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流亡中的戏剧家摇篮
1764400000035

第35章 流亡北碚和复员南京(3)

为了配合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剧专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排演了不少活报剧在校内外演出,如:《美军滚去出》、《万元大钞》、《内战英雄》、《运输大队长》、《公审特务》(张洛、张瑞修在1948年5月20日中央大学晚会上即兴编演)、《民主商店》、《国大代表》等。

在解放战争时期,戏剧界人士一方面要进行抵制国民党内战独裁的政策,一方面又要为戏剧运动的前途进行呼吁和呐喊。1947年5月,余上沉在《新思潮》杂志发表《为戏剧运动向社会人士呼吁》一文,该文发表时有一编者按语,说明了文章产生的背景,编者按称:"若干从事戏剧工作的同志,最近在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有一次座谈会,大家对中国戏剧运动发表的意见很多,当场推定由余上沅先生执笔、整理,以下这篇文章,就是整理的记录。希望关心戏剧运动的社会人士,多多协助,俾中国剧运得到正常的开展。"文章指出,自还都、复员以后,"像其他部门的文化事业一样,戏剧运动竟有着更多的困难"。"如果不迅速挽救当前的危机,戏剧运动的前途,实在难以乐观"。戏剧的困难和危机主要有:一是政府对剧团征收百分之四十的娱乐捐太高,剧团演出赔本。(现减低为百分之二十五,但仍非我们的希望),假如免征或减少到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则可减低票价,吸引更多的观众。二是由于物价高涨,使演出费用大大增加,影响艺术发展。三是话剧演出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不景气的现象。四是环境不安定,使戏剧运动停滞与退步。

鉴于以上因素,余上沉在文章中呼吁:第一,确认戏剧在文化与教育中的地位,给予积极的、有力的扶持,使戏剧成为全国人民健康的精神食粮。第二,豁免或减轻娱乐捐,减轻剧团负担,普及观众。第三,建立国营的剧场,完全免费或取极少的租金,供给剧团,开始的时候,可以征用敌伪的产业代替建筑。第四,保障戏剧者的生活,使戏剧工作者能够安心的并专心的从事创造与研究。第五,奖励剧本创作与演出。文章认为,以上五条,"是挽救危机的当务之急"。

面对国民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危机的现实,余上沅的呼吁和主张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但文章的发表,暴露了国民党已处在危机四伏的漩涡之中。

余上沅不仅关注戏剧在中国的前途,而且还竭力加强中国戏剧界与世界戏剧界的交流,让中国戏剧与国际戏剧接轨,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1947年4月,余上沅收到联合国文教组织戏剧组柯尔兹先生函件,邀请出席1948年6月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戏剧协会第一届大会。联合国文教组织拟创设国际戏剧协会,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戏剧艺术家及专门技术人员之组织",目的是为了促进世界各国戏剧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各国戏剧活动情报,举行戏剧家的联谊活动,互相交流演出。

余上沅在广泛征求全国戏剧家的意见后,向联合国文教组织戏剧组提交了一份建议书,主要内容为:

(一)希望联合国文教会戏剧小组或其他适当机构,注意东、西两方戏剧之交流,并即拟定切实办法,在最短期内付诸实施。

(二)希望文教会予以便利和实际的帮助,使中国的旧剧艺员能到西方表演,同样的使西方剧团能在中国来。

(三)希望征集戏剧的和关于剧场设备的图片,捐赠给遭受法西斯残害最深的国家-中国。

(四)希望欧美各大学和戏剧学校能设置助学金,以便中国学生前往研究,同时,并订定协助考察办法,以便东西各国戏剧工作者得以互相交换。

(五)希望筹集一笔基金,以后将中国剧本译为英法文,并将西洋剧本译为中文,同时供出版之用。

(六)希望国际戏剧协会能在中国首都设置分会,该分会即为东方中心,主办有关东西戏剧交换等事宜。

(七)希望国际戏剧协会-最好立刻由文教会-资助并运动筹募相当款项,在中国首都建筑一座现代化的实验剧场,以供交换剧团演出,及中国戏剧界作艺术实验之用[R]1948年4月,国际戏剧协会中国分会在南京成立,该会确定宗旨为:"结合戏剧人才,昌明戏剧学术,促进国际戏剧事业,实现世界永久和平"。余上沅当选为该会主席。

1948年6月28日,余上沅作为中国戏剧家代表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国际戏剧协会第一届大会。会后,余上沅应英国对外文化协会邀请,赴该国讲学。1948年秋回国,为避免被迫去台湾,坚决辞去了国立剧专校长职务,到上海闲居。

新任代理国立剧专校长为许伯璞,早年曾赴日留学,抗战时期,在重庆任教育部科长、代司长,着有《戏剧教育行政》一书。因他与余上沅相交深厚,又曾有以剧专为蓝本的专着面世,在余上沅和梁实秋的劝说下,终于答应担此重任。

从1948年9月12日起,人民解放军相继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在大陆败亡已成定局,但他们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疯狂进行垂死挣扎。1948年8月1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后方戡乱应行注意事项"的命令,布置大规模镇压工人、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1。此外,国民党在筹划"和谈"阴谋的同时,行政院长孙科于1949年2月5日宣布将行政院迁到广州办公,公开表明要与共产党作战到底。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国立剧专师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和活动:

第一,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坚持排练和演出。国民政府行政院自1948年8月17日发布"后方戡乱应行注意事项"命令后,于19日陆续在报上公布了要逮捕的工人、学生名单,剧专有部分学生名列其中,因而少数老师和学生离校隐蔽。尽管时局动荡不安,但学校仍竭力维持正常的学习和排演。1948年秋,学校按常规招收的新生人学,其中,专科表演专业14人,理论编剧专业15人,舞台美术专业7人,高职科29人[DO。新生人学后,先后有孙家琇、陈瘦竹、刘静沅、蔡松龄、沈蔚德等教授任教,同时还聘请曹禺、杨村彬等名家来校讲学,演讲大厅常常是座无虚席,体现了剧专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同学们执着的学习精神。原有各专业班级因少部分同学暂时"隐蔽"在外,学校便采取打破班级上大课,仍由陈瘦竹、孙家琇等名师任教。学生的排演工作也十分活跃0 1948年9月以来,由关世楠导演了《雷雨》,李如皋导演《夜店》和《甲申记》,杨村彬导演《大雷雨》,吴仞之导演《马门教授》,许幸之导演《天边外》,何治安导演《未开出的列车》等。

为了配合即将解放的形势,吕齐和汤成合编了一个街头剧《覆灭》,周永熙写了独幕话剧《天亮前后》及活报剧《猴戏》,其中《天亮前后》插曲中的最后一句是"同志们,向太阳、向自由",表达了青年学生盼望解放的共同心声。田开烈还受南京市学联的委托,组织同学排演《李自成进北京》,为全市大专学生演出。

第二,面对飞涨的物价,从各方面关注学生生活。内战以来,国统区物价暴涨,至1948年,南京城内买不到大米,大专院校师生生活非常清苦。剧专学生一日三餐只有夹带沙子的糙米饭和白菜或黄豆芽。这年下学期,剧专学生参加南京市大专院校为"清寒"学生申请伙食补贴的请愿、募捐和义卖活动,并同时演出了反法西斯的话剧。

剧专地下党组织通过学生自治会关心同学生活,据当时在学生自治会工作的徐晓钟回忆: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帮厨,参加伙食管理,想方设法保障同学的身体健康,尽力为学生营造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原剧专第14届表演专业学生焦一明深情地回忆了这一时期的学生生活:"吃的也很差......但大家箪食瓢饮而不减其乐,整日读书求知,探求真理,唱歌跳舞......似是神仙世界。"第三,继承剧专传统,送戏剧下乡。

余上沅校长在1936年9月n日的《中央日报》上,发表了《送戏剧下乡--一个输送的办法》,主要是针对话剧只在少数大城市演出的现状提出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剧专排演了不少中外名剧为江安人民演出,除在县城演出外,同时还派出演出小分队深入山乡为农民表演,使广大农民观众也喜欢上了这种舶来品剧种。剧专这种送戏下乡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1948年冬天,剧专排演了《雷雨》、《日出》(第三幕)和《夜店》,免费给学校附近的农民观看。同时,还拿出一笔经费为附近农民开办"夜校",让贫苦农民的孩子免费上学读书。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而且还增强了剧专师生与附近农民的密切关系。当后来国民党军队洗劫剧专时,周围的农民对剧专起了重要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