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17326500000005

第5章 开宗立派(2)

2.四重二谛

四重二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有两种:一是三论宗创始人吉藏所开的四重真、俗二谛,二是窥基所开的四种胜义谛和四种世俗谛合成的四重二谛。

二谛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用语,后来佛教把它沿用下来。它是指真谛与俗谛,即真俗二谛。谛,谓其实不虚之理。真谛,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俗谛,又称世俗谛,或称世谛。真谛,谓出世间之真理;俗谛,谓世间之真理。二谛之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下定义也不尽相同。现就小乘、大乘概括于下:

小乘有部认为,凡是把复合的、可以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世俗谛;而把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对象也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则称为胜义谛。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状态一旦毁坏,就再也不能称其为瓶、衣等名。又如水、火等,若以胜慧分析,即成为“色、香、味”等各种元素,也再不能称其为水、火等名。凡此,给予假名(施设有),而为世间一般常识所认可者,称为世俗谛。换句话说,我们通常那世间的道理就是世俗谛。对上述色、香、味等构成万物存在的元素来说,其形态纵然碎至极微(很小很小),或以胜慧再分析之,其本质也是恒常不变的存在,故被视为出世间的佛教真理,称为胜义谛。佛教那出世间的道理就是胜义谛。

大乘中观学派认为,因缘所生诸法,自性皆空,世人不懂这个道理,误以为真实。这种世俗以为正确的道理,就谓之俗谛。佛教认为世俗认识是虚妄不实的、颠倒的,而它所懂得的“缘起性空”之道理才是真实不虚的,此种道理即是真谛。空是事物之体,体会产生作用,而这个作用所显现的事物,就是我们所施设的假名言说,就称为俗谛。要认识真谛,还得通过这个所施设的假名言说即俗谛来实现。总之,对大乘佛教来说,它是要借用“二谛”来调和世间和出世间的对立,在断定世俗世界和世俗认识的虚幻性同时,还要肯定它们认识的真实性,为佛教深入世俗生活提供理论依据。将此真俗二谛联系起来观察事物,就是佛教说的中道、中观。这是大乘佛教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窥基继承了前面说的瑜伽行派的二谛学说,综合了《瑜伽师地论》卷64、《显扬圣教论》卷6所说四种世俗和《成唯识论》卷9所说四种胜义的名称和义理,在其著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卷2《二谛义》中全面论述了四重二谛说。他说:

瑜伽、唯识二各有四:一世俗谛,亦名隐显谛,二胜义谛,旧名第一义谛,亦名真谛。列别名者,今明二谛有无体异,事理义殊,浅深不同,诠旨各别。故于二谛各有四重:亦名名事二谛、事理二谛、浅深二谛、诠旨二谛。世俗谛四名者:一世间世俗谛,亦名有名无实谛;二是道理世俗谛,亦名随事差别谛;三证得世俗谛,亦名方便安立谛;四胜义世俗谛,亦名假名非安立谛。胜义谛四名者:一世间胜义谛,亦名体用显现谛;二是理胜义谛,亦名因果差别谛;三证得胜义谛,亦名依门显实谛;四胜义胜义谛,亦名废诠谈旨谛。

这四重真俗二谛的内涵有一定的交叉,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窥基对上述四重二谛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和解说,最后他强调说:“世谓隐覆,可毁坏义;俗谓显现,随世流义。世俗谛理应名隐显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兔等物,隐本手巾,兔相显现。”这是说,世俗谛是隐覆真理,显现有相,为把手巾结为兔子,就把本来的手巾掩蔽了,而显现出了兔子的相貌。然有无不虚,即称为谛。胜义谛是“前之三种名安立胜义,第四一种非安立胜义”。这是说,胜义有境界和道理两重意义,前三种是殊胜智慧认识真理的境界,第四种是废诠谈旨的依道理所立之义。又因其是理事不谬,故称为谛。这是窥基法师对于四重世俗谛和四重胜义谛各自关系的总结。在四重二谛的内容上,其中四个世俗谛中的道理世俗谛、证得世俗谛、胜义世俗谛和对应的四个胜义谛中的世间胜义谛、道理胜义谛、证得胜义谛是同一的,只是从真俗两面观照而有所区别。至于四个世俗谛中的世间世俗谛和四个胜义谛中的胜义胜义谛,则是前者为“唯俗非真”,后者为“唯真非俗”。这就是说,在四重二谛中,既有真俗相对区别之义,又有真俗绝对对立之义。由此可知,窥基法师是在竭力沟通世俗真实和佛教真实、世间认识和佛教真理的同一关系,但又坚持世间认识与佛教最高真理的根本区别。

总之,窥基法师在其《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二谛义》有一总结,认为在有无、事理、浅深、诠旨四种意义上,把俗谛和真谛各分为四重:即世间、道理、证得、胜义等俗谛和真谛。对这四重二谛的为同为异,窥基法师说不是“定同定异”,而是“亦同亦异”。真俗是相依相待而建立的。这样,他就既沟通了世间和出世间的关系,也阐明了世间和出世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