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许多人的减肥计划以失败告终,其根源在于消极的心理暗示。减肥的心理疗法就是要坚持积极的心理暗示,排除消极的心理暗示。首先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够减轻体重,体态变得轻盈起来。这种自信,是执行减肥计划必须具备的心理预期。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那些相信自己能达到减肥目标的人,比那些缺乏自信的人多减掉了30%的重量。在实施减肥计划后,要经常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控制。”“我的减肥计划一定能成功。”这样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有效促使我们充满兴趣地坚持进行单调的练习或忍受一些痛苦。而且我们要对自己在减肥进程中所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鼓励。实质上这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但千万不要往嘴里奖励食物。当面对美食诱惑时,不要给自己找理由,不要给自己找借口,该吃多少就吃多少。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记住两个字——毅力。
原来恐惧也会吓死人
其实,胆小并不是什么大的毛病,但是有时候却能要人的性命。当然这是有一定限度的,胆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真是要命了。
恐惧,是一种人类和动物都有的心理活动状态,是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和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一种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
有人说:“我天生就胆小。”真的是这样吗?现在的心理学界倾向于胆子大小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复杂地相互作用的结果。婴儿的哭声大小、哭的方式,以及他们在饥饿时的表现等都是判断他是否胆小的指标。
而后天的环境影响,也会对孩子的胆量有一些正面或者是负面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生活的环境、朋友的影响,等等。恐惧反应的特点是对发生的威胁表现出高度的警觉。如果威胁继续存在,个体的活动将大量减少,目光会凝视着带有危险的事物,且会随着危险的不断增长,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惊慌状态,严重者会出现激动不安、哭、笑、思维和行为失去控制,甚至休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做了一个惨无人道的心理实验。他们找了一位俘虏,然后告诉他将做一项实验。实验是在他的手腕上划一刀,然后观察他身上的血一滴一滴地向外流时的生理变化。
上试验台之前,德国人告诉这个战俘有什么遗言赶快交代,然后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不久,这位战俘被带到实验台上,用黑布蒙上了眼睛,然后用一块非常细薄的冰块在他手腕上划了一下,当然,这块冰并没有真的把他的手割伤。
德国人在一旁观察战俘并发出声音。这个俘虏以为是自己的血在流,于是极度恐惧,首先是脸色苍白,全身颤抖,然后是四肢麻木,不到一个小时,这个战俘就死了。
其实这个俘虏并没有受伤,他是被自己吓死的。
每个人害怕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人害怕蛇,有的人害怕黑暗,还有的人害怕鬼。虽然恐惧的对象多种多样,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把恐惧分为两大类:基本恐惧和附加恐惧。
基本恐惧就是对死亡和孤独的恐惧。这类恐惧每个人都会有,并且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这样的恐惧是我们生命本身不可剔除的部分,它没有因果,是人存在的前提。
附加恐惧是除第一类恐惧之外的其他恐惧。这类恐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发展形成的,比如有的人会害怕某种动物,或害怕某种自然现象。
第一类恐惧其实是人类行为的最为原始的动机。对死亡的感觉,其实包括组成生命的所有细节。
而第二类恐惧往往是人因为第一类恐惧而诱发的防御性行为失败或预感到失败所产生的固着性情绪,是第一类恐惧存在的前沿表现。
比如恐惧过马路的人,是过马路的情景会唤起他曾遭遇凶险(如亲临或目睹车祸、抢劫、丧亲等)的丧失性恐惧体验,将这一原发性恐惧意象——“灾祸降临”外化为了过马路。也就是说,胆小的人其实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对灾难的想象变成了一种自以为真实的体验。
所以当“胆小”这个念头冒出来时,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它,绝不能逃避,否则只会强化这个信念。很多时候人们害怕在黑暗里行走,那是不是就永远都不走进黑暗?当然不是,因为这样对你战胜“胆小”毫无帮助。你要勇敢地在黑夜里行走,去战胜它克服它。
人们为什么喜欢中性气质的人
如果说,男人是一个世界,女人是另一个世界,那么,有双性气质的人无疑是更容易在两个世界之间自由地穿行,同时赢得两个世界的好感。这是“双性人”越来越容易如鱼得水的基础。
时代的确在改变,随着分工越来越不明显,两性差异会越来越少。但时代也没有改变,因为双性气质的人其实一直是容易受欢迎的人,而且他们的心理相对会更健康。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会发现双性气质更受欢迎的一些例子。
35岁的方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是一位湖南人,个子不高,表面上看,男人味道十足,声雄力猛,做事从不拖泥带水,而且为人非常豪爽。但同时,他又有很女人味的一面,他非常细腻,对家人和朋友无微不至,是亲朋好友圈里的“心理医生”,他们公事私事都爱找他商量。
相反,24岁的李芳则身材修长,玲珑剔透,女人味十足。但在一群千娇百媚的女性伙伴中,她又很男人,因为她讲话向来干脆利落、做事敢作敢当,再加上她同情弱者,平时对柔弱的姐妹们多加照顾,乐意为从男友那里受了委屈的女伴出面撑腰,因而赢得了姐妹们的敬佩和信赖。
同时,在男性朋友眼中,这个喜欢穿吊带装的平胸女孩大大方方,个性里透着一股豪爽,可以一起喝啤酒侃球,狂聊国事军事,不会像其他女生那样表现得过分矜持或扭捏,也不会动辄为琐事哭鼻子,更重要的是,在男生面前她也会露出小女生的娇羞和脆弱,在别人伤心需要安慰的时刻,她又不失女孩子特有的温柔和细心,因此,李芳在男性朋友圈里同样游刃有余,又拥有一支各自较劲的爱慕者队伍,让不少一见男性就不知如何自处的女性朋友十分羡慕。
人天生追求思维的简单化,于是对一些事物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认识,这就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方便了思维,但也阻碍了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具体到性别上,常见的刻板印象就是,男女两性拥有相互对立的性别气质:男性阳刚,女性阴柔;男性粗犷,女性细腻;男性坚强,女性温柔;男性直接,女性温婉;男性大胆,女性羞涩;男性雄心勃勃,女性温文尔雅……
但性别刻板印象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以前,最典型的女性刻板印象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但现在,这个刻板印象就很难成立了。以前的男性刻板印象是“男主外”,但现在“家庭主男”也越来越多。
无论男女两性,都应该取长补短,同时具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优秀特征。女子可以热情泼辣、性情刚烈、精明强干,男人也可以刚柔并济、感情丰富、务实稳重。
双胞胎的“心电感应”
人们都知道双胞胎相貌相似,但他们是否能够心有灵犀呢?不久前一则报道描述了一对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双胞胎,她们刚生下来就被不同的养母抱走了,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40年后,在朋友的安排下,她们见面了,并且一见如故。尽管40年间彼此从未见面,但她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竟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那么双胞胎到底有没有“心电感应”?
很多人都认为那些双胞胎们即使分开几十年,相隔几千里,依然能够感觉到对方的存在。也许平时这种感觉不明显,但当其中的一个遭受某种灾难和痛苦时,另一个也会有同样的反应。这样的现象被统称为“心电感应”。
据美国媒体报道,一对生活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双胞胎,一出生就被不同的家庭收养,四十多年后两人重逢时发现她们的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姐妹俩都被取名为“莉莉安”,她们都会管弦乐,喜欢蓝调和街舞,都梦想着将来从事兽医职业。此外,她们俩给宠物狗取的名字都叫“玩具”。
很多人看到这些惊人的相似都感到太神奇了,这是为什么,怎么那么巧,是不是像有人所说的是“心电感应”?究竟双胞胎在思想上是否真的有特殊的连接?
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的对象是只有8岁的同卵双胞胎詹姆士和杰克斯。研究者让詹姆士待在一个隔音效果很好的房间里,并在房内放了一桶冰水。杰克斯则坐在了另一个放满仪器的房间,他的脑电波受到密切监测。
按照要求,詹姆士把手臂伸进了冰冷的水桶里,他感到不舒服,冷,浑身的肌肉收缩了起来。另一个房间中的杰克斯身体也发生了同詹姆士一样的反应。詹姆士急剧呼吸的时候,杰克斯的呼吸频率也加快了。
随后,研究者又让詹姆士打开一个小箱子,这个箱子里会有一条非常逼真的巨型橡胶蛇朝他弹过来。没有心理准备的詹姆士被吓了一大跳,而研究者监测听到了杰克斯的脉搏变化。
据他们的母亲说,这对双生子的心电感应,从出生的第三天就体现出来了。
那一天,母亲照旧给两个孩子喂完奶,然后把杰克斯放在床上,用枕头将他围起来,便去给詹姆士换尿布。结果詹姆士开始大哭大闹,像是在抽搐一般,全身上下抖个不停。母亲几乎是下意识地回头看杰克斯,发现那个孩子已经不在原地,而是滚到了床上的枕头堆里去了,并且已经窒息,没有呼吸,脸色也变得铁青。母亲赶紧给他进行了人工呼吸。
尽管很多双胞胎都描述了类似这样奇特的经历,但就此“双胞胎具有心电感应”的结论,还是缺乏理论依据。
同卵双胞胎同时生病的情况十分常见。但是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双胞胎的生理周期(包括智力周期、体力周期、情绪周期)较为一致。在遇到气候变化或其他的环境因素改变时,他们的身体会做出相同的反应。历史上甚至有双胞胎在睡梦中因心脏病同时发作而死亡的记录。因为有一些疾病,如某类心脏病引发猝死完全取决于一种遗传基因。
此外,很多双胞胎都有这样的经历:二人虽然身处异地,可是他们的情绪状况却常常很相似。有些时候,连他们自己都会怀疑是不是他们之间真的有“心灵感应”。其实这只是因为他们情绪周期的高潮和低谷总是同时到来。但如果双胞胎中的一人得知另一个人情绪低落或者高昂,一般会很快受到对方情绪的感染,这一点更容易从心理角度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