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流亡中的戏剧家摇篮
1764400000006

第6章 中国早期戏剧教育的回顾(3)

《章程》充满了蒲、陈两人办此私立戏剧学校的理想。《章程》为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确定了"提高戏剧艺术,辅助社会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从通才中训练专才"的戏剧教育方针。为提高戏剧艺术价值,《章程》规定了报考该校人员的资格、人学考试科目、录取办法和不同专业的具体课程、学制及发展方向。话剧系学习国语、雄辩术、跳舞、武术、音乐原理、音乐实习、化装术、动作法、剧本实习、布景术、戏剧史、编剧术、外国语、艺术学纲要等课程。歌剧系学习国语、歌剧、跳舞、武术、音乐原理、音乐实习、化装术、剧本实习、动作法、布景术、戏剧史、编剧术、艺术学纲要等课程。规定话剧系、歌剧系学制均为三年;专门正班之外,两系都可以附设研究科。

可以看出,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的教学规划比在此之前的科班教习和"通鉴学校"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比较正规化了。专门正班之外,两系都可以附设研究科,这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景。

从保证教学的教师的构成和任课情况来看,话剧系教务长陈大悲教动作法、化装术、剧本实习等课;美籍人士卫竞生(Miss. Vivan. M. Wilkinson)教授编剧术、布景术、服装术诸课;一俄籍盲人教师赖鲁雅教世界语;一俄籍女教师教舞蹈;王璞教国语发音、剧本读法;刘天秀、江亢虎分别教心理学、社会学等课;柯政和教音乐原理、音乐实习;李占魁、朱孤雁教武术、戏剧史等课......还请爱罗先珂用世界语作过《现代戏剧的艺术在中国的趋向》的讲座(冯星彬口译)。在当时的私立戏剧学校中能聘到这样的一些名流作教师,能聘到占教师总数30%的外籍教师来任教已是十分不错的了,这对借鉴西洋戏剧理论及技法培养现代话剧人才是十分有帮助的。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的教学尽管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但其教育宗旨、方针、整个教学在当时是适用的,是新式的,是开拓、创新的。最终能培养出王泊生、万籁天、谢兴(章泯)、王瑞麟、匡直、韩廷让、徐公美、邵惟、吴瑞燕、张兰璞(张寒晖)、李醒沉、李一飞、陈奕涛等一批现代话剧运动的骨干和戏剧家,与学校的办学宗旨、教学方针、规划和学校教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学校在具体的戏剧教育中注重演剧的文化意义及社会教育作用。《章程》摈弃了旧戏园子的陈规陋习,在视戏剧为贱业的社会风气和经济十分困难的背景下,对剧校学生实行师范生一样的待遇,免膳、宿、学费,学习上需用的器具、物品也都由学校供给,这不仅为爱好戏剧艺术的青年冲破家庭的阻挠学习戏剧艺术提供了条件,解决了学生部分后顾之忧,而且肯定了剧校学生与社会地位较高的师范学生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这充分显示了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办学者的非凡气度和为培养戏剧人才的贡献精神。《章程》摈弃封建世俗观念,规定:中学以上毕业和有中学毕业同等学力的男女学生都可以应本学校的招募,投考人学,女学生除不在校寄宿之外,一切待遇和男学生一样;学校在实践中率先实行男女合演制,对当时北京大、中学校学生和社会上新剧组织蓬勃开展的演剧运动起到了楷模的作用,推动了反封建的"女权运动"和"男女合演"的开展。

《章程》对本校的教职员和组织机构亦根据当时实际作了具体设置,教务长、讲师、练习员、舍监等各司其职,校长由董事会公推,各教职员由校长分别聘任,校长为教职员会的主席,校长总理本校内外一切事务以及筹集经费。可以看出学校组织机构形式上是"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实际上校长具有很大的权力,这对于当时的私立学校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亦是较为合理的。《章程》第11条和第14条规定:被录取的学生,只要有学校认可的人出具负责该生遵守学校一切章程规则的保证书,该生即可免膳、宿、学费,学习上所需的器具、物品也都由学校供给;学生若因为不守校规被退学或无故自愿退学者,要赔偿在校期间学校为其所支出的一切费用,如本人不能履行,就由保证人负责赔偿。这种学校和学生之间互相制约的平等的契约关系,对学校和学生都是有利的,既保证了学校经费能用在有志于戏剧事业的学生身上,又为有志于戏剧事业的学生的成才提供了经济上的可靠资助,可见办学者的良苦用心,这是戏剧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

蒲伯英是主张"舞台上的戏剧",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为了提高"职业的演员"的实际演出能力,他在北京前门外香厂路建立了一座新型的西式大剧场,定名为"新明剧场",供学生实习演出之用,并建立了正规的剧场管理制度。从当时宣传新剧场的广告可以看出,剧场建筑都是新式的,舞台豁亮,座位宽舒......还附设有优美的食堂、花园、阅报室、西式卫生间、冷热水面盆,冬有暖气,夏有电扇,样样俱全。售票时顾客可在售票处据座位图按编定的座位号数看图买票,决无争位闹座之事;剧场定价售票,不许任何人索取一个零钱;剧场演戏,没有帽儿、垫戏等过场,开场就是正戏,顾客按时而至,绝不浪费时间。剧场售票、司座及招待人等,如有弊病,顾客可直接向经理或总务部执事人控告,查实了一定分别惩罚。

这种针对当时旧戏园子陋习、时弊,对剧场予以革新,实施欧美剧场文明管理办法,在中国剧场史、戏剧教育史上是开新纪元的。学校创建剧场,不仅保证了学生能不断从事演出实践活动,而且剧场可以训练欣赏话剧艺术的观众,这为以后戏剧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为了提高学生演出的实际能力,学校注重教学实践,在办学半年即进行了公演,从1923年5月19日始至1923年11月24日短短的半年中,先后举行了14次实习公演,演出达26场次,剧目达18种。陈大悲编的五幕剧《英雄与美人》,哑剧《一个艺术家的梦》,七幕日本名剧《不如归》,二幕法国名剧《鸣不平》,胡适编的独幕剧《终身大事》,熊佛西编的独幕剧《新闻记者》,蒲伯英编的六幕剧《道义之交》,汪仲贤编的独幕剧《好儿子》等剧在戏剧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的创办,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新文化思潮保持了同一步调,一开始便获得了政界开明人士、新文化界、新戏剧界、新文艺家的关注与支持。从学校先后聘到的校董鲁迅、周作人、蓝公武、林长民、汪仲贤、林卜琳、陈晴皋、杨太空、梁启超、费觉天、孙几伊、徐半梅、王章枯、罗纶、孙伏园、骞念益、顾鳌、胡光然等各界名流即可知当时的影响。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艺教科长的鲁迅对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把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视为是培养掌握戏剧武器的战士的机构,大力支持其创办,他不仅应邀担任了校董、亲临开学典礼,而且坚持关注男女合演,新剧创作,剧场管理革新,学生实习演出等学校工作。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新颖的办学理念,注重实践、勇于创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使自己在社会各界名流的关注支持下成为了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先锋,对引用西洋戏剧理论及技法培训戏剧人才最早进行了尝试。

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办学上遇到了重重的困难。首先,由于陈腐世俗观念的影响,封建恶旧势力的嫉视,使学校第一步招生工作就遇到了阻力。据1922年11月17日《晨报》刊出的首批录取名单,仅45名,而且全是男生,唯一秘密投考的一个女生黄瑞燕,被录取后也未敢在报上公布。学校在新明剧场举行公演后,便遭到社会上封建恶旧势力嫉视与破坏,他们向总监衙门诬告学校所演各戏剧均"丑态形容,不堪言状,纯近诲淫",要求总监衙门"极应饬管严加取缔"。

害得蒲伯英不得不在《晨报》上公开发表《致松坪总监的信》,严正驳斥那些造谣毁谤者的无稽之谈,并声称要造谣毁谤者"能负法律上责任"。其次,师资不足,经济募集不易,售票演出不能弥补支出。当时学校教师除陈大悲以外,其余聘请到的教师都不是十分固定的,有的课程无法开;学校经济募集不易,经费拮据,入不敷出,影响学校设施的完善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的改善。再次,学校内部学生、教师学术、政治观点分歧,这些都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和导致学生不满情绪的滋长,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整体安定。这个首创的话剧学校仅仅办了一年多,就因1923年冬闹得满城风雨的"驱陈风潮"而伤心解散停办,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戏剧教育史上的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