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文学知识
17792700000036

第36章 中外著名文学家(7)

5.狄更斯:时代的旗帜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1812~1870)生于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的小职员。狄更斯12岁时,父亲因债务缠身,被关进负债人监狱,母亲和他的兄弟姐妹跟父亲同住在监狱内。狄更斯在一家皮鞋油公司当学徒,他的工作是洗玻璃瓶和粘贴标签。童年时代这一段艰苦的生活成为他终身辛酸的回忆。由于家境贫困,狄更斯很早就中断了学业,15岁时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小职员,他出人监狱和法院,接触到各种人物,了解各种各样的诉讼案件,亲眼目睹了无休无止的诉讼使人倾家荡产等社会黑暗现象。后来他又当上了记者,奔走于各地。这些为他今后的创作创造了条件。

狄更斯在做新闻记者的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写了一些杂记。它们以幽默的笔法描绘伦敦的风尚,报导伦敦中下层阶级的生活。这些杂记用博慈笔名发表,后来收集为《博慈杂记》(1836~1837)。1837年狄更斯出版《匹克威克外传》,这部小说使他一举成名,从此摆脱贫困生活,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狄更斯在30多年中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他的作品广泛和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面貌。从创作发展过程来说,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创作包括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的作品,这是资产阶级进行议会改革的年代,也是宪章运动活跃的年代。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包括《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奥利佛·特维斯特》(1838)、《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8~1839)、《老古玩店》(1841)和《巴纳比·拉奇》(1841)。《奥利佛·特维斯特》是这一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小说主要攻击的对象是新济贫法。

狄更斯在创作的第三阶段显然已经历了一些思想变化。社会中的阴影已多于光亮,失望已多于希望。早期创作中“仁爱”的资产者不见了,作者对他们的乐观幻想已经基本破除。他强调为富不仁者必须经过破产或其他折磨,接受感情的教育,才能真正懂得“仁爱”与“谅解”。

狄更斯第三时期的创作包括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这是他创作的高峰。狄更斯的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1850),《荒凉山庄》、《我们共同的朋友》以及《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

狄更斯的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他所描写的事物似乎也都是有某种能与人物的感情、气质相契合的“灵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他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同情资本主义社会中受迫害、受剥削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是多方面的。从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到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教育诸方面,他无一不予以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恩格斯称狄更斯是“时代的旗帜”,宪章派评论家称其为“穷人的诗人”。狄更斯的小说创作还曾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第三节 法国著名作家

1.莫里哀:古典喜剧的创造者

莫里哀(1622~1673)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他原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父亲是宫廷装饰商。他从幼年时代就爱好戏剧,1642年大学毕业以后走出家庭,开始了戏剧活动。从1645年到1658年,莫里哀参加老演员查理·杜弗莱尼领导的剧团,在法国各地流浪了13年。

在流浪中,他了解了人民的生活和艺术趣味,熟悉了法国社会,从而确定了他对贵族和教会的批判态度。同时,他广泛接触到传统的法国民间闹剧和流行一时的,意大利即兴喜剧,从中吸取了许多艺术创作的经验。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从1652年起,莫里哀接替杜弗莱尼领导剧团,并亲自创作剧本,获得了极大成功,并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在巴黎定居下来。

莫里哀在巴黎演出的第一个剧目《可笑的女才子》(1659),就把矛头指向贵族,通过两个青年向一对资产者出身又竭力摹仿l巴黎贵族风习的外省女子求婚时发生的笑话,嘲讽贵族沙龙文学咬文嚼字、故作风雅的恶习。以后陆续演出了《斯卡纳赖尔》(1660)、《艾夫学校》(1661)、《(妇人学堂)的批评》(1663)、《凡尔赛即兴》(1663)等剧。这些剧本以家庭生活为主要题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出发,讨论了爱情、婚姻、教育等社会问题。他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传统、维护个l生解放,反对封建道德。在艺术方法上,逐渐接受了古典主义的规则。

从1664年开始,莫里哀的创作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莫里哀与路易十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莫里哀在巴黎经过了几年的生活和斗争,更坚定了他反封建、反教会的创作立场,他不但熟练地掌握了古典主义的创作规则,而且在作品中表现了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更加强烈的民主倾向,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和艺术性都达到莫里哀自己的最高水平。

《伪君子》揭露了宗教的伪善,是莫里哀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

《唐·璜》(1665)和《恨世者》(1666)是揭露贵族的作品。

1669年以后,莫里哀的创作发生了一些变化,剧本的思想内容是继续发挥前一时期创作的主题,在艺术上他又重新运用了民间笑剧的艺术传统。1670年的《醉心贵族小市民》发挥了《乔治·党丹》的主题,讽刺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1672年的《女博士》发挥了《可笑的女才子》的主题,嘲笑贵族沙龙。1671年的《史嘉本的诡计》是他晚年最杰出的作品。剧中的主人公史嘉本是一个仆人,莫里哀写他在帮助年轻主人反对专制家长的斗争中所表现的聪明、机灵、乐观、勇敢,处处显示出了他超过资芷者。

1673年2月17日,莫旦哀抱病主演他最后一个剧本《无病呻吟》,第四次演出后咯血倒地,不到三小时就去世了。

莫里哀一生写了30个剧本,其基本倾向是反封建、反教会的。在艺术上,他基本上遵守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律,表现了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的喜剧中的笑料不是出自表面的滑稽情节和俏皮话,而是来自对社会恶习的揭露和嘲讽。他的喜剧具有古典主义戏剧的优点,结构严谨,冲突集中,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莫里哀的创作把喜剧艺术真正提高到近代喜剧的水平,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

2.伏尔泰:一代启蒙宗师

伏尔泰(1694~1778),法国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喜爱文艺。中学毕业后,因作诗讽刺宫廷而遭因禁。在狱中完成第一个悲剧《奥狄浦斯王》,出狱后上演盛况空前。此后因宣传启蒙思想,多次受迫害并被放逐国外。为避开当局追捕,晚年避居法瑞边境,积极参加政治和社会斗争。逝世前回到巴黎。他的文学创作极为丰富多采,包括史诗、抒情诗、小说、戏剧等,而以哲理小说影响最大。其中著名作品有《查第格》(1747)、《老实人》、《天真汉》(1767)等。《老实人》(1759)写一天真老实的青年受其老师邦葛罗斯宣扬万事皆有定数的教育,以为世界一切皆善。以后因与男爵小姐相爱,被赶出爵府,飘流异乡,经历无数艰难困苦,才在君士坦丁堡找到被生活折磨得又丑又老的情人。老实人忠于年轻时许下的诺言,与她结为夫妻,终于在劳动中找到了幸福。小说揭穿了封建王国永世长存的谎言。书中所写的拉美黄金国是作家虚构的乌托邦,其小说的冲突多以圆满的结局告终,反映了他的温和的政治立场。他赞美中国的开明君主制度,曾将元曲《赵氏孤儿》改写成悲剧《中国孤儿》。在文学风格上承袭古典主义,寓意清晰,说理透彻,讽刺机智冷隽,堪称一代启蒙宗师。

3.卢梭:启蒙文学的代表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日内瓦一钟表匠家庭。15岁起当学徒,不久开始了在法国的近20年流浪生活。他靠自学成才。1749年在狄德罗鼓励下,写成首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第戎学院征文头奖,并由此成名。此后撰写了一系列宣传启蒙思想的理论名著,对后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学上,他是感伤主义的代表,重视主观情感和心理描写,对农村生活与大自然加以理想化,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兴起的浪漫主义思潮。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1761)描写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但为父亲阻止,后嫁与贵族伏尔玛。若干年后,她仍难忘旧情,二人在瑞士重新相聚时,不能结合,尤丽的内心痛苦加剧,终于在忧郁中去世。圣普乐也从此远去。作品充满坦诚的内心剖露与感伤情绪,深刻地表现了反封建特权与追求个性解放的主题。其他重要作品有教育小说《爱弥儿》(1762)、自传《忏悔录》。后者回顾了其童年时代至1766年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政治思想,愤怒地谴责了人间不平等现象,细腻地展现了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影响彳艮大。此外,他的戏剧、诗歌、音乐著作也很丰富。

4.雨果: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主帅

维克多·雨果(1802~1385)是法国作家。1802年2月21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藏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母亲信奉旧教,拥护王室。雨果少年时受母亲影响同情保皇党。后来随着政治形势变化,雨果政治上不断进步。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20~1827),文学上受占典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影响。这一时期写了《颂歌集》(1822),公升拥护波旁复辟王朝。后来他逐渐看清复辟王朝的真面目,于1826年左右公开站到反波旁王朝的积极浪漫主义一边。

第二阶段(1827~1848),雨果创作了剧本《克伦威尔》《1827)和《欧那尼》(1830)。《克伦威尔》序言,表明他与古典主义及消极浪漫主义决裂,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纲领。《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1831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第三阶段(1848~1885),1848年的“二月革命”使雨果坚定了共和主义立场,从此不再动摇。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称帝时,雨果坚定地参加了反政变的斗争,因而遭到迫害,流亡国外,直到1870年他才从海外归来。在流亡国外期间,他写了政治讽刺诗《惩罚集》(1853),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等。《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主要代表作,共五部。《笑面人》是雨果流亡期间最后一部小说。主人公关伯伦是一个贵族的后裔,从小落入儿童贩子之手,被毁容摧残。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得以恢复贵族爵位,但他却拒绝接受这一肮脏的恩赐。在雨果的笔下,关伯伦和《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属同一类型。他们外形丑陋而内心纯洁,但雨果却赋予关伯伦更深刻的反抗卷识。

雨果从事文学创作活动达六十多年,是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主帅,并把浪漫主义小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在世界诗坛也享有盛誉。

《巴黎圣母院》具有鲜的的反封建、反教会和人道主义精神。小说通过爱斯美腊达的遭遇,有力地揭露了批判了天主教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作者以同情的态度描写了中世纪巴黎最下层的流浪人、乞丐群,赞扬了他们友爱互助、勇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他们,为了营救自己的患难姐妹,敢于向封建的国家机器挑战,并进行了英勇的战斗。

小说《巴黎圣母院》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情节紧凑,戏剧性很强,充满了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卡西莫多一个人在圣母院抵挡那么多人的进攻;爱斯美腊达临刑前母女的重逢;卡西莫多与爱斯美腊达的尸骨迮在一起,一经分开就化为灰尘等,这些都是作者奇特想像的产物,显示浪漫主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