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现象为何如此引人关注?
我们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有关道德的信息,及至接受教育的不同阶段,我们对道德的了解与感知逐渐增多,因为道德养成是自我实现的重要条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们逐渐明白,成为道德完善的人绝非易事。这不仅因为我们要摆脱很多诱惑的纠缠而坚守道德底线,还因为道德判断与选择始终考量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水平。道德养成几乎贯穿人们终生的努力,人们言谈话语举手投足之间展示的道德情怀体现了在生命旅途中提纯的文明程度。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援引苏格拉底的话指出,当涉及道德论题的时候,“我们讨论的不是小事,而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无论是经过烦琐的道德推理,还是通过本然的情感判断,“一切道德思辨的目的都是教给我们以我们的义务,并通过对于恶行和德性的美的适当描绘而培养我们以相应的习惯,使我们规避前者、接受后者”。在当今时代,人们探讨安乐死、同性恋、克隆等对人类传统道德的挑战时,道德失范现象以及对这种现象的冷漠令人们更为震惊,道德哲学因而再次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从文化相对主义、主观主义、功利主义等角度展开的应用伦理学研究蔚为大观。我们不禁发问:在现代生活方式日益丰富的今天,道德现象为何如此引人关注?
2011年10月13日傍晚,年仅两岁零四个月的小女孩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的一条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辆小货柜车碾压,7分钟的时间,在她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找到她的妈妈。一周后,小悦悦因抢救无效而离开了人世。这个事件几乎引起全球震惊,人们感到失望和愤怒,国内外很多媒体因此质疑中国人的道德素质,有些学者主张立法惩治“见死不救罪”,由此引发的对道德失范的讨论成为社会的热点关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见死不救”的情况仍持续存在,道德选择似乎真的成了一种社会问题。
在应该从容展示道德情怀时透露出情感冷漠,这种社会现象值得人们深入反思,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今天,很多人的内心世界为什么越来越单调,“一切向钱看”的思路为什么愈演愈烈?在放弃道德选择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难道真能安宁?毋庸置疑,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保持传统道德精华的同时,我们应促使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准则与时俱进,确认人们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新契约,以之匡正物欲横流的盲目,超越迷失的无序状态,对浮华背后的现代生活加以纠偏,并辅以新时代的道德公设。一生居住在格底斯堡的哲学家康德告诉我们:“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句出自《实践理性批判》的名言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他在这本书中还提醒人们:“德性,这是有限的实践理性所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只有追寻这种“最高的东西”,人们才会避免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的忙乱,从而适应道德实践的需要。
人们的道德信念与道德修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关。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概言之,“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运行的初期,曾有一场令人难忘的讨论:市场经济会不会引起道德滑坡?人们愈益清楚,市场经济不属于任何政治体制,它是一种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但是,市场经济离不开资本,也是无法忽略的事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句话十分著名:“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他为这句话附加的一段脚注同样著名,这段话引自《评论家季刊》上邓宁的表述:“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在这样的语境中,道德是全然可以被忽略的,一个因守持道德而让渡利润的人是被当作傻瓜来看待的。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批判的是资本主义初期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的时候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导致道德失范,相反,诉求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本身不仅不拒斥道德,而且将道德养成视为自身完善的应有之义,这从经济和道德的哲学本义便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东方思想传统中,人们强调“仓廪实”、“衣食足”对于“知礼节”、“知荣辱”的基础意义,也始终强调精神生活的崇高价值,强调“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境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君子谋道不谋贫”、“义然后取”、“正德幅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成为人们权衡义利关系的共识,实现经济目的,同样依靠道德力量。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市民社会对生命、自由、财产权的尊重出于道德认同,道德共识是市民社会发展的伦理根基。作为市民社会的交易场所,“市场”的原初含义表明经济运行的自由、平等和“敞开”,当市场经济进入具有明确价值目标的时代,从“见物不见人”转向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开始协调人的价值与实用经济之间的平衡状态。其实,经济学与道德哲学具有历史关联,较为成熟的经济学体系产生于亚当·斯密以道德教授身份创造的现代经济学范畴。当时的经济学旨在促进人类通达幸福生活的道路,赋予人们的经济交往以超越经济活动本身的更高的意义,将经济活动看成是人类合目的的生活方式,实则广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别讨论了追求崇高理念的“道德人”和由“看不见的手”支配的“经济人”,两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斯密问题”。其实,任何“经济人”都不可能和道德决裂,两者并非对立的价值两极,健康的经济活动必然具有道德之维。
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总是有高于逐利之上的价值目的,任何人都不会为赢得财富而赢得财富,关于经济运行的深层思考应致力于解决人如何获得幸福生活之类的哲学问题,要诉求道德判断和价值阐释。道德追求虽不能直接促进生产的发展,但是也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如果缺乏道德追求,使经济具有持久的活力并非易事。成熟的市场经济讲求尊重彼此、自由交易、平等互让等价值原则,兼顾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力量,在“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张力中谋求社会发展与人的生成的一致。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的道德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的原初意义是“完善的成就”(excellent),具有明确的目的论意义,诸如优秀、勇敢、成就、杰出、节俭等被人们看成是道德之举。对社会没有价值创造的行为很难被看成是道德的,经济运行因为实现人的价值目的而呈现道德意义。人们要考量自己的经济行为对他者的意义,“人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合乎人性的需要,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需要,他作为最具有个体性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可以说,“经济”是“道德”的内在要素,“善”的目的不能排斥物质依托,“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集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关注“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必然建立在社会富裕的基础上,必然依靠有经济生活能力的人来完成。
经济生活和道德生活共处于社会有机体中,人生的幸福不仅在于从何种程度上获得满足,还在于在什么意义上没有失去。“经济”与“道德”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双重实现,这正是经济学古典时代的内在规定。马克思把经济活动中的道德看作“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严厉批评庸俗政治经济学家,他在《资本论》中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不道德现象的深刻揭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种宏观视域展开,对剩余价值秘密的揭露充溢着人文关怀。马克思相关论述为我们重审市场经济的道德内涵,确认解决金融危机的哲学思路,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在当今时代,道德不仅没有缺席的理由,而且它的出场是市场经济完善的重要环节,因为短视的行为往往以长远利益的损失为代价,道德丧失导致市场萎缩的情况不胜枚举,这正是道德文明在经济持久繁荣时期得到重视的原因。当道德淡出人们的视线,经济成为单向度的存在,人的危机倏忽而至。
二、道德失范何以导致人的危机?
自从现代社会确立以来,经济繁荣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社会生产力较之以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拓宽了人们的眼界。但是,五光十色的视界既让人们感到赏心悦目,也让人们眼花缭乱。黑格尔着意区分的“现象”和“现实”对当代人来埃德蒙德·胡塞尔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等。胡塞尔和康德一样,一生都在纯粹思想领域做艰辛的探索,海德格尔、萨特、德里达等人都深受胡塞尔哲学的影响。
说仍然是一道难题,看似真实的存在未必是“现实”,可能只是“现象”甚或“假象”。在“泡沫”与“真实”之间,人们日益感到自己辨识能力的限度。“‘真’这个词,习惯上我们归根结底总是指那种同‘实在’客体的对应关系。”问题是当各种“对应”的假象袭来的时候,因为“实在客体”的缺席,经济泡沫幻灭了习惯上的对应关系。资本运行进程中的很多看似真实的“现象”出自“仿真”行为,虚幻的“仿真”行为使人们感到茫然:很多数据是准确的,很多事实是可以证明的,很多模型和图表是标准的,但最终却出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这揭示了为人们所信任的各种符号的限度,从中也映现出胡塞尔着力论证的“欧洲科学危机”,其实质在于哲学思维样态的危机。
近代以来,科学的昌明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运用科学分析问题成为人们的思维常态,以科学为标准评价事物,已经成为人们的价值选择。但是,“一切现代科学在其作为哲学的分支而被奠定基础的意义方面,以及在它们继续在自身中承担这种意义的方面,正陷入特殊的令人困惑不解的危机……哲学的危机意味着作为哲学总体的分支的一切新时代的科学的危机,它是一种开始隐藏着,然后日渐显露出来的欧洲的人性本身的危机,这表现在欧洲人的文化生活的总体意义上,表现在他们总体的‘存在’上”。事实上,不能仅用科学的方式洞察科学危机,必须通过哲学反思,把握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确认科学的应然走向。在当今时代,人们对哲学的有用性产生了质疑,继而摒弃了哲学的审视逻辑,失去了透视科学危机的方法,哲学未能在科学面前充分发挥其现实功能。在这种境遇中,当代哲学家意识到不能在科学繁荣与失落的景观面前失语,而应自觉以科学作为致思对象,纠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由房地产按揭等问题引发的2008年金融危机反映了美国金融秩序失衡等现实问题,重演了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往事,对当代人处理危机的能力提出新的挑战。经济学家、金融界人士与财经媒体工作者从微观角度考量很多数据和案例,提出各种具体的解决措施,对抑制危机的蔓延起到了一定的实际作用。而分析金融危机的实质,瞭望危机之后的前景,则需要从宏观角度洞察金融危机背后潜藏的人类精神生活的隐患。正如温家宝所指出的:“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透过金融危机的喧嚣景观,从哲学层面解读危机与人类生活的现实关联,可以看到金融危机表象的背后蕴藏着科学的危机、哲学的危机与人的危机,促使我们在繁忙之余回顾经济的道德前提与生活的幸福目的,从而在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中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未来前景。
尽管之前已有各种各样的预警信号,当金融危机作为事实呈现在人们眼前时,震惊与恐慌仍然成为很多人袒露的表情。有一般经济学常识的人对经济危机都不感到陌生,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已经预示了危机的经常性。20世纪以来金融危机爆发的事实不仅验证了马克思的预见,也为经济学教材增加了生动的案例,学界对金融危机爆发可能性的论述几乎为大众所耳熟能详。尽管如此,这次危机影响之大、危害之深、波及范围之广还是令人们心有余悸。它不仅映射出全球经济的运行状况,更使很多人感到日常生活世界中存在的精神危机,包括支撑意义世界的哲学思维样态的危机。
面对五彩斑斓的金融浪潮,选择对其批判或为其辩护,体现了当代哲学的审度与辨识的能力。在深入思索“历史科学”命题的过程中,哲学研究者探究金融危机背后的科学危机所映射出的深层的哲学危机,看到金融危机呈现的景象“与一张假钞在真钞的地方流通的情况相似,假钞就在整个流通中起到了真钞的作用。进而成了一种按照转账和记账构成巨大链条的金融游戏……货币脱离现实的物质生产的参照,逃进无限的投机中,使任意性和通胀是如此巨大,以致金融交换体系正走向自我摧毁的边缘,或几乎丧失任何可信性”。可以说,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深刻揭示的问题遭到历史的再现,从哲学反思的角度着眼,我们应当看到,金融危机处于问题的表象世界,而深层问题在于哲学的失语与人的迷失。
经济现象、科学研究、哲学反思与人的问题内在融通,因为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科学研究和哲学反思的目的。在哲学包罗万象的时代,经济运行和科学研究内化于哲学反思的进程中,并因哲学反思而变得明晰;当科学研究与经济运行走出哲学母体的怀抱,逐渐确认独立样态的时候,居于形上世界的哲学在功利的视野中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当人们沉迷于科学的成就、经济的发达之际,“现代世界极其令人吃惊地扩展了它的能力和才能的运用,它通过科学的帮助和技术的运用渐渐地学会了控制并利用自然力,它把个人完全看作是一种合理化秩序整体中的职能,并把个人当做职能来对待。个人处于职能的相互联系中,从而个人形成的自由越来越少。作为我们整个文化进程的结果,个人日益被限制于为职能服务,为作用着的自动化和机器服务”。“人”成为物一样被规划的对象,人在忙碌的过程中感到迷失,心理危机在生活中颇为常见,当人们放弃了哲学的使命,危机的到来便不可避免。
所以,在反省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不仅要重审金融浪潮中涌现的事实,以科学的态度解决具体的问题,还要以哲学的目光凝视金融危机映射出来的现代社会的风险,把握当代人的生活意义。当前的金融危机并非纯粹的经济学问题,它本质上乃是货币的信用危机,很多现象值得从哲学层面加以审视。我们应该看到,贫穷不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快乐,缺乏道德支撑的单纯的财富追求也无法使人们获得深度的快乐。同样,财富只是获取物质享受的手段,并非人们的幸福生活本身,完善的市场经济必须考量人类的精神资源,珍视人类生活的价值诉求,使财富的获得有益于人类道德的提升之路。在反思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应该重新确认人类精神资源的重要价值,重审人类经济生活的道德前提,此举关涉促进道德文明的社会进步,为人们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发展呈现了意义世界。
金融危机的屡次重演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懦弱与无奈,印证了马克思对危机频发的现实及其成因的深刻论述,同时映射出当代哲学的问题与当代人的限度。“这场危机毫无疑问印证了马克思的一句话:‘资产阶级就像一个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用魔法召唤出来的魔鬼的魔法师。’如果马克思能活到今天,他不会准确告诉你这场危机将在何时以怎样的方式结束。相反,他可能指出这些危机是资本主义继续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改革家们幻想他们能应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阵痛,还沉浸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应当看到,乌托邦幻想的根源在于哲学观念的误区,当人们沉迷于幻象思维的时候,危机的爆发便成为必然。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破坏性毋庸置疑,但从辩证角度审视危机的现实,可以看到金融危机的启示意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模式的弊端,看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层问题,看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必须确认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论意义。
与此同时,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具有抵制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现实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超越了传统的剥削观念,扬弃了传统的资本运行模式,以人为本地构建市场经济发展的和谐氛围,对规避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及其相关影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人们的道德自觉,倡导进步的道德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是,在逐渐走向完善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社会还存在着很多棘手的道德难题。经济人格和道德人格还会相互冲突,道德失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长期存在,还会有人在意义缺失的迷茫中漂流,因为道德追求不能带来短期利益,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很少直接考虑精神资源,而把物质世界假定为用之不竭的源泉,在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破坏了物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降低了社会发展应有的道德意义。为此,需要以长远的眼界形成超越当下的道德意识,确立当代人的道德情怀。
三、如何确立当代人的道德情怀?
关于道德的分支哲学有两个学术称谓,一个是伦理学(ethics),一个是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我们通常将伦理和道德通用甚至合用,称为伦理道德,其实,伦理和道德存在一定的差别。相对来说,伦理学更关注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及其蕴含的问题,道德哲学则偏重于探究超越当下的形而上的德性问题。在当今时代,哲学家面对很多现实难解的道德问题,研究旨趣具有更多的应用色彩。传统道德哲学关心的很多问题日益转换为政治哲学的主题,当代哲学家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主要表现在应用伦理学研究,对伦理道德的一般问题的研究被称为元伦理学研究。应用伦理学以元伦理学为基础,元伦理学通过应用伦理学研究体现社会功能。也有学者将伦理学划分为研究优良道德指定方法的元伦理学,研究优良道德主体、实体和价值的规范伦理学以及研究优良道德实现的美德伦理学,而且这三种伦理学近年来均得到深入探讨。如果大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作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这里所要强调的是,由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非常复杂,关于伦理道德的争鸣较为激烈,应用伦理学日益成为学界的热点论域。
尽管在规范语境中,只有元伦理学属于哲学研究,各种应用伦理学所做的只是运用元伦理学对道德现象的一种判断或表达,但是形形色色的道德现象都需要伦理学的判断与表达,哪怕只是一声具有哲学底蕴的棒喝,也是体现哲学社会功能的现实方式,也会起到哲学应当具有的现实作用。“现代战争问题、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所面临的新问题、‘性革命’所导致的道德问题、现代医学以及现代高科技所引起的人伦关系问题、环境问题等都要求伦理学的介入,这便是应用伦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简言之,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形形色色的道德现象和伦理难题,伦理学家运用元伦理学的基本思路,在各种不同的应用伦理学流派的话语中对这些现象和难题做出尝试性的分析和解答,刻画了很多哲学热点问题的路标。
前面曾经提到,安乐死、同性恋、克隆等社会现象引起伦理学家的深入思考,当代应用伦理学研究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案例。比如一个住在地中海戈佐岛的妇女在2000年8月发现自己怀了一对连体婴儿,她和丈夫给两个孩子取名为乔迪与玛丽。两个婴儿共用一个心脏、一对肺叶,她们的脊柱长在一起。有些连体婴儿可以长大成人,但乔迪和玛丽却没有这么幸运,因为她们的身体状况决定只能有一个活下来,否则两个都有生命危险。她们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不同意通过手术,使一个活下来而使另一个死去。但是,医院认为至少应当挽救一个婴儿的生命,于是上诉法院,要求通过手术分离两个婴儿。法院认定医院的要求,于是两个中稍微强壮一点儿的乔迪活了下来,而玛丽离开了人世。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伦理学案例,因为秉持不同的理念,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如果坚持人类生命的神圣,就没有理由以伤害一个生命为代价来保存另一个生命;如果希望尽可能地挽救生命,就要理性地选择哪怕一个生命活下来。到底何去何从?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每个案例都让伦理学家陷入深深的思考,也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类的道德生活既关乎社会,也关乎人对自然的态度。一位美国摄影记者曾记录过北极圈附近的猎人捕杀貂的过程。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当地的猎人们穿着厚棉衣躺在貂经常出现的雪地上,装作快要冻死了。生性善良的貂看见雪地上的人,立即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对方。正在它奉献自己温暖的时候,被猎人轻而易举地抓到。这个捕猎过程被曝光之后,人们纷纷谴责这种丑恶的捕杀行为。多年后,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当地的猎人不再使用这种令人不齿的捕猎方法。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北京自然博物馆某处镜子旁边的一句话:你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动物。来自然博物馆参观的动物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动物。确实,在动物面前,能够合作且参与公共生活的人类是强大的,可是人之所以超越动物,并不在于具有欺骗和伤害动物的能力。面对动物的善良,我们需要时刻叩问自己的良知,人要以自己的良知顶天立地。某些人在道德层面还不如一个动物,是人类的耻辱。
在当今时代,道德哲学已经不仅停留于形而上的德性思考,而且要面对具体的道德事实发言。这种努力致力于确立当代人的道德情怀,使人们确立道德意识,形成高品位的道德修养。面对纷繁多元的社会变化,日常生活世界的改观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随之变迁,但道德追求仍然体现着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价值。从完整的道德人格塑造角度看,人们的道德追求是基于生活体验的内心生发,在通常情况下,凡是我们认为道德的事物,诸如正义、仁爱等都是以爱己和爱人的交融为前提的。任何一种奉献,只要是甘愿的,必然伴随着对幸福的享受。从健康的道德氛围构建角度看,道德准绳是与相对“能够”调和的绝对的“应该”,为了完善不断走向未来的生活目标,应将道德理想引入道德实践,立足于道德的一般原则,融通道德的理想高度与实践强度,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体制,使人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做出富有时代感的道德决断。
确立当代人的道德情怀,需要上面谈到的对人的内心世界的道德激励,对社会道德氛围的文化构建。达及这种愿望,需要通过道德教育,使人们的欲望和情感基于理性的道德认知。在当今时代,道德教育不能沦为一般意义的说教,而应“因材施教”、“以理服人”,深入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使人们意识到,即使当获利的机会胜过道德崩溃的风险,缺失道德的活动也没有合乎逻辑的解释。道德情怀的提升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而行,缺乏道德归属的经济行为将使自身遭遇空虚的境遇,而有道德情怀的人们将在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感。完善的市场经济澄明道德与经济之间“应有”与“实有”的张力,整合道德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拒斥人们在膨胀的欲望中迷失的悖谬之举。为此,应在鼓励个人追求正当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当以道德舆论赞扬崇高鞭笞丑恶,形成社会发展的道德自觉。比如在每年“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中,我们可以感知很多美丽的道德心灵,因他们的道德行为而深深感动。尽管缺德不会遭到法律的制裁,但终究是人们不齿的对象,终究只能以猥琐的方式展露自己的卑微。而高尚的心灵有勇气使梦想飞翔,看重良知的价值,使人们理解道德的路标,在反思中追求卓越,辉映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达尔文曾说过:“只要任何动物的智力发展到或几乎发展到人类的水平,那么它们以其固有的社会本能也一定会获得道德观念和道德良心。”人应在动物面前展现道德的分量。道德养成始终是人之为人以及人达到何种人格境界的重要标准,当听到“不是人”的批评时,必定是被评者的行为逾越了道德难以跨越的空间。那时,被批评者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如动物。
在这一章中,我们简要了解了道德哲学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初步探讨了当代哲学家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以及应用伦理学的研究思路。我们深知道德对人格养成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无论从历史语境还是从现实发展角度看,忽视生活中的道德内涵,将经济活动抽象为纯粹逐利的行为,便可能遭遇单向度的发展状态。当道德意蕴流失时,注定背离经济活动的意义世界,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危机。最后,我想送大家四个字:道德养人。希望我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进一步深思当代社会的道德现象与伦理问题,这正是古往今来的道德哲学家或伦理学家的真正期望。
推荐阅读书目
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美]詹姆斯·雷切尔斯,道德的理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安启念,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7.万俊人,义利之间,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8.葛晨虹,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性思想研究,北京:同心出版社,1998.
9.卢风,肖巍主编,应用伦理学导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