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新加坡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特色与先进教育思想借鉴)
18210400000012

第12章 分流教育和双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2)

随着双语教育的实施,新加坡国民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作为日趋国际化的语言,是新加坡人毫无语言障碍的直接吸收来自全球多方面的最新信息,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了新加坡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新加坡经济振兴和国力的增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降低母语的地位

政府部门只用英文的政策,实际上是降低了母语的地位。新加坡历史上华校与英校的“对峙” 牺牲了整整一代受华文教育而英文水平又较低的学生的前途,他们因为英文水平低而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他们的子女全部被送到英校。

有一份关于新加坡学生学习时间分配的统计数字:全部的学习时间为100%,教育制度中规定其中31%学习英语,27%学习母语;但是,实际上学生是用33%的时间学习英语,学习母语的时间比例不变。(海峡时报,1991年3月10日)

很多学生丧失了用母语进行阅读和写作的技巧。精通英语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母语渐渐成为了交谈语言。甚至有人用是否会英文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受过较高等教育的标准。这样的一种环境必然造成母语地位的下降。

2.过早的语言分流存在着缺陷

新加坡的分流教育政策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人施教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进行分流的教育制度使学生过早地参与社会竞争,进入双语流的学生有机会接受较高等教育,而进入单语流的学生只能接受职业培训。过早分流的结果一方面给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承认双语学生优于单语学生,因而进一步降低了母语的地位。

3.关于双语教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在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有益论,一种是有害论。有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双语者的语言能力和学业能力要比单语者差。关于这个问题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

总体来说,新加坡的英语教育发展早,体系完备,非凡是双语教育的开展,对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双语教育的开展,降低了母语的地位,过早的语言分流,虽然有利于英语教育,非凡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同时也造成部分人才过早地离别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英语教育的模式和手段过于西化,缺乏本国特色,尤其是缺乏对适合亚洲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等。

新加坡双语教育课程标准及实施

新加坡是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新加坡的人口主要由四个种族群体组成: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一些欧亚等人种,其比例大致为75∶15∶7∶3。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语言文字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双语教育是新加坡国民教育的一大特色,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加强了新加坡各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认真研究新加坡教育的得与失,把它摆在一个更为合理的角度,理性地从俯视走向平视,对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双语教育成为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对新加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加坡政府根据本国国情,为了尊重各种族的历史,弘扬各种族的文化,推行了十分英明的以英语为主、兼修母语的双语教育政策,即不仅要学好英语,还要学好母语。

一、双语教育课程标准

(一)双语课程的基本精神

新加坡实行的是三向分流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把双语教育运作过程与分流结合在一起的新加坡式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是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来教学,官方规定学生所操的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这些母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除10%最优秀的学生之外),即英语为教学语言,用于学习绝大部分课程,在学习其他课程中学习英语,而母语主要是语言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理解民族文化价值,保持传统。

(二)双语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向分流模式是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让学生在评价后分别进入三种课程学习的分流,因英语与母语的双语配比和要求不同而形成的一种模式。

如小学阶段有三种双语课程分流,正式分流从小学四年级开始:1)EM1——学生修读的英文和母语都作为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流);2)EM2——英文为第一语言,母语为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流);3)EM3——英文为第一语言、母语主要是听说会话(第三语言流)。

学生小学毕业根据成绩进入中学后,又进入三种双语课分流进行学习:1)特选双语课程,会考优秀的1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均为第一语言水准);2)快捷双语课程,会考较优秀的3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英文为第一,母语为第二语言水准);3)普通双语课程,会考后余下的4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其中母语水准又降一等要求)。

中学之后的大学主要用全英语讲授。第二语言主要在中小学完成,在中小学完成双语教学任务,并且严重偏向英语,所以学界也称这种模式是一种不平衡的双语教学模式,但它的三向分流和双语课程分类教学却有其特色。因此,很多国家都有所借鉴。

(三)双语课程的目标

现行语言政策的目标概括为以下几点:通过学校制度确保学生的双语能力;促进作为中立语言——英语的使用以使所有的种族平等竞争;促进母语的使用以确保对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了解和认同。实行双语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为了确保每名学生都通晓母语,并且对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有所认识,同时掌握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英语。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认识自己的国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将来更好地去了解认识世界,分享世界的资源。

(四)汉语课程的学习方案

新加坡提供马来文、华文、淡米尔文和英文四种官方语言的教育,但无种族、语言、宗教、性别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区别。家长可自由为子女选择任何一种语言为教学语言的学校。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建立一个团结一致的多元种族的社会,因此也强调多种语言和混合学校的设立。每个学生需要学习第二种语言,而且学校尽可能多地使用第二种语言教授某些课程。每一所政府学校都是混合文化教学,使两种或更多的语言流的师生能在同一所学校或同一部门工作,共同参加课外活动。政府的政策是公平对待四种语言流的教育,保证在教育设置和教师水平方面是平等的,设备和财政的供应是相同的。在各种不同的语言流完成学业所获得的学术和专业资格均享有相同的进入高等学府受教育和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

(五)双语课程的主要内容

根据语言政策的目标,双语教育政策规定要为学生开设两门语言,一门是英语,另一门是母语。新加坡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好双语、在双语课程方面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小学的英语、数学、科技,中学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材采用英语编写,中小学的母语、公民与道德教育等学科的教材采用母语编写。

二、双语教育课程的实施

(一)汉语课程的目标

新加坡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双语人才。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把语言形式的教学和语言功能的教学灵活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习得语法,获得外语,以培养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外语得体地进行交际为教学目的。

(二)汉语课程设置

第一语言一定是英语,第二语言才是本民族语言。政府办的学校通行英语和华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办学自然也通行英语和华语。这两种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每个毕业生的华语读写水平都要过关,否则不许考大学。因此,双语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都是围绕这种政策而展开的。

如新加坡的学前教育机构在课程的设置上,英语课和华语课的授课内容是同步的,如:英语课认读“apple”,华语课就认读“苹果”;英语课上“One,two,three”,华语课就出现:“一、二、三”。

这些课程进度都是由校方制定的,教师只是执行而已。课堂用语方面,华语课尽量要求用华语,万不得已用英语辅助。活动课,如果是华语教师带领,校方希望用华语,但不一定要求用华语。

(三)汉语课程教学要求

所有用英语编写教材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都采用英语讲课;用母语编写教材的学科,教师采用母语讲课。英语为第一教学语言,学校里除母语课和道德课用母语讲授外,其余课程一般都用英语讲授。数学、科学和大部分的其他科目都是用英语教学,只有与基本价值观的培养有关的课程才用母语教学。

如用华语教授《好公民》,用华语(和英语)教授《儒家伦理》、《佛教知识》,用马来语教授《伊斯兰教知识》。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保证了双语的学习水平。

(四)双语课程教学计划

新加坡的英语教学绝大多数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使用美国或加拿大出版的启蒙教材。小学根据国家教育部课程发展署的规定使用某种教材。1991年修订新大纲后,强调以交际为主,提倡发展儿童智力,启发逻辑思维,培养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新加坡教育法规定,学前准备阶段招收年满5周岁的儿童,学制为一年。一年的学前准备阶段是为部分儿童进入十年制的特别辅助计划学校的小学而设立的。其目的是帮助儿童获得使用英语与母语的技能,并向他们教诲亚洲人的价值观念。该阶段的教学还将帮助儿童为小学的正式教育阶段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1~4年级,入学年龄为6周岁。该阶段的重点是基本的读写能力与计算技能,其核心课程是英语、母语和数学。近80%的教学时间用于核心课程,以帮助学生在两种语言能力与数学方面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小学5~6年级为定向阶段。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分别进入三种语言流学习。

定向阶段的6年级末,所有学生都参加修订过的小学毕业考试,合格者进入中学阶段。根据考试成绩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兴趣,学生分别进入三种课程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进入四年制的特选课程与快捷课程,其余学生则进入4~5年的普通课程。特选课程为有学术能力和语言才能的学生提供同时学习具有高级水平的英语与母语的教育。快捷课程是为具有学术倾向的、将在中学学习英语和母语的学生设置的。与特选课程流学生不同,该课程流学生学习作为第一语言的英语,而母语则作为第二语言。考虑到部分学生学术性倾向较弱,目前,普通课程又分为普通学术性课程和普通工艺性课程,供学生选择。中学之后的大学主要用全英语讲授,第二语言主要在中小学完成。

(五)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新加坡双语教学以素质教育为本质,把传授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融为一体,采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多问、多思、多想象的习惯。交际语言教学也称概念功能法,其特点是在注意语言结构的同时,更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就高校而言,大多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用功能交际法,主张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通常课堂气氛是比较热烈的,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参与讨论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师一般较尊重学生的情感或价值观念,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只是帮助者或顾问。在他们的教学大纲中,把语言教学置于文化背景之下,教授语言的同时,更要有意识地传授对象国的文化知识。教学是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间讨论问题时都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如果学生的观点对,教师则服从于学生。

因材施教的教育分流制度

教育充分体现平等,是新加坡的和谐之源。新加坡教育实行分流制度,即通过考核,将一部分学生从普通教育转入职业教育。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都面临分流。只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大学可以授予本科及以上学位,因此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一路升入大学。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将新加坡的教育体制称为“精英教育”。

新加坡人认为,“精英教育”的含义是因材施教,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找到平衡点。因此,很多人对职业教育感到非常满意。人们将教育理解为让每个人发挥自身才能,而不是制造学历歧视。他们所理解的平等并非结果的平等,而是机会上的平等。政府还计划在未来12至18 个月帮助1万名工人,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使他们有机会赚取更高的薪金。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新加坡国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诚信、融合、平等、和谐的理念。

新加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分流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区别对待学生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新加坡建国后的一段时间,教育模式和学制都暴露出一些问题,造成国家教育投资的浪费,还引发了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六年制小学的辍学率一度达到11%,中学达到19%。教育改革由此引发,结果是实行“分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