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文学知识
17792700000034

第34章 中外著名文学家(5)

24.丁玲:能敌三千毛瑟精兵的女作家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临澧一个封建豪门世家,祖辈做过大官,但到了父亲这一辈家业完全败落。丁玲4岁时父亲死去。丁玲的母亲出身于诗礼人家,她性格倔强,受到过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自己还办过妇女学校。丁玲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受到很大影响。她深信做人决不要向封建落后的礼教低头,处世一定要讲求自强自立,这在她以后的作品中也有不少反映。1922年后,丁玲在上海、北京等地结识了瞿秋白、沈雁冰等党内人士,并在北京大学深造。1928年发表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作品树立了一位既反抗封建礼教,又充满内心矛盾的个人主义的青年典型形象。

1936年丁玲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所写的作品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如《我在霞村的时候》、《一颗未出膛的子弹》等反映了新时代的妇女形象,展现了革命运动的风貌。1948年6月写成《太阳照在桑乾河上》。1949年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及常务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人民文学》主编等。1955年及1957年先后遭到错误批判。1958年被送往北大荒劳动,“文化大革命”中被监禁5年多。1978年丁玲的冤案得到平反。1979年续写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1986年在北京病逝。

丁玲的作品既有男作家所缺乏的细腻,又有女作家不易具备的豪放。她善于把细腻的心理刻画与真实生动的客观描写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中国农村广阔的生活场景,充满昂扬的革命精神。

25.巴金:中国文坛的长青树

巴金(1904~200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李尧堂,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童年时期的生活使他对腐朽的封建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的憎恨。五四运动“使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来到上海,1927年到法国巴黎留学。在巴黎期间,以巴金为笔名写下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作品以军阀在上海的黑暗统治为背影,通过描写一个小资产阶级年轻诗人杜大心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北洋军阀对群众革命运动的血腥镇压,反映了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探索了社会革命的前途和出路。小说“真实地暴露了一个想革命而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的小知识分子的灵魂”(巴金《谈(灭亡)》)。1930至1933年间,巴金又创作了《死去的太阳》、《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篇小说。这些小说在主题、题材和人物形象等万面,都与《灭亡》相似,描写了在军阀统治下,“一群青年的性格活动与死亡”(巴金《(爱情三部曲)总序》)。其中《爱情三部曲》是作家最喜欢的作品,它的主题并非只是爱情,它主要是通过当时一群社会青年的爱情生活剖析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苦闷和矛盾,并写出他们如何从个人的爱情生活圈子走向社会的广阔天地,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彷徨犹豫、孤寂悲哀的周如水,性格激烈鲁莽、内心寂寞感伤的吴仁民,沉着稳健、理智清醒、闪现着青春活力的寄寓着理想的李佩珠。三部曲被人们誉为“知识青年的一面镜子”。同时三部曲也真实细腻地展示了作者本人的理想和情思,显示了作者对青春热力的憧憬和期待。巴金的《家》写成于1931年,最初题名为《激流》,后来以单行本发行时才改名为《家》。1938年和1940年,巴金叉顺着《家》的情节发展线索,陆续写成了《春》和《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合称《激流三部曲》,其中《家》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家》是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为主干的。描绘了封建家庭的腐败与衰落和新生一代革命力量的成长。

《家》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这种“青春型”的创造,特别能唤起青年人的共鸣。

26.周立波:中国现代小说家代表

周立波(1908~1979)1951年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得斯大林文艺奖三等奖,这一部成功地反映中国土地改革运动的作品,是作家周立波的代表作。

周立波是中国现代小说家。1908年8月9日出生于湖南益阳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从长沙一中毕业。1928年到上海一面工作,一面自学,后来考入免费的劳动大学经济系读书。这一期间他积极参加革命文学活动,并翻译了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等作品。1937年后周立波辗转延安与武汉,写了《晋察冀印象记》《战地日记》,这是抗日战争初期较好的报告文学作品。1945年任《中原日报》社副社长。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在东北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酝酿并创作了《暴风骤雨》(1948年)。1955年后回到故乡安家。曾任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职。1979年病逝。

《暴风骤雨》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展示了土地改革时期东北地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等贫苦农业以及干练的共产党员萧祥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全书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氛,又有十分鲜明的地方色彩。作者灵活运用了大量的东北农民的口语,整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东北农村生活气息。1959年周立波又发表了《暴风骤雨》的妹妹篇《山乡巨变》,并于1960年完成续集。这部作品写的是新一代农民的成长,老一代农民的变化。文化大革命后创作的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7.艾青:人民的代言人

艾青(1910~1996)是中国新诗史上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的产生过重要影响,且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县一个地主家庭。生后不久,被算命先生认为是家中的“克星”,送到本村一位贫苦农妇家抚养。艾青从小在艰苦的农家长大,又带着一个不同于这个环境的出身,使他性情中既有农民的纯朴又带有不少忧郁成分。1928年中学毕业后,人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第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他深感祖国的危难而回到祖国。他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组织进步艺术活动,被国民党特务诬以“颠覆政府罪”判刑6年。在狱中他写了大量的诗歌,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人的地位,并成为早期代表作。抗日战争期间是艾青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人生经历促使他与中国的劳动大众共生息,全身心地投入到时代搏击的最前列。1937年后,艾青辗转上海、武汉、桂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赴延安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加入共产党。这个时期的作品有《向太阳》、《北方》、《火把》等。1957年及“文化大革命”期问他受到残酷迫害。1979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一时期出版有诗集《归来的歌》、《雪莲》等,以及沦著《艾青谈诗》《中国新诗六十年》等。1996年在北京去世。

艾青的诗,往往将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民族的悲欢融为一体,他是时代的诗人,是人民的代言人。艾青的诗具有鲜明的形象、丰富的色彩、和谐的节奏和流畅的韵律,诗中饱含着对祖国,对理想的深沉情感,蕴藏着丰富的意境。

28.曹禺:中国话剧事业的奠基者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1910年9月24日出生在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我生长在一个曾经阔绰过,后来又没落了的家庭里。少爷们有自己的佣人,自己的书房,住得相当舒服,但是闷得很。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每天都可以听到和看到很多乱七八糟的事。”这是曹禺对人谈起自己幼年时说的一段话。

家里充满专制和压抑,惟一庆幸的是,父母都是古典诗歌、戏曲的爱好者,使他从小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并喜爱上了戏剧。上南开中学时,便在南开新剧团中演了不少易卜生、莫里哀的话剧。1933年即将在清华大学毕业时,曹禺根据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所掌握的欧洲戏剧艺术技巧,写出了他第一个剧本——《雷雨》,这一年他刚满23岁。不久,他又考取清华大学戏剧研究生攻读戏剧。1934年后他长期从事戏剧教学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曹禺的作品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王昭君》等。1949年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主席等职。1996年12月13日在北京逝世。

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在戏剧艺术方面卓有成就的作家,他将一生献给了中国现代话剧事业,是中国话剧事业的奠基人。他在将欧洲话剧艺术技巧融于中国的舞台艺术方面,在深刻揭示社会现实方面,在塑造鲜明独特的女性形象方面,以及把现代汉语成功地用于舞台剧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9.钱钟书:现代文学的讽刺大师

钱钟书(1910~1998),文学研究家、作家。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后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回国后,曾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授。钱钟书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也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进行研究。1948年出版《谈艺录》在沟通中西、广征博引的基础上,包含着对中西诗论中貌异实同的诗心的精微辨析、比较和阐发。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4),作者读人生这部大书,能高于世态之上,渊博睿智,幽默风趣,放谈之中给人以启迪,《人、兽、鬼》(1946)是钱钟书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小说4篇:《上帝的梦》、《猫》、《灵感》,另有一篇《序》。这部小说想象奇特,但又与现实有着或近或远的联系,对话机智,妙语迭出。当然他的讽刺长篇小说《围城》,更能显示出他的独特的风格。该书于1946年2月至1947年1月连载于上海《文艺复兴》杂志,旋即由晨光出版公司于1947年5月梓行。《围城》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知识密度最大的一部小说。以《儒林外史》的描写气魄,揭露抗战期间中上层知识界的众生相,是钱钟书小说的主旨之一。他撩开爱情、亲情及家庭关系的帷幕,来洞穿受到封建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夹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从而进行道德的探索和批判。

《围城》是一部分层意蕴的小说,其最显然的一个层面,就是在抗战背景下,对知识分子群进行刻意的描绘。书中的男主人公方鸿渐,和他发生瓜葛的四个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以及战时大学界的知识投机家李梅亭、顾尔谦等组成一个人物系列。方鸿渐在爱情面前几乎总是节节败退,最后乖乖落人孙柔嘉织就的网内。方的性格和顺,有天赋的想像力,能看穿恶劣环境而不能自拔,嘴上机敏而内心懦怯无能。这又是一个弱质的知识分子形象。其他人物如孙柔嘉于柔顺之下深藏心机,苏文纨的矜持与女才子的矫情,李梅亭的庸俗中见贪财,都写得可见其人。方鸿渐等由上海赴内地三闾大学的一路遭遇,构成了一个个令人笑绝的讽刺片断。三闾大学内部人事上的明争暗斗,道出了中国知识社会某种官场化的内幕。《围城》表现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无主、空虚和爱情发酵,这从一个侧而表现了乱世中一代清醒的文人的宿命感。

《围城》深层的意蕴在于这里没有一个英雄,所有的人物均是盲目的寻梦者,是为命运所捉弄的失败者。主人公方鸿渐的基本经历是不断渴求冲出“围城”,而每一次的走出“围城”又等于是落人另一座人生的“围城”。这个笼罩全书的象征性结构所要道出的,正是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小说除了用书题点明以外,还用各种意象点明,如“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结婚如同“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其实,何止结婚如此。《围城》的这个层面,是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人类困境的感受与精神的孤独感相联系的,整个就是反讽。作者的反讽技巧高超,大到主题意蕴的暗示,小到人物隐秘心理和心理转折发掘,对人情世态精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都堪称独步。旁逸斜出的叙述风格,尖刻诡奇、富有知识容量的书面讽刺语言,新奇、犀利的妙语、警句,熔道德、风俗、人情的批判于一炉。在鲁迅、老舍、张天翼、沙汀之后,钱钟书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优秀的讽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