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多忙也能做个好父母
18103600000024

第24章 忙中不吼叫——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3)

一位著名作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此话不无道理。科学研究显示,人在看电视时的时候,其脑电波和睡眠时的脑电波非常接近。换句话说,就是当一个人静静地在电视机前时,他的大脑无需主动反应问题,而此时此刻,他的身体也处于一种松懈状态,而这种情况对人体大脑又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对于身体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来说,负面影响就更大了。而且相比经常阅读的孩子,那些经常看电视的孩子在其上学后的智力要远远不如前者。

我们都知道,儿童早期是智力启蒙的最佳机会,而智力发育需要获得不断的信息刺激。不可否认,孩子能从电视上了解到一些东西,但是和阅读相比,它对儿童的智力刺激作用显然很小,又何以会有很大的智力启蒙效果呢。所以说,用电视进行启蒙教育而不注意阅读的启蒙效果,简直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此外,对于一个从小就长时间地在待在电视前的孩子来说,一旦离开电视,很容易变得无所适从。不仅如此,任何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事情,对他来说都有困难,都提不起兴趣。时间久了,这种惰性会进一步迁移到学习上,使他对学习这种需要主动意识和意志努力的活动望而却步。

那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少看电视,避免成为一个“电视迷”呢?看看下面这位妈妈的经验或许对父母们会有所启发。

有一段时间,念小学的菲菲对看电视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本来菲菲爸妈都很少看连续剧,觉得太浪费时间。虽说菲菲从小就受此观念影响,一般情况也不会主动去看,但是,当连续剧《还珠格格》正火爆一时时,菲菲周围的同学们都在议论这部片子,菲菲回来就找到这个节目,一看就被吸引住了。

连续剧从晚上七点半一直播放到十点,而这个时间原本是菲菲写作业、练琴或是玩耍的时间。按以前的习惯,她总是先写作业,再去练琴或是玩一会儿,然后九点半左右准备睡觉。可是现在呢?连续剧开始的时候,菲菲只是刚把作业写完,完后就跑去看电视,等到连续剧播完了,自然也过了平时的睡觉时间,这时别说练琴,就连玩儿的时间都没有了。

妈妈一想到菲菲刚开始学琴,必须天天坚持练时,心里就不免有些着急,便想干脆让她每天少看一集电视剧。但是刚有这个念头,就立刻否定了自己,她想孩子现在正看得投入,而且剧情本来就是环环相扣的,即便强行手段成功了,女儿也不可能在那个时间用心去练琴,没有心又怎么能练好呢?

其实,在这件事情上,菲菲自己也很着急。虽说看电视的时候很陶醉,但是一看完,发现没有练琴时间了,她也很内疚。但是以孩子当时的意志力,她还做不到主动要求少看一集。

后来,经过斟酌,菲菲妈妈又想了一个解决办法。她和菲菲商量,放学回家先练琴再写作业。就是说练完琴之后连续剧也差不多要开了,然后边看电视边写作业。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样完全不可行,孩子应该从小养成好的学习态度。但是,菲菲妈妈却是这样想的:小学生的作业多半是体力活,完成作业时并不需要动用多少脑力,孩子只要调动一部分注意力就可完成作业,而看电视本身又是件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完成的事,写作业和看电视这两件事应该可以同时进行。如果说有些影响,也并不严重,总体权衡还是个好办法。

后来,由于家长的信任,菲菲心里没有任何不自在,果然她把这两件事协调得都很好,连续剧开始前先练琴,然后边看电视边写作业。

事实上,在连续剧播放的过程中,菲菲总因为看得太投入而忘了写作业,但是只要一插播广告或是片头片尾曲,她就会抓紧时间写,而且她写作业的速度明显加快了。与此同时,为了晚上回家看电视方便,菲菲也懂得好好利用在学校的时间,这样回家后作业就能很快完成了。

也许,有些家长会担心:“我的孩子不听话,如果完全放开,肯定会影响学习成绩。”虽说这些家长眼里的孩子可能不懂事、不自觉,不过也不要孤立地看待一件事和一种现象,孩子“不自觉”的成因有很多,而多半又与家庭中积淀已久的教育问题有关。最主要的就是,遇到什么事情时,家长总会表现出一副强权作风,不注意体贴孩子的情绪、面子、能力、愿望,而是直接用告知的方式教导或批评孩子。比如,就孩子看电视时间太长这件事,家长往往会数落孩子,会强行关掉或是干脆命令孩子回房学习等。

试想,孩子如果不是出于自觉自愿,不仅学习上不用心,也会影响日后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乐趣,而且看电视的愿望也会在压抑中被强化,不止如此,孩子的内心在看与不看间也会充满矛盾和痛苦,殊不知,这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损伤他的自觉和自信。

事实上,每个孩子身上原本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完善的天性,如果家长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适应一些事情,他们就会在这种适应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天性,而这就是孩子“懂事”、“自觉”的来源。

所以说,请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禾苗吧,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他们而言又是再合适不过了。

为“忙爸忙妈”支招

如果家长把孩子长时间留在电视机前面,就等于向他发出你不在乎他看什么的信号,而明智的家长应该尽量和孩子一起看电视。

为孩子挑选平和、安静的节目,有助于孩子有时间吸收其中信息、思考正在看的内容。

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不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其他公共场所,不论是独自一人还是有人监督,不论是自己的东西、别人的东西还是公共物品,更不论是物品价值的大小,都必须要做到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但是,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不仅成人如此,孩子也会如此。

看看下面这些情形,是不是也有自己孩子的影子呢?

早晨出门,翻箱倒柜地找自己的衣服、红领巾、书包;

参加学校的活动,忘记归还用过的器具;

超市购物,拿了不想要的东西可又没放回原处;

书店购书,看过的书随手找个地方就插进去;

……

如果多数情况相符,那么从现在开始,赶紧教育孩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吧!事实上,一旦养成了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不仅能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能处处想到他人,尊重和关爱他人,毫无疑问,这对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大有裨益的。然而,没有养成这一良好习惯,生活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也会影响他人对孩子的信任感,而且还会给大家带来不便。

那么,又该如何教育孩子把用过自己的东西放回原处呢?先来看看来自美国的家教作品《天生棒小孩》中的一个故事:

罗宾是个风风火火的十四岁女孩,她的房间经常被她搞得乱七八糟,而她宁愿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也懒得收拾零乱的屋子。

一天,罗宾上气不接下气地冲进厨房,冲妈妈大声喊道:“妈,有没有看见我那件新的红裙子?”

“我想你昨晚扔在地板上了吧。”妈妈平静地答道,罗宾立刻急了。

“哦,不!我完了!学生团体选举会上我还要穿呢!”罗宾哭着跑了。

看着女儿的背影,妈妈无奈地笑了。事实上,每当罗宾找不到她需要的东西时,也会很烦躁,她甚至还承认喜欢受点约束、更有条有理一点。

过了一会儿,罗宾又来到厨房,此时的她已经换了一套帅气的牛仔裤和运动鞋,急促地对妈妈说:“妈,我得走了。再见!”刚走出大门,她又很快回来了。

“等等!我好像把背包落在卧室了,哦,不,也许放在衣橱里了。”

很显然,眼前这种没有条理、混乱的状况,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小女孩缺乏良好的秩序感。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强调的就是秩序。但凡和谐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状态必定是有秩序的,而一个有着良好秩序感的人必能使人产生愉快、兴奋、舒服,甚至是安全的感觉,反之,一旦失去了这种秩序感,麻烦就会接踵而来,就像故事中的小女孩一样。

要想培养孩子的秩序感,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只有思维有序了,行动才会有秩序,因为人的行动是受思维支配的。比如说,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将物品分门别类地放置好;告诉孩子选择放置物品的地点要合理明确,常用的东西要放在容易拿取的地点。

其次,还要培养孩子的自觉“归位”意识。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就需要有一种“归位”意识。同时,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将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表面上看是方便了别人,其实更是方便了自己。在很多国家,将用完的公共物品“归位”已是很多人的自觉行为,这就像排队买票、购物一样自然。事实上,一个具有这种美德的孩子,对公共财物同样具有公德心和责任心。

再次,要教育孩子做好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是给父母添麻烦。生活中,很多孩子写完作业往往不是自己收拾,而是父母代劳,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依赖父母,久而久之也就淡忘了“归位”的意识。所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让他们学着对自己负责。比如说,孩子睡觉前,培养他们把衣物、书包、鞋帽等物品放在固定位置,这样不仅能保持房间的整洁,还方便第二天需要时取用。即便第二天找不到需要的东西,孩子也会立刻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过失,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一出现问题就责怪父母的不是。

除此之外,父母对孩子的自我约束一定要严格。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一些孩子:在自己家时能做到将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可是出门就变成了另一个样子。比如说,买书时,翻过的书随手一扔;在银行填写单据时,用完的圆珠笔随手一放;在超市购物时,拿了不想要的东西随手一扔……这些都是因为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不论孩子在家还是在外,不论是否有人监督,家长都应该教育他们坚持将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总之,在孩子小的时候,聪明的家长就应该有意识、有策略地让孩子学会将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请记住:一个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而一个坏习惯往往让人深陷泥潭。

为“忙爸忙妈”支招

是否建立了秩序感,是区分文明人的标志。

父母可以监督和提醒孩子,但是有一点很关键,就是不要帮孩子做他忘记了的事情。

让孩子爱上吃饭

一提起孩子的吃饭问题,几乎是每位爸爸妈妈最头疼的事。爱吃的永远也吃不够,不爱吃的坚决不碰,简直就是挑肥拣瘦;一到吃饭时间,总会吃上一口就跑去看动画片、玩玩具,简直就是恋恋不舍。即便家长采用种种威逼、利诱的手段也无济于事,每顿饭少说也要吃上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且饭菜早就冰冰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