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流亡中的戏剧家摇篮
1764400000021

第21章 中国第一个国立戏剧学校的诞生(13)

《雷雨》轰动了山城,唤醒了山城。

国立戏剧学校的教学方案中,规定每届毕业时都须选演一出莎士比亚戏剧。余上沅校长认为:表演莎士比亚的剧本,是世界各国认为极重要的表演之一,甚至于是演剧的最高标准;莎士比亚戏剧是戏剧工作者追求的一种境界,演莎士比亚戏剧最能锻炼人,拿莎士比亚戏剧作教材是十分有益的,长期坚持下去,既能锻炼提高学生的演剧能力,又能增加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并希望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本的表演,在戏剧界"为国储才"。一届毕业时公演了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取得了很好效应。二届同学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余上沅校长为二届同学选定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又名《黑将军》)作为毕业公演的剧目。《奥赛罗》写的是欧洲中世纪发生在威尼斯的故事,故事里的角色大都是贵族。

演莎士比亚剧是同学们既羡慕、企盼又畏惧、担忧的事情。同学们入学后,除在"西洋戏剧课"的讲授中得到一些常识,观摩过一届毕业公演的《威尼斯商人》外,对莎士比亚剧作的了解十分有限,根本没有实践经验。那时的威尼斯、那时的威尼斯贵族是什么样?同学们了解的程度都是十分肤浅的,如何创造外国历史名剧中的角色,演好《奥赛罗》,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不少的难题。为了排演好《奥赛罗》,校长余上沅亲自担任了导演,派定原研究实验部主任贺孟斧任舞台设计,陈永倞负责灯光设计,张定和为剧中插曲"青柳歌"谱曲。确定角色为:谢重开饰奥赛罗,金淑芝、凌琯如饰苔丝得蒙娜(AB制,二生轮演),孙坚白(石羽)饰伊阿里,张逸生饰卡希欧,郭兰田饰路德里戈,骆闻宏、万长达、陈鹤南、分别饰元老贵族;还有其他届同学协助演出,陈俊梅饰伊米利亚,张国萃饰毕安卡,以及饰群众的不少同学。

一开始,导演余上沅就针对同学们的具体情况,启发、引导同学们去熟读剧本,从台词里和剧本介绍里去领会角色的影子;去阅读有关的文字资料,查阅有关莎士比亚剧目演出的外国图片,培养对角色的形象感觉;再根据角色的穿着、打扮去设想角色的体态动作,设想角色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一点一滴地积累起角色的形象。导演还引导同学们观摩西方电影,让同学们感受外国人的气质,学习威尼斯不同人,特别是贵族的礼仪、习俗,以丰富同学们想象中角色的精神风貌、性格,增强演员对角色的实感。剧中有斗剑情节,为冲破难关,余上沅为同学们请来击剑教师,一招一式的教,进击、防守,从慢动作的比试到两人紧凑地对击,苦练出真剑术。在导演余上沅循循善诱的启迪和细致人微地解释指点下,同学们刻苦钻研、细心感悟、深人体验、孜孜不倦追求,试探着一步一步改变自己的体态,一步一步朝角色靠近,最终把自己变成剧中角色。

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辛排练,1938年7月1日在国泰大戏院首次向山城观众推出了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演出受到了观众和行家们的欢迎与关注,在成都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赵丹、陈鲤庭、陈白尘等专程赴渝观看。7月1日-4日,连续四天的演出,使广大观众感受了莎士比亚名剧的韵味,提高了观众戏剧赏析品位,得到了观众的赞赏。

《奥赛罗》的排演,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潜能,还使同学们有了重要的新收获。在余上沅的指导下,同学们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有了体验,同学们感受了"自我出发"和"深入体验"的含义,使自己能更好地把握角色,表演能人情人理达到可信。通过《奥赛罗》的排演,同学们体验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方法,提高了同学们表演技能,为同学们从事演剧生涯进一步夯实了专业基础。

在《奥赛罗》演出后不久,学校得到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逝世的消息,余上沅校长带领全校师生给莫斯科艺术剧院丹钦柯先生致唁电哀悼。8月2日,国立戏剧学校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举行了隆重的悼念大会。会上金韵之作了"史氏的演员训练方法"的专题演讲,万家宝和余上沅分别作了"史氏逝世感想"和"纪念史坦尼"的发言,来宾梁实秋也作了讲话。1938年8月11日,《国民日报》在重庆出版星期增刊《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追悼专页》,发表了余上沅"纪念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整部戏剧历史中他占有特出地位"和阎折梧,郭蓝田等的悼念文章。8月24日,重庆《新蜀报》副刊"新光戏剧周刊"发表了张世骝《史坦尼追悼会速写》一文,专门报道了国立戏剧学校追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会的经过。隆重悼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活动,增加了国立戏剧学校学生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了解,大大推动了国立戏剧学校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教学活动,这对提高国立戏剧学校学生的演剧技能,以致整个教学质量都是大为有益的。

1938年10月武汉告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导下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和重庆分会,为了掀起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新高潮,集中大后方戏剧和电影界的主力,在当时的陪都联合主办了中国第一届戏剧节。在这次为期20天的盛大集体创作演出活动中,国立戏剧学校的全体师生,在校长余上沅和教务主任曹禺的带领下,全力以赴,积极投人,成为了这次戏剧节活动的骨干力量。在联合演出压轴戏《全民总动员》时,剧校师生中不少的身兼数职,日夜奋战,为这台大戏圆满完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导演团由张道藩、余上沅、应云卫、沈西苓、宋之的、曹禺组成,执行导演应云卫。校长余上沅任演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导演团成员、舞台监督、演员。教务主任万家宝任演出委员会委员、编剧、演员。陈永倞任舞美设计、制作,演出时又兼任后台主任。郭蓝田任后台主任。

任德耀负责布景,黄耀东管理道具,陈建和万长达(万流)担任提示,李震和耿震两个管理各种事务。当时担任校长室秘书的吴祖光和事务主任的杨子戒都参加了前台工作,吴在文书组,杨在宣传组。在演出中担任角色的师生有:沈蔚德饰吴妈,江村饰谢柏青,曹禺饰侯凤元,余师龙饰刘瞪眼,张瑞芳饰芳姑,叶仲寅(叶子)和凌琯如饰陈虹(AB制,二人轮演),余上沅饰胡长有,耿震饰宪兵队长,林颂文和乔文采分别饰宪兵甲、宪兵乙,寇嘉弼饰卫队,李铮普饰警察甲,蔡骧饰男孩,杨育英(沈扬)和何治安(何之安)分别饰伤兵甲、伤兵乙,刘厚生饰暗探丙,胡智清(李林)饰警察乙,张世骗、叶燕荪、朱平康(夏青)和李乃忱分别饰汉奸甲、乙、丙、丁。经过紧张排练,《全民总动员》于1938年10月29日在重庆国泰大戏院公演,它的公演成为轰动雾都的盛举。

第一届戏剧节,群星聚会,各种戏剧"展览演出"时,剧校师生均有机会集体观摩。演出《全民总动员》时,三、四届学生被派去扮演群众角色,兼舞台各部门管理工作,使他们能与当时蜚声剧坛的赵丹、白杨、舒绣文、顾而已、魏鹤龄、高占非、施超、章曼苹、吴茵、宋之的、王为一等众多知名演员同台演出或身临其境观摩,感受到了从未感受过的大场面、大气派,领会了各具风格的表演艺术,扩大了他们的艺术视野,提高了他们戏剧艺术鉴赏能力和表演艺术水平。

第一届戏剧节,有一流编剧、一流导演、一流演员、一流舞台工作者的参与;有各党各派的,南方的北方的,众多着名戏剧作家、导演、演员共同合作,同台演出,这在中国话剧史上是空前的。《全民总动员》公演后,《新华日报》、《时事新报》、《国民公报》和《中央日报》等报发表了不少评论,评论充分肯定此剧公演在政治上的极大成功,认为该剧题旨紧紧把握住了目前抗战阶段的重要契机--总动员。认为化装、布景、灯光和效果都很成功,演员的演技是最使人满意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演出《全民总动员》把戏剧界人士团结起来了。

《全民总动员》的创作和演出,其意义已超出了戏剧《全民总动员》本身,对动员全民族抗战,维护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产生了积极作用。《全民总动员》的演出为前方将士募集到寒衣费10964元(按当时物价计算,可折合219.28两黄金,相当于3300个一般人1月的生活费或10000件寒衣费)。《全民总动员》演出后,曹禺为演出盛况所感动,深情地对同学们说:"让我们鼓起兴会来演戏,笑着演戏,更愉快演戏。因为在不断的艰苦抗战中,我们相信我们的民族是有前途的。 ;第一届戏剧节的盛况和曹禺决心为抗战伟业奋斗、对抗战必胜的乐观情绪深深地感染了剧校师生,使剧校师生们增强了演好抗战戏剧的责任感,更进一步看到了抗战必胜的希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国立戏剧学校第一次在陪都办学期间演出的戏剧主要有:

1938年3月15日,在夫子池公共体育场作街头公演《流亡者之歌》;3月26.28日,与重庆市12个戏剧团体在国泰大戏院联合演出了《祖国进行曲》;4月9-10日,在重庆大学演出《反正》、《香姐》、《炸药》;4月16、17日在国泰大戏院公演《飞将军》、《爱与仇》;5月18-21日,在国泰大戏院公演《凤凰城));5月25-28日,在国泰大戏院公演《灯塔》、《可怜虫》、《炸药》;6月17-20日,在国泰大戏院公演《魔窟》;7月1-4日,在国泰大戏院举行第二届毕业公演,演出由余上沉校长选定,并亲自导演的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又名《黑将军》) 0 7月15-19日和7月20-24日,以国立戏剧学校原研究实验部人员组织的"校友会"名义在国泰大戏院演出了《雷雨》和《日出》;9月9-12日,在国泰大戏院公演《烟幕弹》、《古城烽火》;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在重庆中山公园演出《我们的后防》、《流亡三部曲》;10月参加第一届戏剧节大会演;10月29日-11月1日,参演戏剧节压轴戏《全民总动员》;11月26-27日,在沙坪坝南开中学礼堂(即南渝中学礼堂)公演《阿Q正传》;1939年1月23-24日,再次在国泰大戏院公演《凤凰城》。1938年4月-10月,在重庆各地反复演出街头剧《新十八扯》、《流亡者之歌》、《香姐》、《我们的后防》、《疯了的母亲》、《反侵略》、《募寒衣》、《重整战袍》、《最后胜利》。该校在重庆14个月中,经常参加重庆市抗敌宣传公演活动,组织巡回公演。在3月15日下午演出街头剧《流亡者之歌》之后,又在重庆、江北、巴县等县、镇巡回演出了独幕剧《炸药》、《反正》、《警号》、《老爷不走了》、《拆桥》、《我们的国旗》、《可怜虫》、《杀敌报国》、《求婚》、《出征》、《干不了也得干》、《保卫工厂》、《铜锣》、《抗战三部曲》、《末路》、《烟幕弹》、《还乡》等剧百余场次。

国立戏剧学校在重庆的演出活动中,不但首次演出了像《雷雨》、《凤凰城》、《奥赛罗》、《古城烽火》等这样的一些名剧,还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形式灵活多样,深受广大民众欢迎的"茶馆剧",国立戏剧学校赢得了山城社会各界和众多观众的赞誉。当时重庆报纸发表了不少评介文章,《新蜀报》等报还为国立戏剧学校的演出发了特刊。

《新蜀报》在1938年4月16日、18日,6月17日,7月29日,9月8日分别发表了余上沅的《致辞》,郭兰田的《我们的<飞将军>》,萧崇素的《评国立戏校的公演--观<爱与恨>、<飞将军>后》,吴祖光的《成功的<魔窟>》,赣秋江的《从<魔窟>说到教育问题》,余上沅的《关于<奥赛罗>的演出》,张道藩的《本届公演致辞》,陈永倞的《<古城烽火>的导演及装置》,张世骝的《<古城烽火>与游击队》,梁实秋的《看了<古城烽火>预演后的感想》;1939年1月20日,《中央日报》发表了郭兰田的题为《凤凰城》的介绍文章,蔚龄的《赵侗先生与《<凤凰城>》;《新蜀报》在1939年1月22日发表了陈志坚的《<凤凰城>的演出》;《国民公报》在1940年4月7日、21日发表了杨村彬的《<岳飞>与,<从军乐>导演设计》,张俊祥的《<蜕变>的导演设计》,宁宁的《看<从军乐>》,刘念渠的《评<蜕变>》。这些宣传报道,大力宣传了国立戏剧学校和他们演出的抗战戏剧,影响极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