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文学知识
17792700000035

第35章 中外著名文学家(6)

30.金庸:武侠小说,一代宗师

金庸(1925~至今)原名查良镛,曾用笔名林欢,祖籍浙江海宁,出身世代书香门第,从小酷爱文艺,就读杭州高中学校时,便开始向报刊投稿。抗战末在重庆,进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专攻国际法律,未毕业,一度在中央图书馆工作。

抗战胜利后,回到浙江老家,任东南日报采访记者兼电讯翻译。不久,经考试入上海大公报。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又南来香港,继任国际电讯翻译。

1950年新晚报创刊,编副刊,写专栏,搞翻译。1952年,写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大获成功,以后一发不可收,遂成武侠小说一代宗师。后来他将已发表的书稿全部重新修。从60年代初起,皆在明报晚报上重新连载,1959年,曾一度转入电影界,在长城电影制片公司任编剧。60年代初,脱离电影圈,与人合创《明报》系列,成为香港知识分子喜读的第一大报。金庸和梁羽生一样,开始写武侠小说日寸并无把握,初战告捷后便欲罢不能了,一直到1981年才封笔。他的武侠小说从情节到场面,都突破了过去个人、家庭乃至宫廷的窄小范围,把故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展开。大部分作品以宋元明清为时代背景,通过历史上重大事件来展开波澜壮阔的斗争,他的小说构思巧妙,情节离奇曲折,但又合情合理,突破武侠小说有“武”无“侠”的局限,做到有“武”又有“情”。小说手法灵活多洋,有对传统手法的汲取,但更多的是反传统、反常规的现代写法,如运用电影手法,意识流手法、象征手法、超现实主义等等。

语言精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31.王蒙:中国现代小说大师

王蒙(1934~至今),中国现代小说家。祖籍河北南皮县,1934年10月生于北平(今北京)。一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使他成为世人瞩目的人,也使他因而遭受到错误的批判,从此他的生活轨迹和创作轨迹充满着动荡、变革和创新,其思想艺术的成长深印着共和国发展变化的烙印。

王蒙中学时代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王蒙在北京市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今共青团)区委会的工作。1963年调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工作,曾到伊犁农村劳动7年之久。1975年返回自治区文艺创作室工作。1978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以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部长。1985年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和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他前期创作的两部重要作品,它们都体现了青年面对社会的热情和敏锐的观察力。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爱、幻想和奋进,也展现了作者勇于揭示社会中落后行为、僵化思想的锐气。它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一派歌颂型作品中,立刻受到世人的注意,但不久便受到错误的批判。王蒙回到北京后开始了新的创作高潮。小说《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相见时难》等作品在思想上较前期成熟而深入,展现了作者20年来的坎坷和“教训”,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尖锐的思想命题。在主人公身上寄托着作者的情操和理想,整个情调乐观向上。这时期的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也有所不同,或尝试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或采用复线条式的结构。总之,在作品的思想、艺术各方面,王蒙一直是一位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作家,近年来仍活跃在文坛。

第二节 英国著名文学家

1.乔叟:英国诗歌之父

杰弗里·乔叟(约1343~1400),英国诗人,英国文艺复兴先驱,英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最早的代表,被称作“英国诗歌之父”。他出身于伦敦一个富裕的酒商家庭,担任过宫廷和外省官职,出使过法国和意大利。

乔叟接触过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作品,较早地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

他懂得拉丁文,熟悉维吉尔和奥维德的作品。他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立场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他的主要作品有长诗《特罗伊勒斯与克丽西德》和寓意诗《声誉之堂》。在乔叟大量作品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1378~1400)。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他现实主义艺术的结晶,是他用自己生命的最后15年写成的。故事集的结构方式类似《十日谈》,由总引和24个故事组成,很大一部分是诗体。总引起着把全书串联在一起的作用,叙述一批香客到坎特伯雷地方去朝圣,途经伦敦一旅店,店主和作者也加入了朝圣行列,为排除旅途烦劳,提议大家在途中轮流讲故事,谁讲得好就在归来时由大家请他吃饭。这些香客中的武士、侍从、女尼、女修道院院长、教士、游乞僧、商人、学者、律师、农民、木匠、染工、水手、船夫、医生、厨师和贵妇人。他们所讲的故事有民间传说、骑士传奇、宗教故事、寓言等等,但反映的都是英国14世纪的社会现实,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作者人文主义思想。大部分故事是有关爱情婚姻方面的,作者写了各种不同的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出场的各阶层人物,成为英国中世纪社会后期的缩影。通过这些人物所讲的故事,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描绘了英国资本主义处于摇篮时期的各种人物的面貌,揭露了封建阶级特别是教会僧侣的腐败伪善,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大胆地提出了爱情和妇女问题,但作者并不彻底否定宗教,有一些故事宣扬消极容忍的处世哲学和宗教劝善思想。总的来说这部著作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远远超过同时代和以前的作品,是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乔叟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些类似意大利文学中的但丁。他开创了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莎士比亚和狄更斯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乔叟的后世继承者。

2.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巨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便是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的巨人。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和诗人,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早期他在剧院打过杂,当过演员,隧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扮演过剧中的配角,后来做了编剧。开始他是与人合作改编旧剧本,不久便开始了独立的艺术创作,最后成为伦敦“寰球剧院”的股东,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去世。莎士比亚死后7年,才由戏剧界的朋友搜集他的遗作,出版了第一部莎士比亚戏剧集。莎士比亚一生著作丰富,流存至今的共有37部戏剧、2部长篇叙事诗和154首十四行诗,还有些杂诗。

莎士比亚的创作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如《亨利四世》、《理查三世》、《威尼斯商人》等。作品处处洋溢着朝气勃勃的乐观情绪,表现出人文主义思想,即使是悲剧也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带有喜剧特征。第二阶段作家开始意识到社会矛盾的复杂与尖锐,思想转为沉郁深邃,写下了著名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悲剧以及一系列伟大的悲剧,富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三阶段是创作神话剧阶段,这一阶段的创作充满传奇和极具浪漫色彩的幻想。代表作是《暴风雨》。

19世纪初,莎士比亚的名字已经传到中国,并有莎士比亚的故事出版。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莎士比亚的戏剧用白话文和剧本的形式陆续翻译介绍过来。其中有田汉译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曹未风译的11种剧本,有朱生豪译的31种剧本等。1949年以后出现了许多新译本,特别是莎士比亚诞生400周年时出版了朱生豪的11卷《莎士比亚戏剧集》。1978年又重新修订、补译齐全,定名为《莎士比亚全集》。自五四运动以来,在出版莎士比亚剧本的同时,戏剧界也把莎士比亚戏剧搬上了中国舞台。

3.拜伦:叛逆形象的塑造者

乔治·戈登·拜伦生于伦敦一个已经没落了的贵族家庭。10岁继承了伯祖父的爵位和一些封地,跟随母亲移居诺丁汉郡。青年时期,拜伦在剑桥大学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

大学二年级时,拜伦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候》(1807),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上流社会的鄙视。诗集受到反动评论家的恶意抨击。诗人创作出《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家》(1809)一诗进行猛烈反击。这是一首针对当时英国“湖畔派”的消极浪漫主义倾向而写的富有战斗性的讽刺诗。

拜伦于1809年大学毕业后,在上议院获得了世袭的议员席位。同年6月间,拜伦在欧洲大陆旅行,游历了南欧各国,使他有机会广泛地认识社会,接触各阶层的人们,他于1811年回国,1812年发表了《格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章),受到社会的巨大欢迎,使拜伦一举成名,这部以旅游经历为题材的长诗,是拜伦的代表作之一。

此后,他发表了两次演讲,阻止通过镇压破坏机器的工人法案,未果,反而受统治者仇视。

1812年以后,诗人愈来愈感到自己的孤独,感到自己的努力并无效果,在非常苦闷的情况下,便写了一系列“东方”题材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诗,这就是《东方叙事诗》,包括《异教徒》(1813)、《海盗》(1814)、《莱拉》(1814)、《柯林斯的围攻》(1815)、《巴里西娜》(1816)等。在这些诗篇中,拜伦塑造了一些孤傲的、反抗社会制度的叛逆者形象,即文学史上有名的“拜伦式英雄”。

1816年拜伦迁居意大利,同当地的秘密组织烧炭党发生联系。这个组织正在准备起义,反对奥地利的统治。由于他接近了革命活动。在创作上获得了新的力量,悲观主义情调逐渐得到了克服。

在意大利定居期间是拜伦创作的高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写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诗剧《马利诺·法利裘洛》(1820)、《该隐》(1821)、讽刺诗《别波》(1818)、《审判的幻想》(1822)和《青铜时代》(1822)以及长篇叙事诗《唐·璜》(1818~1823)等。在《青铜时代》中,拜伦揭发了182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神圣同盟”反革命会议,描写了“三位一体”的反动领袖的形像。拜伦在诗中深刻地揭发了封建地主和金融巨头对反动的“神圣同盟”的支持,和他们之间共同的利害关系。《青铜时代》是拜伦讽刺艺术的杰作。

总之,拜伦诗歌的思想意义是深刻的,既然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又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还抒发了对人民的热爱,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虽然在叙事诗中创造出一系列的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然而这些人物,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孤军作战的人物,不管他怎样拼命奋斗,始终一事无成,以《东方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多数以悲剧为结局,正是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悲观主义的情绪,损害了拜伦诗歌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4.雪菜:天才的预言家

珀西·比希·雪莱(1792~1822),英国诗人。出生于贵族家庭,其父为国会议员。12岁人伊顿公学学习,并开始写诗,此间受启蒙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影响。在牛津大学求学时,因撰写哲学论文《无神论的必要性》触怒教会,被学校开除,其父亦在经济上不再接济。1812年到达都柏林,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支援爱尔兰人民反对英国政府的斗争,之后又以诗歌为继续斗争的武器。

1816年旅行瑞士时结识拜伦,两人友谊甚笃。1822年在意大利渡海途中,不幸覆舟溺死。主要著作有长诗《麦布女王》(1813)、《伊斯兰起义》(1818)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后者为其代表作。它取材于古希腊悲剧,通过热爱人类的己知普罗米修斯与代表邪恶的神王朱比特之间的斗争及其胜利,表达了诗人打倒暴君,建立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长诗气势磅礴宏伟,想象丰富,节奏明快,充满浪漫主义激情,是一部融合希腊悲剧形式与现代革命思想的杰作。政治抒情诗有《致英国人之歌》、《虐政的假面游行》、《自颂》等,号召工农起来反抗暴政,争取自由。晚期所作《西风颂》(1819)为描写自然景物的著名诗篇。诗中以西风象征革命力量,洋溢着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诗末两句“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么”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恩格斯称其为“天才的预言家”。另有论文、散文、书信等。

雪莱的重要作品还有长诗《麦布女王》(1813)、《伊斯兰的起义》(1817》和抒情诗《云》、《致云雀》,还有一首仿佛预感死期将至的《悲歌》(18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