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趣味心理学
18106600000011

第11章

心理生病了,如何开药方——健康心理学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电影《购物狂》中张柏芝饰演的方芳芳,现实中的人们虽然没有方芳芳那么疯狂的购物癖,但是轻微的购物欲望也是有的。你想过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吗?其实这些怪异现象(有些已经达到疾病的状态)的发生正是因为我们的心理生病了才引起的。

生活的一半是麻烦,另一半是处理麻烦。本章将带我们解读心理疾病带给我们的各种麻烦,以及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理,让你做到用良好的心态面对未来。

心灵感冒,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雅各走到窗边,双手插在口袋里。他看到窗外有三个穿裙子的希腊人、船员、下等阶层的闲人或忙人,有的闲庭信步,有的快步前行,三两成群,指手画脚。他突然感到郁郁寡欢,也许并不是因为没有人关心他,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坚信不疑的想法——突然觉得寂寞的不止他一个人,所有的人,都一样寂寞。

忧郁并不是说你有一堆的痛苦,而是痛苦长时间积压在心中无法开解而造成的后果。它是一种相当低落的情绪,一般人在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的抑郁情绪,但通常会随时间的过去而消退。而抑郁症是指长期处于过度悲伤的状态,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过低等都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有时很难与一般短时间的心情不好区分开来。

有人把忧郁症简单地分为轻度忧郁症和重度忧郁症。如果把生命比作一块铁,轻度忧郁症可能把铁腐蚀,而重度忧郁症则可能直接将其熔毁。

轻度忧郁症的表现形式其实很平常,正是因为过于平常,所以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习惯成自然,从而引发了重度忧郁。

不过现在抑郁症在社会上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这主要也是由于患抑郁症的人正在不断增多。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人的情绪和性格出现了问题,其实不尽然,判断抑郁症的标准有三大主要症状,一般情况下,感到心情低落是忧郁症的最常见表现。有抑郁症的人常常会感到空虚和寂寞,为一些小事而伤怀,替秋天悲情,替古人担忧,整天无精打采,但更主要的却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重度的抑郁症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抑郁症者的思维迟缓,记不住事,思考问题困难,觉得脑子空空、“变笨了”。抑郁症患者除了在情绪上出现症状以外,身体上也会有各种不适,如不爱活动,浑身无力,走路缓慢,言语少,等等。严重的可能不吃不动,生活不能自理。

因为在所有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中,忧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是最高的,发病率也同样高,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有抑郁情绪,不及时调节就可能导致抑郁的情况出现,因此人们将忧郁症称为心灵感冒。

然而,对于导致心灵感冒的原因却众说纷纭。

神经递质学说认为,忧郁是因为大脑的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间的浓度相对不足而造成的。临床治疗发现,忧郁症患者的大脑里缺少了一种叫作5-羟色胺的物质,以及非常不足量的去甲肾上腺素,所以,他们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状态都非常低下。

而神经回路学说则认为神经症的病理原因是因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出现了信息传导不畅。同时还指出,抑郁症有如心灵的呼吸出现了哮喘症状一样,并据此开发出了思维自助疗法。

抑郁症基本无法自愈,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保证积极的心态。

一般来说,患有抑郁症的大多是脑力劳动者,因为这类人的大脑长时间地处于过度劳累和高度紧张的状态,从而容易被不良情绪“乘虚而入”。因此,我们最先做的就是放慢脚步,加班的事情就少做点吧,白天多和同事交流,晚上回家可以约几个朋友一起吃个饭,出去放松一下,周末也应尽量多出去玩,去各个景点看看风景,多接触和结交新的朋友。

当出现自己有消极和抑郁的想法时,在抑郁情绪还未加重之前,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这样就会缓解抑郁的状况。出去运动一下,出出汗,收拾一下屋子,实在觉得无聊就出去逛逛街,找几个朋友侃侃大山也行啊,这些都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周围的物体或环境中,减少产生抑郁想法的概率,有助于改善情绪。

多和外界接触,多交朋友,多去各地转转,我想你的心情自然就会转变,抑郁也会远离你!

完美还是不要过分追求

我们从小就开始学英语,考试那是不在话下,可是十几年后大学毕业还是不能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我们难以开口说英语,你可能会说一大堆的原因,但是最后还是说不出口,其实这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完美心理在作怪。

不能容忍自己的表现有所缺憾,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对许多人来说,完美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被对“完美”的这份追求压得喘不过气来,深受完美主义之累,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为交上一份“好些、再好些”的答卷,对学习和工作锱铢必较。专家警告,过分追求完美可能会造成心理障碍并有损身体健康。

生活中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完美的人,并不是一个强者。恰恰相反,这些追求完美者渴望毫无瑕疵的结果,只是自我保护的需要,以免受到他人的讽刺和攻击。心理咨询师张海音教授说,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大多成功欲强烈。这本是一个优势,说明他们办事认真,但过犹不及反而引发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但是过犹不及,越追求完美却越能显示出你内心的不自信。心理学研究证明,试图达到完美境界的人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追求完美给人带来很大的焦虑、沮丧。事情刚刚开始,他们就担心失败,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被别人笑话,这就妨碍了他们全力以赴地取得成功。而一旦遭到失败的打击,他们就会灰心丧气,甚至有可能一蹶不振。

法国语言学家教授昂利埃特·沃特曾经说过:“我们身上的完美主义倾向让我们害怕不能找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加上种种老观念,使我们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于是我们就把自己藏在这些其实站不住脚的借口和偏见的后面。”

过分追求完美是一种强迫症,这些人的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身心是会互相影响的,当你的心里正被“完美”所迫时,身体便会做出一系列的反应,这是一种警告,也是一种身体自身的保护,这些不良反应包括:持续疲劳、疼痛不适增多、局部或浑身绷紧感、记忆力差、注意集中力下降、容易分心、胃口差、睡眠差以及性欲减退。

要想减轻这些心理压力,让自己从完美主义的梦幻中脱离出来,自我减压、宣泄是一种不错的手段。我们可以选择一种能够将压力释放出来的自己喜欢的活动,比如跑步、打球或者和朋友一起去跳舞,也可以有效运用周围的心理支持资源,向朋友、同事、家人倾诉你的压力,把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通过朋友的开解把心里的抑郁排解出来。

洁癖成性怎么办

喜欢干净、整洁无可厚非。整洁可以代表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爱清洁爱得过分,就形成了一种心理疾患,心理学上称为“洁癖”。

由于教育影响,很多人都爱干净。但长期过分地爱干净,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生活,特别是社会交往,就属于洁癖了。洁癖有轻重之分。较轻的洁癖仅仅是一种不良习惯,较严重的洁癖属于心理疾病,是强迫症的一种,应该求助于心理医生。

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商品,大如楼梯扶手、汽车方向盘,小如棒球手套、内衣、圆珠笔、银行存折等都要经过灭菌处理。地铁车厢里,许多人厌恶接触扶手圈与栏杆,万不得已时就用手绢将手包起来。更有甚者,有的女士出门时随身带着消毒剂与除臭剂,以便对便桶、垫圈进行消毒。

而电影《火柴男人》中的主人公罗伊就是一名患有“洁癖”和“开放空间恐惧症”两种精神性疾病的专业骗子。“工作”时是个手段机警的行骗高手,回到家就需要用药物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不然就要不停地打扫家里,然后自己则窝在角落。

这些还都只是一些显性的“洁癖”,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隐性的洁癖,即心理性洁癖。

洁癖是一种心理障碍,也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

心理学家认为,洁癖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遗传,有些洁癖者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往往就是一个洁癖者,他们对子女的洁净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要求。其次,洁癖可能反映了一种自卑心理。有些洁癖者由于某种原因感到很自卑,很担心自己因不整洁而被人看不起。这些人在强迫性人格的基础上,逐渐出现洁癖的症状,特别是当进入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上的明显变化,与社会交往日益密切过程中的不适应,均可导致症状的出现和加重。还有一些人是在外界的不良刺激下诱发洁癖,包括长期的精神紧张,如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换加重了责任,工作过分紧张,要求过分严格,或者处境不顺利,常担心发生意外等。最后,洁癖也是人在某种心理欲望得不到满足时,通过其他方法来获得替代满足的一种方式。比方说,有的人不能在婚姻的性事中得到满足,就企图借外在的洁净来增加自己的魅力,满足自己被爱的强烈心理需求。

有洁癖的人没有心思享受生活,常常感到紧张和痛苦,觉得活得特别累。洁癖多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之以药物治疗。其实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就可以做到:我们可以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经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如逐渐地减少洗手的次数和时间。

此外,我们也可以借助医生的帮助做一些事情:让患者坐于房间内,全身放松,轻闭双眼,然后在患者手上涂各种液体,如饮料、墨水、油、污水等,心理学家则尽力用言语形容患者的手很脏了,此时患者要尽量忍耐,直到不能忍耐时睁开眼睛看到底有多脏为止。其实医生在患者手上涂的是清水或其他液体,并不是很脏。当患者一睁开眼时,会发现手并不脏,起码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这对患者的思想是一个冲击,说明“脏”往往更多来自于自己的意念,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这样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患者的焦虑会逐渐消退,其强迫行为也会得到缓解。

怎么会这样?肥胖竟然是心理在作怪

肥胖者之所以难以控制自己的体重,是他们对环境里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作出的反应。正常人进食,是因为其内在的摄食系统“告诉”他这样做,而肥胖的人不论在什么时候碰到和食物有关的外界刺激就会作出反应。他们进食的真正原因不是一种实际的需要,而是受环境暗示的影响。

现在社会上由于生活条件提高,导致很多人都偏于肥胖。对大部分肥胖者来说,肥胖的原因是吃得过多。为什么会吃得多呢,其实好多都是心理因素在作怪。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常常这样对他说:“吃得多的是乖孩子,吃完饭就带你去玩……”这些都在暗示孩子多吃点儿,孩子吃得多就长得胖,而父母还在不停鼓励。另外,成年后如果其他欲求得不到满足,也就很可能以食欲来代替。对于慢性肥胖者,不管是在愤怒、害羞、恐惧、失落、惭愧、孤独还是悲伤的时候,他们都会吃较多的食物,结果吃得过多,肥胖成疾。心理学家还发现,一般人在情绪焦虑时是难以下咽的,而肥胖者在焦虑时却能增加食欲。

还有就是人们潜意识中的饥饿心理在作怪。为什么愈是贫困地区请客愈是讲排场,而愈是富裕地区愈是注意节俭?为什么暴发户总是喜欢大吃大喝?分析其深层心理动机,便是潜意识中对贫困、对饥饿的恐惧。古人谋食不易,在长期的饥饿之后,一旦获得食物,就尽量填饱肚子,作为储备。即使食物丰富的今天,这种“多吃储备”的文化倾向也仍然存在于潜意识中。因此,从心理角度来看,节食乃是一种勉强的、理性的、违反本性的自我限制。肥胖者即使在节食已见效果的情况下,一旦遇到美食,其潜意识中仍会有“有机会就吃”的冲动。

肥胖者的进食行为,较多地受到外在刺激的影响。有学者指出,肥胖者不能区分饥饿与其他恐惧、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差异,他必须依赖外部线索引导进食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最终放弃了自己“完美”减肥计划的女性说:“我太懒了,不愿锻炼”或者“我的自制力很差,不能坚持执行饮食控制计划”。这些消极的心理暗示导致最终出现了她们“预想”的结果,即减肥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