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文学知识
17792700000005

第5章 中外文学发展历程(4)

希腊的奴隶制国家表现为各自独立的城邦,在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雅典奴隶主内部民主比较充分。此外,希腊的工商业也比较发达,而意大利适宜于农业,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实行大田庄制。基于以上原因和其他因素,在希腊、特别是雅典,在哲学领域中就出现了繁荣局面;文学成为活跃的政治生活中一部分;在文学和哲学发达的基础上,文艺理论获得很高的成就;科学和艺术十分昌盛。此外,希腊奴隶主提供精神和身体的全面发展,富于机智和创造性。

马克思指出,希腊的神话和史诗是发展得最完善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不论神话还是史诗又都是希腊全民的创作,在人民中间经过几百年的锤炼,在许多方面都有它独特的成就。欧洲文学的主要体裁,如诗歌中的史诗、教谕诗、抒情诗、田园诗、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散文中的历史、演说、哲学论文、对话录、文学评论、传记、传奇和寓言等等,莫不创始于希腊。

希腊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氏族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这时产生了神话和史诗;古典时期,即奴隶制全盛时期,产生了悲剧、喜剧、散文和文艺理论;希腊化时期文学崇尚修辞技巧,内容贫乏,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公元二世纪以后,希腊影响所及的地区被罗马帝国吞并,虽仍有希腊语作家,但古希腊文学已失去独立性。罗马文学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到二世纪中叶为开始阶段,作品大都失传,主要成就是喜剧;共和末期为一段,无论散文、诗歌都有较大成绩,称为“黄金时代”;公元一、二世纪,即帝国初期,称为“白银时代”,以讽刺诗和历史较为突出;三世纪以后为衰落阶段。此后,以拉丁语写作的作家中,基督教作家成为主流,此外还有由拉丁语派生的方言文学,欧洲文学进入中古时期。

5.闻名遐迩的古罗马、意大利文学

罗马的文化主要是继承希腊文化而来。公元前3世纪,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文学便在希腊文学影响下迅速发展起来。

罗马文学的语言是拉丁族的语言——拉丁语。它包含了伊特鲁利亚、希腊、高卢等语言因素。文学语言和日常生活所用的口语相差颇为悬殊,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简练有力,语法结构严谨。拉丁语原有轻重音,在希腊诗歌影响下,罗马诗歌也采用了以长短音为准的“音量制”。随着帝国的扩张,到了公元四世纪,拉丁语在西方各省代替了当地的土语,最后发展为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等“罗曼斯”语种。而东方各省仍以希腊语为主要语言。

罗马神话可以说并不存在。最早的意大利的神祗是同宗教迷信分不开的。古罗马人认为每个地方或场所都有它的神祗,例如家神、灶神、囤神、门神。罗马人从事农业牧业,因此认为田地、山林、泉水、河流也都有神祗居住掌管,如作物和羊群之神法乌努斯、林神狄安娜。人们必须向这些神祗祭献,才能求得安宁和保护。

罗马最早的文学是在劳动和举行宗教仪式时所唱的诗歌和原始的、笑剧式的对话中产生的,但留传绝少。留存下来的最早的文学作品是戏剧。共和国中期,罗马国势扩张,进行大规模的武力掠夺,奴隶主积聚了大量财富,生活日趋奢移。贵族、骑士和他们所豢养的大批食客需要娱乐。这样,在早期的节日歌舞、民间戏剧的传统和希腊戏剧的影响下,罗马戏剧获得了一定的繁荣。由于元老贵族权力强大,压制民主,戏剧很少直接涉及当时重大的政治问题。

早期罗马戏剧主要有悲剧和喜剧两种,有的是模仿希腊的,也有以罗马历史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悲剧都已失传,流传下来的喜剧主要有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作品。他们对欧洲文艺复兴和以后的戏剧很有影响。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使意大利文学达到高度繁荣,与此同时,哲学、自然科学、艺术也出现全面繁荣的景象。

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虽在阿里奥斯托(1474~1533)、塔索(1544~1595)等人的诗作中不同程度地得到反映,但文艺复兴运动终因民族分裂,封建势力猖獗而告结束。整个17世纪,未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直到18世纪下半叶,才在法国启蒙思想影响下,开始新的繁荣。朱泽培·帕里尼(1729~1799)、维多里奥·阿尔菲耶里(1749~1803)等启蒙主义作家通过自己的抒情诗、悲剧挟击封建暴政,维护人的尊严,宣传自由、共和思想。而哥尔多尼(1707~1793)的喜剧则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他对当时流行的即兴喜剧进行了重大改革,为意大利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因反抗异族统治的民族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此时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出积极的倾向。曼佐尼(1785~1873)、莱奥帕尔迪(1789~1837)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或表示对外族占领者的愤恨,或讴歌烧炭党人的英勇斗争。此时,历史小说、历史剧亦取得重大成就。曼佐尼的《约婚夫妇》、乔万尼奥里(1838~1915)的《斯巴达克思》均为历史小说名作,前者体现了民族复兴运动的精神,后者描述了古罗马奴隶起义的宏伟画面,表达了19世纪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治思想。70年代后,在法国自然主义影响下,真实主义文学登上了文坛并占主导地位。维尔加(1840~1922)、卡普安纳(1839~1915)集合在真实主义旗帜下,对民族复兴运动后的社会现实及小人物的生活命运予以批判性的描述。至20世纪,意大利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文坛上思潮迭起,流派繁多。未来主义、微暗派诗歌、隐逸派诗歌、艺术散文派、新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此兴彼衰,千变万化,反映了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与人们的精神心理。此外,克罗齐(1866~1952)的美学理论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界和文艺理论界产生深远影响。而作为意共领袖的慕兰西(1891~1937)的理论著作则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6.泱泱大潮的英国爱尔兰文学

公元5世纪,随着盎格鲁·撒克逊族对不列颠的征服,掀开了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页。史诗《贝奥武甫》为英格兰民族第一部重要作品,描写部落英雄贝奥武甫杀巨妖,诛火龙,为民捐躯的故事。自6世纪至14世纪,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占显著地位。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给资产阶级打开了广阔的前景,也促成文学的繁荣。人文主义思想在新文学的园地里开花结果。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七世纪初期,诗歌、戏剧、小说、散文都很发达,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文学的全盛期。但阶级矛盾在当时是十分尖锐的,因而文学也反映出不同的倾向,大体可以分为民主和贵族两类。圈地运动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陷于饥饿贫困的绝境,城市贫民人数激增,政府颁布血腥的法令迫使他们廉价出卖劳动力。有一些新兴资产阶级作家对劳动人民表示深厚的同情,他们不仅反封建,而且对资产主义也有所批判,如奠尔、莎士比亚。另一些作家则带有较浓厚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倾向,他们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关心资产阶级自身的发展,但和劳动人民有很大距离,如斯宾塞。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英国的另一表现形式是清教运动。清教这一教派反对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因素,反映资产阶级上层利益。它提倡节俭,以上帝的意志为借口,替资本积累作辩护。它反对世俗文化,尤其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戏剧。

从思想上说,它是一种新的禁欲主义,精神和魅力。17世纪的英国文学与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相联。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1667)等反映了清教徒革命家的思想情绪。18世纪初,蒲伯的古典主义诗歌流行极广,斯梯尔与艾迪生首创的“期刊文学”十分活跃。而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则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笛福、斯威夫特、理查逊、菲尔丁等人的小说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朽丑恶,肯定了普通人的高尚品德,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愿望,具有启蒙的性质。70年代,谢立丹的戏剧创作仍然遵循启蒙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结出累累硕果,在18世纪后半期出现的感伤主义文学中。斯特恩、歌尔德斯密斯占有重要地位。18世纪末,苏格兰民歌诗人彭斯和民主诗人布莱克的创作初露浪漫主义之端倪,至19世纪头30年,浪漫主义文学便成泱泱大潮。

继具有保守倾向的“湖畔派”诗人之后,拜伦、雪莱、济慈等于1815年前后跃居诗坛,丰富并提高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和艺术性。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均表现出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在世界文学中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司各特所开创的历史小说为浪漫主义文学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过渡作了准备,30年代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劳资矛盾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宪章派诗歌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狄更斯的《双城记》、萨克雷的《名利场》、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的《玛丽·巴顿》等重要小说,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与愿望,广泛揭露与尖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他们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70年代后,英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哈代、高尔斯华绥等作家仍然坚持现实主义传统,他们的作品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英国社会的典型特征,但又流露出悲观主义和宿命论思想情绪,批判力量逐渐减弱,爱尔兰作家王尔德的创作则表现出唯美主义顷向。

19、20世纪之交,称雄于英国剧坛的是来自爱尔兰的剧作家肖伯纳。一生写有《鳏夫的房产》(1892)、《巴巴拉少校》(1905)等51部戏剧,开创了英国戏剧史上新的一页。20世纪初,随着爱尔兰人民民族意识的普遍高涨,爱尔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形成了以叶芝为中心的,包括辛格、奥凯西、乔伊斯等人在内的爱尔兰作家群,出现了戏剧、诗歌、小说的全面繁荣。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文坛出现了纷纭复杂的局面。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创新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象征派诗歌、意识流小说、“愤怒的青年”等现代派文学纷呈文坛,折光地反映了当代西方世界的社会矛盾和人们的精神心理。而福克斯、奥凯西等无产阶级作家则把反映劳资冲突,描写共产党人的反法西斯斗争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

7.与时同步的法国文学

9世纪中叶,法兰西国家形成,罗曼语逐渐成为国语,早期罗曼语口头创作几乎没有留下文字材料。有文字的创作始于中世纪。

十五世纪末,法国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在意大利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钻研希腊文学和哲学,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传播。毕代(1467~1540)、拉伯雷、杜尔奈伯(1512~1565)、拉缪(1515~1572)等是法国最早的人文主义者。教会和巴黎大学仇视新思想,有时甚至企图使用消灭肉体的野蛮手段来消灭人文主义思想,一五四六年里昂的语言学家、印刷商多雷(1509~1546)被处绞刑和火刑,就是这种迫害的著名例子之一。

法国的宗教改革是在加尔文派的领导下进行的。加尔文(1590~1546)最初曾受到路德的影响。“加尔文的信条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

他所提倡的教会制度比较民主,是“选民公社”制度。加尔文信徒在法国称为胡格诺教徒。法国设立宗教裁判所,大肆镇压加尔文信徒。1562年开始的胡格诺战争延续了三十多年之久,这场残酷的宗教内战也是一场大封建主争权夺利的战争。

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有时也得到王权的支持。弗朗索瓦一世在人文主义者毕代的建议之下,成立以研究希腊语、拉丁语和希伯来语为主的法兰西学院,和巴黎大学相对抗。弗朗索瓦的姐姐玛格利特·德·那伐尔的宫廷,是受教会和巴黎大学迫害的人文主义者和加尔文信徒的避难所。

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有两种不同倾向。具有贵族倾向的七星诗社中的抒情诗人肯定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反对禁欲主义,有时也关心人民疾苦,但他们更注意的是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民主倾向作家如拉伯雷则和人民比较接近,对封建势力和教会予以猛烈的抨击。这两种作家都钻研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拉伯雷是有名的希腊语文学者,他从古希腊文化吸取精神力量,和封建势力作斗争,同时也大量采用民问故事来丰富他的作品。七星诗社作家更多地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榜样进行创作,表达人文主义思想,而对于民间文学和人民语言则极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