力量;有意强调主观而忽视客观,足见特定环境中的急切直率;五个奇特设想,创意新颖,表意充分,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思考练习】简述《上邪》的艺术特色。

“五个奇特设想”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