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流亡中的戏剧家摇篮
1764400000045

第45章 国立剧专大事记(1)

1935年10月18日,国立戏剧学校在南京薛家巷8号成立,由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和教育部会同管理。

戏校办学宗旨是,"研究戏剧艺术,养成实用戏剧人才,辅助社会教育"。

教务委员会主任为张道藩。校务委员会:张道藩、褚民谊、方治、闻亦有、雷震、张炯、余上沅共7人。

我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着名戏剧理论家、戏剧教育家余上沅为校长。

教务主任:应云卫(继任者为:陈治策、曹禺、应尚能、杨村彬)事务主任:石蕴华。

第一届录取新生共60名,其中,男生36名,女生24名。

按招考地点统计,武昌5名,北平10名,上海13名,南京和各省市党部送考的共录取32名。学制为二年。

10月21日,正式开课。

开学以后,校内组织逐步完备,在教务处、事务处以外,又设立了四个委员会。

1. 训导委员会:主持本校学生训育及学生事务指导事宜。主任委员:张道藩。委员:张道藩、余上沅、应云卫、石蕴华、陈治策、马彦样、王家齐、王勉之、徐毓英共9人。

2. 演出委员会:主持本校试演及公演事宜。主任委员:

余上沅。委员:余上沅、张道藩、应云卫、石蕴华、陈治策、马彦祥、王家齐共7人。

3. 图书委员会:主持本校图书之采购及管理事宜。主任委员:陈治策。委员:陈治策、石蕴华、马彦祥、储安平、徐毓英共5人。

4. 出版委员会:主持本校出版事宜。主任委员:马彦祥。

委员:马彦祥、石蕴华、王家齐、郎醒石、储安平、王勉之等7人。

11月3日下午,学校招待新闻界和文艺界,并请他们参观和指导,出席招待会的有200余人。

12月8日,第一期特别班举行招生考试。根据国立戏剧学校章程,"本校除设正科外,得因实际需要加设特别班"。国立戏剧学校运行到12月初,一切工作很快走上正轨,有余力遵照章程的规定,举办第一期特别班。特别班的宗旨是:"推广艺术教育,发展话剧运动"。所以授课时间都在晚上,好给一般已有职业而愿意从事或正在从事话剧运动的人,一个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投考第一期特别班的有50余人,录取23名,其中男17名,女6名。

12月15日,特别班行开学典礼,16日正式上课。

12月21-23日,为增加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检阅学生的训练成绩,在学校礼堂连续举行三个晚上的试演。试演的剧本都是平日"排演"课所用的,有:《回家以后》(欧阳予倩编剧,应云卫导演),《兵变》(余上沅编剧,王家齐导演),《戏剧家之妻》(马彦样编剧兼导演),《赵阎王》(洪深编剧,马彦祥导演),在这次试演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一些当演员和当前后台职员的实际经验。

1936年2月21日,特别班学生在本校礼堂举行试演,剧本是陈治策改编的《王四》,导演也是陈治策。

2月28日一3月1日,国立戏剧学校在南京公余联欢社中正堂举行第一届公演。公演剧本是陈治策根据俄国作家果戈理着名喜剧《钦差大臣》(当时译为《巡按》)改编的《视察专员》,改编者将剧中的俄国人换成中国人姓名,故事发生地点改为中国北方某县,时间也改为20世纪20年代。余上沅为该剧导演。

学校从第一届公演起,首创上演税,对新编剧本按售票收人给以3%的报酬,如系改编剧本则致酬2%,陈治策是获得上演税的第一人。这种有别于稿酬的上演税,起了很好的示范宣传作用,全国各地有不少剧团援例办理。

余上沅在为第一届公演致辞中称,"打算以后每一个月有一次的演出,并且对编剧者略致'排演税'"。还指出,"实在说,国内的剧本的产量本来不多,从各方面看都合适的作品尤其很少,选择剧本真不容易。本校既然计划着以后每月公演一次,还希望国内的剧作家源源惠赐剧本(自然本校同仁也要努力创作),免得我们老走改编这一条路"。

▲在第一届公演《视察专员》的小册子中,有《本校小史》一文称,从开学到现在(1935.10-1936.2),学校为增进学生的学识,还经常延请名家来校讲演,有洪深、欧阳予倩、唐槐秋、罗家伦、褚民谊、方治、徐悲鸿、赵元任、蔡元培、张道藩、黄建中、傅岩、雷震等人。

4月,吴祖光来校任校长室秘书,后为国语教师。8月,曹禺应余上沅邀请,应聘到国立戏剧学校做教授,担任理论编剧组主任,教授"剧本选读"、"西译戏剧"、"现代戏剧与戏剧批评"等课程。

9月,进人第二学年,学生除普修课程外,分表演组、导演及管理组、理论与编剧组、装置设计组四个专业。学生们各就专业兴趣、志愿和才能进行选择,经学校导师鉴定,选一种专业主修,另选一专业作为副组,以专业为主。所有课程各专业组均须学习,只是参加学习的多寡不同,所记学分不同。

10月19日,伟大作家鲁迅逝世。国立戏剧学校第一、二届学生和部分教职员利用星期天自发举行追悼大会,马彦祥在会上发言。出席追悼会者同唱挽歌:"你的笔尖是枪尖,刺透了旧中国的脸!你的声音是洪钟,唤醒了奴隶们的迷梦!

......11月5日,戏剧学校学生在南京首演曹禺改编的独幕剧《镀金》,曹禺任导演。

11月初,为了培养学生流动演出的能力,学校组织第一届全体学生旅行镇江公演,由余上沅领导,有教务主任陈治策及王家齐老师带领。演出地点为镇江大舞台,公演约5天,主要演出《视察专员》、《狄四娘》两个大戏,演出颇受观众欢迎。这次旅行公演,通过装车、卸车、装台、卸台等工作,为同学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

在以后的假期中,同学们自动发起组织校外公演。

1937年2月28日,曹禺在《大公报》上发表《我怎样写<日出>》(后收人《日出》单行本,作为"跋"),这既是一篇激扬着感情对《日出》进行自我剖析的文章,又是回答批评的文4月,曹禺剧作《原野》在广州出版的《文丛》第1卷第2期开始连载。

4月22日,《南京日报》在第8版上开辟"国立戏剧学校公演《日出》专号",介绍国立戏剧学校公演的《日出》,专号"前言"称,"一般看过《雷雨》的人,一定就会知道曹禺先生的编剧技巧以及它的现实社会意识,至于这出《日出》,要算比《雷雨》更进步的一部作品"。

4月23日至25日,国立戏剧学校在南京香铺营中正堂公演《日出》,曹禺导演。

5月16日,余上沅在《戏剧时代》杂志1卷1期上发表《一九三七年中国戏剧运动之展望》。

6月,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公演[英]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采用梁实秋译本,由余上沅、王家齐导演。演出地点在南京香铺营中正堂。

6月30日,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在香铺营中正堂举行。

余上沅校长在讲话中指出:"戏剧较其他学术为困难,故毕业一词,以开始意义解释,较为切合,希望毕业同学踏入社会后,以开始学习戏剧之态度,从事剧运。"张道藩以戏剧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身份讲话,他说:"你们的毕业,不过是走完了一个阶段,世界上,社会里,到处都是学问,做到老,学到老。"沈蔚德代表毕业生讲话。

颁发毕业证后,继续颁发操行奖和成绩奖各三名。操行奖第一名沈蔚德(女),第二名吴英年(男),第三名叶仲寅(女);成绩奖第一名叶仲寅(女),第二名李增圆(男),第三名余师龙(男)。

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驻守北平郊区卢沟桥之29军发动进攻,守军奋勇抵抗。全国抗日战争开始。8月,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直逼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奉令用巡回演出方式南迁。学校组织了"非常时期巡回公演剧团"划分成小分队至各地演出。团本部由余上沅率领,于8月27日抵长沙,并在该市稻谷仓3号设立剧团总办事处。

9月至10月中旬,国立戏剧学校剧团在长沙公演《最后关头》、《毁家纾难》、《炸药》、《反正》和《卢沟桥浴血记》等抗日剧目。同时,戏校还组织师生在街头广场演出《流亡者之歌》。据长沙8月28日《全民日报》载,"其男女演员,多系文士名媛",演出"卷价极低,其卷价所得,除开支外,概捐作慰劳前方将士之用"。

9月27日,长沙《力报》开辟专栏"国立戏剧学校巡回公演剧团公演《最后关头》特刊",余上沅在特刊上发表《本校剧团的使命》。

10月18日,国立戏剧学校奉教育部就地开学令,于本日在长沙稻谷仓3号校址举行开学典礼。稻谷仓3号是湖南着名诗人、学者王ICJ运的故居,故居内有两幢西式两层楼房,一幢作剧专校舍,一幢则为王氏的长媳等人住所。

戏校在长沙招考第三届新生,据10月28日《全民日报》载,"该校取录学生,标准殊高,宁缺不滥",因此,经几次续招、考核后,最后录取34名新生人学。

▲戏剧学校于10月18日成立研究实验部,该部招收研究生十余人,"半为第一届毕业生,半为社会上有志戏剧且有相当戏剧学识之士,'在该部导师指导下从事戏剧之研究与实验",,向培良为该部主任。1938年7月,研究实验部在渝结束(教育部令裁研究实验部)。

研究实验部成立后,向培良主任曾率该部人员赴湖南农村演出,宣传抗战,发动民众,并与当地文艺团体举行"抗战艺术座谈会"。12月11日,共产党员徐特立在长沙银宫电影院演讲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述"抗战必胜,日本必败"的道理。曹禺等剧专部分师生听了徐老的演说。

曹禺出面向余上沅校长提出,邀请徐特立来校作报告,余校长欣然同意。

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光明大戏院正式成立,余上沅、洪深、曹禺、应云卫、陈治策、向培良等91人被推选为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