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流亡中的戏剧家摇篮
1764400000044

第44章 国立剧专历史的沉思(5)

1937年10月,国立戏剧学校增设研究实验部,主任为向培良。该部招收研究生十余人,半为第一届毕业生,半为社会上有志戏剧且有相当戏剧学识之士,"在该部导师指导下从事戏剧之研究与实验"。一个中等戏剧专业学校,超越自己的"身份",竟然设立研究实验部,培养高层次的研究生人才,这在全国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史上,应该说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按通常招收研究生院校的标准,只有那种实力强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才有资格招收研究生,一般教学型本科院校,也只能在特殊情况下,可培养少量研究生。从国立戏剧学校师资的实力看,培养研究生的条件完全具备,但仅仅是一个中专的办学层次,要招收研究生,确属惊人之举。由此说明,余上沅校长在国立戏剧学校的运作实践中,不仅按办学的培养目标实践办学宗旨,而且还以精英教育为目标,探索研究生教育。当时因抗战初起,学校在流亡中尚无安定的研究环境,再加上其他因素,戏剧实验部到1938年7月在重庆便奉命结束了。

戏剧学校的课程也是按戏剧学院的标准设置的。据国立戏剧学校阎折梧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话剧教育史稿》介绍,《国立戏剧学校一览》(1939年版)书中所载《课程说明》一节,正是当年余上沅、曹禺、黄佐临、金韵之等参照外国大学资料,结合该校实际制定的。它虽然是三年制方案,但实际上后来的五年制及二年制专科的课程设置,仅是这个方案的延伸或压缩而已。戏剧学校按大学本科要求,学生毕业须完成毕业论文,经教师审查合格后方可毕业。据1939年《国立戏剧一览》三年制课程说明记载,三年级第一学期,学校为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专门开设了"毕业制作"课,每周一小时,该课要求"各生应照所选之组,自选题目,经由各组教员许可后,从事'毕业制作',平均每周一小时由教员分别予以指导,于第一学期终了时交缴成稿,凡是一项制作不及格者不得毕业"。

从戏剧学校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说明,该校不仅按戏剧院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和前后台工作的操作技能,而且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戏剧研究能力,这一切,进一步说明戏剧学校一切按戏剧学院的标准培养新型的现代戏剧家,完全实践和体现了该校确定的"研究戏剧艺术,养成实用戏剧人才,辅助社会教育"的宗旨。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国立戏剧学校虽从名称看是一所中等戏剧专业学校,但它的办学实力、师资水平、办学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是定位在大学层次上的。由于戏剧学校办学特色具有独特性、先进性与发展性等特性,取得了"人无我有"、"舍我其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该校被社会誉为中国戏剧家的摇篮。

国民政府的战时文化政策对戏校的发展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扶植作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于当年8月19日颁发了《战区内学校处置办法》密令,要求将战区内院校迁移到后方比较安全的地方办学。1938年3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会议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明确"抗战建国"同时并举为战时国策。4月1日,公布的《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称,"吾人不能望于和平中谋建设,惟当使抗战与建设同时并行,是则救亡的责任与建国的责任,实同时落于吾人之肩上","吾人必须于抗战之中,集合全国之人力与物力,以同赴一的,深植建国之基础。然后抗战胜利之日,即建国大业告成之日,亦即中国自由平等之日也"。宣言还要求在抗战期间"全国心力物力之总动员","物质与精神相贯通",这样才能达到"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目的。《宣言》将知识分子的"心力"活动提高到与前方将士同为复兴中华民族的高度,这就为知识分子从事科技、文化和教育工作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合法依据,同时,自然也为国立戏剧学校实现其既定的办学目标(宗旨)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合法依据。

余上沅校长是戏剧专科学校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是体现学校办学宗旨的实践者,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抗战初起,他就提出了戏剧学校"为国储才"的办学思想,他认为,抗战胜利后,国家需要大批各方面的人才,所以,即使在战争期间,仍要给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借以补足他们应学好的功课"。基于以上因素,余上沅和一大批学者名流放弃了在南京、重庆的都市生活,共同怀着"为国储才"的愿望和实践戏校的办学宗旨,到闭塞的江安小城扎根办学。

江安贫穷落后,只能借用文庙办学,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更无像样的校舍,物资奇缺,在如此条件下办学非常艰难。余上沅校长带领大家克服种种困难,为广大青年学生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走出一条独特的办学道路,形成了我国现代戏剧教育史上独具的"江安精神"。

戏校迁到重庆期间,增设了"战时戏剧辅导委员会"及"话剧运动史编纂委员会"。迁江安后,设立了"中国固有戏曲研究会",试图通过对我国传统戏曲的研究,汲取传统艺术的技巧,探索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话剧作品和表演风格。

戏校在颠沛流离的战争环境中,努力实践办学宗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公众形象。194。年6月,接教育部令,戏校升格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隶属当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制由原来的三年制改为五年制,分设专科五年制的话剧科及乐剧科,另设三年制高级职业科。从此,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全国的戏剧教育中心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前文已述,如果不是战争的话,按国立剧专的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和发展速度,将会迅速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不同层次的教学、科研型高等戏剧学府。

国立剧专在14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了以凌子风、谢晋等为代表的千余名艺术家,为中国的话剧和影视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国立剧专为自己竖起了一面旗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上的戏剧大学和出版部门经常向该校赠送最新出版的戏剧书籍、刊物及器材,同时还邀请余上沅出席国际戏剧家协会和讲学,为中国赢得了声誉。

国立剧专的办学宗旨与实践,对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