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多忙也能做个好父母
18103600000015

第15章 忙中善引导——培养孩子的好品格(2)

“我还没说完呢!我扶老爷爷过天桥的时候,他说他和他的孙子走散了,回不了家。然后,我就问他住在哪里,他告诉了我地址。我又问他知不知道家里的电话,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后来,我只好送这位老爷爷回家,所以才回来这么晚。”

“是吗?可是他为什么不找别人,偏偏找你这个小孩呢?”对于娉娉的一番话,妈妈还是有点怀疑。

“老爷爷说了,之前他问了好几个人,可是没人帮他,一看他是盲人,就转身走了。后来,我就带老爷爷坐公车,把他送到家。到了家,他的孩子都急坏了,正打算报警呢。”

娉娉正说着,家里的电话响了,爸爸接完电话后高兴地对母女俩说:“刚才是老爷爷的儿子打来的电话,说是感谢娉娉把他爸爸送回家,还说明天就要上门来当面致谢呢。”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纯真的孩子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孩子表现出这种善良的品质时,却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赏识和赞扬。

其实,每个孩子就如一颗埋藏着根茎、叶片、花朵的小种子,而且这个涉世不深的小人儿正是处于人生“打底色”的阶段,如一张白纸般纯洁无瑕。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一言一行,才会让他们在合适的条件下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从小悉心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更是如此。

事实上,孩子的行为与思想最初是受家庭影响的,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善良行为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赏识,那么,孩子的善良行为就会强化。即使孩子为此违背了父母的规定,受到别人的嘲笑,作为家长也应该肯定地告诉他:“孩子,你做得对,我们为你骄傲!”反之,如果父母误解了孩子的善良,那么,孩子的善良行为就很有可能会弱化。

这么看来,对于孩子的善良之举,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有可能的话,父母还要让孩子体验因自己善良的举动而带来的馈赠,毫无疑问,这会加深孩子对善良的认识,从而更执著地去做一些善良的事情,当然,这对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非常有利。

而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能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熏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那颗叫做“善良”的种子自然会根深蒂固,最终有一天,孩子自然会长成一个健康、善良和正直的人。事实上,一个生活在友爱、互助家庭氛围中的孩子,通过耳闻目睹家人友善的语言、行为,他们善良的种子便会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

一个寒冷的冬日,一家三口正围坐在火炉前烤火。门外走过来母子俩,他们衣着单薄,嘴唇更是冻得紫黑,问了声能不能进屋暖和一下就不再说话了。

六岁的思远听了,不等父母开口,便急着说:“行,行,快进来!进来!”这对母子看大人没有说话,便依旧站在门口纹丝不动。

思远立即扭头看了看父母,两口子笑着说:“怎么不行?快进来吧!”

母子俩一前一后地进来了,思远赶忙把自己的椅子让给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而思远妈妈早已搬了凳子给孩子的母亲坐。

孩子的母亲边烤火边说明了他们的来历:原来这对母子来自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来这里投亲戚的,没想到这位亲戚搬了家,他们问清楚了新地址,要继续找亲戚,路过这里,便进来想烤烤火暖暖身子再赶路。

烤了好一阵,母子俩看起来还是很冷。思远又对妈妈说:“妈妈,你去泡两杯热茶给他们喝好吗?喝了热茶就不冷了。”妈妈很爽快地答应了,没一会儿工夫就端来两杯热气腾腾的茶。

而这时的思远早已“咚咚咚”地从自己的房间跑出来,只见他抱了件自己穿的毛衣急匆匆地问:“妈妈,爸爸,我能把我的这件毛衣送给这个小朋友穿吗?”看到孩子的举动,父母很是意外,但是他们还是欣然同意了。

天真纯洁的孩子本来就有一颗善良的心,而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更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善良。因为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孩子往往也会成为一个那样的人,具备那样的行为。所以说,要想教育孩子善良,没有比做一个善良的父母更重要的了。

为“忙爸忙妈”支招

孩子只有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才会理解他人的想法与行为,才会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才会激起自己做出善良的举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个互助、友爱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善良品格的形成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让爱心陪伴孩子的成长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的同时,对彼此之间情感上的支持的需求也是前所未有地高涨。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并在情感上支持他人,不仅能帮助你在竞争环境中找到合作伙伴,实现最终目标,更是每个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得以立足和生存的根本。

具体到家庭教育而言,当家长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时,还须注重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因为爱心是孩子将来立身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而且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势必会成为一个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

虽说正如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的一样,爱心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比如,当孩子看到别人哭泣的时候,他们会本能地拿玩具或是好吃的给对方,以表示安慰。但是,即便孩子的爱心是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仍然需要通过外界环境的激发才能得以维持,才能真正成为其持久、稳定的情感特质。而且另一方面,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在潜移默化地渗透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又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而父母亲更是扮演了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的角色。

这么看来,家庭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当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参与和贡献。

薇薇是名小学三年级学生,最近,在课堂上她学了好多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看着那些漂亮的花花草草,薇薇也忍不住想要拥有一盆,于是她恳求妈妈给她买一盆绿植。看到孩子这么有兴致,妈妈欣然同意了薇薇的请求。

一个周末,母女俩来到一家花卉市场,挑了一盆小花。妈妈希望薇薇能够好好观察小花的成长过程,并且还和薇薇约定,由她负责照顾这盆花,还要定期给它浇水和施肥。

最初几天,薇薇是那么兴奋,每天她会耐心地给小花浇水,还会根据日照情况,给花盆挪动位置,而且还会拿个小本子,歪歪扭扭地在上面画出花卉生长的情况。

可是,没过多久,妈妈发现薇薇照顾小花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一连好多天都没见她给小花浇水,也没做生长记录,似乎她早已把养花这件事给忘记了。

结果可想而知,小花的叶子慢慢泛黄了,生长速度也减慢了,或许,过不了几天,那盆花就要真的枯萎了。

一次晚饭后,妈妈把薇薇叫到阳台,对她说:“薇薇,你给花浇水了吗?”

薇薇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没有。”

“为什么没有?”妈妈接着问道。

“我……”薇薇说话支支吾吾的。

“我们买这盆花的时候,你是怎么说的?由谁负责照顾这盆花呢?”听了妈妈的一番话,薇薇沉默不语。

看到薇薇一脸沮丧的表情,妈妈语气温和地说:“你看,失去了美丽的叶子它变得多么枯黄,这盆花一定是非常伤心!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

这时,薇薇也觉得很难过,连连说是自己的过错,没有把小花照顾好。

从那之后,薇薇每天都坚持给花浇水,而且在妈妈的指导下,还时不时地来些“特殊关照”。后来,令她们母女俩感到高兴的是,小花又恢复了以往漂亮的颜色。

很显然,正是在妈妈的鼓励和引导下,孩子才一步步懂得“爱”的高尚情操。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孩子爱心的培养是离不开父母的爱心浇灌的。而且如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的人间,更需要有爱心的人去发现、去欣赏、去领悟。

那么,父母又该如何让孩子的爱心茁壮成长呢?

1.以身示范,胜于言传

父母是爱心传递的使者,父母尊敬乡邻,爱护一草一木,珍惜光阴,都会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拥有爱的感知,让孩子拥有一颗博爱的心。同时,父母也要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什么是爱,让孩子学会从熟悉的人的生活和言行中汲取爱。

2.给孩子创造实施爱心行动的机会

有的时候,不是孩子没有或是缺少爱心,而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渐渐剥夺了他们实施爱心的机会。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父母生日时,暗示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爱;父母生病时,支持并鼓励孩子要懂得体谅并照顾大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孩子的每次付出行动后,父母一定要给予微笑的表情、肯定的赞扬,毫无疑问,这能激起孩子产生一种关爱他人后的愉快体验,并产生不断进取的强烈愿望,这样就会渐渐地把关爱他人当做乐趣了。

3.拓展孩子的交往范围,培养表达爱心的能力

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与同伴交往,并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孩子懂得爱人、表达爱的意识与能力。而且在交往活动中,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宽容别人,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

当然,培养孩子的爱心绝非仅限于上述几点。不过,无论何时,家长都需让孩子认识到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而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中无疑是健康而快乐的!

为“忙爸忙妈”支招

家长应学会抓住契机,从一点一滴中耐心、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从小要有爱心,激发他们爱的情感。

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学会主动关心、帮助别人,参加社会组织的献爱心活动,让孩子从中感受关心、帮助别人的快乐。

教孩子学会竞争,不要一味谦让

现如今,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虽说我们不提倡凡事争个高低,但是善抓机会、积极进取无疑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父母在培养孩子合作、谦让精神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只有让孩子走出“让”的误区,才能赢得周围人的尊敬和佩服。

超超是个文静的小男孩,说话慢声细气的,因为爸爸妈妈都是忙碌的上班族,所以从小他就由爷爷奶奶带大。叔叔家的儿子洋洋比他小一岁,小时候也经常去爷爷奶奶家玩儿。

在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有好吃的东西,爷爷奶奶都是一式两份。超超个大,吃得快,吃完后就会抢弟弟的,而弟弟又不让他,这样两个孩子常会为吃东西而打架。这时爷爷奶奶总会先批评超超,说他是哥哥,抢弟弟的东西不对,应该还给弟弟,并让他向弟弟说“对不起,下次不抢了”之类道歉的话。

经过多次教育,超超基本上改掉了这个毛病,不光是好吃的,就连好玩的玩具,也总能想着弟弟。为此,超超深受家人的称赞。

但是不久前,超超爸爸去幼儿园接他时,老师找他谈了一次话,讨论超超身上存在的问题。原来超超刚入园时,不像别的孩子喜欢争抢东西,一天到晚不声不响,反倒更喜欢帮老师收拾东西。后来,每当老师给小朋友发玩具时,超超也会主动站到一边,让其他小朋友先玩。为此,老师多次表扬他懂礼貌,并让小朋友们向他学习。而超超听了,也是笑眯眯的。

但是渐渐地,老师发现不管做什么,超超都喜欢让着别的孩子。游戏时,他总是把得到的机会让给别的孩子,以至后来小朋友们做游戏时,干脆都不去找他了;站队时,只要不是老师指定的位置,超超都会显得很谦让,直到没有人再需要让了为止;课堂上,超超也会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其他小朋友,当然不是他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事实上,他所有的作业都完成得非常好。老师还说,她为超超懂礼让感到高兴,但是超超过于缺乏竞争意识,对于这一点,她有点担忧。

后来,超超父母反省了自己,觉得他们给予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是太少太少,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点点地培养超超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比如说,晚饭后爸爸会和超超进行一些比赛,抢坐椅子、下跳棋,总之就是要有意识地激发超超的好胜心。而且每次比赛,超超都会攒足了劲儿,严阵以待,希望能赢了爸爸妈妈。

妈妈设计了“讲悄悄话”的活动,鼓励超超对她讲一句悄悄话,渐渐地,超超不但能说出想说的话,而且还能大胆地讲述一件事了。

终于,超超变得开朗外向起来,虽说有时还会把好吃的、好玩儿的让给其他孩子,但是在回答老师提问、做竞争性游戏时,他的表现明显积极多了。

很显然,这是一个过于谦让,不知据理力争,不愿表达自己主张的孩子。或许,在超超第一次让别人时,赢得了别人的尊敬和谢意,但是当超超把所有的机会都让给别人时,却只会得到别人的疏远与不屑,以致无法融入到其他孩子的游戏中去。幸运的是,多亏老师的及时发现和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超超才一步步地赢得了其他孩子的尊重、佩服与亲近。

我们常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自然界的这一法则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竞争可以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还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竞争条件下,孩子往往能更加努力地学习,获得对自己能力比较实际的评价。

所以说,如果希望孩子在今后的人生路上翱翔天宇、搏击云海,家长就要学会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让他们从小就学习竞争,学会竞争,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不断成长!

那么,家长该怎样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又该给他们灌输什么样的竞争意识,又该如何让孩子在竞争中学到更多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