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一生快乐的36件事
18260900000011

第11章 做成一件事情——获得了成功也就得到了快乐

集邮

有位家长很喜欢收藏。他经常带孩子参观古董展、邮票展等。他热情地向儿子介绍种种收藏品、展品后面的故事及其相关知识。儿子觉得新鲜、好奇,他惊奇于收藏品居然会那么丰富多彩,并蕴藏着许多学问、知识。

父亲有意识地诱导儿子选择收藏对象——邮票。他带儿子去邮票市场买邮票,并给他买有关邮票的图书、杂志。儿子看了有关集邮的书之后,父亲同他一起进行各种专题集邮。他们共同了解邮票的内容、背景、设计、印刷、暗记等,再分门别类地收藏。父亲趁机又教会孩子有关分类收藏的多种知识。

儿子从收藏中获得了许多乐趣,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去集邮市场上小试了一把,还赚了一些钱,也有了不小的成就感。同时,他在集邮过程中大开眼界,丰富了知识。如《邮票上的名山大川》帮他学好自然常识;《邮票上的文学家(科学家)》使他对古诗文和科技发明记忆得更深刻。

父亲发现儿子的书桌变得整整齐齐了,不再是作业本、教材乱七八糟地摊上一堆。儿子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常拿出他自己的集邮成果给同学看,心里充满了自豪。

父亲问儿子什么事情让他这么快乐,儿子指了指邮册。

“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孩子也一样”

3岁的儿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父母想了很多办法:

“妈妈第一个来接你。”——孩子还是不高兴。

“去幼儿园,爸爸给买新玩具。”——孩子拿玩具时的高兴随即便被入园的恐惧所替代。

“不去幼儿园,奶奶不喜欢你了。”——吓不着,还是不愿意去。

“来幼儿园的小朋友,阿姨奖给每个小朋友一朵小红花。”——可能会起点作用,但是……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给儿子买了好多气球,每天让儿子带五个去幼儿园,到幼儿园后分给他见到的前五个孩子。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过去了……孩子的态度有些变化,恐园情绪在减少,在第五天,天还没有亮,孩子起来,喊爸爸送他去幼儿园,当用罢早餐的父子来到幼儿园的时候,疑惑的父母找到了答案。

父亲看到在幼儿园门口,一群小朋友像迎接皇帝一样地在迎接自己的儿子,而手持气球的儿子的脸上写着满足和快乐。

父亲的实验成功了。当有人问及为何有此良策时,父亲的回答很严肃,是回答别人也是在说给自己:“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孩子也一样。”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道理很简单:行动是摆脱无能为力感的最佳途径。例如,一个孩子因为没能入选学校的乐队而心情沮丧,但如果他能够掌握一种提高自己演奏技艺的方法,他就能够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恢复以前的活力,去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年幼的孩子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逐步树立“我能够做”的态度。

以前的孩子没有多少物质享受,但是过得很快乐;现在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总是不开心?原因就在于,盼望了很久才得到的东西会令人欣喜异常,而轻易得到的东西就不觉得珍贵。

当父母竭力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时,应意识到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享受快乐的权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完一件事后的快乐与满足是父母包办代替所不能给予的。

教育孩子,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是让孩子有成就感!成就感带给孩子的快乐是任何其他的快乐难以比拟的,也是任何痛苦都掩盖不了的。孩子有了成就感,在今天看来,只是了却了家长的一桩心事,孩子终于可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了,但之于孩子,意义却远远不止这就事论事的一点好处。

成就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健康的心态。他(她)清楚了“我”的价值,知道了“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首先是“有用的”,是“受欢迎的”。这无形之中培养了孩子完整的人格,王者的风范,是任何说教都望尘莫及的,也是千金难买的。因为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是最本质的。这种快乐没有任何障碍地到达孩子的内心深处,指导他(她)的行动,并留在那里,形成孩子的思想。

其实,这就是成功所遵循的简单原则——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给孩子以成就感,就是给了孩子终生的财富,也是家长一劳永逸的育儿金钥匙。

建议一: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家庭中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个个具体的“活动”,但这些活动的目标要适当,既不能太简单,以致无法吸引孩子的求知欲,又不能过分困难,让孩子感到高不可攀,没有希望,因此要设计成孩子经过一番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

艳艳3岁时,妈妈的一个朋友送给她一个音乐盒。

艳艳打不开,拿到妈妈身边要妈妈帮助她打开。妈妈刚要帮忙,被朋友拦住。朋友给艳艳的妈妈递眼神,意思是让艳艳自己去做。妈妈就轻轻地和女儿说:“你试试,找一找打开的地方在哪里?”

艳艳又把脸转向妈妈的朋友,朋友对她笑着说:“你肯定能自己打开!”艳艳翻来覆去地摆弄,终于找到了那个开关。自己打开了!

艳艳快乐地跳起来,小手举起来欢呼:“哦!我打开了!”好似打了大胜仗一样。

建议二:引导孩子做成功一件事情。

成就感是孩子自信心的源泉。家长可先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体验成功,从而获得自信。要注意千万不要嘲笑孩子,否则会前功尽弃。

在华伟对块状物体开始有感知的时候,妈妈就买回来一桶积木。

妈妈给华伟搭建了一个简单而具有一定高度的“房子”。华伟很有兴趣,马上拿起积木一块一块往上叠加,可是,只到第三层积木就倒下来了。华伟“哇”的一声就哭了,并一下子将妈妈搭的“房子”也推倒了。

接下来,无论妈妈怎样鼓励,华伟都不愿自己再去动手搭积木;每当妈妈要把积木往上搭,还搭不到三四层时,华伟就会毫不留情地把积木推翻。第一次玩积木,就在这种不大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此后几天,华伟再也不愿意玩积木。没想到这样小的“打击”,会对孩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妈妈决定先培养华伟的自信心,让他认识自己的能力。

于是,妈妈改用一些体积较大的方形的木块,先给华伟铺一条平直的“大路”,让他的“小车”可以在上面“行驶”。接着,妈妈又和他一起搭起两层高的“小桥”,慢慢地又从两层变三层。这次,他玩得很开心。

见儿子对搭积木又有了兴趣,妈妈便试探着问他:“我们一起搭个小房子停汽车,好不好?你来帮助妈妈。”“不要,我不会。”一提到“房子”,儿子又有点抗拒,看来上次失败的阴影还在。“那你看妈妈搭吧。”幸好妈妈早有计划。妈妈故意让房子在搭到第三层的时候倒了下来。“哎呀,倒了,妈妈再搭一次。”第二次妈妈“故伎重演”,并做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儿子说:“没有你的帮助,妈妈又失败了。你帮助妈妈,好吗?”

在妈妈的鼓励下,华伟终于点了点他的小脑袋说:“好”。妈妈慢慢教他掌握搭得好、搭得稳的方法。当华伟略有“成就”时,就及时表扬他;当搭得不好或倒下来时,妈妈又及时的鼓励他:“没关系,妈妈的房子也倒了好几次呢!重新再来,下次你肯定能行!”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及尝试中,在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声中,华伟不但学会了如何把积木搭得好,搭的高,更重要的是明白了: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虽然这次失败了,只要努力,下次就会成功。

建议三:为孩子建立了快乐成长记录袋,搜集珍藏见证他们成功和快乐的东西。

例如获得校园文艺明星、校园光荣之星、背诗小能手、阅读考级、校园吉尼斯、现场书画赛、电脑绘画比赛等成功之后的证书,平时最得意的作业、试卷、手抄报等,凡是自己愿意珍藏的都可以放进记录袋去,为他们的成长积淀激励因素,增强奋进意识。

建议四:给孩子显示自己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才华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妈妈,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这时即使你在厨房做饭,也要满足他这个愿望,并适时地给予肯定:“你讲得真是太棒了。”要知道,能和你分享他喜欢的这个故事,对他是多么地快乐。孩子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

建议五:鼓励创新。

当孩子们在学校用自己的双手做出的第一件“作品”时,他们会表现得相当兴奋和自信。伦敦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学顾问詹森·马拉托斯说:“要鼓励孩子经常参与创造性活动。他们是否具有艺术天赋并无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懂得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无论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