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17154000000008

第8章 中西流派(5)

墨家从墨翟开始有了巨子,巨子是墨家最高领导者,所有的墨者都必须听从巨子的安排。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倡导“兼爱”与“非攻”,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坚持心中的信仰。在墨者中有一些从事谈辩者,被称为“墨辩”;从事武侠者,被称为“墨侠”。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而且要坚持墨者的克制己身的传统,当现实与信仰相矛盾,墨者宁可辞官也绝不妥协。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学派,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牺牲精神,但在生活态度上有些古板和唯心主义倾向。墨家学派对墨者的个人情操和道德水平要求极高,只有极少的人能够达到墨者的标准,因此,这一学派在发展过程中人数渐少,直至衰落,而墨侠一派则逐渐演变成不受官方约束的游侠。

阴阳家学派是如何产生的

阴阳家是活跃于战国中期的一个学派,因为提倡五行学说而得名,也称作“五行家”或者“阴阳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他发展了原始的阴阳五行之说,将五行与人生、政治、国家等相联系,认为一切社会活动都存在五行相克相生的内因。

“阴阳”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五行”则是出现在《尚书》。到了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产生了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因此,阴阳家的学说大多是从《易经》和《尚书》中提炼而得。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中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则是“五德始终”说,邹衍认为朝代的更替是由五行相辅相克决定的。

阴阳家的主导思想是用五行学说决定政治的走向,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阴阳家一直发展到汉代初期,仍然是一种活跃的学术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阴阳学家的部分内容融入到了儒家体系,还有一部分进入道家,而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解体消失了。

什么是纵横家

纵横家出现在战国时期,一些具有辩才的谋士对列国政治进行讨论,因而形成了“纵横家”。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鬼谷子。

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对七国局势进行分析,形成“合纵”和“连横”两派的主张。合纵思想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而连横思想则是建议秦国联合齐国或者楚国,对另外四个小国进行围剿。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得意门生。纵横家们对当时的政治形势非常熟悉,善于辞令和权术,他们大多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也是中国五千年中最早的外交政治家。由于纵横家经常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为君王出谋划策也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因此,常被视为利欲熏心的小人,没有忠君爱国的道德情操。

相对其他学派而言,纵横家真正活跃的时间十分短暂,但他们的论辩才能和外交思想却是历代可以借鉴的一笔精神财富。

兵家思想有什么历史意义

兵家是古代专门研究军事问题的军事家或者从事用兵的决策者,兵家的创始人是孙武,也被称为“孙子”,其着作《孙子兵法》是兵家重要的军事文献。兵家主张通过武力解决问题,来达到国家的最终统一。古代的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为争夺霸主地位而不断爆发战争,从事军事智谋的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规律,撰写相关的兵法和兵书,形成了兵家的理论体系。兵家是诸子百家中最讲究实际功效的一家,其目的即是取胜,不论是智取,还是强攻,所有手段都以胜利为目的。

兵家的思想在各国中得以广泛应用,在短时间内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又蕴含了一些国家管理的思想,任何复杂的关系都可以当作一场战争来处理,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直接的方案,省去更多的人力财力。因此,兵家思想不仅仅用于战争当中,对于统治者、管理者以及处理人际关系都有较多的启发。

道家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极度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修养心性。

老子认为,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是统治宇宙一切运动的法则,这个“道”也就是天基本道运行的原理。道家和儒家的为政思想不同,道家崇尚自然,因此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这种无为而治,并不是指无所事事和不作为,而是要讲究顺其自然,按照自然的方式生存和治理国事。同时,老子也提出了“小国寡民”和“百姓去智”的统治方法,认为天下的纷争都是产生于心计和狡诈,只有让人心返璞归真,才有社会生活的安定发展。老子由“道”的思想发展出“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上善若水”等伦理原则,对国家政治和个人权谋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庄子的道家思想则更重视个人修养,强调独善其身,内视自我,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顺应世间自然的变化,不抗争不迎合,将自身融入自然当中,随自然的规律作息活动。庄子道家哲学开启了人生艺术化、自然化的先河,并引发了魏晋时期的玄学之风。

稷下道家是什么

战国时代的齐国兴盛学术研究,从齐桓公开始到齐威王,在国都临淄西边的稷下设立了一处学宫,广招各国的学者、方士、游士等前来议论讲学,并且着书立说,这些前来讲学着述的人,称作“稷下先生”。他们讲学议论的地点称为“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受到齐王的尊敬和礼遇,因此人数发展迅速,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并成为齐国重要的政治现象,也加强了齐国的声望。这些稷下先生参与齐国政治,帮助齐王研究治理国家的方法。他们各自着书立说,广言“治乱之事”,得到齐王的器重,被列入“大夫”名位之中,这对于百家齐鸣和繁荣学术,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稷下学宫的讲学中,道家学派占据上风,学者的人数也最多,同时最受齐王的重视。稷下道家有别于传统的老庄道家,它不仅包含了老庄哲学,也有早期的黄帝养生思想、民间阴阳崇拜、方士观星法、巫术道术信仰等,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杂糅的道家,很多神话传说都来自于稷下道家的着作。齐国著名的管仲、尹文、田骈、邹衍等都属于稷下道家。

齐国地理位置特殊,东临大海使得齐国人思想活跃,想象力凌驾于中原诸国之上,产生了悠久的神话修仙传说,齐国方士也成为战国时期特殊的文化现象。因此,稷下道家也被后人称为“齐学”,以区分传统的老庄道家和汉代以后的黄老之学。

黄老学派是如何产生的

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一个分支,“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聃,这一学派将黄帝与老子尊视为创始人,以黄老之言作为理论根基。

黄老学派最初出现在战国时期,在齐国稷下学宫中流行黄老学说,既讲究道德,又主张刑名,既讲究无为,又崇尚法治。黄老学派将黄帝的养生学说引入政治当中,又将老子学说发展为以柔克刚的权谋论,要求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不受任何外界干扰,一切以法律为准绳。

黄老学派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汉初的封建统治者鉴于秦王朝施暴政,以致被迅速推翻的教训,大都喜好“黄老之术”,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无为”政治,以安定社会、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因此形成黄老学派盛极一时的局面。但这一时期的黄老之学具有新的特点,它强调政治上的清静无为,营造宽松刑罚的社会环境,给百姓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黄老学派并非由某一家创始而成,而是带有道家、法家、阴阳家结合的性质,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诸家思想碰撞融合而成。